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道德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之三_3.文化和谐_蓝星新时代网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世界文化与统一 > 3.文化和谐 > 详细内容
复兴道德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之三
作者:熊春锦  发布时间:2011/6/11  阅读次数:4707  字体大小: 【】 【】【

                                                       复兴道德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讲座三    

                                                                                   2009-1-1

       纲要提示:

五、经典诵读通大道

1、可“非恒道”证精明

2、诵读黄学重二经

六、系统呼唤“非恒名”

1、呼三唤七为根本,

2、眼耳鼻舌身意各分明

七、昔肌煅炼守窍明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我们进入今天的第三课时,也就是第三讲。

今天,主要从三个方面,讨论一下如何去复兴黄老学说,复兴我们的道德文化,构建和谐的心身身国内环境和人与社会的外环境,从而构成和谐的社会。因为我们人是社会的细胞,人与人之间组成家庭;同时,人与人之间也构成社团,构成社会,构成单位。

老子也曾经讲过“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任何大的社会环境、困难事物的扭转,都要从这个“易”、从这个“细”入手。从最基本的、最初始的状态,去入手进行改变,才可能实现大的目标,而解决难题、难关。在当前社会经济明显高度发达的状态下,而精神状态出现了一些相应的滑坡,要解决这个双重曲线的峰波的矛盾,就必须要从我们每个人的身国内环境、精神内环境的道德复兴去做起,企盼从我做起,从自己身国内做起,来进行复兴道德,从而来构建和谐的身心。当每个人都能够构建好和谐的心身以后,那么社会的和谐也就能够自然会到来。

在具体方法论上,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对如何搞好个人的内环境的道德和谐,提出一些相应的办法,供大家参考。

第一个标题,是“经典诵读通大道”这里面,我们将以老子学说的灵魂——《德道经》的道章第一篇和黄帝学说的《道法经》、《道源经》里面的理论,加以一些介绍。第二个题目,就是要“系统呼唤‘非恒名’”。

第一个题目,基本上谈的是“可”这个“非恒道”,诵念“非恒道”;第二个、是呼唤“非恒名”;第三个方面,就是“昔肌锻炼守窍明”。基本上,今天上午要完成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内容比较丰富,时间可能要稍微延长,先打个招呼。在国外授课是恪守时间的,今天我还迟到了三分钟,向大家道歉。

  

一、     经典诵读通大道

  

我们首先针对“经典诵读通大道”,来介绍一下如何通过最传统的、古老的经典诵读来筑建和谐的心身,而归德复道,复兴我们身国内的道德。

经典诵读修身证道德是可行的,而且也是黄帝思想的实践方法,也就是修之身、修身平天下的重要方法之一。更主要的是,我们的老子早在2500年以前就高度地浓缩和概括升华了这一个重要的方法。当然,要是展开来讲时间比较长,我们主要是提及一下。

我们的汉文和汉语,与世界上的任何语言都不相同,汉文和汉语是互相分割离开来的。我们是多民族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可以使用汉字,但是不见得能使用标准统一的汉语,有众多的地方方言。南方的地方方言,北方人听不懂;东边海边的地方方言,而西边的人同样听不懂。在福建、浙江,甚至仅仅几里路、几公里的距离,村与村之间的语言,村民都互相听不懂,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交流工具,那就是汉字。通过汉字,他们都可以进行正常的文化交流和心意的表达,这就是中国古代在黄帝时代之前就开始了的汉字初始结构。到了黄帝时代,由仓颉为首的这些大智慧的先贤们、先圣们,创造了优美的全息的汉字,使整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各个部落,都能通过文字相交流。而且,这一方法延绵到现在,并且在唐代和明代,甚至影响到了鲜卑,也就是当时的朝鲜和日本以及越南,使他们都在共同使用我们的汉字,而进行交流。近代,南朝鲜又恢复使用了汉字,他们虽然后来都创造了自己的民族文字,但是他们发现他们创造的文字远不及汉字优美,汉字的涵盖量大,所以他们还是重新启用了汉字。

我们的文化当中,在老子的思想当中,也是用这个汉字记录,并且将汉字里面一些深层的奥秘,都包含在他的五千言之中,告诉我们:无论你方言怎么不同,你只要承认这个字,去诵读它,你就能够“与古人居,与古人谋”,在你的心灵深处与先贤、先圣相交流,相沟通,使自己的智慧获得提升,开慧益智,并且能够在潜移默化当中接收这些能量,而打造自己的道德心灵开慧益智。

我们在这几年的实践当中,通过将近五年来的实践和推广,也充分证明了我们只要在经典诵读当中牢牢地把握住《老子·德道经》双一章反复的诵读,就能够具备益智开慧,构建道德心灵,启迪智慧,规范身心,复归五德而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精神品格,获得能量,以及启迪自己智慧的效用。(图示)我们在这里,列的是德篇的第一章和道篇的第一章,每日早晚随时随地地去诵读《老子·德道经》双一章,就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构筑起我们道德的心灵,而且能够开慧益智,利益心身,甚至能够治疗一些疾病。

这一现象,充分地说明了中国文字的优美,说明了汉字里面含有众多的全息信息,这些内容都经过一些科学家的考证和大量的统计,验证了汉字具有启迪智慧、净化心灵、有益身心的这些功能。我们只要通过我们的诵读,去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这种能量,感受方块全息文字信息后面的能量,就能够获得这些能量的滋养。因为,由这种汉字组成的文言文,在音频的振荡下,像诗一样、像散文一样构成了这样一个文言文的格式,文字的记录、思想的浓缩、精神蕴藏的文言文。这是一个慧智型的文言文,它能够为我们带来众多的看不到、但能量又及其丰富的篇章。

特别是,我们的老子在他的道篇第一章当中,清楚明白地告诉了我们,经典诵读、诵读经典能够去直接通达无为的大道,大道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并不遥远,也不用在身外去求,只要掌握了老子在道篇第一章当中所展示的方法,就能够获得德光道能,进而有利于心身,并且掌握其中配合的方法,那么我们也就能够真正地做到明德,知道,通道,和道,证道,成道。

  

1、可“非恒道”证精明

  

这一点,在《老子·德道经》第一章当中讲得很清楚,我们先简要地把这一章的意思给大家提示一下。以前虽然讲过,但是整体性的提示还没有揉合在一起。

例如,老子说:“道可道也,非恒道也”,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说“道”她是可以求证,可以得到,可以验证,可以在我们身国之中完成这个实践过程的。但是,要用什么方法完成呢?关键,就在这个“可”字上。

