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理与寿命密切联系_3.传统养生_蓝星新时代网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康健▪生活▪养生 > 3.传统养生 > 详细内容
人的心理与寿命密切联系
发布时间:2011/3/14  阅读次数:7405  字体大小: 【】 【】【

  

           人的心理与寿命密切联系。很难想象一个整日忧虑、颓丧、具有多种不良生活习惯的人,能够长寿。老年工作者在长期的研究和走访一些老寿星后,总结了长寿的十要诀:

                                 情态开朗,               恬淡虚无;

                                 当有嗜好,               但不嗜求;

                                 性欲宜节,               精宜足

                                 睡眠卫生,               亦要讲究;

                                 适量运动,               掌握恰当;

                                 饮食宜节,               切勿偏求;

                                 衣着宽暖               寒暑适宜;

                                 居处安静,               阳光充足;

                                 定期查体,               防微杜渐;

                                 服用药物,               不可滥投

                                 达此十要,               长寿可求。

长寿要诀
  一、忘掉年龄,保持旺盛活力。人的生理年龄是客观的,但心理年龄则不同,它反映了人的精神状态。有人刚过花甲之年,就不断暗示自己老了。这种消极的心理是健康长寿的大敌。人说:“人不思老,老将不至”是有道理的。
  二、忘掉怨恨,宽容对事对人。一个人种下怨恨的种子,就想报复,甚至千方百计琢磨报复的方法、时机,使人一生不得安宁。忘掉怨恨就心平气和,对长寿大有裨益。
  三、忘掉悲痛,从伤心中解脱出来。如亲人遇到天灾人祸或死亡,常使人沉浸在悲痛之中不能自拔,时间过长即损害人的身心健康,因而遇到此类事时应想开一些,从中解脱出来。
  四、忘掉气愤,想得开忘得快。人一想到急事,容易急躁,气血堵塞,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甚至因气愤而死亡。其实因一时之气而病死又有何益呢?
  五、忘掉忧愁,减少病痛缠身,多愁善感难免疾病抬头,现代医学认为忧愁是抑郁症的主要根源。一生多愁善感会导致多种疾病缠身,最终让病魔夺去生命。
  六、忘掉悔恨,过去的已过去。凡是使人后悔的事都随着岁月流逝而成历史,应该提得起,放得下,总去想追悔莫及的事情,日久,只能伤心伤神,不利于健康长寿。
  七、忘掉疾病,减轻精神压力。人得了病多数被疾病困扰,总想身上的病,甚至担心日子不多,毫无益处。因为精神专注于病,会使免疫力下降,反而使疾病加重。得了病,泰然处之,从精神上战胜疾病。
  八、忘掉名利,活得更加潇洒。名利是人们一生都追逐的,必须正确对待。尤其是老人,只有忘掉名利,知足常乐,做个乐天派,才使人健康长寿。
少盐益寿
 盐是“百味之王”,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但食盐过多也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研究表明:吃盐过多,可引起高血压。以日本人和爱斯基摩人做比较,吃盐少的爱斯基摩人,高血压患病率就很低,而每天食盐量高达20克的日本北部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则很高。同时,食盐过多可引起水肿,对老年人和患心脏病、肾脏病、肝硬化或伴有腹水的病人极为不利。
  因生活习惯、环境、工作内容不同,每个人的的需盐量也不同,通常每天的食盐摄入量应低于10克,重体力劳动者可适量增加。老年人为健康长寿,可根据个人情况,控制食盐摄入量,每天摄盐量保持在5克以下;患有心、肝、肾等疾病的患者,可采用少盐或无盐饮食,每日食盐控制在3克以下,同时可限制食用某些含钠多的食物,如虾皮、酱、油炸食品等。
  远在上古时代,人类就懂得食盐过多对身体有害。《内经》上就有“多食咸,则凝经而变色”的记载。唐代名医孙思邈也有“咸多促(短)人寿”的说法。所以强调日常饮食“味适中而不过咸”,特别是汤羹之味,更需淡美。
  相信通过上面的介绍,您已了解了摄盐过多对人体的危害,就请您在日常生活中控制盐的摄入量,让健康与你长伴。
长寿始于脚
  《五言真经》有云:“竹从叶上枯,人从脚上老,天天千步走,药铺不用找。”说明人之健康长寿始于脚。为此,应注意如下几方面的锻炼。
  一、步行是法宝健身抗衰老
  步行是唯一能坚持一生的有效锻炼方法,是一种最安全、最柔和的锻炼方式。步行锻炼有利于精神放松,减少焦虑、压抑情绪,提高身体兔疫力。步行锻炼能使人心血管系统保持最大的功能,比久坐少动者肺活量大。有益于预防或减轻肥胖。步行促进新陈代谢,增加食欲,有利睡眠。步行锻炼还有利于防治关节炎。
  二、若想人不老天天按摩脚
  《八股杂锦歌》讲:“摩热脚心能健步”。中医经络学指出,脚心是肾经涌泉穴的部位,手心是心包络经劳宫穴的部位,经常用手掌摩热擦脚心,有健肾、理气、益智的功效。
  按摩方法:晚上,热水浴脚后,用左手握住左脚趾,用右手心搓左脚心,来回搓100次,然后再换右脚搓之。
  三、长寿始于脚常做下肢操
