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人类精神的起源与归宿 _3.文明之回望_蓝星新时代网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新时代-社会与哲学资料集 > 3.文明之回望 > 详细内容
中国哲学--人类精神的起源与归宿
发布时间:2009/12/8  阅读次数:14552  字体大小: 【】 【】【

  

  中国哲学--人类精神的起源与归宿
  
             作者:张甲坤       文章发于:乌有之乡    
               中国哲学--人类精神的起源与归宿    

               张甲坤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内容提要

             这是一部立意新颖、阐述生动的理论专著。作者将我们抽象地概括为中国人对世界的把握和实现这种把握的方法。提出中国哲学是人类精神的起源与归宿的新论点,认为目前西方掀起的东方(中国)哲学热、调头向东方学习智慧的思潮不是仅由于“四小龙”的经济起飞,而是因为自然科学的高度发展所揭示的天、地、人学的信念。书中还特别从五个方面归纳出中国哲学作为人类精神归宿的基本内容。阐述生动、富于启发,是本书一大特色。

  

  

  

  

目       录

序 -------------------------------------------------------------------------------------------------- 张岱年(3)

引   子--------------------------------------------------------------------------------------------------------(3)

  

  

  

绪论 中国哲学的复兴与中华民族的未来

第一章 重释中国哲学-------------------------------------------------------------------------------------(4)

第二章 中国哲学与封建王朝文化--------------------------------------------------------------------- (7)

       (一)哲学与政治-----------------------------------------------------------------------------------(7)

       (二)哲学与文化------------------------------------------------------------------------------------(8)

       (三)中国哲学与封建文化------------------------------------------------------------------------(9)

第三章 中国哲学对外来思想的接纳与包容------------------------------------------------------- (10)

       (一)中国哲学----------------------------------------------------------------------------------- (11)

       (二)马列主义与毛泽东思想------------------------------------------------------------------ (12)

第四章 现实中的中国哲学---------------------------------------------------------------------------- (14)

       (一)谁是哲学家--------------------------------------------------------------------------------- (15)

       (二)哲学家的苦恼------------------------------------------------------------------------------ (15)

第五章 中国哲学语言黄子孙------------------------------------------------------------------------- (16)

       (一)中国人-------------------------------------------------------------------------------------- (16)

       (二)中国之心------------------------------------------------------------------------------------ (17)

  

  

上篇 起源篇

第一章 人类的哲学现象最早出现在中国---------------------------------------------------------- (19)

       (一)太虚呈象------------------------------------------------------------------------------------- (19)

       (二)精神与生命共证-------------------------------------------------------------------------- (21)

第二章 中国哲学体现了人类哲学现象的本质特点---------------------------------------------- (23)

       (一)思考大自然-------------------------------------------------------------------------------- (26)

       (二)思考人本身--------------------------------------------------------------------------------- (29)

       (三)绝对的运动与变化----------------------------------------------------------------------- (35)

       (四)对现实的有限把握与对抽象的无穷思辨--------------------------------------------- (39)

第三章 中国哲学对人类思想和历史进程的巨大影响与作用---------------------------------- (42)

       (一)东学西渐——中国文化对近代西方的影响------------------------------------------ (43)

       (二)以身殉难,百年血泪中高扛着和平、和谐的旗帜----------------------------------- (50)

  

下篇 归宿篇

第一章 西方哲学的误区------------------------------------------------------------------------------- (55)

       (一)心、物分离-------------------------------------------------------------------------------- (55)

       (二)反人类的宗教----------------------------------------------------------------------------- (58)

       (三)反神性的“唯人主义”------------------------------------------------------------------- (61)

第二章 西方现实的严峻------------------------------------------------------------------------------- (65)

       (一)掠夺了自然-------------------------------------------------------------------------------- (65)

       (二)掠夺了人本身------------------------------------------------------------------------------ (67)

第三章 西方的觉悟------------------------------------------------------------------------------------ (70)

       (一)丧钟为谁鸣-------------------------------------------------------------------------------- (71)

       (二)大江歌罢掉头东-------------------------------------------------------------------------- (73)

第四章 太阳仍然从东方升起------------------------------------------------------------------------- (76)

       (一)唯一的归宿-------------------------------------------------------------------------------- (77)

       (二)无可推卸的使命-------------------------------------------------------------------------- (81)

  

  

后记-------------------------------------------------------------------------------------------------------- (83)

  

  

[附] 在“冯友兰哲学思想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 (83)

  

  

  

  

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三大要素之一,是东亚文化区的中心。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的中国哲学更是世界哲学的三大系统之一。中国历代哲人窥测宇宙奥秘,探索人生真谛,确实提出了很多的真知灼见,至今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辉。举例来说,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西方哲学比较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要求战胜自然。中国哲人则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追求天人和谐。逮至今日,西方科学技术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而对于自然的破坏亦极严重,以至于威胁了人类自身生存的基本条件。追观中国哲学的天人和谐之说,益显其丰富了。

又如西方接受基督教的影响,鼓吹所谓“原罪说”,认为人人生来都是有罪的,必须努力赎罪,以求得到上帝的宥谅。与“原罪说”不同,中国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可以说是“秉彝说”,即《诗经》所讲“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即谓人人生来不是有罪而是有德。此首西周时代的古诗,可以说是儒家道家思想的渊源,认为人人具有朴素的好德之心,应发扬此好德之心,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西方和印度的宗教都宣扬“彼岸”、“来世”,中国自古以来则特别重视现世。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这种不向鬼神祈福,特重道德和教育的传统,实有其高明之处。

人皆喜新奇,近年以来尤甚。现代西方的新奇之说,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完全遗忘了本国的历史传统,就不应该了。有些论者将论哲学问题,从古希腊讲起,一直讲到近代西方,但绝不提及中国,好像中国是一片荒漠,这种“数典忘祖”的态度是令人惊异的!这是乃殖民地自卑心理的反映,是必须纠正的。

张甲坤同志钻研中国哲学,深造有得,根据自己的研究心得,写成《中国哲学——人类精神的起源与归宿》一书,探赜发微,颇多新解。如认为中国哲学作为中华民族之总的智慧决不是封建王朝文化,既产生于封建王朝之前,也不因封建王朝之结束而结束。这确实是一个深切的正确的论断。此外,发人深省的独到之处很多。回顾历史,中国古代哲学确实是人类精神的一个重要源泉;瞻望未来,中国哲学的天人和谐与大同学说又提供了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此书注重发挥了中国哲学的若干精粹思想,这是值得赞许的。张甲坤同志以书稿相示,于是略述近月来的一些感想,以为之序。

张岱年

1990年12月序于北京大学

  

引子

用这样的名字,著作一本这样的书,既是我长期思考中国、思考世界、思考人类发展历史的结果,同时,也是我精神和信仰上的强烈需求。

因此,与其说它是一部推究哲理的学术专著,不如说它是一种信仰的表述——那就是中华民族的变化与发展直接与人类的前途息息相关。

       在我长期的思考中,在与中华贤哲及西洋哲人充分全面的思想交流中,我觉悟到:中华民族精神现象或者说是思考的文明不仅仅是人类此种现象的源头,而且是从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无可更改的归宿的意味。

为了较好地表述这种觉悟,我希望得到知识的帮助与支持。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进修中国哲学史期间,我把自己的思想和愿望告诉了部分学者、博士和同学,希望和他们一起来完成这部作品。结果是,我的觉悟的本身,即“源头、归宿”说引起了较为激烈的争辩,但大家对我作为书的目的却一致地表示了赞赏与同情,那就是希望借此加强我国人民、海外华人对民族文化(理论上的)重新认识。

中国哲学,作为文化的精神内容,应该被重视,因为他是民族之魂。

书已完成了,面对既定的书稿,我又一次强烈地感觉到:文字的表述是有限的,而人的觉悟是无限的。文字很快就会被忘记,而我们在交流中所达到的精神上的觉和将是持久和永恒的。

  

  

  

绪论

中国哲学的复兴与中华民族的未来

  

实在找不到恰当的词来表达我所觉悟到的原意,又因为觉悟本身是经验基础上的思维现象,包含着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而思维的对象又是宇宙、世界、自然、人生及其历史,这就很像哲学了。故用哲学,实际上是一种约定,一种象征。象征着民族精神的本质和认识的方式,、方法及民族文化的基因。

用哲学来表述我的觉悟,而我的觉悟同时还包含着对历史上由来已久的哲学现象本身的思考,并作出了重新的界定。正所谓觉悟觉悟,思想思想。

历史上的哲学现象或者说哲学的历史,在我的觉悟中没有现存各种哲学史书所载述的那么繁杂,相反的,极其单纯、简约、甚至可以说只有一个字“道”。

未来在我觉悟中的结果若真的全盘说出来,既反“逻辑”,又反“理性”。这确实是一个无法通过已经掌握的材料进行推理和实证的现象,

我对中华民族的前景充满着难以想象的乐观和喜悦,这种情景干脆不能用“复兴”二字来表达,因为它盛况空前,前所未有。它的前锋或者说征候,是中国文化(理论上的)和中国哲学的复苏以及被空前地肯定。

这个前景我已经看得很清楚了,已经不需要作深入的凝视了,已经可以用语言描绘了。在我还只能是私下的描绘中,情感却一派安宁。这是哲学的境界,是中国哲学所独有的境界。

作为这个前景先行的基础部分的中国哲学的发生、发展。其遭遇的曲折及屈辱都绝非偶然,这是哲学中的哲学。关键是用什么方法,通过什么途径去把握、去认识,本书以下各章节的内容就是试图对这种把握和认识的途径提供某种暗示,正如我在前边提到的,文字的表述是有限的,而人的觉悟是无限的。

  

  

  

第一章  

重释中国哲学

  

什么是中国哲学,每一部中国哲学史的作者都提到了这个问题。老一代的哲人和一般哲学工作者似乎觉得它特别难以界说,都没有给它做出明确的定义,而是介绍或者罗列中国哲学的历史内容以及各自的渊源关系,给人以一说纠错的感觉。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和张岱年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纲》都没有对中国哲学一词给出明确的概念,这是为什么?

我们这一代人在中学时都遇到了“把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里解放出来”的运动,首先进入我们知识范围的哲学定义叫做世界观的学问,即什么是哲学,哲学即世界观的学问。背是背得很熟,意义却理解不深。

15年以后,我曾在大学的讲坛上给人讲哲学,我把中学时的记忆发挥为:什么是哲学,哲学是世界观的学问。什么叫世界观,世界观就是观世界;观,即看。也就看世界的角度,每一部哲学著作都在叙述着自己看到的世界,并且认为那就是唯一的世界。

再一些时候,我忽然觉得,所谓哲学就是偏见,所谓哲学史上各派的纷争,就是盲人摸象后的争吵。

声明:至此,我作为中国的中高级知识分子尚没有机会接触到中国哲学。

       我的经历是有代表性的,这是我们这一代人严重的悲剧,这个悲剧使我们纯正的心灵一开始就变得过分的复杂,本应有秩序的思维变得支离破碎。宁静和谐的生命力变得躁动不安。我不明白中国的哲学、中国的哲学精神为什么悄无声息地退出完全属于它的家园。

3年前,我开始担任一个部们的领导工作,由于很闲,无所事事,开始练习书法,书法竟成了我通向中国哲学大门、体会中国精神的实质。

书法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这就像只属于华民族的中国哲学以及其精神的实质。

我所体会出的中国哲学的殿堂宁静、高远犹如苍穹;神圣、神秘,其启示和预言的不可违逆犹如宇宙中的日月运行,谁能阻止太阳的升起?

觉悟一旦在心中成形,我有责任和义务将其表述出来,这是使命。表述的目的是要那些还没有觉悟的人也实现或者接近实现这种目的。我们都已经在许多问题上形成了成见,它们阻碍了我们接近真理,实现觉悟。这很像修习武功。干脆什么也不会反而容易进入名家之门,修习上乘武艺。如果已经误入歧途,或者东鳞西爪地什么都接触了,即使想返入正途,也得付出超人的努力,忍受脱胎换骨的痛苦。然而,我相信我觉悟的力量,当我把一切偏见中的定义重新界定,把那些本该区分的概念分开之后,我们会在一个新的天地里聚会。

在一系列的努力中,对中国哲学本身,或者这个名词做出明确的概念是必需的。用一个简洁的概念把中国哲学的定义表述出来,老一代哲学家和一般哲学工作者感到了困难,似乎谁都“知道”中国哲学家喜欢点点滴滴,零零星星,或通过谈话,或通过手势,即使著书也是短小至致地表达他们的哲学思想,而且,前前后后,又似乎没有什么关联。要把这样的现实纳入我们的所谓逻辑程式,只能削足适履。无可讳言,许多人已经做了大量这样的工作。

我长期思考给中国哲学下定义。因为定义可以提纲挈领,帮助人们更明晰地把握定义对象的本质。

要给中国哲学下定义显然不能用所谓中国人的世界观的学问来搪塞,因为一观,偏见就生成了。我所觉悟到的中国哲学的精神它确实不是观,而是悟,是一种超验的、超时空的悟。当然,这样的境界并不广泛地存在于后来被列入中国哲学史中的诸门诸派。然而,诸门派又的确是在思考哲学的问题,我们不能把它们撇开,或者说,它们也该是中国哲学的内容。因此,我得出结论,所谓中国哲学它实际上包含着两大部分内容。

即:中国哲学是中国人对世界的把握以及实现这种把握的方法。

所谓把握就不是观,不是看,而是想,是悟,是感觉。其结果当然不是局部的、片面的现象,而是整体,是俯视全貌,是透视本质,难怪中国的先贤能够当动则动,当静则静,法乎自然,浑然而不知所觉,这样的本质特征在中国哲学起源点就已经充分地具备了。像《八卦》、《易》中所表现的思想。

所谓实现这种把握的方法是指连接圣人与群众的中间部分或者说中间人的所作所为。在这部分人中优秀分子可以逐步的成为圣人,另一部分可能分化为聪明的群众,为一般的人民提供了许多通往哲学本质精神的方法,像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

西方作为文明的后进在对世界的把握方法上繁荣一时。西方的哲人穷极智慧,万分信心地在方法论上作着分析的、逻辑的、实证的、科学的推理,尽量地削足适履,各执一端,演出一曲又一曲所谓哲学流派的争端。

我们已经了解什么是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在牢记这个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我们就很容易了解中国哲学的基本内容,那就是中国的哲学史,是一部由《八卦》、《易》开始的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的源头既简洁又深邃,甚至干脆无辞,如《八卦》,符号即是一切,关于这一点孔子有一个间接的表述,即“天何言哉”!用符号象征天象。觉悟真理、接受真理,就像大自然春夏秋冬一样地坦然而无知无觉。

我国哲学史着重研究的是周代以后的哲学内容,而对周代以前的哲学涉及很少。理由很简单,即周代以后有史料可查考,再往前能找到的只能是符号。有史料可查考的可以归纳、综述、罗列,无文字的符号则要靠悟去理解,去填补。

觉悟毕竟是一件不寻常的事呵!