这个“可”字,它的本意是诵读、吟唱。就像我们有的庙里面、观里面早中晚课的吟唱、诵念,那种形式都是这个“可”。我们古代的教育,孩子们在私塾里面高声地朗读经文经典,诵读四书五经,吟唱前人的诗歌、辞赋,都是这个“可”。这个“可”,那也就是在神案之前开口诵读,恭敬地开口诵读。在古代来说,那就是向天和地恭敬地表述自己的心意,诵念相关的文章,从这种方式当中去感悟、感格和体悟天地人三才合一的信息,以及获得能量。

所以,老子在这里就指出“道可道也”,翻译成白话文,那就是:“道”,通过诵读是可以通达的,通神达灵而知道的。但是,紧接着老子又严肃地告诫我们:你诵读的内容,一定要把握住,不是常道的文章,不是普通人写的文章;一定是圣者、圣人、至人、真人所写的文章,那也就是“非恒道也”。这个诵读的文章,不是普通的一般的文章,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指导我们自己进行经典诵读,指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或者进行胎教、婴幼儿教育、青少年教育当中,都要注意去筛选好这个诵读的经典。一定要选择能够启迪先天智慧、滋养我们体内精神系统,对灵魂能够发生根本性改变的这些著名的能够通神达灵、能够跨越太极弦线障碍,自由地穿越在有相无相双重世界之中,包罗万有,而不仅仅只是局限在太极白里面,无法穿越太极弦障碍的后天智识所撰写的文章。所选择的经典,一定要选择本身就是记录天人合一实践经历体会的著名经典,这才是真实的“可道也”。

当然,普通的经典,例如在汉代的时候,汉儒他们曾经注意到这一点。这个注意,是非常明白地注意到这一点,还是被动地注意这一点,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例如,当初汉儒们就辑录了四书和五经,当然主要辑录的是五经,推出了五经。五经当中,他们有意识无意识地就选择了将黄帝学说当中的著名经典《易经》,作为五经之首,列入在其中。实际上,当时取士,就是通过读书人当中考试来选择官吏,选择了五经的这个《易经》。这个经典的选择,的确是高明的,也是顺应了老子所揭示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的这一基本诵读的原则。

所以说,通过我个人的诵读体会和一些深层次的观察,在儒家的学说当中,曾经发现过,唯独这个《易经》的诵读可穿越太极弦障碍,这四书当中只有《大学》具有这个一个潜在的能量。然而,《大学》的深层次用心灵去感格验证的时候,却又发现它并不是纯粹的儒学文章,而是还是一种黄学思想滋养下形成的著名的经典;只是在后代,特别是到了宋代,将它强行地列入了儒家的著名著作而已。当然,《大学》内在能量的丰富性也并不及于真实的黄老本身的经典。

所以,在选择道德文化经典当中这一“非恒道”经典的时候,我们要注意选择真实的“非恒道”经典,而不要选择常道性的经典,这样能够确保“可道也”的实现和完成。

第二句的“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又是什么意思呢?这个也就是万事万物有形必有名,要用道法,要能纵观阴阳。在天人合一状态下,观其形,无论它是能看得到的,还是肉眼所看不到的,在天人合一状态下,要达到一览无余,使其原形毕露,然后找出它的名,或者给它定名。因为,一旦用道法定名,那么这个名就全息地记录着所有有形,或者说有质无形、有形无质任何这两大类生命物质的根本,就可以用这个名所肯定和囊括,只要呼其名就容易见到其形。无论这个形,是只能用肉眼看,或者说只能用我们的心灵,用心眼、第三只眼,用肚脐眼去看,你能发现观察到它的形,并且可以利用呼唤这个名的方法,来使它显现它的真形。这个“名”,实际上是指的漆黑的夜晚在路上行走的时候冥不相见,就是看不到对方的面孔,但却能够感觉到对面有人走过来,这个就是自报其名,或者说开口问对方之名。用这样一种方法,把信息接收过来,判断他是我的熟人还是生人,是人还是动物。通过这个名,来辨其形,而捕捉其中像的内涵,这是这个“名”的意思。

  “可名也”,这个“可”,同样还是诵读、还是开口这样一个意思。用口进行呼唤其名,那么也就是“可名也”。但是,老子在这里强调的是,要证大道,并不是要求我们要去呼唤我们后天的“名”。像在古代,一个孩子出生到周岁以前,有乳名,在吃奶的阶段大人要给起乳名;然后,还要起字,起名,起号。形、名、声、号已建,这是黄帝揭示的,那么“无所遁其形也,无所隐其迹也”。只要这个孩子有了这个“名”,有了这个“号”,起了这个“字”,这个时候我们只要呼唤他,他就必定会答应,做出行动的回应或者语音的回应。这是我们常态所见的,你与朋友之间、你与熟人之间,、你与夫妻之间、同学之间,在人山人海那个很热闹的场合,当你们间隔一定距离的时候,只要你呼对方的名,对方马上踮起脚来答应你,“哎,我在这儿!”这就是呼常名,这就是常名可呼而相互呼应的“名可名也”。

但是,老子在这里同样强调的,并不是呼这个常道之名,我们后天的这个物名、人名,甚至动物之名,比如有的人喜欢养猫、养狗、养鸟,有的养马、骡子、养牛,也同样给它取上名。呼唤它们的名,习惯了以后,它就建立了条件反射,当它听到你叫它的名的时候,那个小狗听你一叫它的名字,它就摇着尾巴高兴地跑到你跟前,绕着你转,这就是呼“常名也”的一种反应和现象。那么,无论是对动物、还是对人,我们都可以通过这种呼其名而见其形的方法,来见到它们。

在道德实践当中,实践我们身国之中的道德,实践我们身国内在深层次的和谐,我们前面的课程里已经强调了,我们的生命是由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双重结构,复合在一起,构成了我们的性命,我们的命体就是常道可见、可读、可以感应的一个实在的物体。但是,精神系统完全就是名不相见,我们看不到,肉眼不可见,就像昏天黑地的夜晚,对面伸手不见五指,我们没办法看到黑境当中的所有生命,而这些生命体又是客观地存在于我们肉体之内的名,不相见而已。

求证大道,就需要我们跟体内这些名不相见的这些生命,能够交流,能够见其形,能够与其相谋,因为他们已经与我们同体而居了,剩下的是如何与这些精神系统的生命进行相谋的问题。那怎么去进入这种相谋呢?那就呼唤其名,用“可”的办法,反复地呼唤、念诵它们名字的方法,来达到和实现与我们生命体本身是紧密结合在一起,但是却又看不到这些生命体的相见。