  下肢操的准备姿势是:身体直立,两脚分开比肩稍宽,两手叉腰,两眼平视正前方。动作是:
  1.旋脚运动右脚向前抬起,脚尖由里向外(顺时针)旋转16圈,再由外向里(逆时针)旋转16圈;然后再换脚做同样动作。
  2.转膝运动上体前屈,两手扶膝,两膝弯屈,先两膝同时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6次,再按逆时针方向旋转16次;两膝分别同时由外向里转16次,再分别由里向外转16次。
  3.踢蹬运动两脚交替向前踢脚各16次,踢时脚趾下抠;两脚交替向前蹬脚各16次,蹬时脚跟突出。
  4.踢腿运动两腿交替向前高踢腿各16次;两腿后踢,后脚跟踢至臀部,各踢16次。
  5.下蹲运动两脚跟离地,松腰屈膝下蹲,蹲时上下颤动8次,慢慢起立,脚跟落地。如此,反复做5次。
  6.压腿运动右腿屈膝成骑马式,手扶同侧膝,虎口向下,上体向右前方前俯深屈,臀部向左摆出,眼看左足尖,左手用力按压左膝4次。然后臀部向右摆出,眼看右足尖,右手用力按压右膝4次。左右交替各做4次。
  7.跳跃运动原地上下跳跃,共跳16次。跳动时,上肢可随之上下摆动,上至头高,下至小腹,手指并拢呈单掌。
养脑护脑脑健延年
强健的大脑不仅可提高晚年的生活质量,而且还是延年益寿的重要保证。大脑如何才能健康呢?一靠“养”,二靠“护”,具体不妨从以下途径着手:
  躺卧思考
  你思考问题时喜欢采用什么姿势?是坐还是站?若从护脑角度讲,笔者建议你仿效前英国首相丘吉尔的方式———躺卧位。奥妙在于大脑是全身耗氧最多的器官,其重量虽只占体重的1/40,但耗氧量却占全身的1/4,脑细胞1.5分钟得不到氧气就会失去知觉,5—6分钟得不到氧气就会死亡。当你思考时脑的耗氧量还要大,此时采取躺卧位,就不会使大脑因缺血缺氧而遭受损害。
  沉思冥想
  大脑疲倦了怎么办?最佳药方是沉思冥想。方法是选择一处空气清新之地静坐,脑子进入冥想状态,持续20—30分钟,有助于大脑功能的调整,恢复活力。
  还有一个好办法是去运动场上跑15分钟,这是加拿大学者莱斯教授观察了8000人后得出的结论。而一般人通常采用的吸烟、喝咖啡或打针吃药并非上策。
  为打盹正名
  紧张的脑力劳动常有睡意袭来,此乃人体生物钟节律的表现,被称为a节律。慕尼黑的睡眠专家认为,一个人完全处于清新状态只能维持3-4小时,一旦超过即进入抑制状态,因此人在白天需要几次短暂小睡。由此看来,曾被视为不雅的打盹应予以重新评价,其实是顺应大脑生物钟的科学之举,可有效地保护脑功能。
  与音乐为伴
  音乐有养脑之功,这是美国专家一份调查资料披露的。以节奏舒缓、旋律优美的乐曲为佳,如马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享有智力音乐之称。其重要特点是节奏与人的心跳节律相近,人在欣赏过程中,心率、脑电波趋于同步,每分钟60拍的节奏最有利于颐养脑功能。我国的诸多古典乐曲如《二泉映月》等,也有此种效果。
  让环境芳香
  花草以及人工香料的芳香气息也有利于脑的养护,因为芳香能给人一种良性刺激,使人的心情松弛、舒畅、情绪高涨,思维的灵敏度增加。故中老年人在室内摆放一两种有益的盆景,业余种花养草,衣袋里装一只香袋,经常与芳香打交道,脑将受益匪浅。
  多做思考性游戏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人员曾对2000名成人做过调查,发现那些到晚年仍爱思考的人头脑始终较为灵活,而生活枯燥的人一到中年思维就迟钝了。故人退休后大脑不可随之“退休”,宜多做些思考性游戏、如对弈、填字、猜谜、电脑游戏等。
  合理营养
  日本专家发现8种营养素与大脑有关,名列榜首的正是人们抱有戒心的脂肪,被脑营养学家称为“第一重要”,胜过蛋白质一筹(蛋白质称为“第二重要”)。其余有:钙能保证大脑顽强地工作,维生素C可使脑功能敏锐,糖为脑活动提供能源,维生素B防止精神障碍,维生素A促进脑细胞发育,维生素E保持脑的持续活力。美国科学家布林格则强调两种氨基酸(色氨酸和谷氨酸)以及矿物元素铁、维生素C在智力发育中的重要地位。
  新近,英国专家又发现一种叫做DHA(22碳6烯酸)的不饱和脂肪酸,具有特殊的养脑功效。哪些食物富含上述养分呢?日本营养学家推荐牛奶、鱼、豆类、柑橘、菠菜五种,被称为五大养脑食品,可供中老年人配餐时参考。
“夕阳”与“长寿五豆”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老年人就好比是夕阳,至于“夕阳”的长短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饮食营养是留住夕阳的物质基础,而作为生命的物质基础的蛋白质的合理摄取就更为重要。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各种生理机能大都有所衰退,消化功能减弱,肝肾功能减退,过多的蛋白质则能加重身体的负担。蛋白质的摄入应量少而质优,易于消化吸收。因此在日常饮食中应适当控制蛋、奶、肉等动物蛋白的摄取,增加大豆蛋白等植物蛋白的摄入量。用“长寿五豆(黄豆、黑豆、豌豆、青豆、花生米)”做出的豆浆,富含优质的植物蛋白及钙、磷、铁、锌等微量元素,20多种氨基酸,B族维生素以及异黄酮、异鹰爪豆碱等,这些物质不仅能防治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糖尿病等,还能平补肝肾、防老抗癌、强化大脑、增强免疫功能,使老年人保持充沛的生命力,从而使“夕阳”永放“光芒”。用九阳豆浆机制作“长寿五豆”豆浆,各种营养素更加充分地溶于水中,易于人体消化吸收,更适合老年人饮用。
长寿的相关因素
婚姻
日本的一项研究资料表明,离婚者与夫妻恩爱者相比,前者的寿命男性平均缩短12岁,女性缩短5岁;在20-40岁间,已婚者的死亡率比独身低50%。瑞典的医学科研人员对989名50-60岁的人追踪观察9年,发现离婚者或鳏夫有22%死亡,而白头偕老者去世的只有14%;离婚妇女患子宫癌的死亡率比未离婚者高2倍;独身者肝硬化的发病率比非独身者高3倍。
  生育