其实,周代以后我们看到的哲学思想已经不是中国哲学的本质内容了。从孔子开始,中国哲学实际上进入了哲学认识和纠偏的时代,孔子说“克己复礼”,“礼”就是中国哲学本质的表现,他希望由浅入深地让人们通过习修周礼而达到对其本质即中国哲学的认识,就像中国的气功借形式(手势、姿态)的反复练习达到敛气成丹,返元归真的愿望一样。

难怪,孔子以后或与孔子同时竟然一夜之间兴起了所谓诸子百家,大家面对已经失去但还能感到的哲学本质的蓝本,都迫不及待地争相做出各自的解释。

       解释就意味着偏离,就意味着离开了本质,同时又表示对本质境界的急切的向往。故此,所谓“百花齐放”的时代一定是没有收获的时代,没有成果的时代,就像大自然中春天,姹紫嫣红,但毕竟没有果实,青春躁动的人们最喜欢这种境界。

因此,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时代是冷静、秩序的时代,犹如大自然的秋天,庄严、肃穆,天高日冷,同时又硕果累累。

反动的专制统治像冬天,冰天雪地,没有生气,它的历史命运就是被春天替代。让人们产生强烈的印象,感受神功鬼斧的威力。

这样的类比就是中国哲学本质精神的启示呵。

至此我们得出结论,中国哲学史上的各家哲学思想都是中国哲学的内容,但都与哲学的原来的本质有着层次不同的距离,并且争论越激烈,流派越丰富,离质越远。

所以,西方哲学流派层出不穷,互相批驳,人们据此称西方哲学为批判的哲学,就是因为他们在自己的哲学史上找不到也悟不出源头的那个质。找不到便互相批驳,找不到就拼命地向前奔跑,从苏格拉底跑到康德,从康德跑到现在。西方哲学家曾经偶然地注意到了中国的哲学的一些表象,尽管如此,也引起了一阵又一阵欣喜若狂的骚动,但毕竟觉悟力有限,蒙尘太深,虽然隐隐约约地感到了什么,希望叫喊着什么。然而一旦真的叫出来,发现远不是那“质”,黑格尔、康德都发出类似的慨叹。(他们说,我希望知道的,希望表达的东西,正好是我所不知道的,所表达不出来的。)

近几十年来,随着“工业文明”反人类性特征日益明显,觉悟的西方哲学家有一次把自己的智慧调向了中国,但愿这一次他们能与我们一起找到历史的“魔箱”。

  

*                                   *                                     *

  

一旦我们明确了中国哲学的两大部分内容,再回过头来看摆在我们桌上的形形色色哲学史,五光十色的哲学家著作,我们就不再感到眼花缭乱了。孔子也罢,道学也好,都是帮助我们认识和实现中国哲学对世界进行把握的指路标,都是一家之言。当然指路标是有意义的,它表明树立者得努力和觉悟程度。

仔细研究这些指路标,我们发现,各家站在不同的位置却绝大多数地把自己的箭头指向太空、苍穹——天,表现对人及天,(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向往。

       人性是可以体会、推断、规定的,而天理则需要觉悟。

所以,我们又可以这样说,中国哲学就是一个推天理明人事的哲学。推就是觉悟,一种由人及天的觉悟。有人把它描写为“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

  

  

第二章

中国哲学与封建王朝文化

                                                                

这是必须回答的问题,我一进北京大学哲学系提出修习中国哲学史就第一个遇到了这个问题。在本书写作大纲讨论会上,我又最早遇到了这个问题。

到底为什么?理由是简单的,那就是在我国,人们不知什么时候似乎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即:反封建在中国远未彻底。

中国哲学因人民对封建专制的痛恨和恐惧而被冷落了。果真如此,中国哲学的冤狱该彻底平反昭雪了。

殊不知:

哲学不全等于政治!

哲学也不全等于文化!

  

(一)哲学与政治

  

政治的问题极其敏感,本不应涉及,但想到自己对中华民族的忠诚与热爱,并深受中国哲学精神的陶冶与启示,本着大自然般坦荡的胸怀,谈一谈又有什么关系呢?

       哲学与政治相比,起码有这样几个各自不同的特征。

       哲学是思辨、觉悟;

       政治是行为、功利。

       哲学思辨、觉悟的对象极其广泛,天、地、人、日、月、辰星无所不包;

       政治行为的目的、功利的对象是目前的现实,目前的概念是相对的,因政治家的不同素质而决定其时间的长短。

       哲学家不全是政治家,虽然有些哲学家也参与了政治,但很多结局凄怆,他们无法忍受精神与现实的分裂;

       政治家不全是哲学家,面对实实在在的争斗,他们不能身心皆宁、面目安详,“内圣外王”是哲学家的梦想。

       哲学家谈政治,在自己的茅舍竹篱里一遍又一遍地构想着理想王国,为政治家编织理想旗帜,动员和组织过人民,但他一般不是实际的组织者,或者说不是成功的实际组织者。因为现实不如书斋精致;

       政治家也谈哲学,甚至把哲学家奉为圣人,但他们心里知道这是为了什么。

       哲学家的智慧;

       政治家的力量。

       然而,中国的政治家和哲学家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相信自己的民族最伟大。

       中国人有一个共同的理想,那就是自己的领袖应该有哲学家、智者的雍容,政治家权力象征的威猛。

这不是梦,历史上有过,那是我们知识中的周代,以及近似于它的汉、唐;现实中,我们都在努力,这样的时代还会再来。这是中国哲学的启示。

  

(二)哲学与文化

      

哲学作为人们对世界的把握和把握世界的方法,它确有阶段性的布置社会的理论思想的性质。但那是一种高度概括抽象的思想,是通过语言来表述的,远不是社会生活本身。

       什么叫文化呢?文化是一定社会生活的总和。它包括的面很广。有上层建筑,有意识形态,有一定社会中人的行为状态。总之,它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现实。

       关于哲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我们还可以用建筑过程来说明。

       规划一片房屋小区之前,甲方,即小区的拥有者,或者说主人找来设计师,将自己对小区的希望即理想中的样子告诉他,用建筑学上专业术语来说这里的希望就是设计思想。设计师再根据这样的设计思想作设计方案。这个设计方案即画在纸上的样子,讲究的还要做成模型。至此,即使是最优秀的设计师想要达到甲方的要求也得修改几次方案,最后只能说基本体现了设计要求。然后,在此方案的基础上勘探地质情况,在了解了地质情况后,才开始做可以指导建筑施工的设计图纸或者称施工图纸,工程师们再根据施工图纸,制定工程进度表,组织施工人员。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繁杂的砌砖加瓦,小区终于建成了。建成实实在在的小区,体现设计图纸70%即算合格,达到80%即算优秀工程了。

       用房屋小区的建筑过程来说明哲学史上哲学与文化的关系这确实得益于我的实际工作经验。

       这里的甲方即提出设计规划思想的人可以类比为哲学家,其思想就是哲学。

       设计师是一定社会关系、社会政策、社会运作环节的制定者(像中国现时的人大代表),他们把社会应有的样子写在纸上,作出各种法规和条例文本。

       工程师便是组织执行的人(像政府),他们要把写在纸上的东西执行贯彻到实实在在的社会生活中去。他们是实际生活中的管理者。

       群众则是具体的施工工人,他们的素质决定着管理的难度。当然,有力而适当的管理可以使群众在具体运作中提高素质。

       最后小区建成了。建成后,小区的综合风貌就是文化。

       至此,我们知道,哲学与文化之间起码隔了四层关系,而且他们之间的连接是链式的连接,即一环扣一环,下一环只需要扣住上一环,对前边一环不发生关系。这样的属性就大大加强了它们之间的隔离。由此,我们不难知道哲学在文化中的尴尬处境。文化中的确包含着哲学,哲学也确实是文化现象,而且是最初的环节,最本质的现象。可是,文化的形成掺杂着如此众多而又互相关联的因素。对于文化的优劣,哲学所能够负担的责任究竟有多大?因此,若对综合的文化现实不满意进而怀疑其哲学因素的伟大和神圣,这是不是公允?为了更明确地表述哲学与文化的关系,我们类比建筑过程画出以下图,大家更能一目了然了。

       房产主(设计思想)→设计师(出图纸)→工程师(组织施工)→工人(具体的施工者)→房屋实象;

       哲学家(理论思想)→最高立法机构(出政策方案)→政府(社会活动的组织者)→人民群众(组成文化的一砖一瓦)→文化现实。

       不管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多么高明,毕竟是每一个环节都直接影响文化现象现实的最后确立。

       最优美的图纸,最好的管理,如果让一帮乌合之众去施工,同样盖不起理想中的大厦。

       相反,构思一般(但实用),管理的班子能干,施工工人素质很高,最后完成的大厦会坚固耐用。整个工程会显得干净利落。但大厦由于受最终点那个构想的限制,永远达不到理想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境界。

       而中国哲学正是那个对人类社会的组织,对天、地、人之间关系的安排提供了最完美组合的构想的哲学。在这个基础上,因具体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不同,故建成文化大厦千姿百态,优劣差异巨大。尽管如此,它毕竟给理想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大厦的建成提供永远享之不尽的思想。                                      

       如果我们的设计师,我们的工程师,我们的每一个人民更多地、更有耐心地去体会,去把握那个最根本的构想,更认真、更努力地把握,去落实每个细节,那么,一个完美(起码是偏差较少)的大厦是完全可以建成的。

如果我们对周围奇形怪状的楼宇好奇心不绝,没有必须的耐心,心绪浮躁,东张西望,那么,我们的大厦会建成什么样子是可想而知的。

  

(三)中国哲学与封建文化

      

学者把它们的关系表述为苦涩的恋情,或离或合,离舍不定。学者的眼光毕竟是冷静的,态度是公允的,情感是深沉的。

       激烈的、以自己民族文化背景为革命对象的“革命”原则.在反封建的口号下,把中国哲学全部归类于封建文化,大有彻底铲除而后快之势。这是浮躁攻心、怨恨及人的浅薄做法。

       他们不了解中国哲学的形成、发生与发展;不了解中国哲学在反封建专制、反愚昧、反黑暗的斗争中曾起到过重大作用;不了解中国哲学的精神是怎样一次又一次地帮助中国人民战胜反动的统治和外族入侵的痛苦;不了解它的精神几千年来如此神奇地维系着这个巨大民族,凝聚着如此众多人民的心灵。

       准能够,谁又有这样的权利无视或者鄙视中国哲学深远的历史;无视或鄙视它迄今为止已经产生的巨大影响和力量。

       且不说中国哲学不全是封建文化,如果把优秀的封建文化作为一种历史传统和历史现象,也纳入中国哲学源远流长的长河,亦丝毫无损于中国哲学的光辉和我们民族的伟大。

       举例:孔子说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是被迄今为无数文人攻击为封建文化的典型,可准仔细品味过这八个字的深远的、积极的含义呢?

       “君君”除了强调维护领袖的尊严与权威之外同时要求领袖应该像领袖,应该有品德有能力忠于领袖的职责、恪守领袖的责任。不然的话便“君不君”,“臣不臣”。

八个字另一层意思便是强调社会中各司其职的秩序,这直接效法于自然,如果把它翻译成自然的语言,即“太阳是太阳,月亮是月亮,太白是太白,北斗是北斗”,如果我们说这也是专制,便要砸碎这个秩序,太阳做月亮,月亮做北斗,这是什么世界,这是什么自然?!

  

*                                   *                                     *

  

我们说中国哲学绝不是能等同于封建文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具体地考察。

       第一,中国哲学兴起的时候历史还没有进入封建社会。一些专门做历史考证的专家们认为到了周代,我国的文化和哲学现象已超完善和繁荣,实际上,殷商时期,中国人就已经完成了对自然,对人生,对社会理想较为完整的思考。有关中国哲学源头的景象,本书“前篇”将有仔细的描述,不是本章所要重点讨论的。我们在这里提到它,是要说明:中国哲学形成于封建社会之前,它的发生、发展、形成并不全是封建社会的产物。

       第二,中国哲学的思想内容与封建专制的文化不可完全同日而语。仔细读过中国哲学史,研究过中国哲学史上主要哲学家著作的人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哲学才真正称得上是自由自然的哲学。自由、平等、各得其所,上悟天道,下达人理,一直是中国哲学的主要的精神本质。有人把儒家学说中后来提出的所谓“存天理、灭人欲”说成为奴役人。限制人发展的实证,并把它列入封建文化的糟粕,其实不尽然。正如我前边提到的,孔子的儒家学说以及诸家学说都是理想王国失去之后纠偏方法,这本身就表明了对封建社会的文化现实不满。在人欲横流(特别是封建统治残暴成性,奢侈无度)的情况下提出灭人欲有何不妥?

       换句话说,人果真就是万物的主宰吗?面对大自然的风起云涌,人类对自己的能力果真有着想象中的那么自信吗?科学家没有。知识越多越无知是他们的共识。

       有时候,我看着我们的同类如此拼命地炫耀着自己的能力和才智,如此不厌其详地宣讲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丰功伟绩,真是惊恐万分。

       想到其后果的严重性,真是坐立不安。核能的运用可谓目前人类智慧的顶峰了,仅欧洲大陆就布下200个核电站。戈尔巴乔夫惊呼:别谈打核战争了,就是常规战争,欧洲也将变成无人区。

       人类对自己的所谓理性就那么有把握吗?我没有把握,灭一灭人欲,想一想天理又有什么不好!