这个“名”,老子在这里是指的“非恒名也”,不是我们肉眼所看到的常道的那些生命的名称,或者是叫名也好,叫字也好,叫号也好,你能够呼唤那些看不到的,肉眼不可见的,但是又是客观生命存在的这些众生的名,就可能见到它们的形,见到它们的形,也就是实现了与他更深层次的“居”,“居”在一起,知道它“居”在哪个地方,它“居”在我们体内的什么位置,而且进一步跟他进行更深一层次的交流,为它提供道德精神的营养,使它变得健康,工作能力得到提升,它再作用反馈于我们的肉体,那么肉体的质量也就会得到一种更佳的改变和提升。

老子在这里所强调的“非恒名也”,就是要主动去呼唤,反复地呼唤我们体内众生的名字,体内的众生包罗万象,在深层次当中是一个大系统。但是,大系统当中又有纲,不外乎我们传统文化中所强调的“胎光、爽灵、幽精”这么个“三”。可能大家还记得胎光、爽灵、幽精这个“三”,我们也专门介绍过了,胎光是干什么的,爽灵是干什么的,幽精是干什么的,它如何生成,它工作的范围、它的性质、它的存在方式、它的居住环境,当我们的性命发生分离以后,它的去向,我们都介绍过。爽灵也是同样介绍过,幽精也介绍过,其他的尸狗、伏矢、雀阴、容贼、非毒、除秽等等这七个名称,我们也是介绍过的。他们与我们肉体结合的紧密程度,对我们肉体的作用力,就像我们汉语所说的“魄力”,对于这个“魄力”,大家只注意到了这个力,而没有了解这个“魄”是指的什么,这个“魄”从何而来,它的来龙、它的工作性质、它的生命进程、它的去向,我们很多现代人已经完全丢失了,不知道了。这是由于我们自己对自己体内,名不知晓,名不相见,名不呼唤,而造成的盲知,所以,并不能真正地、正确地去解释这个魄力的真实内涵。

所以,老子在这里,就是强调:这些看不到的生命,都是可以通过呼唤其名的方法,来与之相见,与之相谋。但是,你要掌握“非恒名也”的呼唤方法,运用这个系统,采用这些方法。而且,紧接着,他又揭示了“无,名万物之始也”。无名的生物,才是万物之始!无名的物质,那才是万物形成的根!

例如,对这个道的命名,老子就提出了“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曰大” 。你看,对于这个最高境界的宇宙根本物质,老子观察到了,深入到其中了,但是他提出了,他也不知道她叫什么名,而只是运用天人合一的境界,深层次的大智慧的观察,用道法,用这个法,观到了道,因而用这个法来给道定名——“字之曰道”。那么,这个宇宙本源的原动力——最初生发的那个能量,见到了她的形,给她取个字,就称之为“道”;而且,给她取了个名,那就叫“大”,所以,在古代常常将这个“大”和“天”混而为用。其实,这个“大”,就是指的道;“道”,也是指的最初始的这么一个万物之始的原动力、原物质、原形态、原境界。等到有名的时候,这个“有名”就已经是万物生发之母了。

就像这个德一样,当我们能够进入到了天人合一的状态,能够脱离自己的肉体,进入高维的空间,去进行观察、进行交流,“与圣人居,与圣人谋”,那么,常常可以知道很多的名,因为他们已经有名了。就像我们刚看到的时候,我们不知道他的名——用另一种方式“看”到,但是不知道他的名,但很快,就会有声音在你身边提醒你,或者有一个明显的生命、更高级的生命,告诉你这个东西叫什么。

你只要掌握了这个名、呼唤了这个名,那么无论你在何处,都能够重现、再现,去体悟这个形。那么,这种状态实际上也就是“有,名万物之母也”。这个“有名”并不一定发生于我们见到的时候他才“有”,而是产生在“无,名万物之始也”以后。许多的圣贤、达到了天人合一状态的这些前辈们,已经用道法给他们的这个形,定了名,因为他已经生成了,生出来了,具有了形态,这就是成了有相的物质。当然,这个有相物质很可能并不就是我们肉眼可见的有相,而是在无相物质当中的另一重有相,这就是这个“有,名万物之母也”的一个深层次的含义。其中,既有我们看得到的有相物质的名、生命的名,也含有无相物质当中的有相之名。

许多的学派当中都提出了,我们很多的方法,比如说在静坐当中,很多的人是昏沉状态、顽空状态。什么叫“顽空”?简单而言,就是说在那种空的状态,你没有证实这个“有,名万物之母也”的境界,你并没有进入到无相物质当中的有相、有形而且还有名的那种状态,那就是顽空。你能够进入到无相世界当中,并且分离出无相世界当中的有形、有名,那就是一种真实的“空而不空,而见真空”。就这么简单。

实际上,老子在这一章当中,已经把各种生命深层次精华学说理念的灵魂,都浓缩在短短的几十个字之中。所以,对这个名的有和无,我们把握住了以后,你就可以通过诵读的方法,去感格这个道,感格这个“非恒道”,感格这个常道。看得到的道、肉眼可见的大道和非肉眼可见的大道,都能通过这个可名的方法进行求证。

故恒无欲”,这里一转折,“故”,这个“故”字就高度浓缩了上三千年——老子前面的三千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包括几个人纪历史的前辈们得出来的经验。“恒无欲”,要求我们后天智识的障碍、后天经验思维的逻辑推理模式,要暂时停止下来,休息一下,不要干扰自己心中的慧性、大脑质层里面潜藏的慧识透发出来,无欲无求,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地去观其眇——“以观其眇”。而这个“眇”字,又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像我现在闭着眼睛给大家讲的样子,眼睛留着一丝线,留着那么一条小小的缝隙,垂帘而观自己的鼻,观自己的心,这样去保持一种无欲状态,在无欲状态当中进行慧观。这个“观”,我们可以看到,繁体的“觀”,它的左侧就像草丛一样,你要拨草寻蛇,从杂乱无章的思绪当中、后天的思维当中,——简而言之,就是说摆脱你后天智识的障碍束缚,使自己的心清静下来,使自己的大脑宁静下来,从而突破太极弦中央的障碍,把那个壁垒打破,才能够观这个“眇”。用“眇”观妙 ,“妙”、“眇”,实际上是一个双重的意思结合在一起。这是一种直接在“可非恒道”的前提之下,并且通过垂帘内观,在无欲的状态下,观察无相世界之中的这个“无,名万物之始也”结构情况的方法,也是通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这个内证的方式,求证出我们内部环境当中的真道的方法。

