练气功二十八年--张剑鸣_3.传统养生_蓝星新时代网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康健▪生活▪养生 > 3.传统养生 > 详细内容
练气功二十八年--张剑鸣
作者:张剑鸣  发布时间:2012/1/26  阅读次数:4764  字体大小: 【】 【】【

  

练气功二十八年--张剑鸣

  

         对于内丹和医理,我本来一点也不懂。只因得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中医说是虚极症)。终日恍惚,彻夜不眠,药物推拿都无济于事,这才开始学练内丹,居然疗效显著。于是,坚持练功二十八年,从中领会了人体经络的路数,熟悉了气在机体内的运行,然后参照了阴阳动静的原理,居然也能绘别人治病了。

  开始,我向蒋维乔老先生学习了“因是子静坐法”,后来又向伍止渊大师学习了“虚实静坐法”,学了不久,果见疗效。这对一个久病无望的人来说,如同久旱逢甘雨,长夜见曙光。当时我是又疑又惧又惊又喜,而其中最主要的当然还是喜,因为恢复健康有望了。

  当然,我也并非全是一帆风顺的,也出过一些偏差,不过顺风还是主要的。我终于得到了“经络气”,即通了八脉十二经络。这就是我结人治病的路线方法、理论基础。现在就将这一得之见拿出来,供大家参考(我练的功法详见“虚实静功”一文)。

  一、我是怎样通了八脉十二经络的?

  我练通八脉和经络气,共花了不到八年的时间,其间也走过一些弯路。练功前,我的身体基础很差。用一位同时练功者的话来说,我就象是棺材里爬出来的人一样。当时,我遵循练功的要求“治病先治人,治人先治心”,端正思想,放下一切,歇心养性,一心练功。因为我知道,只有气功能治我病,舍此无它。

  开始,我学的是“因是子静坐法”。这是“小止观法”中的吐纳功,就是意守脐下一寸三分处,舌舔上颚,自然盘坐,自然呼吸(我不能用逆呼吸法)。练了两个星期,面色开始有了生气,60天通了任督二脉,80天通了大周天。但后来出了偏差,就改用伍止渊大师的“虚实静坐法”,就是意守脐内前七后三处(此处叫做“中官”,亦称“中丹田”)。方法是不拘形式,不舌舔上颚,姿态随意,只要求注意力集中,从有为导无为,由无为生有为,息活泼而心自在。久之,澄之又澄,静之又静,不觉间恍然有一气自阴跷出。这就是阴中之阳的阳气。从此,炼经化气,筑基炼已就开始了。继而,渐长渐进,恍惚杳冥,一灵独觉,终于由任督两通而渐通了八脉十二经络。

  在通任督和八脉的过程中,我还得到了阴阳二气,知道了阴阳二气的变化与相交,共有“四得”、“五交”。

  “四得”,就是得息、得窍、得观和得机

  得息,就是神息相依之息,到了不知道有呼吸出入时便是得息。

  得窍,就是得阴跷气窍之窍,在恍傀中内视到丹田之象(即玄关)时,便是得窍。

  得观,就是内视返观之观,在内视所观的地方意不复转时,便是得观。

  得机,就是得气息之机,能掌握气和息生灭变化的枢纽时就是得机。

  “五交”,就是任督交,心肾交,手足三阴三阳交,小坎离交,中坎离交。

  得了“四得”、“五交”后,才能贯通八脉,才能弄懂经络气的来龙去脉以及阴阳、虚实、动静的变化。我就是根据这个变化的规律,只用一根艾条来给人治病的,而且疗效较好。

       二、我练功中体会到的经络路线

  1.通任督二脉——我练功60天通了任督二脉。在通任督二脉(小周天)时,气呈线形,有顺有逆。

  据说任督通,八脉即通,八脉通,百脉即通,十二经络也相继而通。但是,这仅是就大体说的,具体说来却又不是必待百脉都通了之后才开始通经络。因为脉和经络的关系,有如湖泊沼泽,大渠小沟交织如网,是互为灌注,互为增损的,所以又不能机械地看成是先脉后经络。不过,总的规律还是有的,就是先通任督而后通十二经络与其它六脉,最后通冲脉而入于“中”。所以“冲脉”又叫做“中脉”。