       在中国历史上也确实有一些士大夫、贵族、文人以哲学家的面目出现在政治舞台上,参与了封建制度的制定以及封建统治,但更多的是拒绝参与这样的统治,始终以冷静的批判者的身份独立于世。前者最终分化成哲学家和政治家。作为哲学家,他们政治失意,失败;作为政治家他自觉不自觉地激励了哲学家阶层。而在后者身上则较为清晰地体现着中国哲学的主流。

       第三,作为历史现象的封建制度已成陈迹,而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哲学到今天却方兴未艾。

       可以这样说,从来没有今天这样,中国哲学及以它为背景和基因的中国文化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与重视。西方哲学家在悄悄地以它为直接的参照体,检讨和修正自己经营几千年但漏洞百出的学说。3000万海外华人只有将身心浸泡在中国的哲学、中国的文化之中才感到了安宁。

       在国内,拼命反对和诋毁它的人感到了它存在的坚定和威力;更多的人士在呼吁,中国人的头脑,中国人的信仰应该坚定地屹立在我们自己的文化土地上。

       如果把在封建社会中生长并得到发展的精神现象——哲学纳入封建的文化,那么,可不可以把出现在中国(前些时候)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全盘西化”的思想也算做社会主义文化呢?如果后者不能,前者亦同样不能。

  

  

第三章              

中国哲学对外来思想的接纳与包容

          

       中国哲学的内核是浑圆而又自成体系的,它的神秘与幽远已经让人们着迷了几千年。几千年的研究,解释卷帙浩繁,结果还发现永远也走不出它的“魔障”。

       与学者的平等的交谈是极其有用的。他们说我们强调中国哲学本质源头的神秘,博大精深,并不意味着我们否定后来人对它的解释和猜想,这些解释和猜想也应该成为中国哲学的有机的内容,客观上起到推广应用中国哲学精神的作用。

       在历史上无数解释和猜想中,中国人表现出了大度的胸怀,他们除了自己皓首穷经,不厌其烦之外,还热烈地欢迎他山之石,他们是那样毫无滞碍地接纳了外来民族的方法论,并以此来丰富和印证自己的思考内容。

       有人说,中国哲学、中国文化是排外的、封闭的,这种说法不对,起码是不全面的。如果文化也有密码的话,其他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只要其开启的密码正确,就很快得到中国思想家的接纳。如果不是这样,也神奇地遭到中国哲学本质内容的无可置辩的排斥,凡是被接纳进来的无不成了中国哲学的有机部分,而且一定能在中国已有的哲学思考中完全地被融合,最后的结果是无论这些方法论来源何方,它一定成了地地道道的中国货,它们在中国的发展(在得到中国哲学精神的滋补后),肯定地超过了在其他任何一个地区所能得到的发展。

       中国的哲人一定通过他们天生就具备的某种特殊的悟性,在外来方法论的基础上独创出一套与之相对应的思想。这种思想虽然受到外来方法论的刺激,但最终建立在中国哲学自身深厚的根基上。

       这种情景最突出的表现是“中国佛学”和“马列主义与毛泽东思想”。

                                      

                                                               (一)中国佛学      

  

冯友兰先生说:

  

               佛教传入中国,是中国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从它传入以后,它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因素,在宗教、哲学、文学、艺术方面有特殊影响。(《中国哲学简史》第279页)

          

       有关佛教具体传人中国的过程,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有关这方面的内容不是我们这本书所要讨论的。

       我们所感兴趣的事实是佛教一经传人我国,立即与中国的思想结合,它是联系着中国的哲学传统发展起来的。中道宗与道家哲学相互作用,产生了禅宗。禅宗虽然是佛教的一个宗派,它却对于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的影响十分深远,印度佛教与中国道家哲学相作用从而产生一个新的佛学领域,这是中国佛学的一个方面。

       中国佛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中国的和尚的创造,中国和尚的优秀代表当推僧肇与道生。

       僧肇,西安人,先研习老庄,后拜鸠摩罗什为师,著有《肇论》、《般若无知论》,创立了所谓无知之知的学说。

       道生,今河北省人,在他的著作和讲学中提出了“善不受报”的理论,“顿悟成佛”的理论,以及“一切众生、莫不是佛,亦皆涅槃”的理论(《法华经疏》)。

       研究这些理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几个结论:

       第一,这些理论毫无疑义是由传入中国的印度佛教所引发,也就是说,印度佛教作为方法论刺激了中国和尚的思想。

       第二,这些思想无一不回到这些和尚的中国心、中国文化背景、哲学背景中来,从而形成了或者创造了原来方法论中所没有的内容。

       第三,这些思想、理论在被中国老百姓接受的过程中又一次打上了被中国哲学思想理解的烙印。

       三点归一,无怪乎当今研究佛学、佛教从印度研究到了中国,包括印度国自己。

       据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说,当年唐玄樊取回的有关相宗经典对中国的影响只限短时期和少数人,这岂不是说,浩浩荡荡的佛学文化赫然是中国人自己在受到外界刺激之后的创造,并从而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内容。

       接纳了,然后包容了,中国哲学的这一特性在印度佛教演变为“中国佛学”的过程中得到了历史的证明。

(二)马列主义与毛泽东思想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大部分中国人都认可了这个事实。

       马列主义传人中国最早是通过中国上层少数知识分子翻译和介绍的,当然,也有少数外国的马列主义者亲自来到中国传播。发生的时期是清王朝全面没落,国内军阀混战,民族生存和人民生活受到极大威胁的时候。人们由憎恨封建的、军阀的残暴统治到憎恨中国文化、中国的哲学。因为这些反动的统治者往往不顾自己实际已经多么严重地背离了中国哲学的精神本质,永远(直至灭亡之前)都自我标榜为这个精神的捍卫者和现实中的实践者。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不具有条件分辨清中国哲学的精神和当时的封建。军阀统治之间的是非曲直之前,人们强烈地全盘否定过去的一切,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群众运动在现实中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起源于对现实压迫的反抗,又发挥极现实的作用,而理论上的公正则需要冷静。一般出现在群众运动的平缓,自我检讨的时期。

       群众运动又毫无例外地需要口号,需要纲领,面对当时如此激烈的阶级对立,要从敌对阶级“拥护”和标榜的哲学精神中去寻找合理的成分加以支持,是注定要付出代价的,注定要失败的。

       这个时候,最理想的方法就是出现一个完全新的、为人们所熟悉的理论,这个理论中最显而易见的口号能够为运动所用,马列主义哲学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对象。因为这是一个主张由下层人民拿起枪,彻底推翻旧制度、旧政权,与过去的一切实行最彻底的决裂的理论。这个理论还指出,运动的结果是全体人民(即运动的所有参加者)当家作主人,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到了那个时候,人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能干什么就千什么。

       谁不向往这样的社会,这样的生活;特别是受苦受难已久的中国人。

       马列主义理论当时之所以战胜了民粹主义、改良主义,就在于适合了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需要。

       至于这个理论怎样地指导中国人的行动,怎样在中国发生实实在在的影响,关键的关键在于运用它的那些中国人理解不理解中国文化的精神、中国哲学的精神,也就是说能不能把它(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化成中国的马列主义。

       马列主义理论在中国推行和实践的历史非常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

       当初有些去苏联学习的个别“洋”马列“真”马列们,运用他们百分之百的所谓纯马列主义原理,在中国却制造了一场又一场悲剧。

       马列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实践过程中,在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取得成功,绝不是偶然的。

       毛泽东:

       一个山沟里农民的后代,一个饱读诗书的中国农民的儿子,凭借着他深厚的中国哲学的文化根底,成功地运用了马列主义,并把这个理论的精神演绎为自己的思想——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的哲学精神对外来思想又一次成功的接纳与包容。

       据现在出版的一些毛泽东同志传记和有关中国革命的史料记载:

       我党早期的一些“真”马列在城市策动工人暴动(马列理论中是这样说的,并在俄国革命得到证实)失败之后,跑到毛泽东同志苦心经营的井冈山,了解了毛泽东思想后,许多人都感到惊叹和震怒,有人说他是在搞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的农民起义,没有在中国搞共产主义革命的伟大意义。有人指责他的马列观是山沟里农民的马列观,其歪曲马列精神的程度使当时党的领袖极力地排挤他,并实际上剥夺了他的党、政、军职务。心身交病其情景惨不可言。

       毛泽东能踏上长征路是得益于以友情为基础的战友们。

       毛泽东成功了,他的思想成为中国先进分子了解马列主义的桥梁。

       张闻天同志在长征路上曾与毛泽东作过多次彻夜不眠的长谈,这位我党早期的马列主义权威惊奇地发现,马列主义在毛泽东的思想里已经无形地变成了中国的思想,同样的马列主义原理在毛泽东的心中没有丝毫的死搬硬套。马列经典里的被压迫阶级,最有力、最直接推动革命的是工人,在毛泽东的解释里,中国的这支力量是农民。中国的革命首先是农民的革命,或者说是在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工农联盟的革命。城市工人暴动,建立公社、政权的理论在毛泽东的字典里演化为偏远地区的农民起义,以农村包围城市,然后夺取城市的真知灼见。

       是靠着毛泽东同志深入浅出,为中国农民所熟悉的朴素,明了的演讲和著作才使得更多的中国人了解了毛泽东式的马列主义,乐意去接受,受它的指引。

       在我党“真”马列统治时期,革命者一次又一次付出血的代价,有的情绪低沉、沮丧,有人问“洋面包”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吗?

       是革命失败的教训和后来的成功帮助毛泽东大胆地实现了对马列主义的接纳与包容,马列主义理论也只有在这种接纳和包容后才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焕发了勃勃的生机。难以想象,没有毛泽东思想,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命运将会怎样。

       毛泽东同志一生著作了大量的诗歌和文章,他的诗歌是他作为一个哲学家浪漫豪情的写照。他的文章体现了中国哲学家接受马列主义理论以后的中国式的表达,以《矛盾沦》、《实践论》较为典型。

       “两论”是中国的马列主义,是毛泽东的思想。

         马列主义传人中国已近100年了,作为主导地位的思想也已经有40年了,中国目前有4000多万党员。若作一个这样的调查不知道结果会怎样:(1)读过马列原著,在弄懂马列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入党的党员有多少?(2)读过毛泽东选集,通过毛泽东进而了解马列主义,继而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党员有多少?

       我敢断言,后者肯定是前者的1000倍。

       实际上,今天我们讲的马列主义主要是毛泽东思想,是那个完全被中国哲学精神接纳而后消化了的马列主义。也可以说是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马列主义。

       更有甚者,我们现在评选出来的优秀党员,一般都是传统美德的体现者,也就是说,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已经作为马列主义先锋战士的价值标准。

       我们的人民从他们的宣传口气或者说从他们的内心深处都没有了马列主义是从西方来的外来思想的意识,他们在强调中国特色时首先要提马列主义。坚持马列主义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并落落大方地用它来批判“全盘西化”和一些新的外来思潮。

       一些迂腐的学者认识不到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哲学背景中所发生的变化,在我们今天所坚持的马列主义纯与不纯的问题上大做文章。他们从纯的角度,批判和指责中国哲学和文化精神对马列主义必须的改造;他们又从不纯的角度批评我们所坚持的马列主义远不是马列的正宗。

                      

*                                   *                                     *

  

       有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就是中国哲学对外来思想的接受与改造过程是如此宽容大度,从容不迫,又无比坚决有力;而中国哲学对其他民族思想的启发和照亮完全如白云出岫,全无心机。

       这种风度使我联想到母亲,一个非常睿智大度。非常了解孩子们的心情的母亲。我似乎能听到她深邃而温暖的声音:

  

       你们尽可能地说你们所知道的,尽可能地运用你们的聪明,猜测你们所不知道的,你们尽可能欣喜,尽可能悲憾,尽可能地奔跑、跳跃……我知道你们。孩子们!我知道你们的命运。

          

       这里的你们首先是中国人,也包括了全世界。

       这里的母亲不是宗教中的上帝、真主,而是中华民族的化身,她的智慧就是中国的哲学。

       中国哲学的母性特征是一个应极其重视的现象。

       我们在充分认识中国哲学对外来方法论的接纳与包容之后,有一个问题必须提出:中国哲学和以此为背景及本质的中国文化是不是对所有外来思想都予以大度的接纳并包容消化,让它成为带有世界性的哲学殿堂中的一部分呢?

       回答是否定的。

       过去的基督教和现代的极端个人主义在中国始终没有得到接纳。

       基督教崇拜神而否定人,认为人是有罪的,人的所有行为及其努力都是赎罪,并且说人已经堕落了,等待着他们的是末日审判,在上帝面前,人是没有差别的,都是上帝的子民等等思想。

       而极端的个人主义则认为,人是一切,人又是绝对单个的,孤立的。人可以把天堂建到地上,人可以征服自然。                                                                                      

       这两种思潮实际上是西方哲学史上两个最本质的倾向,几乎在所有哲学家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感受到这两种倾向激烈的争吵。

       为什么中国哲学拒绝接纳这些思潮?因为他们都是反人类的。中国哲学认为,自然是有生命的,有灵魂的,人是自然生命、灵魂中的一部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自然的内容是无穷的。人可以通过对自身生命力的认识达到认识自然的生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既不对立,亦不分离。

       不接纳它们,是中国哲学的责任。因为中国哲学要把人类引导到他们该去的地方。既然负有了引导的使命,它就应该表现出高度的原则性。

  

  

第四章            

  现实中的中国哲学

  

我总有那么多的问题要回答:

  

               你说中国哲学是人类精神的起源与归宿,起源你可以把它为我所用地推之甚远甚广,而归宿你必须出具雄辩的根据,中国今天的现实能让人相信人类的归宿就是这样吗?

  

回答:

  

               (1)哲学虽然能够指导现实,但哲学不是现实本身。

               (2)从某种意义上讲,现实的都是短暂的,不能认为人生是短暂的,人类的发展进程也是短暂的。

               谈人类的归宿,我们需要实证、分析,更需要对历史洞明以后的耐心。

  

我想,这个问题我已经回答清楚,现在轮到我来问一个问题。

  

(一)谁是哲学家

      

只晓得哪本书是谁做的,字面上的内容是什么,当时的历史情况如何,与谁的作品有什么关系等等,这不是哲学家,是念书的人。

       游戏于出世入世之间,满足于所谓人生境界的赏玩,亦不是哲学家。

       对历史,对人生没有把握,急躁于一时一地的荣辱毁誉,寻章摘句,死拼硬凑,“胡庸医乱投虎狼药”,更不是哲学家。

       真正的哲学家是这样的人:好读书而不拘泥于书,明常理而又超越常理,洞明人事而又不离人事,悟察天理而后知责任。

       学问已经做得太久,书已著得大多,芜杂的文字在人的真智上蒙上了千层雾障。

       以偏见纠正偏见,是因为没有觉悟,以谬误对谬误,恰恰不见了事实与常识。

       期望愈切,责之愈烈,一个搞实业的人来做哲学的文章,确实还表明我对中国哲学现状的不满,以及希望出现一批伟大的哲学家的焦急.

       大道已呈象于天,却没有人去觉察,去宣讲。

       使命昭然若揭于眼前,却没有去揭示,去勇敢地承担。

       中国哲学,中国人(概念中的)对世界的把握的思维方式。思维现象是人类精神的起源与归宿,明白无误得象于大自然中的日出日落,却受到所谓“知识”的怀疑与抗拒。几千年前的哲学家“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预言难道真的要在我们这里成为可悲的现实吗?

       中国哲学任重道远,而中国的哲学界却虚弱异常。难道真的自甘被抛弃于路边吗?

       毛泽东同志说,把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里解放出来。在这个没有哲学家的时代,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把可能成为哲学家的哲学工作者从有关哲学的经书典章中解放出来。

       你们能津津乐道“绝对理念”,能够加入把人类社会历史一并归结为生殖器作祟的弗氏谬论的鼓噪,偏偏忘记了中国的“道”。

       当头棒喝能帮助你们吗?中国的哲学界!