  有人统计90-111岁的227名长寿者的父母,均未发现近亲结婚的;晚婚少育者与子孙满堂者相比,他们的晚年生活,前者能外出活动、生活能自理的占71.4%,后者只占38.1%。
  睡眠
  美国癌症协会的一项调查表明,平均每晚睡7-8小时的人,寿命最长;每晚平均睡10小时以上的人,比每晚睡8小时者的死亡数高2倍。
  资料还表明,有良好午睡习惯的中老年人的免疫功能要比不午睡者强,并且不容易诱发老年性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合理的午睡时间应在午饭后的半小时,上床休息30-60分钟。
  情绪
  健康长寿多与开朗乐观为伴,忧郁烦恼总同病夫相随。美国耶鲁大学门诊部对所有求诊病人做病因分析,结果发现因情绪不好而致病的占76%。另有人调查250名癔症病人,发现患病前精神受创伤者达63%。美国某医院对45名医科大学毕业生观察30年发现,凡喜怒无常、沉湎在个人情感中的人,有77.3%患癌症、高血压、心脏病和情感失调等症。前苏联的别依林博士调查则证实,80岁以上的老年长寿者中有96%是笑口常开的。
  性格
  上海华东医院曾做过一系列性格调查,结果表明性格悠闲不好强、温和平静、从容不迫、深思熟虑、不慕虚名的老人,长寿者占83%;性格急躁易怒、缺乏耐心、节奏快、有过分的竞争心理的老人,长寿者只占14%。
  身高
  我国遗传学家对广西、湖南等地的90岁以上长寿老人做调查,发现长寿者的身高都在1.26-1.58米,体重为40公斤左右。美国学者杜丝?马劳斯假设以1.73米为美国男性高矮的界限,调查750名已故者的身高与寿命的关系,结果发现矮个子寿命比高个子平均多9年;历届美国总统中矮者平均寿命80.2岁,高者平均寿命66.6岁;身高在2.30米以上的9个超级巨人,平均寿命只有39.8岁。
  社交
  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的伯克曼教授在加州随机对7060名成人做了一次9年的跟踪研究,结果发现社交广泛者寿命较长,因为广泛的社交,会对一个人一生中的不幸遭遇起有益的缓冲作用。如中老年人长期在高楼中独自生活,就会变得性情孤僻、精神萎靡,食欲减退,进而对生活失去信心,由此导致健康状况每况愈下而缩短寿命。
长寿之道在于心身健康
  科学家通过测算,认为人的自然寿命应为120岁左右,可是为什么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活到这个岁数呢?
  因为人的寿命受许许多多因素的干扰和制约,诸如饮食营养、生活方式、居住环境、遗传以及有害物质和病菌对人体的侵犯等等。而促使人发育成长的社会和心理条件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的健康和寿命。心理的健康反过来可促进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健康,并且进一步促进身体各器官的健康。人的正常心理活动与躯体内脏器官正常生理功能共同维持着人的身体健康,当任何一方面发生障碍都会引起疾病。发病后心理因素与躯体因素互相影响,促使原发病加重或复杂化,形成恶性循环。
  早在公元前,我国古代医学家就提出“形神合一”论,形盛则神旺,形衰则神惫的学说不无道理。然而,过去很长一个时期却误认为,没有疾病则为健康。经过近百年的反复论证后,世界卫生组织在宪章中才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还要求有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以及正常的社会适应的健康标准。过去临床医生,不仅对精神病、心因性疾病、功能性疾病感到茫然和处于窘境之中,就连对病因和病理都比较明确的躯体疾病,特别是有些慢性病,也感到困难和棘手。一些病人经过高精尖仪器检查“无异常发现”,而病人又确实感到“异常痛苦”时,医生往往冠以“神经官能症”的诊断,这是由于过去长期躯体医学胜利和精神医学危机所造成的恶果,无疑严重影响到对疾病的治疗和延长其寿命。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剧烈竞争和人际关系复杂,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和社会心理应激增强,疾病谱和死亡顺位发生了改变,导致心身疾病异军突起,几乎占人类疾病总数的50~80%,为力求解决临床医学的窘境,现代心身医学才受到重视。
  心身疾病是一组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并伴有病理生理和病理形态学变化的疾病。它不同于生物、物理、化学因素引起的躯体疾病,例如肺炎、骨折、烧伤等,也不同于心理因素引起的功能性疾病,如神经衰弱、焦虑症等。心身医学是针对过去难以诊断的疾病能进一步明确诊断,对过去难以治疗的疾病能得以综合治疗,从而使临床医学摆脱“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旧窘境,因而延长了人的自然寿命。
  属于心身疾病范畴的病约200余种,常见的有心血管系统的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及预后与忿怒、严重的焦虑紧张等情绪及过分好动、好斗、易激动等性格特点有关。冠心病、心肌梗塞其发病虽与多种因素有关,但其中社会心理应激、紧张、受挫都具有临床意义。消化系统的消化性溃疡与精神紧张有关已早为人知,生理试验也得到证实。又如内分泌系统的肥胖症、神经性厌食、糖尿病;泌尿生殖系统的阳萎、早泄;神经系统的偏头痛;皮肤科的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等均属心身疾病,皆不可忽视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可见当疾病发生时,除了积极接受躯体治疗外,人们还应调整、平衡其心理社会功能和行为对疾病的影响,以增强个体适应能力,方能防患于未然。