  任督二脉,一在身前,一在身后,可分可合,合则为一,分则为二。分而称之,以见阴阳,各有注守,各司其职。合而称之,又叫子午线(身前为子,身后为午)。子午线者,意为子午周转,可以畅达全身之线,因此又叫做“子午河车”,意即搬运周转的交通工具。

  一般练功者在通了任督之后,就往往停止不前。而因是子(蒋维乔)则非常重视通小周天与“大周天”。这是有其一定道理的。

  2.通大周天——我练通小周天后,又练20天,通了大周天。气功界把人体比做一个小天地,地球的外围有一圈大气层,大周天就好比人体外的一圈气层,对人体起护卫作用。

  3.三焦通——我练功一年半,到了1957年秋,练通了三焦。

  三焦位在人体中段、肋内、膜外。上焦在天突和膻中之间,中焦在膻中和神阙之间,下焦在神阙和会阴之间。命门穴能通三焦,是三焦的主穴。

  关于三焦的位置,还另有一说,即擅中之上为上焦,包括头部与上肢;神阙之下为下焦,包括下肢。因为人体是个整体,气过天突,便会上行到面部,气过印堂,便会上行到头部,气行如闪电,目前条件尚难捉摸,所以对此似亦不可过执。不过,在我通三焦时,却很明显感觉到是循下述三个循环圈(由下而上)进行的。

  ①气自神阙出,分左右二线,各经会阴绕一圈又回到神阙,这便是下焦。这二线就是丹田气的阴阳二线;

  ②上述左右二线回到神阙,并在神阙相交叉,左变右,右变左,向上各绕半圈而达于膻中,略停,这便是中焦。

  ③二线达于膻中后,与上述相同,也是交叉易向,各绕半圈而达于天突,略停,这便是上焦。

  过了三焦,就是八脉十二经络了,从此便能步步康泰。

  4.三阴三阳通——我从1957年秋到1963年秋,约六年才练通了三阴三阳与八脉。

  三阴三阳加上任督(又称第二次通任督),称为十四经络。它是正经,能通达全身,贯穿表里,到半表半里。它是我国数千年来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中医学的纲领,也是中医及针灸临床实践的理论依据。

  气功里的三阴三阳,与铜人图中的三阴三阳有性质上的不同。前者是后天中的先天,后者则是纯属后天的。前者是返向胎儿规律的过渡阶段,后者则是生而有之的。

  此二者在作用上也不同。主要的不同是后者仅用以治病,是“顺取”,即所谓“顺以成人”,而前者的一切都是在为“逆取”创造条件,以达到“逆以强身”的目的。其次的不同是前者旨在调整,只讲明阴阳、水火、动静、虚实,重于心意神气,而后者讲阴阳五行、表里虚实寒热,着重生克治化,恬淡无为。

  二者的性质、作用虽有不同,但却又纯属一个体系,却有异曲同工之妙,所谓“仙医一脉”,就是这个道理。)

  由下丹田、中丹田着手练功的人,一般都要通经络气。由上丹田着手练功的人,就不一定要通经络气,可以直通冲脉(即中脉),一通百通。

  “新涌泉”穴在“然谷”之侧,此穴分三支:一支到大趾尖,一支到原“涌泉”穴,一支到足跟。

  三阴三阳是在任督基础上贯通的,因此它既有独立性,又有依附性。

  5.八脉通——在八脉中,我对冲、任、督、带四脉是比较清楚的。至于“两维两跷“这四脉,我只知道是起于足踝骨的内外两侧,而线路走向就捉摸不清了。这是由于气行如闪电,众线交错,迅不及知的缘故。八脉路线如下。