  

(二)哲学家的苦恼

      

我们原本不是像这样生活的。我们曾欣赏过个人的丰富的独立,并不知道孤独,本来没有人要求我们做什么,就像谁也不给我们教导该怎么呼吸。

       可是又从什么时候开始,生活改变了它应有的模样,我们和我们的生活一起脱离了既定的轨道,个体被忽视了,不存在了,剩下了一个空洞的群体,该坚持的没能够坚持,一齐被卷人了所谓的时尚。

       时尚,一个时尚接着一个时尚,竟组成了一个飞速旋转的时尚的锁链。

       清新的空气它不再是我们幸福的源泉,星罗棋布的群星,静静地各居其所,默默地交相辉映竟不能作为我们模仿的榜样。

       生机勃勃的山体竟被轰炸撕裂开来,并要掏出其精髓来为我们所用,汩汩流淌的清澈河流无端地被掺进我们所不需要的脏水(我们不需要,河流就需要了么?)……爱情之花还在它的骨朵儿期就被无情地采摘了,芬芳都没有了,哪来的果实?

       人们竞相把生命交给了机械,然后从机械里拿出一块又一块残肢断臂。

       人们把生命投进了炉膛,听任炉膛中喷出的黑烟将天日荫蔽,阻断了我们对我们本原的瞻仰。

       哲学的贫困和贫困的哲学家呵,你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大自然创造了哲学家不就是赋予你们一代又一代地将天理推明,将人事洞察,将方略括定的吗?你们能觉悟得出,说得出来吗?

       你们真的像一个地地道道的宿命者接受着无可奈何的宿命,还是把你们心中的觉悟(这觉悟的种子自你降生在这块黄色的土地上就植入了你的心灵)大声疾呼地叫出来:

  

               只有中国哲学才能救人类!

  

       你能说吗?你能抗拒得了一大堆假定之后的逻辑吗?你能驳斥住自作聪明的分析吗?你能敌得住把有限的已知当成无限的存在的科学吗?因为中国哲学告诉你们的只是表明而不是辩驳的呀!

       太阳的出落辩驳了什么道理?然而太阳照样升起来,照耀着大地,升起得那样沉稳,照耀得如此耐心,这里没有一个接一个的体系,没有分析,只是表明着一个明暗交替,无尽轮回的坚定的事实。

       哲学家啊,你还有一层苦恼。你必须把无可说明的事实说明,你还要借用一下注定要成为你的障碍语言,注定要假人以口实的著作。

  

  

第五章

中国哲学与炎黄子孙

  

(一)中国人

  

       非常有趣,我首先关注的是海外的炎黄子孙在现实世界中的地理分布。3000万人,作为四代,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及美国。

       东南亚由于其地理位置上的原因,作为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合地,经济上亦繁荣,文化上亦宁静,是一个无核地区。

       美国,作为西方文明的代表,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是公认的现代文明制高点,在这个制高的核心地区(知识界、科技界),聚集大量的华人,据统计资料表明:华人科学家占美国科学家总数的1/3。                    

       再加上一个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洋枪洋炮,拥有11亿人口,似乎对什么新奇的思潮都觉茫然的大陆上的共和国。这是一个什么奇怪的分布,是一种象征,还是一种符号?

       犹太民族散布在全世界是因为他们首先扛起了“十字架”、十字架是他们的灾难,也实现了他们的荣誉。

       中华民族如此分布是因为什么?是偶然还是必然?他们已经忍受了家园破碎、寄人篱下的灾难。他们的生命力和今天的发展显然已经证明,他们绝不是注定要被淘汰的历史过程现象,那么,他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功绩呢?他们应该得到什么样的荣誉呢?

  

*                                   *                                     *

  

       大陆和海外的炎黄子孙所受的教育已经千差万别了。生活和工作的环境亦不可同日而语,然而形象上的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是相同的。处于这块东方安详大地上的人们在精神上的向往和寄托永远是共同的。正如歌中唱道:

       我们都有相同的血缘,共有一个家,黄皮肤的旗帜上写着中华。

       越优秀的炎黄子孙,越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的优秀分子,以上的认同趋向越严重,越强烈。

       在这样强烈的认同趋向面前,意识形态上(其实是对外来思想认可与不认可上)的差异总显得十分浮泛,甚至有些不着边际。真可谓“相爱相怨皆莫名”。

      

*                                   *                                     *

  

       中国内地作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是客观存在的,忽视和轻视,或者鄙视它都是西方世界悲剧的根源。

       海外华人的知识优势和经济实力已经成为支持西方自豪观念的重要部分,或者说重要环节,失去它们,西方的所谓文明之舟不会倾斜吗?你们对世界事务颐指气使的傲慢与偏见,不是每天都在激励他们的斗志,支持着他们要重建华夏的誓愿吗?

      

*                                   *                                     *

  

       我没有看到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民族,在历经百年忧患和灾难之后,居然能够像现在这样存在着。是什么力量在起作用?是对中华民族本身的强烈的、无可遏制的崇拜,是对华夏必将强盛的无比信心。

       当他们了解所谓西方文明之后,当他们成功地适应和战胜了这种文明之后,这样的信心就更加坚定了。

       他们所有的努力都在寻找或千方百计地规划着华夏的蓝图,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发现,这个蓝图在西方找不到。

       这样的思考和倾向明显不过地反映在海外华人哲学家的作品中。这除了哲学从来都是一个群体智慧的结晶外,还因为中国哲学作为文化的基因和本质也是哺育炎黄子孙的真正源泉,无论历史出现了多少次的分裂。阻隔和对立,总也挡不住炎黄子孙文化上的依归和亲和,最终导向统一。这种力量虽然也受到一定经济背景的制约,但它终究能穿越不同政治体制的垒障。经济水平的差异和地理上的隔阻,在同文同种同一文化命运的炎黄子孙中引起共鸣。

  

(二)中国之心

    

中国之心就是中国哲学之精神。这个精神与生俱来,深深地植根于所有炎黄子孙的心中,并永远牢牢地将其掌握,即便是生在他乡也无法摆脱它的掌握。

       是宿命?还是使命?

       研究和考察一下海外华人哲学家的作品,对于我们明了中国哲学之精神与炎黄子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以及帮助认识这种精神在世界人类精神现象中的地位。意义和作用,这都是极其有用的。

       因为这些华人的优秀分子都是兼栖于中西文化氛围和现实之中,对两种文化之于人类的意义体会得更为深切。根据一般学者的归桑庑┭Ч嶂形鞯闹谢苋硕灾泄恼苎Ш臀幕拇秤幸韵录父龌救鲜逗团卸稀?/FONT>

       一、儒学复兴论;

       二、中西互为体用论;

       三、中体西用论;

       四、西体中用论;

       五、创造转化论。

       批判的也罢,分析的也好,中心思想是一个,中国哲学和以中国哲学为本质的中华文化是人类社会进程中一个无法逾越的现实,所有炎黄子孙的心无一例外地被拴在其中。

       中国哲学给他们最根本的、最忐忑不安的伤害是,为什么它不必然地带来物质的强大和现代化,而绝不是像他们字面上所表述的那样缺少这个,缺少那个。

       如果,以大陆为中心的炎黄子孙一夜之间果真威武起来,现代化起来,他们一定会重新发现,我们的中华哲学几乎包括了人世间尽善尽美的一切内容,既有民主思想,又有博爱精神,既有自由,又有秩序,既有神的光彩,又有人的伟岸。

      

*                                   *                                     *

  

       现在的问题是,中华民族,华夏子孙在什么方式和程度上实现强大,在什么意义上实现现代化。是现代的西方模式吗?回答是否定的,理由很简单,它不是人性完整完美的体现。关于这点先推荐沈其钧先生“西方文化与道家哲学”一篇。本书的后篇还要仔细论述。

  

  

上篇   起源篇

  

       我已经在绪论中写出了这本书的大的原则立场,回答了展开上、下两篇必须回答的前提性问题。我们已经有条件一起来探讨人类的精神现象究竟源于何方了。

       就在我们准备写作起源篇,准备用大家已经了解的方式表述我对起源说的理解和觉悟的时候,北京大学哲学系一位刚刚出访欧洲归来的副教授到我的房间来访问他的同学,我的同屋,安徽人民出版社的一位编辑。谈哲学便自然谈到了我正在写作中的书。副教授告诉我,黑格尔竟然认为中国哲学是哲学的起源。人类思想家认识上的交叉与共识又一次使我感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欣喜与振奋。

       毋庸讳言,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对中国哲学是人类精神的起源与归宿的觉悟是建立在对民族执著的热爱,以及它将在人类历史进程中负有重大使命的基础上的,它直接的诞生背景是我连续两次坐反了公共汽车。觉得有些奇怪,我是在认真地看完了路牌才上车的,偏偏是看了,反而错了,在汽车颠簸中,在莫名的气恼中,中国哲学是人类精神的起源与归宿说像一道金色的彩虹,骤然升起在我混饨而又苍茫的思想的天宇上。黑格尔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实现了这种觉悟!这位以绝对理念和大逻辑,小逻辑而盛名不衰的哲学家,是来源于其绝对理念的启示,还是得益于其大逻辑、小逻辑雄辩的推演。

       还有一位专门以研究历史哲学而闻名于世的哲学家,他的名字和他的学说一样响亮:英国人,叫汤因比。虽然他终身研究历史,在历史中求哲学,然而研究历史过后,这位著名的哲学家却宣读了一份令人震惊的宣言,他说,历史是不可以研究的,因为作为研究基础和帮助研究者立论的历史资料是不真实的,起码是不全面的,有些干脆是虚假的,因为历史的操纵者。扮演者为了实现其目的,往往在他们知道注定要被人研究的文件上(即后来的资料上)施放了烟幕,做完了手脚。以这样的资料为根据,进而得出结论,只能是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进入预定的圈套。只有天才的汤因比才可能幸免,就是这个天才,在其著作中宣称,也许只有像中国人那样量入为出地生活,小心翼翼地使自己与天地保持互相补充的和谐,才是人类的归宿和根本出路。我们在写作归宿篇时还要借助这位天才。

       天才之所以被尊重,或者说应该尊重,是因为在他躁动、狂烈或者超平稳的意识里觉悟到了我们人类的真理。

西方哲人从他们超念的、推演的、实践的苦思冥想中亦得出中国哲学以及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对人类具有根本的起源与归宿的性质,是我正在写作中的作品的福分,也是中华民族的福分。因为该判断的判断了,该推理的推理了,该映照的映照了,剩下的只有表述以及勇敢地承担这个使命了。

  

第一章

人类的哲学现象最早出现在中国

          

自然中,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迄今为止的考古学又证明,人类最早的精神现象、文明现象也出现在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

       英国现代哲人克利斯朵夫·巴克特在《易经——第一号成功预测》一书中结合现代西方最新的心理学、未来学以及行为科学和心相学结果公平而诚恳他说:

  

               《易经》的基本概念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中国发展起来,我们的祖先当时毫无文化可言。看起来好像中国人在很多方面都领先我们一步。

  

       不是好像而是确实。殊不知,公元前3000年时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已经达到了它早期的完整与繁荣,其真正的起始源头还在前方,在那个以符号和人本身来表示和映照天地之理、人物之情的时代,即那个“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的时代。在简简单单符号上,在用火炙烤过的龟甲裂纹中赫然衬映着中国人与天地一样无穷而又有序的智慧,呈现太阳初升时中华大地上一派生机盎然的宏伟景象。宇宙的生命、大自然的生命与人类的生命和精神一起开始了。此时,若用我们现在习惯记年法记年,约在公元前7000年左右。人类像大自然一样作为物质形体和精神灵魂共存共证的壮丽序幕在缓缓拉开,同时奏响了高度概括了人类此后历史全部内容的雄浑、苍茫、方方有法、圆圆有神的序曲。

  

(一)太虚呈象

      

我国道家武当派第二十三代单传弟子李兆生,在他的著作《真元探密》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古人认为遥远的太古岁月之前,宇宙是一个旷然无物的混饨世界。这个世界没有上下、没有物象,什么都不存在,只是一片虚无。古人把这个时期的运化称为太虚呈象,即混饨未开。经过若干年的运化,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了雾状空间,古人喻为太素呈形。又过了若干年,世界上出现了一种震动,即是传说中的盘古开天。盘古氏挥动巨斧,辟开了混饨世界,使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结为地。盘古氏的精气形成日月星辰的天体运化,血脉化为江河湖海,骨肉变作山脉,毛发化为林木。古人用《易经》这部古朴的哲学史书,来认识自然界中万物生长的规律。太极生二仪,二仪曰阴阳,二气交感,产生万物。古人指出,天地产生之前的宇宙已充满了太合元气或称混元之气。天地生成之后,这宇宙的元气则演化在天地之中,这时的先天之气是阴阳未分的混元阶段,直至天下万物成形,太极生万物,元气也有了阴阳显化的运行,交往人返,这时的元气就不再是混元之气,而是成为化育万物的真元太和之气。

       宇宙产生阴阳的变化,天上地下形成乾(?)坤(?)之象,二仪歧分之形。经过若干年月,又出现新的变化。地气升腾,天气下注,形成阴阳感,呈于卦象为地无交泰(?),产生了生命,即古人所说的三阳交泰产群生。大地未形成气机交往之前,卦象为天地否(?)。祖国医学及气功哲理认为,人博天地宇宙阴阳二气而剖产性命,入乾道为男,入坤道为女。阴阳盛而复生,无有穷尽。

       在我的写作历史上大段引用其他的文章和著作是绝无仅有的。以上成篇引用李兆生先生的著作除了我十分崇尚他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的表述方法以及通过这样的方法极平易近人地向人们阐述大地人之间的大道理,还由于我对他本人从容不迫地处世。深藏不露的智慧和他为人的高尚而平凡品德的推崇。他的道德文章在国内、海外已有很大影响了。日本人还专门将他的修行行功和书画作品印成了画册。然而李先生的日常生活依然十分单纯,安其贫,乐其道。李先生说:“我是一个顿悟型的人。”我想,顿悟是不能没有基础的,而与李先生多次犹如轻风拂面般地交谈,可以说是我实现“中国哲学——人类精神的起源与归宿”的觉悟的基础。

       我借太虚呈象一词来表述中国哲学源头的景象,是因为太虚呈象、太素呈形、天地分离三阳交泰产生万物的描述既是我觉悟中的人类历史和自然历史的真实,又是中国哲人最早建立起人类哲学思考的坐标系。既知天,又知人,人天本来就是一体,相互映照,互为象征。在那混沌的大动若静的太虚世界里,由虚像到实形,在太阳升起的地方赫赫然滚动出了所谓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亦令全世界无数名流大家震撼不已的八卦。

       用八组虚实不一的线,仅仅是线,组成一个圆圆的环,就在这几条线。一组环中观照出世界上的风云变幻,人世间不尽的悲欢离合。这里没有人格化的神,没有晦涩的言语,只要心诚,普通人用一学就会的简单方法求请它就可以得到启发和帮助。它来源、呈形于天宇,又实实在在地摆放在我们的面前。

       哲学呵,你的源头在这里,也只有在这里,才使得你充满神性又不离人世,迷倒了无数天才,或静静地木立着,提耳凝听天上的声音;或凄凄然、惶惶然地四处奔走着,急不可待向人们诉说自己的认识与发现。其千姿百态,形成了哲学史上的百家争鸣;其觉悟的深浅决定其学说的优劣。