  心身疾病的患者,应配合医生的疏导、解释和接受心理治疗。调整生活习惯,解除焦虑或紧张或愤怒的情绪,以心理干预进行心理治疗。“心病还需心来医”,当患者处于精神上、身体上以及社会上完好状态,方能促进健康恢复,对预防心身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呢?首先应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志,即是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对精神刺激的耐受能力,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注意力是否能集中,心理创伤后的康复能力。为了健康长寿必须保证心理健康,健康的心理应该从小培养,并且从青、中年起就要讲究养生之道,这样进入老年后,在遇到离退休、生病、亲人亡故、家庭矛盾等重大生活事情,仍能较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较快的从打击中恢复过来,保持心理平衡。平时应乐观开朗,坚持参加各种有益的脑力和体力活动,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使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同步,人才能健康长寿。
长寿靠“十伴”
  一靠德伴。助人为乐,忠厚仁慈,得理让人,万事通达,乐善好施,心胸宽广,由此必然心理平衡,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调节功能也会处于最佳状态,从而身体健康,命长寿高。
  二靠动伴。常言道:“生命在于运动,动则不衰,用则不退”。老年人经常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和运动,可以利关节、丰肌肉、通血脉、强筋骨、实脏器、抗衰老。
  三靠众伴。物以累聚,人以众壮。能与周围的人融洽相处,远离孤独,生活充实,交流丰富,相互帮助,充满信任,有安全感必健身延寿。
  四靠爱伴。爱老爱小,爱家庭爱社会,有爱恨则少,有爱心更宽,不仅被他人爱,而且自己也付出爱,对人间充满爱,那么心境会更好,心态更正常,从而童心不泯抗衰延年。
  五靠艺伴。无论你有没有“艺术细胞”,也应培养自己的艺术爱好。琴棋书画和游鱼花鸟沾恋上几样,丰富生活,增添情趣,养性怡情,调节生理和心理,也使大脑和心情更加活跃。
  六靠说伴。有道是:“树老根多,人老话多。”想到就说,实话实说,否则也会憋出病来的。说也是一种通气化淤的良药,无论高兴事还是烦恼事,也无论是喜事还是苦事,一吐为快。
  七靠乐伴。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乐一乐,疾病消。”笑是美好心情的自然流露,能解除心理上的疲惫和痛苦,乐观豁达体更健,心境坦荡宜长寿。
  八靠书伴。书报杂志是精神食粮,一本好书能有益终身,经常读报能知天下事,天天用脑,精神不老。博览群书,益智益脑,看书读报,眼明心高。
  九靠游伴。青山绿水大自然壮美,置身其中,感觉甚好。游山玩水,走低登高,返朴归真,清新振神。常到绿色的自然环境中去游览,空气新鲜,视野开阔,实乃长寿秘诀之一。
  十靠素伴。衣着朴素,三餐多食素,特别是常吃含叶绿素多的蔬菜。居室简朴,性欲有度。人老了更要清洁简朴,丢弃那些不需要的瓶瓶罐罐,方便起居。瓜果蔬菜,豆谷牛奶,宜粗易素。
  养生延年,“十伴”有神效,读者诸君,不妨研讨赐教。
有益于长寿的弱碱性食物
谁都知道,土壤有酸碱之分,即有pH值的不同。水虽然以中性为多,但由于它存在于不同的土层、岩石之中,或从不同的金属管道中流出,最后也有偏酸或偏碱之分。
  动物食品和植物食品也有酸碱之分,前者多呈弱酸性,而后者多呈弱碱性。这样一来,人体也就自然而然地分成了偏酸或偏碱的不同,因为他们所摄入的饮食的酸碱度各有不同。
  科学家发现,高加索地区的许多闻名于世的长寿村中,不少人能活到130岁甚至140岁,那里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与前苏联其他地区并无区别,也没有什么特别好的食物或补药供人享用,惟一不同的就是他们的饮水呈微碱性,pH值为7.2~7.4,与人的血液pH值几乎相同。正是这微碱性的水,使这些长寿者的血管保持着柔软和无硬化,使他们的血压偏低,脉搏正常。
与此相反,凡是经常饮用不含钙大量无机盐的软水的地区,心脏病发病率就高;
凡是多食肉类的地区,由于肉食是酸性食物,会引起动脉硬化,使血液不能充分通过,无法把养分和氧气供给身体的各个部分,以致于产生新陈代谢下降甚至发生障碍,心脏病、中风和癌症的发病率也就高。
  由此可见,弱碱性食物有益于长寿。
  那么,哪些食物呈弱碱性呢?
  经测定,这些食物有:豆腐、豌豆、大豆、绿豆、油菜、芹菜、番薯、莲藕、洋葱、茄子,南瓜、黄瓜、蘑菇、萝卜、牛奶等。
  而呈碱性的食物有:
  菠菜、白菜、卷心菜、生菜、胡萝卜、竹笋、马铃薯、海带、柑橘类、西瓜、葡萄、香蕉、草莓、板栗、柿子、咖啡、葡萄酒等。
  还有一些食物因吃起来酸,人们就错误地把它们当成了酸性食物,如山楂、西红柿、醋等,其实这些东西正是典型的碱性食物。
  饮食中除了各类畜禽肉属于酸性食物或偏弱酸性食物外,常见的酸性食物还有蛋黄、鱼籽、牡蛎、白米、面条、面包、鳗鱼、章鱼等等。
健康长寿十种人
  健康长寿成为人类追求的生活目标,科学家们经研究认为以下10种人有望健康长寿:
  身材矮者美国科学家认为,人类存在着一个适宜的高度,以便让身体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个高度是:男子165—168厘米,女子159—162厘米。
  稍胖(重)者美国科学家在调查600万人的体重与寿命关系时发现,稍胖的人从体能、抗病力到抗癌力,均比瘦人优,因而寿命高。
  秃顶者男子秃顶多精力充沛,白发晚生,平均寿命80岁以上。原来,秃顶多因雄性激素分泌旺盛所致,而雄性激素恰是男子的护身符。