  ①冲脉:位于体中,主干上从泥丸下至会阴,从腹中、夹脊交割之点,分枝直达上肢的中冲;从会阴处分枝直通下肢的“新涌泉”(在“然谷”侧)。冲脉是八脉之冲,经脉之海,上通下达,四通八达,内外相通,是顶天立地的一脉,丹书内称之为“桃康之路”,也叫“中脉”。从此,线上的功夫结束了,经络气绝迹了,面上的功夫开始了。

  ②任脉:位在体前,是阴脉之海,从龈交起到会阴止。;

  ③督脉:位在体后,是阳脉之海,从会阴过尾椎,上升到百会,再经上星止于龈交。

  ④带脉:位在腰围,如人束带而前垂。它的功能是约束诸脉,故又称之为“六合”。

  ⑤阳跷:与足正阳线交汇在腰俞。

  ⑥阴跷:与足正阴线交汇在会阴。

  ⑦阳维:与手正阳线交汇在风池。

  ⑧明维:与手正阴线交汇在迎香。

  阴跷、督脉、冲脉是经脉造化之源。而阴跷一脉,在丹经书中名目很多,如天根、死户、复命关、死生根等,它是肾精之源,阴中之阳,每日产铅之地。

  病在十二经络易治,病人八脉就难治了。气伤八脉,必为不治之症,不是金石草木的药力所能愈,必须自身真药才能奏效。这个真药就是阴跷之气。要寻自身真药,只有学练气功,学到一定的时候才能得药。

  三、我体会到的阴阳和“五交”情况

  通过练功,我不仅治好了病,对人体阴阳分布也有了理解,特别是我练功达到“五交”以后,更为清楚了。为了更详细地讲讲气在体内是如何行走的,下面就用图(略)来详加解释。人体的阴阳分布是有一定的,不变的。气在体内循行,也是不变的,有条理的,不紊乱的。

  这一阶段,气自神阙出,有时是一根线,这根线不是循左行,就是循右行。在任、督线的左右,各有一条线并列着。气则循这一左、右的线路上下左右而行,从来不出界线。有时气从神阙出,一分为二。则两线各自分左右,左在左行,右在右行,从不出界线。倘若两线出了界,就会绞成一条线,上下绞绕。

  气感在面部,长约五寸左右,在七窍内钻进钻出;如从耳进,口出,鼻进,眼出,眼进,耳出,口进,鼻出,有时则相反,互为进出。

  气感在头部,则如探照灯,色、光、角度都*似,有时交叉,有时分开,在头部到处探游。

  此图在黄岩时曾得伍止渊大师印证。他过去也有这个过程,都一样。另外,有个别练功者,也有这一过程。

  濒湖曰:“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气功通过入静,人的内视作用显著。功夫至此,就会对于自身的上下、左右、前后、阴阳界限以及五官七窍的内在联系,比较心中有数了。推己及人,则对人体的阴阳分布,也就比较心中有数了,我认为这就是内视解剖。

  

  下面说明一下“气分阴阳”与“阴阳二气相交”有什么区别。

  “气分阴阳”,就是气本身经过锻炼,经过运动后,便一分为二,由一点产生上下、左右或前后的两线。这两线就是阴阳,例如下为阴,上为阳等。

  “阴阳二气相交”,则是在“气分阴阳”的基础上经过再锻炼,再运动,进一步就能相交。两气相交,与两电相交一样,能产生一个新的大的能量与新的大的动力,从量变到质变,产生一个新的体系。

  “阴阳二气相交”的次数,虽人各有异,但也有个固定不变的规津。产生阴阳二气的点和相交的区域(即穴位),人人相同。这些点与区域的前后,按传说共分五大交:第一交——三阴三阳交;第二交——任督交;第三交——心肾交;第四交——坎离交;第五交——乾坤交。

  我在实践中得到的数交,与传说的情况略有不同,今将其实况图解如下。

  第一交——任督交
  按师传,这任督交应为第二交,但我却是发生在第一次,故把它当作第一交。

  气自神阙内、命门前中央一点产生气如线,一分为二:一自前出(即自脐出),一自后出(即自命门出),两气各由前后向上至百会交汇为一,略停;由百会直下至出发点黄庭穴告终。刹时在黄庭穴内产生大热,热量遍及全身,如久旱逢甘霖。