紧接着,老子又展开来,告诉我们:“恒有欲也,以观其所”为什么说“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呢?因为,证道不离身!要从身中做起,体内实践起。所以,当你保持一种经常性的、反复性的——像这个“恒”字,那就是说,就像月亮绕着我们地球转一样,一日一夜一个周期,不停,没有休止,没有起始,保持着一种经常恒动,常动。那么,“恒有欲也”,那就是说,在你日常的生活当中、经历当中,在保持着、还存在着后天意识活动的时候,要很好地利用你的后天的智识,运用这个意识,干什么呢?去“可”那个“非恒名”,去“可”非恒道。“可”“非恒道”、“可”“非恒名”,也就是诵读经典,诵读能够通达无为至大道的经典,呼唤“冥不相见”——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体内的生命和另一度空间的生命,知名,并且同步地去“观其所噭”。

这个“噭”,是什么意思呢?是回应。你诵读了,你呼唤了,无名的大道,前辈已经强行定名了,对不对?已经强行地给她定名,定字了,取了名,定了字,那你诵读有关大道的经典的时候,她就肯定有回应。只要你自己的频率——你自己的德性频率调整到跟她一样,通过这种诵读和呼唤的方法,那也就能够从“看不到”,到“看得到”,由量变到质变,实现这一个大的转换,超越我们后天智识的障碍,实现与大道同观,同体,同悟,同变。要观她的回应,重那个微妙,重那个玄妙,重那个奇妙,重那个神妙,重视其中的仙妙,这是“观其所噭”的奥秘。这个“噭”,是对呼唤、对声音的一种回应。就像我在这里,呼唤你们下面某一个同学的名字一样,我点名,你肯定就要答应:“哦,我在这儿。”就像军事训练的时候,在报道点名的时候,下面的军人,都要答应一声“到”,叫到什么人,什么人就要说一声“到”,这个就是“噭”,就是噭呼唤以后的回应。那么,无论对大道的呼唤,还是对我们体内众生的呼唤、名的呼唤,都会产生回应,只要我们把呼唤的基本条件、诵读的基本条件调节好,那么这个噭的回应就会自然的产生。

两者同出”,我们这两种方法同时运用,坚持不懈地运用,同时高度地去重视平时一点一滴的德性品质的修持,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地调整自己的心身,把握住这两种方法的同时运用,同时运用,同时使用,那么这个大道也就会出现,这个“非恒名”的无形而有形的这个形,在名的制约下,也会呈现、显现。无论她是“无,名万物之始也”的无名之物,还是“有,名万物之母也”的有相之物,在我们这种诵读以及呼唤两种方法高度结合的前提下,她都会在某一天突然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同时出现。而且,只有同时出现,才是最真实的,而不虚妄。这两者如果不是同时出现,那很可能是由心生幻,由欲生假,由贪、由追求而生出的妄相。

老子在这里提出的这个“同出”,非常地关键。单出,实际上里面掺杂的水分是非常多的,尽管你见到了,呼了这个名,出了相,说不定并不是你所需要这个观到的真形,可能是扭曲了的名和形,因为你没有前面这个道——非恒道,“可非恒道”的基础,“可”这个非恒道的诵读,你选错了经典。

像古代,这种现象是很多的。有的人为了报仇,为了贪财,包括我在新加坡,都遇到很多这样的一些社会人士。为了在赌博场能够赢钱、发财,一切为了发财,他用什么呢?就用一些呼唤“非恒名”的方法,在坟墓里面进行祭炼,什么“五鬼搬运”,什么“鬼翻身”啊,摇骰子的时候,它里面“叮当”一响,自己选择自己所要的点数,什么“五鬼搬运”之类,都用这些方法来用于满足自己的私心贪欲,而达到发财致富的目的。像印尼,甚至有运用这些“非恒名”的方法——“可名也”、“非恒名也”的方法,将自己女儿的性命加以杀戮,将自己女儿身上的能量作为自己发财致富的资本。你说,他是道吗?他的道“同出”了吗?没有”同出”!那是邪道、歪道、魔道!老子在这里讲的是一定要“道可道”和“非恒名”,“同出”。虽然名称不同,各不相同,但是都归到自己体内的中央——“异名同胃”。这个“胃”字,有双重意思:一,是归到“中气以为和”;二,是归到自己的脾胃中央,脾胃属土,属信德,有信德的基础,你要信仰真实的德和道,而不是离开了德性,仅仅从法术方面,片面地追求满足自己私心贪欲的那个“可非恒名”。

那前十几年的时候,不是有一个现象吗?那个《万法归宗》在地摊上卖,热潮时人们之间流传甚广,大家都想学它那个三式五招,然后在社会上显姓扬名,扬名立万,发财致富。但是,弄到最后,有几个能成功的呢?没有!为什么呢?他没有“两者同出”,没有把握住这个大道,他受到了德性这个台阶的间隔,要通过修德、持德、有德、守德、行德,才能够进入大道,进入到这个“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的境界之中。否则,没办法进入!所以,他们白耗了自己的光阴,甚至有的人,炼得神魂颠倒,出偏,出邪,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

你看,那些咒语当中、方法当中,都是用了一些“非恒名”的方法。我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这些地方转的时候,的确民间到处都是这些玩意,但是,真正能够产生玄道效应的,那么甚是少见。由于人们已经离道失德太远了,片面地追求他心中所谓的那个能够满足私心贪欲的,破坏少私寡欲、破坏见素抱朴的这个根本前提、基础、原则,贪念在主宰着自己,那么,也就与道无缘,与这个“非恒名”里面的形无缘。

那么,我们按照老子在这里揭示的方法,去诵读通达大道的经典,呼唤不可见生命之名,而见其形。当到了一定的时候,积少成多,集腋成裘,由量变到质变,这个时候,他们必然“同出”,同时出现,一下子轰然打开我们眼前的另一度空间,大白于天下。这个“白”呢,是透明之白,是隔室窥针之白,是能够穿透万物的实体而没有障碍的精白。黄帝在他的《四经》当中都点到了,老子也揭示了,只是很多人由于自己没有达到内修的层次,既解释不了这种精白,也不知道这个“明”是什么意思。这个光明的“明”,在古代那就是指的这一种毫无、了无、丝毫没有任何障碍的光,透过一切有相和无相物质的实体而了无障碍的精明。