       在我宣讲中国哲学是人类精神的起源与归宿的时候,学者们问,古希腊人亦在很早前就有了自己的哲学家了,他们有自己的学说,在他们创立这些学说的时候还丝毫找不到中国哲学对他们的影响,因为那个时候中西还没有交流,尽管中国的哲学思考和作品确比他们早,但不能仅因为时间上早,就一定说是他们的源头。

       学者讲完考证事实,强调必然、或然的逻辑关系无疑是无可非议的。然而他们没有想到:

       精神(思想)的源头,或者本质上的源头截然不同于现实中地球上江河的源头,前者高悬于天,后者逶迤于地。

       我们可以说全人类的精神的现象、哲学的思考都来源于天道的启示。问题是这个天道首先启示了中国人,首先如此完整而透彻地让中国、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心融会到它看似无知无觉、实际上无所不包的体系之中,并给予了这个民族最古老而又最根本性的暗示——你负担着特殊的使命,你将有你的繁荣,同时又要忍受其他民族所难以忍受的苦难,最后实现难以言喻的荣耀。

       我们讲中国哲学是人类精神的起源与归宿就是基于这样的觉悟,这个觉悟是我写作此书和迄今为止的工作以及今后工作的巨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我把它表述出来就是希望更多的中华民族儿女也能够得到这个力量的鼓舞,协调自己的行动,不要对它妄加鄙薄,因为这不仅是中华民族,也是人类生活、生命的根本。根本一旦忘记,我们怎么能不迷惑呢?而历史发展到今天已经急迫地要求我们清醒,要求我们觉悟,只要我们好好地想一想八卦神奇的线段和那圆圆的环圈就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这样的觉悟,想一回太虚呈像时自然的面目,就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这种觉悟。

       是呵,人们要寻找江河的源头只需逆流而上找过去,一直往前走就可以如愿以偿。虽然千曲百回,但毕竟有一条实在的路线。

       实践的方法实用的方法已经被大量地应用于精神的领域,试验室的成果被写进了哲学的著作,这不能不说是精神的末法时期。因为总结、分析、归纳、认识毕竟是精神现象中最通常、最一般性的内容,只有在觉悟不能实现之后,一些想当哲学家的人才把它们拉进了哲学的领域。造成了哲学的混乱,贻害匪浅,使得许多现在的哲学青年除了资料就不能思考:写文章自不待说,连思想都是复印机的工作。

       我已经相当长时间不看电视了,不看书了(少数中国古典哲学的经典例外)。每当夜晚降临,我总要搬出一张椅子坐到可以看到天宇的走廊上,仰望着空阔的夜天,凝视着散落有序的星辰……混沌初开之时,清气上浮,浊气下降,多么像一部巨制豁然翻开,天、地、人的道理全部标志得清楚无遗。遗憾的是很少有人再读这本书了,他们要么陶醉于对这巨制东鳞西爪地解释归纳性的著作,甚至忘形于对解释的解释,对归纳的归纳,要么干脆俗浊不

堪,连抬头望大的时候都没有了。

       我用太虚呈象为题来表述中国哲学、人类精神的源头景象,还有一种愿望,即用太虚呈象来加强我们的无知和随时准备接受真理的印象。用太虚呈象时温湿清凉的风云来涤荡我们的胸怀,当我们的真知接受了这样的洗礼,大家就一定能够读懂我已经读懂的文字。日本的作者著书嘲笑我们,说:中国人总是说“没有办法呵”!我对他们的学者说:中国人相信天有大法。这丝毫不是无为的情况,而是对历史洞明后的耐心。

                          

(二)精神与生命共证

      

什么叫精神与生命共证?

       我先说什么叫精神。精神是我们能够感觉到的,缠绕在我们周围,充塞于我们整个生活的抽象的、无形的存在。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但可以靠觉悟去体会。而这体会是可以有限地表述的。写成书,便是哲学了。现在所做的就是精神的表述。一经表述便是有形的了,可以通过读来理解和把握了。或者说,理解和把握精神的东西必须惜助于具体的精神的产品。也可以这样说,精神的东西必须借助于有形的。具体的存在才使理解和把握成为可能。精神借有形的存在,而表现又呈现在存在之上,这就叫形而上。中国哲学对此毫不在意,西方哲人则为此专门撰写出形而上学。有人据此说,中国哲学中不曾有形而上学是不对的。外国人学中文,每念一字都要写拼音,中国人念汉字念熟了就忘掉了拼音。我们不能说外国人念字还写拼音就了不起了,就丰富了或者有贡献于汉语,而指责中国人“你没有拼音的知识”!既然写拼音的作用与意义已经融于那个“熟”字之中,还非得写出来吗?拼音只是外国人为了达到“熟”字而必须借助的工具。已经熟了,就不需要借助工具了。

       形而上学在中国哲人的思想之中已经消融于无形了,还要专门强调它干什么?中国哲学的睿智与独有的骄傲还类似地表现在诸如他们喜欢只言片语地说,不愿意大烦其神对自己的思想进行事无巨细地推演,正所谓举一就能返三,举一而不能返三的连教导的可能性都没有,漫说在一起推究哲理了。

       精神无形、飘逸的本质特点决定了它必须有所依附,在中国哲学的字典里,精神最大的物质依附或者体现者(根本的体现者)是人本身,是人的生命。还不仅仅如此。中国哲人从不干削足适履的事。等我们读完生命之后,中国哲学的大圆、大简转而又奥妙无穷的真意将会进一步地明朗。

       那么,何为生命?

       天地交注即三阳交泰剖产群生。它是大自然长期孕育的结果,而人的生命是与自然中其他生命现象一同产生的。鉴于这本书的目的,我们这里只谈人的生命,人类的生命。

       父母相合,生命便在母体内孕育。在没有生产之前,生命被羊水包围着,圆圆地包围着,并没有呼吸,只通过脐带与母体的生命相连接,这时候的情景是个体生命早期的太虚成像和太素成形。

       一朝生产,一个有鼻子有眼睛的人便存在于天地之间了。祖国医学哲学和八卦圆圈竟将人体的器官部位与大自然中日月星辰、山川海河一一对应起来,用自然运作规律来解释人的生命,与安好病灾,又通过人人皆可感知体会的有常无常来解释大自然的风风雨雨。既是神话传说,又体现中国哲人思想的盘古氏挥动巨斧,辟开天地,其精气形成日月星辰之天体运化,血脉化为江河湖海,骨肉变成山脉,毛发化为林木以中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与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与头、腹、足、股、耳、目、手、口的对应。

       生命中有精神,精神中有生命,生命就是精神,精神就是生命。这个精神在中国孔孟以及以后的哲学家的语录中经常地表述为气,及即所谓的气节廉耻,吾养吾浩然正气。中国农村也有相应的俗语叫做“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这里气就是精神。中国人强烈地认为没有精神,生命就是一个无聊的空壳。

                                                  

*                                   *                                     *

  

       太虚呈象和精神与生命共证两节描述的是我对中国哲学、人类哲学源头景象的体会。在这两种形式,实际上又相互贯通的境界中,我反反复复地看到了一脉相承的全人类精神现象的全部内容,同时还参照出了文字记载的世界哲学史上的是是非非。

       我之所以用纯粹的体会方式表述方法来表述源头景象,是因为我认为我们可以看到的文字记载的哲学史和哲学史料是人类精神现象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小部,犹如大海里的冰山,露在水面部分是小部分,更大的、更带有本质意义的,决定着冰山漂移方向的部分深藏在水里,而这一部分又恰恰是我们通常的人所看不到的。如果我们真要研究这座冰山,忽视水里的部分是不行的。

       人类哲学的、精神的现象就是这样,仅仅凭借着可见的、其中尚有虚假的材料便对人类哲学的精神的现象做出这样或那样的评判,这是极其不恰当的。

       遗憾的是常人之智慧程度、接收程度往往离不开实实在在的把握,当一些问题的提出超出他们的智慧程度和接收程度时便立即在心中生出无数种怀疑。正是这亦无可厚菲的客观存在的怀疑,限制了大多数人智慧的开启以及对真理的接近。

       一个物理学家与一个品德高尚的农民同时看到了海面上漂浮的冰山,对它规则或者不规则的流动,物理学家会条件反射地想到水底部分,得出水上部分的移动状况,甚至浮出的高度决定于水下部分吃水的深浅,决定于海水此时的流向、流速。而农民则只会想到两眼一直盯着水上的部分,甚至想到它的移动会不会有什么在推。这就是差别。只有当物理学家耐心地将水下作用于水上的道理告诉了农民,并在试验室作出类似的农民的眼睛可以看得见的试验之后,农民才若有所悟地点头默许。

       人类的精神现象可见的与不可见的,有记载的和没有记载的恰如海上冰山的水上水下,但与之迥异的是:物理的试验可以解决有关海上冰山的解释,而精神现象通常状况下实际上的不可见决定了对其作出的解释,要使更多的群众得到了解,这是非常困难的。用试验室来回答有关精神的现象是精神的变质。更有甚者,精神的现象一经著作,一经语言说明,它原有的内容,原有的风貌就变了质。中国古典哲人深得其中的大道理,有的坚持述而不作,有的只言片语,五千字早已足矣。体现了古代哲人对人类精神的神圣性的高度理解与尊重。后来的研究者却往往以此为借口,抱怨中国哲学不成体系,无法研究与应用,所表现出来的境界实有天壤之别。思想的翅膀无法展开,便希望借有形绳索以登高,这本来就是普通人的常情。谁都知道绳索会束缚人的发展,限制人登临的高度。但思想不能飞跃,绳索又借助惯了,便产生一边抱怨绳索一边又觉得绳索的不可缺少的情况。用学院里的行话来说,觉悟离不开知识的基础,而知识的基础往往也限制和制约了觉悟的实现,学术上的突破往往来源于他山之石,道理也就在其中。

       其实,那些睿智的读者,读书至此早就明了我写作此书的苦心,已经觉悟或者领会到了我的觉悟,已经开始同情我还要不厌其烦地写作,不厌其烦地说明。尽管如此,我还要说,马上就要开始人类精神现象史上看得见的部分的分析了,在具体的分析中,我们不要忘记那看不见的天上的部分。我无法用试验室的方法展示给你们,但我能提醒你们不时地做一回有关日月星辰的默想。

  

  

第二章

中国哲学体现了人类哲学现象的本质特点

      

我们已经从人类精神的太虚呈像般的源头探幽回到了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哲学史上来,凭借所有人都能够掌握和了解的资料来说明中国哲学决不像有人所鄙薄的那样一无是处,相反的,它却有着不可取代的意义。它不仅仅起始最早,而且在它的思想内容。思想方法里括尽了人类哲学现象的本质特点。

       我要说的还不仅是这些,我真正的用意在于为什么中国哲学作为人类精神的源头与归宿历尽艰难。历尽非难而不朽?这样的现象它究竟寓意了什么样的含义?

       我们只有站到了这样的历史高度才能够洞明历史,觉悟责任,才可以免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难,才能够在我即将开始的解释中,既尊重了哲学,尊重了我们自以为真实的事实,又能超越一般意义上哲学论争,进而了解我们民族的责任。

       北京大学哲学系著名教授汤一介先生在《论中国传统文化》一书的序言中介绍说,就全世界范围看,在文化发展问题上存在着两种看起来相互矛盾的意识,一是“全球意识”,一是“寻根意识”或叫“民族意识”。

       汤先生介绍说,存在前一种倾向,是因为全世界成了一个关系非常密切的整体,全世界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是共同的。任何一个地区和国家发生重大的问题和世界其他地区都有密切关系。……世界文化发展有一种“综合的趋势,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都不能不考虑整个世界所面临的重大问题,都不能不解决现实世界向人们提出的重大课题”。

       汤先生没有说,学术界认为整个世界面临着什么重大的问题。文化的深入讨论与发展到底要解决现实世界向我们提出的什么重大课题。

       在汤先生后来的介绍中偶尔提到了,世界文化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向是由于破除了“欧洲中心论”。

       换一句话说“欧洲中心论”破除之后,新的文化趋势才出现了。作为这个趋势的重要的组成内容是“民族意识”的觉醒,是“全球意识”之下多元化文化的发展。学术界似乎认为这才是最合理的充分的文化发展模式,并且还从中万分欣喜地发现、欢呼中国文化总算挣得了这多元之中的一元,多席位中的一席。

       我不这样认为,在我的觉悟中,世界的文化、文明的中心只有一个,就像宇宙中只有一个太阳一样,要么以西方为中心,要么以东方为中心,两个中心、三个中心是不可能的。所谓多元化、多中心只是旧中心的破除或者说就要破除,新的中心尚待明确树立之间的缓冲和过渡。

       我写作此书的目的就是在迎接东方中心的到来。我的觉悟在我阅读到的每一本学者专著中都能得到印证。只是这些学者由于勇气和魄力的原因,由于知识束缚的原因,由于没有创造历史的主人翁精神的原因,在他们的著作中没有也不可能公平公正地揭示。但他们的知识却格外有用,我历来给予这样的全面的知识以高度的尊敬。

       汤先生还介绍说,文化多元化倾向形成之后,中国文化在西方有着越来越受到重视的趋势,为什么会这样呢?