  耳长者耳朵长的人多享高寿,可能与其体内肾气旺盛有关。
  腰细者“裤带越长,寿命越短”。腰细者活过70岁以上的约占95%,且很少患心血管疾病。
  头胎者我国调查资料表明,一、二胎者寿命最长。在90岁高龄组中第一、二胎出生的占60.6%,100岁年龄组则占77.3%。
  居绿者在物质生活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常年忙碌于绿叶红花丛中的花匠,比长居于花木稀少、空气污浊闹市的人平均多活7年。
  多梦者日本山梨大学研究人员发现人脑中存在一种影响睡眠的物质———催眠肽。一种人有梦催眠肽,另一种人无梦催眠肽。
  血压略高者芬兰医学家发现,80岁以上的寿星,血压大多保持在160/90毫米汞柱左右,其存活率远比血压只有120/70毫米汞柱的老人高。
  B型血者B型血者性格表现为温和平静,从容大度,不过分争强好胜,随遇而安。研究人员发现,长寿人群中B型血的人占83%。
长寿之道
  每天吃300毫克维生素C,可以增寿5.5年。
  研究表明,一个35岁的人每天吃300毫克或更多的维生素C比每天吃少于50毫克的人,可多活5.5年。
  胆固醇保持在200以下,可以增寿4年。
  每天多消耗300卡的热量,可以增寿2-3年。每周跟亲朋好友聚会一次,可以增寿4.5年。要活得长并且又幸福,你就需要朋友。一项研究表明,广泛开展社交活动,可以多活10年。很少进行社交活动的人比社交活动多的少活4.5年。
  每周跑步4次,每次跑两英里,可以增寿8.7年。
  研究发现,一直进行体育运动的人可以比很少运动的人多活8.7年。专家建议,为了达到身体最佳状态,最好每周跑步4次,每次跑两英里。
  处理好胃溃疡,可以增寿2-3年。
  如你感到胃痛,检查一下没有坏处。据一项研究表明,治愈你的胃溃疡,可增寿2-3年。
  把你的血压低压保持在90以下,可以增寿5年。
  每周吃肉,最多不超过3次,可以延长寿命9年。
  尽量用黄豆或其他豆类食物取代肉食,每周吃2-3次肉食。
  性生活也可以增寿。
  实践表明,性生活可以减少发生心脏病的可能性。
  不吸烟,可以延长寿命5年。
  假定你从35岁起就不再吸烟,你就可以延长寿命5年。要是你不愿戒烟,最好不要躺着或坐着抽烟,这样也可以延长寿命1年。
  不要对自己过于苛刻,可以增寿2年。
  研究人员发现,那些把个人的挫折看成是灾难的人比一般人死亡风险高25%,比起能积极对待挫折的人,这种人要早死2年。
  控制你的体重,至少可延寿1.7年。
  喝适量的酒可延寿2-3年。
  研究人员指出,每周喝酒6次,可以比不喝酒死亡风险减少21%-28%。
人生百岁不是梦
  人类的自然寿命究竟有多长?
  众说纷纭,科学家蒲丰的假定是,有机体的生长期愈长,则其寿命也愈长。据生物学家观察,犬的生长期为2年,寿命10—15年;马、牛生长期为5年,其寿命为20—30年;象的生长期为25年,其寿命便长达150年。生物学家认为,哺乳动物的平均寿命为生长期的5—7倍。人的生长期25年,因此说,人的自然寿命应该是175年,甚至更长。事实上百岁以上老人的实例是不难找到的,而且其中不少老人还能保持相当健壮的劳动能力和智力上的特别才能。可是,目前人类平均寿命比自然寿命短得多,能健壮地活到百岁以上的老人还是为数甚少,超过200岁的人尚未有过。而且,习惯上划分年龄都以40岁为前半生与后半生的临界线,60岁以上即认为进入衰老期。
  造成早衰与死亡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一方面,现代科学还未能彻底掌握生命、衰老、死亡的规律,未能找到健康长寿更有效的办法;另方面,与个人摄生无方,过多地耗损了个体的体质有着密切关系。据统计,1994年上海地区科技人员的平均死亡年龄只有67岁,较一般职业人群早死3.26岁,更为令人痛心的是:有15.6%的科技人员死于35—54岁的早死年龄段。35—54岁是人生的黄金时期,精力最旺盛,经验最丰富,可是有相当一部分科技人员英年早逝了。又据最近一项调查,中国科学院系统在职科学家平均死亡年龄仅仅只有52.23岁。为什么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科技人员会发生英年早逝呢?分析其原因是复杂的,其中与生活节奏不规律、营养不到位、运动不得当和心理不健康等有着密切关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威胁人类健康的已不只是生物因素导致的传染病,还有与社会、心理因素、生活方式的人类自身行为有着密切关系的疾病。80年代,我国医学工作者曾对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意外死亡等占据死因前八位的8种疾病作过调查,发现引起心脏病的诸多病因中,有47.6%的病因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在脑血管病中,有43.2%的病因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在恶性肿瘤中,有45.2%的病因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心脏病、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这三类疾病占据全死因的50%以上。也就是说半数以上的人死于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随着21世纪高科技发展,将大大提高促进医疗技术的进步,而生活、工作环境的改变,将会使疾病谱继续发生变化。世界卫生组织前总干事中岛宏博士告诫人们:大约在2015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死亡原因大致相同,而生活方式疾病将成为头号杀手。