在这种“两者同出、异名同胃”的状态下,我们观察到了“玄之有玄”,玄里面通过了第一道弦线的障碍,而进入了深层次的、更深的无相的玄相之中;无相当中而又有相,有相而又能够穿透;无相当中,我们观到了有相——也就是无相当中的有相,观到了无相当中的有相以后,而又能够透过其中的所谓的有相。这个时候,我们才能说“玄之有玄”,这个时候,你也就自然地进入了“众眇之门”。因为你突破了它的形,知道了它的名,突破了它的形,而归到了“无,名万物之始”之中,这个时候,你的身体、你的心身就整个融汇在那种“万物之始也”的无形、无名的根本初始状态之中,而不可言其道妙、绝学之妙。

在深层次,再描述,就不容易准确地用语言或者文字形容了,只有自己真实地去体会到、实践到。这种“两者同出、玄之有玄”,步入了这个深层次的……不太容易形容,只能说到这里,好像怎么样用词句去描述这个“众眇之门”、深层次的“无,名万物之始也”的初始状态,都不足以言其万分之一。

所以,老子在这里,就一层接一层地告诉我们:我们中华的传统道德文化在“修之身、其得乃真”的实践过程当中,只要牢牢地抓住这两种基本范畴、两个系统性的范畴。为什么说是系统呢?因为一旦展开,里面还有丰富的内容,但是最简单的也就是一个“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就是这么简单。说白了呢,就是说你要牢牢地、经常地、反复地去诵读黄帝的经典、老子的经典,以及所有真正达到了通过自己实践而超出了贤人道德修养水平,超越了圣人道德修养水平,超越了至人道德修养水平,已经是真人的道德修养实践水平者留下的文章,这就是“可非恒道也”的经典。

那么,我们可以知道,这个定义一下以后,我们就可以看到我们中华民族古文化当中,由于中国是神州,那么这些方法从来没有在民间断裂、丢失,因为“圣迹渊渊代代传”,有显传,有隐传,她不会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所以,这样的经典,古往今来,可以说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有专业的,也有综合的;有片面的,也有系统的,但是,可以说“非恒道”的经典比比皆是,充满了我们中华道德文化历史长河的整个过程之中,俯仰皆是,到处都找得到。所以,我们在选择的时候,根据这个前提,我们寻找文化的源头活水,因为只有找到了源头,那个水才是最清亮的,成分最纯洁,营养最丰富,最能够解决我们的饥渴,最能使我们内环境饮用以后,迅速地浇灌我们体内的灵根。

作为轩辕黄帝,他在他的一生当中,所从师的老师也是非常众多的;而且,在我国历史上,他是最著名的“修之身而平天下”的唯一一个最有成就的帝王。无论是在对内的道德修证上面,他是成功的;还是在治国方面、平天下方面,他也是成功的。在历史上,再去找这样的人物,可以说是难寻难觅。那么,他所留下来的经典,必然既有入世的功效,也有出世的功能,所以,这样的经典应当作为首选。当然,老子曾经讲了“以今之道,以御今之有”,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黄帝的所有思想、撰著,他是根据当时人们内环境五德的状态而撰著的。当时人们内环境的五德比较丰厚,没有像现在这样参差不齐、严重缺乏,人们心灵的污浊、私欲贪心没有现在这么浓重,那么就可以“以法证道”,按照方法就可以直接直证大道。

但是,到了东周列国、春秋战国时期以后,以当时的那个大道和到我们现在的这个大道而言,那又是一个历史阶段。所以说,“代代圣人皆辈出,指明方向点道根”。那么,在那个时代,也就是老子应时而出,指出了:当我们的心灵蒙尘,内部的道德已经不足以承载我们直接问鼎大道、进入大道的时候,就要把握住这个德来进道,淳德归道。这是前提,我们要联系历史,联系不同的历史时期,联系社会的离道失德的逐步下滑状态而言的这个大道。等到老子一阐释、揭示了这个道○和德一的关系以后,也就把握了道与德之间一个高度的互换关系、生化关系、演绎关系以及颠倒颠的复归的关系。所以,只要掌握了老子的思想、老子的方法,那么就下既可以贯穿到千年万年,而难以颠覆他的学说,上可以直接归复到黄帝的方法论之中。

所以,黄老学说就能够给我们的社会,给我们每个人内在的生命、内部的道德复兴构建,创造奇迹,诞生辉煌。只要我们去遵循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在我们的身心内部去首先构建这个和谐的内身国,打造和谐的内环境,把握住这个心灵的“执一”、“明三”、“定二”,把这个原则把握住,把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运用好,执住她,“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那么,我们的德就容易重新由零星状态、分散状态、不足的状态,重新聚合为稳定的这个德一状态,从而很轻松地继续用有为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那些无为的道派生出来的法,回归到大道之中。

这是第一个问题。我们可以用这个诵读“非恒道”经典、呼唤“非恒名”的这个方法,“两者同出” 地去运用,同步运用,产生同步而出的效果,从而打开我们生命升华的大门,打开我们生命之道的大门,打开我们身国内部道德建设和谐的大门。因为,我们在运用这些方法的时候,只要把握住了道经的第一章里面的隐喻藏诀里面的这个“可”、这个“噭”,以及“同出”和这个“始”、“母”,观这个“眇”,那么这个大系统是容易展开的,而且根据历史上前辈们的众多的经验,我们把它汇集起来。

  

2、“可非恒道”证精明

  

我们要在“可非恒道”,呼唤这个“可非恒名”当中,产生效果,那么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就是我们的意和身以及心和性,这四个系统是最大的障碍。所以,前人给我们也提出了:意身清静上德明,心性修持大道生。我们只有高度地去重视意身的清静,才能明了上德。所以,还是要遵循老子所告诉我们的,要从这个修德入手,才能问鼎金丹大道,去验证这个至真的道德,把这个道德在心灵当中确立起来,在我们身国当中立得起来。现在的问题是,众多的人都抱着一个浓重的浊识——非常脏兮兮的意识,那么多的贪欲、那么多的追求、那么多的酒色财气,深远的后天的意识障碍着我们,他却又企图能够直接进入道,怎么可能啊?!如果对自己的意、对自己的身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自己的心、对自己的性没有一个正确的规范,意身不能清静,心性不能修持,那么上德不明,大道不生。

这个“意”,可以说我们从七岁以后——每个人的生命发展从七岁以后,这个后天的意识、经验思维、逻辑思维、推理思维,以及家长、社会、外部环境对我们所产生的对大道歪曲性理解的灌输、对德的歪曲性的解析,就会高度地与我们与生俱来所携带的禀性结合在一起,构成顽固的、固执的意识系统认识论,使我们不能在意上清静。