       据汤先生了解:(1)东亚工业的兴起,技术和经济的发展,速度有超过西方的趋势。传统的观念认为,现代化只有西方一个模式,但随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这种欧洲中心论己被逐步打破。东亚地区经济和技术的腾飞出现了不同于西欧美国和东欧苏联的第三种现代化模式。一些学者认为,有一种东方企业精神在支配着东亚一些地区的工业。经济的发展。他们说,东亚地区这种现代化模式向人们显示了东方文明的坚实内核,如果追根溯源的话,则东方文明的内核正是儒家的传统精神。日本著名学者岛田虔次教授曾说:“儒家思想不仅是中国的精神文明,而且也是东亚精神的文明。”1983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召开的第十六届世界哲学大会上,会议主席蒙特利尔大学校长(现任世界哲学联合会主席)高启(C.Cauchy)教授说:“在过去的一二百年间,由于西方的技术经济占尽优势,所以在哲学、人文科学方面也就自居先进地位。但如今东方的技术经济已经赶上来了,甚至有凌驾西方的趋势,现在该是西方觉醒虚心向东方智慧学习的时候了。”加拿大另一位哲学家金·法罗(King Farlow)说:“如今应该重新重视东方统一与和谐的智慧。”有的学者分析这种看法,他们认为,在后工业化的时代,在一个企业内部重视和谐,重视集体的作用和人际关系,就能加强一个企业外部竞争力,而这种重视内部和谐的精神正是东方的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的特点。当然是否能作这样的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还得进一步研究,更需要较长时期的实践来证明。

       (2)当代西方基督教人文主义思潮的盛行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主义特征形成了文化上的交叉点。我们可以看到,科学的发展,对基督教神学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促使基督教的人文主义思潮有着一种发展的趋势,有所谓“基督教人学”的产生。他们认为,虽然“上帝”是基督教要考虑的根本问题,但是,也许“人”本身才是人们要注意研究的更重要问题。他们往往从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民俗学以及文化学等等方面来研究基督教的本质。因此,关于“人”的价值问题就突出起来;由于“人的价值”问题的突出,就不得不涉及人们的伦理道德问题,于是有一些基督教神学家就提出:在基督教伦理与中国儒家伦理之间是否有一些共同点,能否在这两者之间找到某些对话的基础。例如英国历程神学(Procoss   Theology)大师查理斯·霍桑(Charles Herrshome)教授,现己年过八十,他认为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必须向东方学习,学习其“德性实践”方面的精神,他特别欣赏中国哲学像孟子那样没有把心脑打成两片,认为思想和感情是不可分的,无论科学技术如何发展,但总有限制,计算机不能感(没有感情)也不能思(不能独立思维),它的动作不能与活生生的人类行为混为一谈。

       (3)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迫使人们企图从东方文化中找寻补救的良药。随着科学的高速发展,作为征服自然的人类,已经掌握了毁灭人类自身的武器。在后工业化社会的种种弊端中,社会的冷漠,心灵的孤寂,使人的失落感日甚,由此导致人们对人文主义的反思。在这种寻求中,东方文化的和谐色彩和温馨气氛,无疑从某些方面有很大的吸引力。国际现象学会会长、女哲学家田缅聂卡(Tyminecka)在第十七届哲学大会上说:“西方常常在不知

不觉中受惠于东方而不自觉;像莱布尼兹之重视普通和谐观念就是一例。”她甚至认为,当前中国哲学比西方哲学幸运,没有走上西方哲学目前分崩离析的道路。当前西方至少有三点可以向东方学习:第一,崇尚自然(和谐);第二,体证生生(生生不息);第三,德性实践。她还认为,西方文化为了自求多福而浮泛地向东方学一点东西来充门面,这是不行的,因此文化间的对话是绝对必要的。我们可以看到,在美国分析哲学虽仍占有一定优势,但近年来不少学者对分析哲学把形而上学、价值论等等方面排斥在哲学以外很不满意。欧洲大陆的哲学也不断地传到美国,但常常是不几年就成为过去。存在主义不仅在欧洲走了下坡路,在美国也不时兴了。现象学曾流行了一段时间,现在也不景气,结构主义流行不几年,又出现了对它否定的“解结构主义”。特别是近两年来,哲学系逐渐由分析转向伦理学,也许这是美国哲学界将要转向人文主义的标志。人文主义的抬头,就有更多的可能与东方哲学对话。

       (4)科学的发展,西方在转变着他们的某些思维方式,促进了人们对东方文化。中国哲学的兴趣。看来西方的人文科学的学者比较重视儒家学说,而一些自然科学家则对道家思想更感兴趣。在《现代物理学和东方神秘主义》一书中介绍了一些西方大科学家说他们自己的某些科学思想可以从东方找到根据。例如大科学家玻尔认为,原产理论在方法论问题上是道家老子这样一些思想家早就遇到过的问题。可能用“现代物理学与东方思维方式”更为

妥当。前些年出版的卡普洛(Fritzaf Capra)写的《物理学之道》(Tao of physics)中说:“东方世界观的基本成分,也就是现代物理学世界观的基本成分。……关于这种观念的基本论点是以为所有现象的统一性和宇宙有内在的能动性。我们对于亚微观世界看得越透;我们就会越加清楚地认识到现代物理学家像东方神秘评论者一样,怎样把这个世界看成一个具有不可分割的、互相作用的、不断运动的组件的系统,而人也是这个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因此,东方哲学的有机的、生态的世界观无疑是它们最近在西方得到盛名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神秘主义”实际上是一种特定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在某些方面与现代物理学的观念相合了。关于这个问题应如何看,需要我们进一步来研究。但目前西方研究《老子》、《易经》甚至禅宗的书很不少,说什么“无气论”可以成为“量子场论”的基础,《易经》的二进制和计算机原理相合,它的六十四卦可以解释生物密码等等。这些说法,很可能是牵强附会,很少科学性。

       在我的觉悟里,第一种理由是不正确的。东方文化的重新被重视绝不是由于东南亚、日本地区的工业文明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大有凌驾西方趋势的原因。东方中心一定是伴随着一个完全不同于西方文明的崭新文明的重新建立。在整个文明中,毫无疑问地包括了新的社会秩序。

       历史的确不能倒退,就像今天绝不会成为昨天或者明天一样(尽管太阳一样地升起,一样地落下),然而历史确实是有某种循环现象,就像白天和黑夜不断交替一样。自从我学会了效法于天,我的精神和信心,我的身心就不断地得到自然的补养,精力格外地充沛,信心格外地坚定。

       若认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文化的肯定,这是学者和一般群众的善良的幻想,是机械唯物主义的短视,除了中了人家的圈套,还表明根本不了解历史的大潮。

       换句话说,西方的经济并没有出现危机呵,相反的仍在稳定持续地增加,为何与此相呼应的文化精神竟出现了分崩离析的景象呢?

       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文化将成为人类的新文化中心是不依经济形势的变化而转移的。相反,它是由于这个文化本质内容通称为哲学的部分包含着人类精神的起源与归宿的内容决定的。

       汤先生上面介绍的第二、第三、第四的理由倒是非常贴切地反映了一个普通的道理,即新事物诞生的基础正是旧的事物的矛盾和在这矛盾基础上合乎自然的发展。基督教和个人主义都没有解决西方的精神危机。谁能想到高科技的发展根据竟赫然存在于刀耕火种时期的八卦、《易经》。

       其实,我们现在所作的都是从臆想到臆想、从概念到概念的工作,离事实、离即将发生的历史变化不知道有多大的距离。很难想象,我的这本著作印行之后有人要与我辩论,我还没有兴趣反应。

       但我比谁都清楚地知道一点,下个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是中国文化的世纪。这本书是纯粹的觉悟的工作,奇怪的是我沿着这个觉悟指引的方向确实在中国哲学里找到人类精神源头,在这个源头里早已包含后来人类精神现象的一切内容以及其发展过程的一切预言。这里我倒要引用一位西方哲人的话:我们在被称为历史的那些事件中所看到的“方向”或“倾向”,并不是“规律”([英]卡尔·波普《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三个引号是作者原来就加上的,至于这些引号究竟是什么意思,聪明的读者一定明白厂,即觉悟对于明白事理,包括“自然科学”的发明有着何等重要的作用。

       我紧紧地跟随着觉悟指引的方向,反复多次阅读《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史书以及哲学研究工作者的文章,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东、西方一般意义上的哲学就是思考本身,思考大自然及人的变化及运动,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以上这些思考中,不像艺术家、小说家那样在对思考对象的具体反映中来表现其思考的内容,而是大多数表现为抽象对抽象的思辨,而这些所谓哲学的不可须臾离开的根本特质,在中国早期哲学中无不得到的较为完整

和神秘的体现。

                          

(一)思考大自然

      

中国哲学在对大自然的思考上的杰出成就是无与伦比的。它不仅回答了自然是什么,而且探究出了自然变化的道理和现象。

       在太虚呈象、大素成形的境界之后,我国,东方哲学源头上出现的似静非静、似动非动,或曰大静若动、大动若静的八卦中,自然中的景象超验地排列着。天地(自然)的变化全缩于圆圆的八卦圈,而八卦圈里又能观照出自然的变化。应该说,八卦不仅是对自然的开始,而且是对自然思考的早期完全无声的表述。还不仅仅是表述,干脆可以说是它明了自然之理之后的深入浅出式的象征,既抽象又具体,寄无穷的丰富于难以想象的简单之中。写到这里我不禁联想到后来西方哲学中鼓噪一时的象征主义哲学。其中的抽象与象征以及围绕着这些所谓抽象与象征而进行的无穷无尽的推演;孰优孰劣,孰大孰小,可谓不言而喻。

       我们完全有理由这样说,(哲学史)也是这样写的,全世界的哲学现象都是从思考大自然开始的。各自的思考角度不同,思考的胸怀不同,这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这种不同造成了各自的社会精神现实的迥异,亦是昭然若揭的。但最早在自然问题上想到的问题又是相当一致的,即:自然是什么?

       自然是什么呢?中国哲人说自然是圆的,由自然中的日月星辰、天地风雨所组成;自然是变化的,顺应着其内在的秩序进行着有规律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可以感知、可以表达、可以预知的。八卦和八卦现象就是这种知识的成功实践。

       与此一脉相承、互为渊源的《易经》、《易传》、《老子》、《道德经》等中国早期哲学的经典无不对这样的认识进行了大量的、为我们所能阅读、所能理解、所能接受的解释。如: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等等,不一而足。

       太极即混沌,两仪曰阴曰阳,阴阳交注四象分明,这里不仅理解了自然中万事万物的对立与统一,解释了自然的运动,而且对人本身也做了最直接、最深刻的暗示。这里有日月的对应,有四季的循环,有黑夜与白天的交替,……这是对自然大象的解释,我们不能抱怨说中国哲人没有对自然的物质方面的组成进行细致的,或者说逻辑、实证、科学的分解,中国人不喜欢细枝末节。他们自己拥有的高度的智慧使他们认为自己不需要再作什么具体的解释。如果一篇作品你一读就明白了,还认为有必要逐字逐句地解释吗?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已经交代得过于繁琐了。道就是万物由之所出而复归于此的根本,是它在世界(自然)首先感应生产“一”,“一”可以理解为最根本的物质单位,单个原子、粒子、中子、质子、介子。是由于这些“一”,由“一”至“二”。由“二”至“三”的组合构成了物质,还由于这些物质的形成是道的作用,这些物质上都附着道的精神。在中国哲学中,哪怕是解释最寻常可见的物质现象都永远没有忘记精神永远存在于其中。

       待到哲学进入老子的时代,这位睿智而又超尘脱俗的智者又进一步解释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当我读书读到这里的时候,我的思想瞬间顿住了,喃喃地低语了老半天含糊不清的词句,忽然叫道“无中生有”,这四个被我们寻常社会、寻常人贬低得一文不值的字组合到一块却包含着无所不包的大道理,一时令我目瞪口呆。

       “无”即混沌。人们都这样说,为什么“混饨”没有人说了。似乎不屑一说,把它推进神秘主义的深渊似乎就一了百了,这是地地道道借唯物主义、借体系主义来掩饰智力不足、觉悟不彻的典型表现。

       无,混沌,除了表明自然即始未始的时刻一切都像云雾一样流动不定之外,还有一层深刻的含义和意义,就是对人的知识界限做了大智若愚般的界定。天、地未分,精神未立,认识主体与客体皆未区分,水与月都没有,镜与花皆未出,哪来的水中月,镜中花。换一句话说,自然早已存在,只是由于生命与精神尚未立出,故无所谓自然,无所谓人,即无;所谓有是相对于生命的产生、精神的确立而言的。不仅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可以从中找到根据,连佛教的经义也可以说源于其中,所以有的学者说老子西出关外,前往印度,创立佛教也确有其中的道理,可以掌握的资料证明,佛教传入中国正是凭借着中国道学的深厚传统才得以发挥的。承上所说,西方17世纪的“唯理主义”“我思故我在”的理论也可以同样地在这里得到印证。因为我的精神确立了,世界便出现了。

       当今最顶峰的科学实践证明,物质并非可以永远分割的,分割到一定的程度不但其一定的物理性质起了变化,最后干脆什么也不会有。成了一种场,即混沌,即无。万物从无来,万物归无终。这不是虚无,无所作为,而是最有力地帮助我们认识到认识的始与终,人类智慧的始与终,了解人类的局限,了解人类线段性命运,从而在忙得不可开交的自作聪明中停下来听一听其他的声音,看一看我们目力所不能及的地方,想一想我们不曾想。不敢想的

时空。

       我们现代概念上的西洋哲人也是在思想自然的时候开始其哲学进程的。

       罗素在其《西方哲学史》中称:“每本哲学史教科书提到的第一件事都是泰勒斯。”这个泰勒斯是公认的西方哲学的鼻祖。这个鼻祖因为在其活着的时期(公元前585年前后)成功地预言了一次日食而使他言论倍显权威。他也思考自然,他留给西洋人关于自然的智慧是“万物都是水做成的”。据罗素称,泰勒斯的贡献虽然令许多新学哲学的人泄气(也令我泄气,因为那个时候预言日食在中国已是很寻常了,通过八卦,人们已经推测到日常生活事件的细枝末节和前因后果,而水早已作为自然中一个部分参加了八卦圆圈的循环)。为什么泄气?罗素说是因为这些人对哲学抱有似乎为这门课程所应有的那种尊敬。言下之意,就是这些人认为在泰勒斯那里不能引起那种尊敬。尽管如此,罗素还坚持认为有足够的理由要推崇泰勒斯。“尽管也许是把他当成一位科学家而不是当成近代意义上的哲学家来推崇。”科学有具体,哲学有博大;科学小动,哲学大动,窥一斑而见全豹。

       西洋哲学是以一个难以称之为哲学家。可以称之为科学家的人开始的,其后的具体的、实证的、唯物的、科学的性质是可以想象的,其后的社会实践在科学上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亦带有深刻的宿命意味。

       对大自然的思考,一开始,西洋人就命中注定地使哲学进入了科学的轨道。也就是说,由于不能彻底地参透自然的奥妙便转向局部(具体的猜测,泰勒斯以及当时的米利都学派哲学家进一步猜测说,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磁石体内具有灵魂,因为它可以使铁移动;万物充满了神。西洋哲学史上早期的哲人还继续借哲学对自然进行着科学的猜想,“万物由之而生的东西,万物消灭后复归于它。这是命运规定的,因为万物按照时间的秩序、为他彼此间

的不正义而互相补偿”。罗素说,这种正义的观念——即不能是超越永恒固定的界限的观念——是一种深刻的希腊信仰。神祗正像人一样,也要服从正义。但是这种至高无上的力量其本身是非人格的,而不是至高无上的神。

       这里的正义观念就是中国哲人表述的道。所不同的是在中国哲人的表述里,道是一个缓缓流动,无处不在,无所用心而又无所不包的大法,没有正义、非正义的感觉。它不需要向谁表明它的存在,更没有关于道的对立的、非对立的对象化的思考。

       我们说,把一个本来完整的东西用概念来区别开来,然后进行比较,既是学问的方法,又是科学的方法。西方早期后来的一些哲学家干脆推究起数学和几何学来,实际上成了地地道道的科学。包括毕达哥拉斯、原子论的发明者德漠克里特和亚里士多德。“数字与神学的结合开始于毕达哥拉斯,它代表了希腊的,中世纪的以及直迄康德为止的近代的宗教哲学的特征。”(罗素《西方哲学史》第64页)

       我们从西方哲学史早期的研究结果确实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哲学中的觉悟一开始就在西方表现为没有觉悟的猜测和不知天高地厚的证明。因为没有觉悟而蔑视一切的猜测和因为没有觉悟而无休止的证明,的确可以获得我们现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上的成就。

       东西方最早在思考自然问题上迥异的风格和本质决定了“大道”要人类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充分地表现,然后再从容不迫地显示它的存在。由于其大,则表现为相对静止,一副无所作为的样子;由于其微,则表现为变化不已,卓有成效。

       中国也曾有一些人做出了类似科学的发明,如指南针。但在东方的这块土地上,都没有必然地导致科学的继续发展,相反,这些发明都一个接一个地消融、消失在服务于推究天、地、人的和谐与安宁上。

       西方则不然,任何一个微小的科学的发明,都必然地导致了接二连三的实用的再发现、再发明。

       鲁迅因此痛骂中国人只会看风水,点爆竹。九十多岁高龄的梁漱溟先生还著书念念不忘中国人是走差了道。他说:“不是走得慢,而是没有在征服和利用自然界,获得自然科学和物质文明这条路上走。”

       鲁迅的说法过于急躁。梁先生是理智和清醒的,确实看到了问题的本质。不过我倒想问一句(依照我们现时现代的科学技术水平),自然果然是可以征服的吗?