  据报告,我国医务工作者曾对高血压、心脏病的高危人群进行生活与行为指导,使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分别下降20%和18%。美国有两位学者对7000名45岁以上成年人进行随访发现:(1)每晚睡7—8小时。(2)一日三餐不吃零食。(3)每天吃早饭。(4)控制体重,保持正常状态。(5)适量运动。(6)不吸烟。(7)适量饮酒。经常能做到6—7项的人,比只能做到3项或不到3项的人,平均寿命延长11岁。充分说明依靠自己主观努力,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善待生命,善于控制生命,不让人生在最可贵的时刻衰亡,完全有可能实现人类美好的愿望——人生百岁。
  那么,怎样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呢?作者学习现代医学,博采百岁老人长寿经验,归纳成以下六个方面,供大家参考。
  想得开
  想得开,就是指保持心理健康。现代医学证明,持续的心理紧张和心理冲突会造成精神疲劳,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发生疾病。精神损伤、精神刺激常可引起人体许多生理变化,如持续波动可使心跳显著增快,血压急剧上升,红细胞激增,血粘度增高。有的中老年人在盛怒或高度兴奋下脑血管突然破裂而死。保持心理健康这对一个人健康来讲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怎样保持心理健康?归纳起来有三条:
一、 增强健康心理
人的一生难免会有喜怒哀乐,生离死别,有欢乐也有悲伤,要学会正确对待已经发生的种种心理冲突,并采取有效方法,从复杂的心理忧郁中走出来,例如悲痛烦恼时去公园走走,听听音乐,做些体力活动,有助减轻心灵创伤;或者投身于工作之中,以冲淡不快情绪和悲伤心情,或者让不快情绪发泄出来,向亲友或可信朋友诉说,不让怒气积压在心中等等。
二、 培养乐观情绪
要树立“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的三乐精神,这是人生最难得,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因为对自己充满信心,才能自我感觉健康,才有欢乐。一个人具有“知足常乐”、“助人为乐”的人生观,才能“自得其乐”充满勃勃生机。现代医学证实,精神心理状态对健康长寿的影响是显著的,精神情绪对人体健康和衰老起着关键性作用。保持心理健康是中老年人常葆青春、延年益寿的精神营养。古人曰:“忧则伤身,乐则长寿”。要学会自我珍重,努力培养安定而乐观的情绪,不要因为一些琐碎小事而引起情绪波动。多体谅别人,多看别人优点,不要苛求别人,要心胸开阔,心境平静,欢乐的情绪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推迟衰老。
三、 寻找欢乐情绪
良好情绪靠自己主动去寻求。现在60岁以上的老人,经历了不同时代,回忆往昔,都能感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国家不强,哪有老人的幸福。老年人言教、身教,以老有所为责任感,教育后代,把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看成是一项社会责任,这样,就会感到晚年生活丰富而充满乐趣,不至于产生失落感。老年人患病是常事,要用唯物主义观点战而胜之。只要顺应自然,相信科学,正确对待生老病死,必然处之泰然。
  睡得着
  睡得着,就是指充足睡眠不熬夜,生活要有规律。当今社会是信息万变、知识爆炸的时代,人们处在剧烈的竞争中,工作和生活节奏明显加快,接踵而来的是疲劳也就容易发生。有专家指出,疲劳,特别是脑力疲劳,是现在和未来一个世纪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因素。科技人员英年早逝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重要的一条是科技人员的劳动方式与工人、农民不同,科技人员往往是不分上班和下班,不分白天和黑夜,持续不间断的工作着,生活节奏很不规律,尤其是事业心强的一些科技人员甚至连做梦也在思索着问题,极易产生疲劳。可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比较重视体力疲劳,而忽视脑力疲劳。体力疲劳、脑力疲劳都是人体一种保护性反应,它提醒人们疲劳了应当休息,使体力和精力得以恢复。如若无视脑力疲劳,长此以往,日积月累,同样会导致过劳而危及生命。因此,预防和消除脑力疲劳,对中老年人,特别是科技人员来说显得更为重要。
  那么,如何预防、消除脑力疲劳呢?重要的一条是生活节奏要有规律。怎样生活才算是有规律呢?一般讲,除了饮食起居外,还要注意目标定位要确切,不管工作多忙,任务多重,无论如何要给自己留出一定“喘息”时间,学会交替使用人体各部分,充分发挥各部分功能,培养一项业余爱好,连续一周的紧张工作、学习,周末娱乐半天,尤为重要的是充足睡眠不熬夜,要牢记“健康的体魄来自睡眠”,没有睡眠就没有健康。
  吃得下
  吃得下,就是指全面均衡适量营养。人是铁,饭是钢。营养是保证人体健康长寿的物质基础。人体器官的功能和组织的正常代谢,依赖着必需营养。营养对疾病防治以及衰老过程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尤其对晚年的健康状况更为密切,营养良好的人能有效地延缓衰老,有些人60岁就表现出虚弱,行动不稳,容易疲劳,感觉迟钝;而有些人,年过八旬仍像“年轻人”,因此,可以这么说,决定生命后期生理性或机能衰老程度,在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营养状况,也就是说吃得下才长寿。目前,上海人的营养状况怎样呢?据调查,有相当一部分人,把主要精力放在事业上,对营养很不讲究,吃饱就算。还有一部分人,特别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人,读了一点医学科普文章,视胆固醇如虎,盲目地节制饮食,肉不吃、蛋不吃、无鳞的鱼也不吃。殊不知,过分强调降低胆固醇水平,更容易诱发疾病,于健康不利。另外一部分人怕胖,片面地节制饮食,其实太瘦对人体危害不比胖人少多少。科学的态度是:全面均衡适量营养。也就是说,样样都吃,不挑食,不偏食。任何一种天然食物都不能提供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素。因此,合理膳食必须由多种食物组成,才能达到平衡膳食的目的。