这个意念意识始终蒙尘,坠落在后天这个有相世界当中,认假作真,将真当假,不愿承认,至死都不悟。这个意的关不突破,从七岁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厚厚的壁垒,附着在我们的大脑皮层之上,包裹在我们晶莹剔透的心灵之外,它这层障碍不清除,你要想清静那是难得分毫。

就像我们早期有些实践者,在那里想静下来,理理思绪、打打坐,结果呢,思绪万端,念起纷纭,剪还乱,斩还俗,斩不断,理不清。因为他在后天意识用事,用后天的主观意识经验思维主宰自己的心身已经几年了、十几年了,最少是十几年,一二十年形成了一种固化的模式,你不捅开它,不解析它、不把它剖开,里面的光明不透,你不通过一定的方法获得大量的道光德能,帮助你去溶化它、催化它、打开它,那么里面的真东西也不会显现。

所以,这个后天意识经验思维称之为“六贼之首”,而这个后天的意识又是身国之王,就在我们的大脑皮层。为什么老子说“候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呢?那的确我们这个意识是在实践道德复兴当中的最重要的第一关,这第一关要突破那才能够真实地去进入“心性修持大道生”。如果说这个意念――后天意识的这一个壁垒,我们还没有突破,还在后天意识当中,还是一个山大王统领着身眼耳鼻舌,为所欲为,背离道、背离德,而去思维、去想、去行动、去评判、去分析,那么“心性修持大道生”绝对是妄言,是在空言大道。

只有意破了,我们才好修身,身才能清静。在这个意的后天壁垒没有突破以前,不能够步入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种境界之前,那么身的清静也是空泛的、虚妄的。因为心猿意马,你锁不住心猿,也就拴不住意马,这两者之间互为作用。这个意不死,心更乱,它在大脑主持你的眼耳鼻舌身的时候,那就是选择错误的方向、错误的理念,那么这个身的修持也就难以清静。

什么叫身的修持要达到清静呢?这个身――有相的肉身,是整个系统,在丹经当中和古代的阐述道德实践的典籍当中,对这个身要注意它的双向性、双结构形。一个,是指的有相的整体的肉身;二方面,是指的我们外生殖器这个所谓的淫根,而在很多时候是指淫根。因为这个淫根,通过淫心、淫身而产生作用,耗散我们生命三宝精气神当中的关键物质,消耗元精,动摇命本。

所以,这个意身清静,那你就要注意抓住意和身这两者之间的修持,后天的意识领域要通过建立正信,树立正信特别得重要,因为信是万物之载。这个正信没有建立,你建立歪信,你只相信自己生命最重要,把自己生命安危建筑在别人生命死亡的基础上、伤害的基础上,那不是正信;将你自己的利益建立在欺强凌弱、坑蒙拐骗这个歪信上,那不是正信;只维护自己的私利,保护自己的贪欲,都不是正信。

建立正信,首先是要尊道贵德、见素抱朴、绝学精进。要在这个确立正信的基础上来修这个意,就要阅读大量的经典,学习经典,实践经典,诵读经典,确立正信,获得能量。确立正信,就要“可”这个“非恒道”,主动去“可非恒道”的经典,来获取能量,使自己体内的正信能够逐步地生成,而且成为信德的厚土。老子不是讲了“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要达到这样一个境界,那么这个正信才是确立起来了,从而尊道贵德、见素抱朴、绝学精进,在老子的绝学、黄老之学的这个绝学范畴内,保持精进不息,无殆无止。

这个时候,我们的身也就容易调节。这个身的调节,包括了肉体的调节和淫根的调节,要动静炼形,要动起来,也要静得下来;既能动起来,又能静得下来,通过这两种方式,反复烹炼我们的形——这个身,才能通精。由于在命体这个系统最关键的肌肉是昔肌,所以就要苦炼昔肌,不要泄动自己的真精,这样才能够修好这个身,使意和身保持着清静,既有了能量,又有了正识,这个时候就容易明证上德,产生“明明德”。

大学之道,就在这个“明明德”之中。这个大学,其实也就是大道,因为“字之曰道,强名曰大。”。对道的学习方法,就是大学,这是古代黄学和老学当中对大学本意的定义,而不是像现在我们的大学。我们现在的大学,学的是知识而没有文化,这个“大”是个虚假的大,是个空泛的“大”;这个“学”,是指的学习前人的经验,构成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行为,而缺乏灵感、直觉、大慧觉的创造性,离老子、离轩辕黄帝所揭示的这个“大”的根本,相差甚远。

所以,这个“心性修持大道生”,才能在这个“意身清静上德明”的基础之上去进行。这个心,是心国之君,主宰着我们的性命。淫根、淫心、阴我心、真我心、阳我心都要把握住,要把这个私心、贪欲、妄意、痴迷都清扫干净,后天的智识心的认识,因为心猿意马,心最容易像猿猴那样躁动不安,如果再在意的推动联合之下,阴我心和阴意构成后天的识意结合在一起,那么人身内环境的道德就根本没办法建立,就会盲动,就会通过后天的浊意产生众多的错误的言行。

所以,这个心的修持,要注意“可”这个道性的真经,诵读通达无为大道的真经,高度地去注意我们一点一滴当中的炼己修心,少私寡欲,使心里面的阴我心神退位,阳我心神提升,进入主宰身国的状态。

这个“性”,是指的我们身国内环境的所有需要道德能量滋养的众生,主要是指的三阳七阴以及眼、耳、鼻、舌、五脏之神,关键是这个大系统。这个系统的修持,就要用可“非恒名”的方法,呼唤他们的名,使他们现出真形,进行与其相谋,共证德道。并且,还要主动地为他们提供五德的餐饮,提供五德的能量,提供五种颜色的气(炁)来营养他们,并且静观、定观、常观我们对他们呼唤的回应,共同地来贵德求真。

这,就需要我们在经典诵读方法上面,高度地去重视将经典诵读当中的两个天人之秘——一个“可非恒道”,一个可“非恒名”,这两个要整体地把握住,并且应用在“意身清静上德明,心性修持大道生”的整个过程之中。这样,我们的整个内在的环境也就不难建构,不难复兴我们身国的道德,也就很容易去建构我们身国内在的和谐社会。

  

2、诵读黄老学说重二经

  