       我一有机会就说,在对待一个大民族及其文化(他存在本身就带有浓郁的象征意味)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上,急躁和短视是极其危险的。

       用指南针来做罗盘、观测风水(美国人刚刚知道这里的大学问),以求得与自然气流气脉永远地和谐;用火药制爆竹,燃放起来,表明人类对大自然给予我们生命的欢欣与回响,这怎么就不能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呢?为什么要把这样的发明直接地演生为杀的凶器呢?

       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以西方代表的自然科学高度发展的结果,或者说即将看得到的结果,已经在反过头来表明即使是自然科学的大智慧也一无例外地包含在东方中国人的哲学思考之中。

       仅仅在50年以前,西方社会知道《易经》的人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但在最近的几十年里,《易经》的知名度正在飞速提高,它的实用性和系统性(有人说中国哲学是没有系统,我一直坚决反对这种提法。人们总喜欢否认自己的智能所达不到的东西)得到了不同领域专家的承认。世界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琼(Carl Gustay Tang)研究《易经》多年,发现它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内尔斯·波尔(Niels Bohr)在《易经》和现代物理学之间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平等关系,把《易经》中的阴阳太极圈印在自己的衣袖上。物理学家特乔夫·卡普拉注意现代物理学和《易经》的最重要特征都是变化和变革,并在他的《物理学之道》一书中给予解释。……这些相似性都有很深的根源,事实上现代逻辑演算(也是计算机科学建立的基础)的产生,也可归功于《易经》的启示,时间约在300年之前。

       爱因斯坦的场论同《易经》耦合。

       远东(指中国)这种教义(即中国人对自然的理解)和现代物理学之间同构还表现在这一信念上,它们都认为,我们的语言、概念和构筑的存在模式都是适用性极其有限的一种权宜之计。一个单独的概念其自身也许十分“完善”和“科学”,但它实际上只是现实中的一个模式。我们的语言、科学和数字,也仅仅只能限定现实——并从来不能把握现实。东方人,特别是研习禅道的人都非常清楚这一点。2500多年以前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一书中指出,能够用语言来规范的真实不是永恒的真实,语言只能表示相关的事物,所有的描述都是一种比较。《易经》是表述我们观念知识相关性的理想工具,并使我们从狭窄相关的框架中解放出来。它向我们表明,我们的直觉经常可以导致重大的科学发现。这也正是爱因斯坦、内尔斯、波尔和海森伯格经常所说的。

       因此,我们发现传统的西方关于现实的模式在很大方面不符合科学事实。而同时,我们的几位科学巨匠认识到,古老的《易经》令人惊异地接近了真理。更令人惊奇的是所有地球生命的秘诀同《易经》的教导十分相似。

       64个卦象严格地对应着遗传密码中64个DNA密码。这一点在马丁·斯科诺伯查《生命的奥秘》中有清楚的叙述。

       感谢这位英国当代哲人克里斯朵人·巴克特在他《易经——第一号成功预测》一书中为我们著作搜集罗列了这些完整且具有说服力的材料。

       “惚兮惚兮,其中有形”,漫不经心中掌握着自然的大道理,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哲学现实,也是我们民族的生存现实。该说的都说了,该经历的我们一定要经历。

       中国哲学对自然的思考不仅反映全人类思考自然的本质性特点,而且巍然屹立着一个为其他民族所无法超越的大极端。学者们可以沿着这样的方向去继续作更具体、更精密的论证,就学术而言,这肯定是二个最有前途的科学。就社会意义、历史意义而言,它肯定会成为一个新时代的理论基础。

                                  

(二)思考人本身

      

我坚决地相信宇宙中万物都是有生命的,都有着深刻的因果关系。我今天的思想毫无疑义地秉承了我们祖先的智慧。可也不仅仅是秉承,更有着秉承所无法完成。无法给予的觉悟。在这样的觉悟过程中,我还忽然明白了,我们哲人祖先为什么对宇宙中的许多大道理只是只言片语(耐人寻味的只言片语),可能就是因为他们在表述这些大道理的时候就已经晓得,光靠讲述是对人无助的。每个人在认识自然。认识自身的过程中都必须完完全全地经历他

们自己的觉悟,有了这种觉悟,不依靠表述,或者没有表述也一样地接近和明了真理。

       西方哲人说,哲学是介乎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学问。我则认为,所谓的真正意义上的哲学是他们今天意义上神学与科学的共同祖先,或者说是他们不可分割的联合体,神学太玄妙,一般的人不可企及便不去企及它。科学太普通,人人都可以在今天意义上的科学领域里有所成就。因此,人人都去参加它,并以此为人类的一切。

       在中国,哲学没有像西洋那样做神学和科学的分解。有人甚至在抱怨这样的现实,以为中国哲学的发展因为没有得到科学的推动而显得苍白。中国哲学在漫不经心中保持着“中庸”独立,不居高不自傲的浑圆的和谐,若不理解为是神力。大道之力、希腊(西方人)词汇中“命运”之力的支持,还能理解为什么呢?

而西方人对哲学的分割所造成的深入。深刻的误区不仅仅给哲学而且给人类都带来难以想象的困窘。有关这样的内容我们在下篇“西方哲学的误区”一章中将详细展开。哲学的确思考和了解着自然中的一切,但不故作西方概念中神学的神秘和科学的分析。它只是说给那些能听懂它语言的人听,只是默默地印证着觉悟者觉悟过后的行动(甚至不提供法则,只仅仅印证圣人,觉悟者心里的法则)。这是真正的哲学。一些圣人,一些觉悟者把自己的觉悟表述出来,编撰成了所谓哲学的集子,是解释哲学。解释的哲学是哲学的模本。真本既然很难见到,临摹本自然可以拿来用作通往哲学殿堂的桥梁。在人类无数临摹本中,对人本身的思考都占据着绝对重要的篇章(毕竟是人类在想自己的事)。而中国哲学又毫无疑问地在思考人本身问题上写下最为壮丽。最不寻常的篇章。这里没有“原罪”的压迫,也没有陶醉于人为“成就”的利令智昏,暗示人对自然的征服。只是像他们对其他问题的思考一样,坦荡无为地作了几处的大的界说和规定,大约可分为以下几个内容。

  

       1.人是怎样来的?

       《易经》说,三阳交泰而产众生。天地交注而剖产性命,人乾道为男,人坤道为女。我完全赞成这样的理解,这样的思考。这确实是我们性命的由来,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被赋予神性而又与神并立。人的根本是天、地的孕育,他们与天、地当然地有着一脉相承的和谐。

       什么时候也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地需要人类对自己生命的来源建立起应该有的正确的思考。它可以拯救我们。而唯一能帮助建立这种正确思考的只有中国哲人的智慧。尽管全世界的哲学家从一开始到今朝都一直念念不忘思考人本身,正是由于这些思考的严重缺陷和不准确,险些耽误了人类的终生,这也正是现代西方和其他地区的智者呼吁调头向东,学习中国人的智慧的根本原因,而不是像他们所说,像一些中国学者所认同和赞赏不已的东南亚在儒学精神统治下,“四小龙”经济的发展。他们先天失调,后天又畸形发展的痼疾任何外科的手术。任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代化疗病机械都无济于事,甚至事与愿违;他们不能不求助把人体理解为一个整体,一个与自然相呼应、与四季相统一、治本不治标的中医中药了。

       为什么说西方在思考哲学不能不思考的人本身问题上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只要列举一下他们的思考在这个最根本问题上的跳荡不定,就一目了然了。

       古希腊人说,自然中的人类生命是神,纯粹意义上的神,男神、女神,天帝和地母生了许多神子神女,而最高贵的人是神的后代或者是半后代。

       对人的由来的这种思考体现在整个古希腊的神话和悲剧及哲学的作品中,不管这种思考曾帮助充满激情又富于想象的希腊人写作出许多光彩动人的诗篇,可它对后来总数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近500年来主导着世界人类生活的欧洲社会的致命影响是不容推卸的,那就是人是神的副产品,人当然地低于神,人是人,神是神(虽然,希腊曾表现过调和这种不和谐的愿望,创造出许多半人半神的英雄),但这仍然不能抵消它给后人留下的神优于人,人劣

于神的强烈印象。

       人们习惯把古希腊文化看作欧洲文化的起源,源头的污染污及了整个河流,直接或者说间接地导致了欧洲哲学对人问题思考时的神、人分裂。由于不满意人的胡作非为,野蛮、暴虐,便寄希望于神;由于不甘心被神主宰,被神统治,被神鄙视,被神审判,又高唱起对人本身的赞歌。奇怪,又不奇怪,这两种截然对立的思考都可以在古希腊找到根据。

       到了近代,干脆别出心裁地出现一个达尔文,他说,人是猴子变的,后来看猴子实在太不争气,不像个成人的样子,便编出一个所谓的类人猿。这样的学说主张居然支持起欧洲许多社会的和哲学的思想。

       欧洲社会,古代是由于无知少智,近代是由于不严肃,在对人这样一个现在唯一可知的自然中高级的灵长做出这样变化不止,耸人听闻的解释直接在人类社会中播下病态的种子,导致社会发展一次又一次严重的倾斜。回想一下欧洲历史,乃至世界历史每一个大阶段的巨变无不可以从他们对人的无知和不恭的理解中找到根源。

       希腊人负有责任,它的文明终于被野蛮人灭亡了。

       教会和人道主义的民主政治还在争斗,但他们的结果已经可以看得见了。

       达尔文负有责任,据说此人终生忍受精神分裂的痛苦,还生下一堆疯儿女。

       对于有关人的大问题,是不可以做出轻浮的解释。

       我们是天地的产儿,是天地的精华孕育而成的。天与地就像我们现在可以看得见的父母一样:在孕育新的生命的时候,在孩子尚未落地之前就为孩子准备了生命所必需的一切。

       在这样的思考中,我们可以反复完成由人及天(地)由天(地)及人的思考,既提高觉悟又增进智慧,进行一次又一次默默无言的人神共证。

       坚信这种思考,坚持这种思考的巨大意义是带有根本性质的,它不仅让我们一下子毫无障碍地理解了中国哲学中道、儒、释三家有关由人及神的反反复复却不失中肯的说教,让我们切切实实地看到,了解到这种可能,而且还会让这个人类光荣的最早的承受者懂得在今天如何坚持继承发扬这种光荣。

       什么样的荣辱毁誉都可以不在意,唯独这一点,是我们应该念念不忘,恪守不渝的。

确信和坚信了这种信念,还使我们深刻地理解了中国社会的周期性变化,明了为什么历经忧患,在中国的思想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精神分裂,从未出现过没落的颓废,从来都是忧患中见昂扬,失意时现激情。

  

       2.人与自然

       作为人类精神现象,全人类的哲学及哲学家也毫无例外地思考着自身(人类)与自己所处的可见可触,紧密相依。须臾不可分离的大自然之间的关系。

       西方的这一思考一开始就迅速地转向了科学(美其名曰自然科学),迫不及待地将人与自然分离开来,急急忙忙地建立起所谓主体与客体之分的学说,把偌大的、他们自己也认为奇妙无比的自然界定为纯物质的客观存在,没有精神,没有生命,只有规律,而这些规律人是可以通过实践、科学去掌握、去利用,从而逐步实现人对自然的征服与超越。

       中国人基于对人类性命由来的坚定信念,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不仅最早而且最坚定最始终如一地认为,人与自然是互相依存,互相补充,互相应照,共同体会的关系。人可以通过观察、体会自然明了自己,随时纠正着性命的方向,反之亦然,人可以通过反省自身去推测,去把握自然的习性,从而修习德行,规范言论,体察、接近和顺应着大道以安身立命而不与之相悖。人与自然的关系便当然地不是征服、利用和超越的关系,而是共存相谐的关

系。关于这样的观点与体会,在中国古代哲人的语录和著作中比比皆是。“人与天地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五十而知天命,……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天何言哉”。

       既然我们追求的不是征服自然,我们直接受天、地启发的所谓发明当然地被用来帮助我们实现与天、地的进一步的和谐。指南针变成了风水罗盘,而没有变成出海掠夺的航海指南针。指南针指给了中国人和谐安宁,指给了欧洲人杀人越货抢掠。哪一种更好?若我们果真从内心里欣赏后者岂不是公开地支持人类的强盗原则。想一想这种科学支持下的公然抢掠带来的人类物质欲望的膨胀,贪婪和互相的仇恨的结果有多么的可怕,怎么不对中国人、中华民族、我们自己的民族的伟大陡生无限的敬仰。中华民族的思想和完全由这种思想而建立起来的现实,当之无愧为人类世界的典范。而由膨胀的物质欲望所刺激起来的、在所谓的科学的支持下的掠夺所造成的仇恨,正如汤因比所指出的,非逼着掠夺者付出最大的代价。这里仅提到掠夺与被掠夺民族之间的仇恨,尚未提及被掠夺的自然的强烈的报复,本书的下篇将详细展开。

      

3.人类社会

       在明确了人的由来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之后,中国的哲人和人类其他民族的哲人一道把自己的注意力投向了人类社会秩序的建立。思考人类社会的秩序确实是全人类哲学的一个重大课题。中国哲人同样最早、最完整、最合情理地表述了人类社会秩序的理想。执行和实现理想还需要王权,即现实的力量。哲学可以做这种现实力量的导师,当然,“内圣外王”是最高的理想。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来贯彻、执行,来实现,当然会更得心应手。按照中国古老

的传说,这样的人要500年才能出一个,他除了赋予有天启的智慧同时也被给予了将理想付诸实施的使命。这是后语,就让我们一起“试看大地翻覆”吧!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间歇地翻看放在我案头的由英国现代哲学家和日本人池田大作合著的《展望二十一世纪》。这是一本影响很大,很时髦的书。心中的愤懑难以言喻。这种愤懑便使我想起了孩提时(仅三岁左右)的一个记忆深刻的故事,那时我是一个农村的孩子,旺盛的生命力和勇敢精神是现在城市小孩子所难以想象的。我家后面有一条河,它源于大别山区,弯弯曲曲流入长江,每年秋天季,沿河两岸时有干旱发生,村民们为了取水便拦河修起一道拦河大坝,就像京剧《龙江颂》中所表现的那样,斩断河流以提高水位,再通过坝上的大闸放水浇灌土地。大河一经被斩断,上流的水位提高了,下边的水就慢慢干了。河里有许多的鱼,三岁的我就加入逮鱼的行列。那天,我在一个小水滩摸到了一条很大的鱼,当我意识别这是一条大鱼的时候,虽然非常的激动,但我知道只有将手完全抠住鱼鳃才可能逮得住它,于是便将小手慢慢地抠进鱼鳃。也许是我的努力和我激动的表情让一个我们邻村的无赖发现了,他不但没有帮助我,相反的,却极无耻地从我手里将那条大鱼夺走了。

       几十年后,每当想起这个故事,那情景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的面前,心中即像压上了一个沉重的大石块。

       孩提时的软弱是天注定的,现在我长大了,非常的有力量,再有这样情景发生,我会用性命与之相博斗的。

       再也不能让这种情景重演了!