  营养学家提醒大家注意,适当地增加动物性食物,以提高膳食蛋白质的数量和质量,但要防止过剩;改变以猪肉为主的动物性食物结构,增加鸡和鸭等禽类、水产品、乳类的摄食量,防止脂肪特别是饱和脂肪过剩。增加大豆制品的摄入量,改变膳食蛋白质的数量和质量;稳定粮食的摄入量,保持我国“五谷为养”的优良传统;保证蔬菜总量在每天500克左右,食用菌应纳入膳食结构,香菇等食用菌不仅含蛋白质高,必需氨基酸比例合适,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起到强身作用。特别要提醒大家,要限制过多甜食,尤其要限制蔗糖的摄入量,可采用市售的纽特健康糖代替蔗糖,这样既能保持蔗糖的甜味,又克服了蔗糖所带来的对人体的不良影响。调整膳食结构,防止营养不足和过多,避免重蹈西方国家之复辙,防止和控制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冠心病等富裕型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全面均衡适量营养,具体地说就是能够做到以下10句话:
  1、淡些,淡些,再淡些。
  2、让纽特健康糖走进寻常百姓家。
  3、每人每天最好有一瓶牛奶。
  4、每人每天吃一只鸡蛋。
  5、每周餐桌上至少有一顿海鱼。
  6、鸡肉、鸭肉代替猪肉。
  7、增加豆及豆制品的摄入量。
  8、每人每天最好吃500克蔬菜。
  9、菌菇类食品要纳入膳食结构。
  10、饭要吃饱。
  走得动
  走得动,是指运动。“生命在于运动”是法国伏尔泰的一句名言,一言道出了生命活动的一条规律。保持脑力和体力协调的适宜运动,是预防、消除疲劳,健康长寿的另一个要素。体育锻炼对中老年人来讲尤为重要,中老年人好静不好动,倾向安静生活,是导致肥胖、心血管病、糖尿病和骨质疏松发生的危险因素。所以,中老年人体育锻炼与营养具有同等重要意义。
  体育锻炼贵在坚持,重在适度。对待体育锻炼有两种情况应当注意:一种是工作忙,锻炼顾不上,常常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空做做,忙了不做。想到参加,想不到不参加;另一种要么不做,一做就是满头大汗、气喘、心跳。这两种情况都是对健康不利,甚至有害。有氧代谢运动之父肯尼思?库珀博士指出:如果步行,每周应走3次,每次走3200米,时间为20分钟内。如果达不到这个速度,3200米40分钟走完也可以,但需每周走5次。坚持10年,就可使心肌梗死减少50%。这是因为长期坚持锻炼,可改变心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心搏出量,使心脏冠状动脉管腔舒展,增加心肌供血,又能使高密度脂蛋白升高,低密度脂蛋白相对减少,甘油三脂明显降低,体脂减少,腰围缩小。经常锻炼血液总容量可增加10%,或更多,遇到紧张时血压不至于因此升高,降低冠心病、脑卒中危险性。此外,体育锻炼还能增强免疫力,减少感染性疾病发生。正确的态度是把体育锻炼作为一日生活必修课,雷打不动。至于体育锻炼的项目不必强求,可因人而异,广播操、练功十八法、太极拳、健身跑、登楼、球类等不必硬性规定,但有一条必须牢记,这就是运动量要适度,一般以锻炼完毕,冬天自觉全身暖和,夏日微微出汗,但不觉得心跳为度。进入老年期后,日常生活的重心不是去做剧烈的体育锻炼,而是适当体育运动,保持机体安宁,减慢新陈代谢,使生命之树常青,生活之水常流。
  适当进补
  进补,是指人体缺什么补什么,是祖国医学一大特色。对体质虚弱者尤其必要,是项有益的健康投资。进补的内容繁多,各人情况不一,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但就大多数人情况而言,有两种物质必须加以重视,认真做好进补工作。
  一是抗体。也就是平时大家说的抵抗力。从婴幼儿起就要给孩子按时接种预防针,以预防乙肝、脊髓灰质炎、脑炎等。
  二是补钙。钙是人体生命活动调节剂,没有钙,生命活动就终止;缺钙,就会发生疾病。中老年缺钙会发生面色萎黄、精神不振、腰腿酸痛、小腿痉挛、牙齿松动以及骨质疏松症。此外,有文献报告,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结肠癌、老年痴呆症等疾病也可能与缺钙有关。   牛奶是富钙食品,为了健康,要努力改变牛奶是孩子吃的观念,人人养成喝牛奶的习惯,尽可能做到每天早餐后,最为理想的是晚上临睡前1小时补充一瓶鲜牛奶。至于缺乏乳糖酶不能喝牛奶的人可改喝酸奶,同时还要注意增加豆及豆制品、海带、紫菜、虾米、海鱼等富钙食品的摄入,以满足人体对钙的需要。对绝经期妇女和老年人来讲,仅仅从食物中获取钙,还是满足不了需要。还要额外补充优质钙制剂和维生素A、B1、B2、C和维生素D,更年期妇女要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雌激素以满足人体生命活动需要。
  定期检查
  人生难免生老病死。生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以为然,或者忧心忡忡,惶惶不可终日。正确的态度是定期检查,发现疾病积极配合医生,做好自我保健,就能提高生活质量,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人到中年,要检查的项目很多,归纳起来有五项:
一、 测量身高、体重
身高体重与健康有着密切关系。据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证明,体重过高或过低均可引起死亡率增加。评价体重高或低的标准,国际上采用体重指数(BMI)进行衡量。