我们身国内和谐社会的建立、道德的复兴,就完全隐藏在这个秘密中。其中的方法、其中的理论、其中的路径,可以说老子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就已经给我们书写好了,准备好了,只是等待着我们今天把它展开,来进行应用。并且,轩辕黄帝也在数千年以前,已经指出了这个道德复兴的深层次的内涵。

我们可以看到,黄帝曾经说:“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这句话,也就是说真正符合自然客观规律,符合天道,符合大道,能够符合每一个生物有相物质和无相物质、有相生命和无相生命根本规律的方法,要靠大道来派生、演绎、阐释、确定、制定,而不是仅凭我们的后天意识经验思维、逻辑推理而敲定,人为地制定。

这个法,是指的道法,字字千钧,不能轻易生法。否则,这种法如果没有从道里面派生出来,而是后天智识所产生,应用到我们身国内部的这个道德建设的时候,那么就会以谬引谬,产生更多的谬误,危及我们的生命,把我们领向左道、旁门邪道、歪道,有害身体之路的陷阱之中。

所以,黄帝早在几千年以前,就严肃地告诫我们“法者,引得失以绳”。那是大智慧者通天彻地、观天识地知人者,从观察了自然规律当中的变化——有相物质变化和无相物质变化、有相生命演变和无相生命演变的得失,以它为一个标准,来根据道,来制定这个法,来明确、明白、明观任何生命演化、物质变化的是非曲直,而得出的一种标准。按照这个标准,来进行进行衡量这个法是否合理,能够经久不衰,能够明确地产生使人淳德归道的作用,具有引领性,具有直指本源性。

我们可以看到,在现世的世间,能够从这个方面深观、全系统地观察,得出来的法的并不多。儒家的法没有产生这样一个作用,没有这个高度;法家的法也没有这样一个高度,只有黄老学说以及佛陀的佛学当中,他们所产生的法,才具有这个经典性的根本作用。因为他们是明明德以后,双重明德,也就是智识明白了这个德是什么、这个道是什么;而慧识也明白了这个德是什么、这个道是什么,并且纵观、深观、过去观、现在观、未来观,全面了解掌握和了解着芸芸众生在这些方法当中反复演变、流转,而产生了一个标准:“故执道者,生法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

因为大智慧者、天人合一者,他们深观这个道,“无,名万物之始”,这个道里面产生了德,这个德一在演变和滋生、养育二、三、四、五、六、七、八等等万物的过程当中,他要执这个道,把握住这个道的时候,“居于道”,运用这个道生出来的方法,来验证这个德一的真理,那当然就不敢违背这个“一”顺向变化和逆向变化的客观规律,不敢去修改,不敢去颠倒,不敢去篡改。

当这个由道生出来的法的时候,那么也就不敢轻易地废除。所以,中华的道德文化绵延了数千年之久,仍然傲立于东方的这块九州之地而没有颓废,这与众多的圣人尊道贵德、执法而行而不敢废法,有密切的相关。

从这些阐述当中,我们就可以评价出有些史学家、考古学家认为黄学的这个法学是战国春秋时代的这个法学,韩非子刑名法学的一种旁注、引证、假借。韩非子的境界,绝对没达到这个道法这个层次,他研究的是常法、常道之法、世间法,而不是黄帝所阐释的根本的大道之法。

黄帝所强调的是道法,所以我们要把它鉴别开来。当你把握住了这个由道而直接产生的法的时候,那当然每个人都能够自觉得引以为行为的准则、判断的标准。把握了由道直接产生的法,就能够“见知天下而不惑矣”。这个“知”,也有“智”的意思,也就说后天智识见到所有的有相物质、天下所有的物质,就不容易迷惑,就能够直指心源性海,运用我们的道德理念去判断其中的是非曲直,以及推演出、观察到其中的得失,因为有了这个准绳。

“故执道者之观于天下也,无执也、无处也、无为也、无私也,是故天下有事,无不自为形名声号矣。”天下所有派生出来的产生的事,实际上全部都是由这些带有形、带有声、带有号的这些有相或者无相当中也具有形声号的这些生命所产生的。

你看,这个人具有形名身号,这个人现在把整个地球上弄得乱糟糟的,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拼命地开发地球资源,根本不顾及人类与自然的和谐,沙漠逐年地在扩大,淡水在逐年地减少,再过一二十年,要照这个势头不加以扼制的话,不发生大的改变,我看很多大城市都要挨饿,那些人都要迁徙,为什么?没水喝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已经严重破坏了,没有办法继续维系。

所以,老子和孔子以及轩辕黄帝他们在这个道德理念构建上,在仁义礼智信的阐释上,去全面地阐释了道的系统,特别是黄帝和老子在这个形名声号,如何直接地去规范到德、复归于道上面,就简不取繁,运用简单而又有效的方法、理论,直接指导人们把握这个一,复归于这个O ,运用好这个一。

比如说,“形名声号”,每个人都有一个名,你这个名就专用于你,专用于你这个“一”,“形名已立,声号已建,则无所逃迹匿正矣。”,黄帝的学说也佐证了、验证了老子关于“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的道法真理。

所以我们不要迷惑,完全应当真实不虚地去验证我们老子所提出的这个经典诵读的方法和呼唤”非恒名”的方法,去实践在我们身国心中内的这个天,用这个天,去“执一”、“明三”,明白内在的这个三。无论是有相的和无相的,无论是精气神这个三,我们都把握住,把握住其中的根本——中气以为和,来把握阴阳,确定阴阳,孕育这个二,孕育这个阴阳,而建我们内环境道德的“八正”,在内环境当中运用“七法”,然后“外施于四极”,而“四极之中无不听命矣”。这些我们把握住了、验证了,我们就能够很好地全面地实践这个“可”——“可”这个“非恒道”,“可”这个”非恒名”。

我们在经典诵读的技术当中,我们以前曾经介绍了许多,关键重要的是要掌握形声相和、声音相和,这个“和”,声和音要通过自己诵读的声,去寻藏在里面的音。

我们可以到寺庙里面、道观里面,去体悟一下,用我们的耳朵先去听一听我们中国的钟,敲钟的时候什么叫声?什么叫音?实践出真知嘛,你撞一下中国吊着的那个钟。中国的钟,它是敲击钟的外壁,外壁上产生的那种动响、回应——“噭”。那是叫什么呢?那叫声。而音呢?发生在钟的内壁,这点与西方不同,西方教堂是敲里面,声和音一起混在一起发出来,你没办法辨识清楚。