  神阙与命门之中央一点,按传授为黄庭穴。此穴与冲脉相交叉,如十字。黄庭则在十字的中央点。这里也可意守,两孔一穴即指此处,是气机发动的所在。

  自此气转柔软,意略能控制。

  任督交与过任督,有本质的不同。过任督,是通路,为河车搬运创造条件。任督交,是阴阳二气相交,是返还的重要条件。交一次,深入一次,并由此而产生新的动力与力量。

  道家重命功,精、气就是命功的物质基础。以命带性,将性立命,否则命宫不能巩固,这就是所谓性命双修。

  第二交——心肾交

  按师传这是第三交,名心肾交,而在我却是第二次,故以第二交命名。

  气自中央一点(即黄庭)产生二线,向前后相背而行,一自神阙出,一自命门出,二线同时向下飞驰:前自神朔向下,转会阴,至尾推向上,直至百会;后自命门向下,过尾椎,转会阴,向上直至百会;在百会二气相交,略停,直下泻入腹内原出发点黄庭穴。刹时腹内奇热,热量较任督交时为大,有微微振动感,振动遍及全身,入毛发际。

  气自神阙出者为阴,气自命门出者为阳。

  自此神气乍合,由恍惚到杳冥。

  以上两次相交,都是我在伍止渊大师家里练功时所得到的,并且承其印证和指示。他也有这个过程。据他说:“练功者自得心肾交后,就返还到后天中之先天,就是自此可以逅到元精、元气、元神。”

  道家的功夫,一定要得到两气相交,才算真正入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性过程,交一次,深入一次。

  我第一次与第二次相交的时间,仅隔60天。

  第三交——手足三阴三阳交

  按传说,这三阴三阳交应为第一交,但在我却是第三交,可能是因人而异。

  自会阴穴内一点约一寸二、三分处产生二气:一向左,与左手五指尖、左脚五趾尖相交;一向右,与右手五指尖、右脚五趾尖相交;同时两手十指尖与两脚十趾尖相交;左手五指尖与右脚五趾尖,右手五指尖与左脚五趾尖交叉相交;一气呵成,挥然一体,全身震动,振动到体之内外,发大热量,热量遍及全身,身心舒畅无比。

  这一阶段,已在“开天门,闭地户”的基础上得药了。所谓得药,就是有了练精(经)化气的“气”。这个气,就是药,就是小药。有了它,才能开关展窍,才有引路之火,才能打通三阴三阳。这就是筑基养性之本。

  “三阴三阳交”与“通三阴三阳”是有区别、有联系的两回事,要在前者相交的基础上才能完全通后者。但是,也不是有了前者,就一定能完全通后者。因此,“三阴三阳交”不等于就是完全通了“三阴三阳”,只是为三阴三阳准备了条件。这就是物质基础。

  一切事物,要前进,都必须具备足够的物质条件,否则只是炉火掣空铛,等于零,不但无益,反而有害,人体也是如此。

  第四交——小坎离交

  气由会阴穴内一寸二、三分处产生气,自曲骨分二线,由两胯内向下到两足中趾尖,转后,向上至尾推合一。气化为水,水声振响,波浪滔滔,似黄河奔流,直上到百会,至泥丸穴;顿时穴内有沉重感,在泥丸穴稍停(时间无法估计),水声也停;自泥丸穴内有一滴滴的水珠,大如黄豆,一滴—滴地滴入心房侧的华池穴内。刹时心地清凉,头脑清醒。《灵源大道歌》云“华池神水识者稀”,意即指此。