  体重指数(BMI)=体重(公斤)÷(身高(米)×身高(米))
体重指数<18为消瘦,18~20为减重,20~24为正常,24~26为超重,大于26为肥胖。
如果发现你的体重超重或肥胖,应适当增加体育活动量,每次活动时间不小于30分钟,同时适当减少主食、肉类及烹调油的用量,即所谓“开流节源”来达到热量摄入量减少,消耗体内多余脂肪。否则,肥胖导致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和冠心病等富裕型疾病发生,危及健康。反之,减重、消瘦也不利健康,应适当增加热量的摄入。
  除了注意体重外,还要注意身高。据上海市妇女保健所一项调查,50岁的妇女比40岁以前平均矮了1.25厘米。人矮是骨质疏松症较为敏感的一项体征,经常观察身高变化能及早发现骨质疏松情况,及时治疗。
  二、测血压
  高血压是引起冠心病、心力衰竭、脑中风、肾脏疾病和视网膜疾病的首要危害因素。高血压病人如能注意自我保健及早进行降压治疗,就能减少危害。可惜的是,有相当一部分高血压病人,尽管血压很高,但自己却没有不适感觉,一旦发现往往为时已晚,心、脑、肾器官已经受到损害。因此,中年人应经常测量血压,发现高血压积极治疗。
  三、测血糖
  高血糖会损害全身大小血管,使管腔变细,发生血栓,减少或中断对脏器和组织的血液供应,从而造成体内各脏器病变,如白内障、神经功能障碍、心绞痛、脑血栓、心肌梗死等。治疗关键是尽量控制血糖。所以说,年过40岁以后应定期检测血糖,特别是直系亲属中有患糖尿病者、肥胖者、脱离体力劳动者更不能忽视。
  四、测血脂
  据医学观察,高血脂症患者因脂蛋白分子结构发生了变化,而会损害血管壁,导致胆固醇沉积在动脉管壁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血管内腔变得粗糙,管腔狭窄,容易形成血栓,严重时堵塞管腔,血流供应中断。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心脏的冠状动脉内,就会造成心肌供血不足,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发生猝死。如果发生在脑血管内,则容易发生缺血性中风或脑梗塞。据医学文献报告,高脂血症发生年龄越小,冠心病发生越早。高脂血症早期常没有症状,因此人到中年一定要定期测一测血脂,及早发现及时治疗。
  五、测甲胎蛋白和做B型超声波
  四五十岁的中年人是肝癌高发年龄段。肝癌早期往往无症状,甚至肝癌瘤体直径达到4至5厘米时,病人仍没有明显临床症状。一旦出现症状,又常已非早期,手术切除的机会甚少。因此年龄在40岁以上,特别是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HBsAg)或慢性肝炎患者等肝癌高危人群,能每隔半年作一次甲胎蛋白和B型超声波检查,就能及时发现早期肝癌,早期治疗。
烦恼向异性倾诉
  当人们心中有了烦恼时,常常希望能够倾诉出来,好友的劝告与抚慰,有助于使烦恼烟消云散。此时,倾诉也许并非期望寻求什么办法,解决什么问题,而主要是为了满足情感表达的需求,满足心灵慰藉的需求。所以,此时倾诉者往往不是寻求一个好参谋,而是想找一个好听众。
  那么,这时同性与异性相比谁是更好的听众呢?当然是异性。
  首先,两性性心理有“异性相吸”作用。为什么要男女相伴走过一生?
  这除了繁衍生息的需要外,也是个体发展的需要,其中很大程度是心理发展的需要。异性朋友之间的交往当然不同于夫妻或情人之间的性交往,但由于对方是异性,当事人便比较容易缓解内心因苦恼造成的紧张和焦虑。这也是人际交往中异性朋友的功能之一。
  第二,两性性格有“互补”作用。心理学发现,在人际交往中有一个“互补性”原则,男女双方的个性存在相反的差异时,往往相互吸引。一般说来,男人的刚毅和女人的温柔正好可以互补,给苦恼中的异性朋友以慰藉。
  第三,两性交往有“异类群体”作用。人们常常愿意在自己同类群体之外的交往对象那里打开自己的心扉。比如,人们往往对外单位的人、外地人甚至陌生的人更容易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是情感交往的特点所致,异类群体中的人相对来说安全系数比较高一些。两性各自分属不同的性别群体,因而也就比向同性袒露心迹更为安全些。
  按说夫妻也是异性,也可以满足上述条件,可为什么人们有烦恼时仍愿意向配偶之外的异性朋友倾诉呢?
  首先,异性朋友比夫妻有更大的相似性。虽说人们常用“心心相印”来形容夫妻关系,可是,现实的婚姻中由于家庭、教育、职业、阅历等诸多原因,常会导致夫妻在兴趣爱好、个性特征、文化素养、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而朋友则不同,异性朋友之间的相似性使他们在各方面更容易相互沟通。
  第二,异性朋友与配偶相比有较大的新异性。求新求异是人的天性。夫妻之间长时间共同生活在一起,容易磨灭彼此之间的新鲜感,削弱了新异性。而朋友之间,无论交往多密切,相互之间也有一种“外人”的意识,这使朋友之间能保持心灵感应的敏锐度和彼此的热情,也会对异性诉说的苦恼给予更多的关注。
  第三,异性朋友可以满足两性感情的弥散性需求。婚姻要求夫妻感情的专一性,可两性感情有其弥散性的一面。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的活动必须受社会规范的制约。婚外情通常是社会舆论所不容的,而异性朋友之间的感情体验,既没有违反社会道德,也可以满足人们对两情感情弥散性的需求。
  这样看来,异性朋友更是好听众的人际现象就是正常而自然的了。

来源:网络

  蓝星新时代  | 版权所有 | 联系信箱及支付宝 fozairenjian#126.com (使用时#改@

本站域名 www.lxxsd.cn         豫ICP备08106469号-4             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