但是中国的钟,敲打它的时候可以分辨清楚,先用你的耳朵去体会这个声和音,用这种声和音来建立第一个感性的经验思维,就知道什么叫有相的音声相和。这个有了体会以后,已经能辨识出敲钟的时候什么叫声、什么叫音的时候,心里面有了这个经验以后,你再来分析你自己诵读经典的时候,什么是声,什么是音,而主动地去寻找你诵读经典呼唤“非恒名”时,在大脑之中引起共鸣的音,在胸腔中引起共鸣的音以及在腹腔中引起共鸣的音,甚至更进一步深化下去,主动去验证、寻觅振荡在肝脏的音,振荡在心脏里面的音,振荡在你的脾胃里面的音,振荡在你肺脏里面的音,振荡在你左右双肾的音,最后可以深入到振荡你每一个细胞当中的音。你寻准了这个音,闻听到了这个音,将会出现即使在深夜一百里路以外出现的声,你体内一定同步产生音。而且,你诵读的声音发出声以后,也可以传递到极远的距离。

就像昨天我看到一则消息,有位同学说:“在这个时间,我稍微放松静坐一下,虽然相隔一千多公里,但是如同同步振荡一样,产生了感应”。实际上,那种感应就是音的一种噭象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没有什么神秘可言。

我们在经典诵读当中,在自呼我们身国当中“非恒名”的过程当中,要高度地去重视这个觅寻真音,振荡我们的心身,进入细微结构。因为,老子强调“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要从最细微的地方入手,我们才能够获得这样一个根本的效应。


自醒是大智慧的黎明
——论道德是激活和增加人心智、能力的发源地(四)

作者:熊春锦  

  古代有个叫仪狄的人,最早酿出了酒,大禹饮后觉得味道甘甜,但从此疏仪狄、远美酒,还告诫说:“后代必有因为好酒而亡国的人。”大禹自醒式的预言后来一一应验:他的孙子太康因好酒而亡国;商纣王“以酒为池”畅饮无度而覆亡;夏桀纵酒暴虐而毁灭……帝国将相好酒误国的不乏其人,平民百姓因滥酒而酿悲剧的,更是不胜枚举。大禹惊人地洞察到滥酒与亡国的因果关系,这种能力堪称自醒。自醒是面对诱惑时清醒地保持戒心,由戒心产生定力,能跨时空地预见到灾祸,而防患于未然。
  人的自信需要人文道德的修养,只有在厚德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底气和骨气。自信催发了先觉意识,先觉自警的人才能及早自醒并逢凶化吉、转危为安。因此,自醒须成为公共意识和大众品质。
  人类的自醒,最大障碍在于自己。老子说:“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意思是说,不去关注身外的各种诱惑,才能做到使自我心灵始终不迷乱。而欲壑难填的结果只能让人的精神世界格外空虚,心迷意乱,意志逐渐消沉从而失去自醒能力。
  唐太宗自醒地看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本质,他减税赋,遣宫女,裁官吏,极大地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即位短短四年就天下大治。《贞观政要》中记载:商旅往来,再也没有遇到盗贼,监狱常空,马牛遍布田野,人们外出不用关门。《资治通鉴》中记载,唐太宗释放天下死刑犯三百九十人回家过年,约好次年秋入京领死,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大唐浓郁的道德氛围起到了人人自醒的“蝴蝶效应”,结果“死囚四百来归狱”,竟无一人逃匿。由于教育的目的已经达到,太宗最终赦免了他们。太宗与死囚“道德约定”的基础正是全民的自醒,人人自醒自新,则道德成风。可见利民慧民政策是国家大治的根本,自觉自醒教育是社会稳定的灵魂。
  孙子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人无自醒就难以自知,更难以知人,既不知己又不知人,遇事就没有不遭败亡的。由于社会经济多元化进程中道德的失衡,人们精神人格的双重性与多重性愈发明显,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中,伪装、伪善、伪劣的合作者常让人防不胜防,只有激活和保持自醒,洞察秋毫,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十一年前,国际游资(注:“游”为流动,“资”指货币)洗劫泰铢,金融危机在亚洲蔓延。十一年后的今天,国际游资的规模和破坏力更是今非昔比,金融“大鳄”再次施展“提款机战术”,越南盾率先拉响警报。中国人民对此“空手盗”伎俩应有高度的自醒能力,把“经济命脉”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所以,自醒才能拥有自救和救人的能力,才能担当得起负责任大国的重担。
  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摆脱了宗教的束缚,却大肆宣扬人间幸福和现世享乐,自此步入“人欲”社会,其所宣扬的人性化几乎等同于及时行乐。加上科技带来的空前物质丰富,又易把无道德浮躁者的思维定式在浅表的物质概念上,物质追求成为其最大的动力。一旦人的人性、人文、道德等内涵被忽略和道德底线被彻底摧毁,将会在物质隧道中难以回头。
  贪欲是定力的拦路虎,没有人文素质就无通达自醒境界之路。十多年来,中国足球败绩连连,这其中的深层原因还在于道德人文的欠缺。足球是斗智斗勇的竞技体育,其中深涵兵法之道,其虚实、阴阳、奇正、生克的道理岂是低文化、无定力的球队所能掌握?前国安队教练金志扬不无遗憾地说:“陈成达是我的老师,大学学历;我是高中学历,我的学生沈祥福是初中水平,他的学生魏克兴是小学学历,再往后,好多球员连小学业都不上了。”无文难定魂,无德难自醒,由此就不难看出“国足”的致命之弱了。
  中华道德根文化中富含自醒的精神,只是在近代遭受西方列强百年蹂躏欺辱之后,自艾自弃的沉迷和“中劣西优”的奴性加速了自醒精神的退色。面对内忧外患,林则徐组织翻译《四洲志》,魏源增补《海国图志》,总结鸦片战争的惨痛教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他们无愧于慧眼看世界的自醒先驱。在民族危亡时刻,孙中山、黄兴领导革命者推翻满清帝制,成为近代史自醒的革命先行者。进入21世纪,我国领导者洞察到国际国内发展的新动向,自醒地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为中国理性、高效崛起指明了方向。事实证明,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有赖于自醒能力,自醒必使我国迈进和谐大同的新征程。
  早醒的人先迎接黎明,而道德又具备“叫醒”人的生物钟功能,有了道德的基础,自醒将更加具备定力和大局观、方向感。拥有自醒能力必会有效地帮助个人、企业、国家避开隐性风险,审时度势地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康庄大路。

来源:网络

  蓝星新时代  | 版权所有 | 联系信箱及支付宝 fozairenjian#126.com (使用时#改@

本站域名 www.lxxsd.cn         豫ICP备08106469号-4             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