        几分钟后,穴内似有流体(不像气)的东西,流入黄庭穴内。顿时,黄庭穴内产生大热,遍体振动,热量也遍及全身。振动及热量比前3次都大。

  这就是《丹书》所说的以坎填离,将离补坎。坎为水,属肾。离为火,属心。这也就是坎离颠倒的开始。清咸丰年间涵虚子著的《三车秘旨》中的第二件河车,讲的就是此段功夫。

  功夫至此,一灵独觉,虚极,静笃,初定。

  练精(经)化气,从此步入高潮。

  第五交——中坎离交

  我练得第四交、第五交都曾得伍止渊大师书面指教,但与李廷光老先生所印证的略有区别。李老认为:“第四交是坎离交,第五交是乾坤交”。究属何如,尚待同道指正。我认为乾坤交是先天性的,是神与光的交合。

  气自会阴出,线形为阳(约一、二分粗),上升到龈交,略停。忽然从上面下来一条线,此线为阳(也约有一、二分粗),但知从上而来,不知从何而来。二线在龈交碰头,到膻中相交。由膻中分上下、左右:上至龈交,下至会阴,左到左乳中,右到右乳中。这五点刹时融为一体,产生大振动,太热量。振动的时间和热量,都比前4次大若干倍。

  从此,“练精(经)化气”转入后期,“练气化神”继而代之,步步趋升,也是“明心见性”的开始。一切功法,各门各派,都统一在明心见性,这就是不二法门。至于明的什么心,见的什么性,这里不赘叙了。

  自得此交后,人的精神、气力、记亿、理解都和过去判若两人。

  四、我是怎样给人治病的?

  我学练气功三年后,得到了“小坎离交”,就开始试着为人治病了。原先,我用艾条为自己灸穴时,先是以我自己探知的经络与规律为依据的,后来又用铜人图的经络线路两相参验。参验结果发现,前者的反应与我所做的气功是一样的,疗效也显著,而后者就反应不一样,疗效不显著,甚至会有反效果。因而我就决定用我自己探知的经络气规律来为别人治病了。二十余年来,对于一些常见病,多发病,还有一些气质性的病和个别实质性的病,都有不同程度的疗效,有的甚至还能断根。

  我为人治病的理论基础就是“练精化气”。线路是以阴跷之气为却病保健的物质基础,结合任督、带脉、冲脉带动十二经络,导引行气,因势利导,最后意守中官归源。这既有气功导引的作用,又有艾灸的作用。方法是以艾条灸穴,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有病却病,无病保健,常熏可以益寿延年。这样,病人一无痛苦,二无流弊,很受病人欢迎。
  我也用此法来作为教人练气辅助手段。实践证明,使用此法可以帮助通任督和经络,可以帮助缩短得气的时间,可以帮助练功者开关展窍,防止偏差。到目前为止,我在教人练功中,还未出过偏。

  我用的穴位主要有40个;1.上星、2.印堂、3.鼻甲骨、4.迎香、5.颊车、6.天突、7.华盖、8.膻中、9.期门、10.上脘、11.中脘、12.下脘、13.神阙、14.天枢、15.关无、16.会阴、17.海泉、18.百会、19.风池、20.风府、21.肩井、22.大椎、23.陶道、24.夹脊、25.肺俞、26.膏俞、27.心俞、28.肝俞、29.胆俞、30.胃俞、31.肾俞、32.命门、33.腰俞、34.尾椎、35.环跳、36.委中、37.合谷、38.手掌、39.足三里、40.涌泉(然谷侧)。其中,涌泉穴在气功里的位置与铜人图上的位置不同,此穴在然谷侧。

  这40个穴是主要的穴位,它可以通达全身,以“任督”为主干,阴跷为物质基础。此脉一动,诸脉齐动。手足是人体气的归宿。普通人的气,静则散于手足,而练功人的气,静则聚于丹田。所以,把常人的气归于手足,就能起到抑制的作用了。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同,练功后的效应也不同。我练功的体会只能供大家参考,研究 。

  

来源:百度空间

  蓝星新时代  | 版权所有 | 联系信箱及支付宝 fozairenjian#126.com (使用时#改@

本站域名 www.lxxsd.cn         豫ICP备08106469号-4             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