           今天,当我阅读到《展望二十一世纪》以及类似这样的书的时候,我又一次强烈地回忆起童年的往事。当他们侃侃而谈着人类的困境和解决这种困境的种种方法和理想,他们那些自以为属于他们自己的创造性见解、属于自己国度的文化传统的时候,我想起了那个抢走我的鱼的人,他提着那条从我手中抢去的鱼,走在河堤上,是那样的抢之无愧。

         对现代社会所必然遇到的灾祸,对如何避免灾祸以及救人类于灾祸之中的种种方法论无一不在中国哲学中得到过最精确的分析和最实用的方法论上的指导,怎么这一切一夜之间忽然变成了别国和别人最辉煌的思想呢?这明明是一条中华民族的鱼呵。

           面对这样的现实和我自己目前的现实,我感到了深刻的屈辱。我是一定要实现我的誓言的,那就是用我的性命与之搏斗夺回那一条属于我的鱼。我并不感到软弱因为在我秉承了民族智慧的思考中早已最清楚不过地出现了一条如何取得胜利的方式、方法和途径。我坚决地相信自己能与我们民族优秀分子一道夺回属于我们的荣誉。这里完全没有消极的被动的适应,有的是主动的行动和履行领导者的责任并切实地将中国哲学对人类社会的理想的、必然的蓝图变成人类世界的现实。中国哲学中的理想社会有这样几个基本的内容,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原则,第二是人类社会的组织原则,而这两个基本原则的确立都源于对生命由来的理解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的认识,正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的结果。

(1)人与人之间

           讲人,首先遇到的实际是男人与女人。男人与女人实际就是法地法天法自然阴阳相对的直接结果。人类无论地理分布如何不同,肤色如何迥异,但性别只有两个,男人与女人。因此,在全世界的哲学中思考男人与女人的内容都毫无疑问地占据着重要的部分,中国哲人同样毫无疑义地最早、最明晰地表述了男人与女人的道理。关于中国哲学中在人类社会这个最基本领域中的成功,我还要借助一位西洋哲人的著作,他说:“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毫无疑问,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我们同异性关系,当我们不去正视这一事实,则任何在其他领域所取得的成功都变得不完整,而且没有意义。《易经》在这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并且是经过时间检验的观点,关于这一点,在西方大多数人都不知道。”

           接下来这位西洋哲人进一步表明他所认识到的中同哲学中的男女关系原则的根据。他说:“《易经》全书实际上就是建立在阴阳两极的基础上的,它表明了两种宇宙力量的变化关系。这两种宇宙力量我们可以领悟为白天和黑夜、天和地、太阳和月亮、肉体和精神、理性与直觉、意识与无意识、男性与女性……两种力量都同等重要,二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当他们彼此和谐时,也彼此都好,一旦失去平衡,双方就都显露出它们邪恶的一面,因此我们的生活目标,不是一方超越或征服另一方,而是使双方都表现出它们最好的一面。在这一点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同我们坚定的西方信条,即强调对抗与超越是完全不同的。例如许多西方人都感到‘两性的战斗’是自然而不可避免的,通过《易经》我们才意识到,这种战斗或冲突只存在于他们的头脑,造物主(天与地)把人分为男人与女人乃是为了互爱和互相完善的。”([英]克里斯朵夫·巴科特:《<易经>——第一号成功预测》,引文中的小括号为引用者所加)。

           人被分为男人和女人是自然大法(道)的结果,是为了让他们在互融中相互补充。这是真正的中国思考,也是带有全人类意义的最本质的思考。

           男人与女人的和谐是人类和谐的根本,或者说最根本的和谐。和谐并不是等同,并不是男人能办到的事女人都能办得到(或者说,女人能办得到的事男人都能办得到),和谐是各得其所的意思。就像天可以给万物以阳光雨露而不直接生长万物,大地滋生万物但却需要天上的阳光雨露一样。

             西方的两性对立斗争的意识传到了中国,影响了中国,结出了最苦涩的果子。男人把自己的权威理解为对女性的力量上的优势;女性则把自己的苦难理解为男性的压迫,并把男性作为实现自身解放的对象。照此下去,势必两级分离。本没有对抗也硬要在心里制造出一种对抗的态势来。然而阳阴相吸是自然不可抗拒的力量,外国人说事生理的力量,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的力量与这种人为的心态交织使男人与女人之间聚生万众尴尬。

           毋庸讳言,中国封建王朝时期无论是在男女关系的理解上,还是在男女关系的社会现实中,都曾极大地偏离了古代哲人为我们人类指引的康庄大道,扭曲了相互补充、相互和谐的本质。

             这个问题是有代表性的。因此我们说恢复确立中国哲学思想在人类生活的指导地位,首先是在中国的范围内,在中华民族的范围内正本清源,首正风范,然后才能思及人类。

         以上,我们讲到了中国哲学对男人与女人之间关系的根本理解与确立。那么男人于男人之间、女人与女人之间应该怎样地确立起社会的原则呢?

         我想“君子和而不同”就非常精辟地表述了这个原则思想。个性是绝对的,共性是相对的,同时做一件事情,应该尊重和承认各自的特性。

       就单个人而论,我亦历来主张各居其位,交相辉映。

(2)社会组织的构想

       人是作为一种群体生活在天地之间的,中国的哲人注意到了这样的实际,在人类社会组织上,以人与自然的关系原则为根据,呕心沥血制定了一系列完整的社会组织的规范。全人类的哲学家页毫无例外地在社会组织规范上倾注了大量的热情。虽然由于各种原因这个规范被表述的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在构思社会组织规范时无不首先将自己的注意礼指向了人类的自然关系,及家族伦理的关系。

       一枚没有家族伦理关系做基础的社会关系是难以想象的。西方人曾一度希望(实际上已经大面积地做到了)跳出家族伦理关系来达到社会的安稳和谐,正是这种逃避使他们成了人类叛徒,酿成了一次比一次严重的社会灾难,这是下篇要着重讨论的。

     我们中国哲人祖先正式在重人伦以求安宁的问题上表现了高度的远见卓识。其理由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家族人伦的关系是自然的关系。在这个关系中,人与人之间,要么是父子,要么是夫妇,要么是兄弟……有一个天生的,无法斩断的联系,他们本来就是、也最容易以集体的面目出现于社会。个人的荣誉或规矩感最容易与家族集体的荣誉或规矩感连成一片,互相促进。这是一个最不容易忽视的伟大力量,因为在这个力量的运作中,许多的应该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性工作都在家族内完成了。中国古代家族中甚至拥有不成文的执法权。家族中有人犯了规矩(一般是当时公认的社会公德和应该禁止的事),家长、族长便可以执法。应该说明的是,家族内执法有时有偏误,但其主流对于社会尽管有着汗牛充栋的法律条文,审判失误、冤假错案不也不断地发生吗?任何东西都有它的相对性。

第二,家族伦理关系最能体现仁爱的精神。写到这里,我首先想到的是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尊敬自己的老人想到(做到)去尊敬别人的老人;有爱护自己的孩子想到(做到)去爱护别人的孩子。这个由己及人、由家族及社会的推演既朴实无华又卓有成效。一句话,就是一本社会公德意识的教科书。

如前所述,血缘关系中的亲近之情是难以斩断的。道德的、高尚的家风确实是一件堪以自豪的事情。

第三,在家族伦理的关系中并不否定和排斥个人的才智发挥。全世界都知道中国的家族是一个特别的“望子成龙”的家族。有子成龙。便可以光宗耀祖。

有许多中国自己的学者也模仿西方人的样子,猛烈地批判中国伦理关系对人性、人的才智的压抑和扼杀。说是,虽然他们望子成龙,但这条龙必须束缚上四维八德的绳索,因此即使成龙也是一条病龙,死龙,没有虎虎的生气。这样的批判听起来时分有理,特别是这种批判在西方找到了人权和个人自由、个性解放的理论支持之后,就更显得理直气壮。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的是非曲直,还得首先弄明白人自身的不可突破的规定性。一些人总喜欢将自己的不发展归罪于这个那个关系的束缚,这是极其错误的:一个人要想为社会所用,为社会所重,就必须接受社会的要求。任何意义上的个性解放(若不是为了无所事事的胡闹)都必须接受这样的要求。在中国古代的宗法社会中,这个社会对人的要求首先体现在家族对人的要求上,或者说首先交给家族来执行。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社会县以下的行政事务、公共事务都一律地交给了家族的代表、地方上的绅士来完成。一个人必须首先是家族内的孝子贤孙,然后才可能成为社会上的忠臣义仆。

第四,家族伦理的关系可以最直接地与国家的组织关系相对应。所谓天下国家本同一理就是说明这个问题。

家有家长,国有国君,家有家规,国有国法。条条款款,一一对应,秩序井然。

讲到这一条时,值得注意、值得提及的是每当社会发展到家长无德、国君无道的时候,中国人则认为历史的黑暗时期到来了,接下来该是天下大乱,社会秩序该重新安排了。有人说这是中国社会周期性破坏,无法形成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积累。太阳一日复一日地升起,四季年复一年的轮换,它形成了什么积累。如果每一年的寒冬都将其严寒积累一部分,不为春日所消融,我们现在的环境是什么样子的呢?大自然的法则允许不允许我们所谓智慧积累到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程度,的确应该引起我们最深刻的思考。

人类今天面临的毁绝自身的灾难就是我们自以为太聪明了。形成了所谓智慧、成就的积累、火药知识的积累成了火枪,火枪又积累成为火炮、火箭、导弹、原子弹……确实积累了,但积累的前景并不乐观呵!世界性的智者汤因比博士直截了当说“科学所创造的各种恶果,不能用科学本身来根治”,并且他进一步说“要对付力量(科学的〕所带来的邪恶结果,需要的不是智力的行为,而是伦理行为”(《展望二十一世纪》第39页)。

中国伦理行为作用和所谓的“束缚力”是举世公认的。

  

*                                   *                                     *

  

理论执行过程中的偏误不是理论本身的错误。最好的理论构想被庸人去运用,一样的与理论本身的理想有着天壤之别,但我们不能因为理想曾经或者一再地被歪曲而抛弃理想本身。这才是我们对待中国哲学中有关社会关系原则理论的正确的态度。

为了不使本书蹈入学究式的资料罗列,这里我就不再把中国社会的组织结构样式是怎样地比照着自然现象和个人本身机能而自成体系的详细情况一一铺陈了。如果有人热心于这方面的仔细推究,可以查看由北京大学中文系青年学者葛兆光先生著作的《道教与中国文化》一书的第一章“自然、社会、人的同源同构互感,一个系统宇宙理论的形成与神化”。葛先生在这一章里列举了大量的史料,陈述得亦充满激情。只是由于其指导思想上的局限,对一些资料的理解落人了一般性的俗套。尽管如此,能够在不到一万字的文章中,有机地兼容了那么多的可以考证的材料,其学识和才华是不可否定的。带着本书表述的思考再去阅读葛先生考证的大量资料是大有意义的,它可以帮助我们坚定本书所表述的信念。

至于今后我国社会和人类社会组织的样式,我认为一定要遵守“自然、社会、人的同源同构互感”的中国哲学智慧与教训。

  

(三)绝对的运动与变化

  

全人类的哲学家在进行各自的哲学思考时,都想到了全世界的运动与变化。中国哲人更是最早地、当然地对世界的运动与变化提出了自己完整的独特的见解。值得注意的是,世界是运动和变化的见解贯穿于八卦和《易经》以及后来儒道等各家的思维体系之中,表现出中国哲人对世界运动、变化的不变的思考,与在其他问题上所表现的风格完全一致,同样地指天说地,表现出宇宙才能有的博大与悠远。这与西洋哲人的思考是有着巨大的差异的。研究差异不是本书的内容。指出差异是要强调中国哲学在哲学所不能回避的问题上的覆盖面和卓越之处。

冯友兰先生在其《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以“反者道之动”为题写作了这样一段内容。

  

在自然界和人类杜会的任何事物,发展到了一个极端,就反向另一个极端;这就是说,借黑格尔的说法,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它的否定。这是老子哲学的主要观点之一,也是儒家所解释的《易经》主要论点之一。这无疑是受到日月运行、四时相继的启发。为了进行自己的工作对这些变化必须特注意。“易传”说:“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系辞传》下)又说:“日盈则昃,月盈则食。(《丰卦·录辞》)这样的运动叫做“复”。《复卦·象辞》说“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老子》也有相似的活:“反者道之动。”(《老子》第十四章)

  

博学多识的冯先生简洁恰当的引用,高度归纳他说明了中国哲学思想中对运动与变化的理解,即:

  

       万事万物是运动、变化的。就像大自然日出日落、月圆月缺。

  

事物的运动与变化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自然的规律就是所谓“日盈则昃,月盈则食”。烈日当空就表明不一会儿太阳就要西斜就要下山,随之而来便是黑夜;月亮饱满了,明天就要开始缺损。相反,黑夜既然来到了,旭日东升就不会远了。

冯友兰先生发挥说:这个理论对于中华民族影响很大,对于中华民族在其悠久的历史中胜利地克服所遭遇到的许多困难,贡献很大。由于相信这个理论,他们即使在繁荣昌盛时也保持着谨慎,即使在极其危险时也满怀希望。在前不久的战争中(指抗日战争)这个思想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一种心理武器,所以哪怕是最黑暗的日子,绝大多数人还是满怀希望度过来。正是这种信仰的意识帮助中国人民度过这场战争。

这个理论还为中庸之道提供了主要论据,中庸之道,儒家的人赞成,道家的人也一样赞成。“毋太过”历来是两家的格言,因为照两家所说,不及比太过好。因为太过和做得大多就有适得其反的危险(见《中国哲学简史》第25-26页)。

我本人也非常同意中国哲学这样的运动变化观点。历来主张,夜晚就该蒙头大睡。天要亮了,就得抓紧时间起床,打扫庭院,收拾干净,活动好了筋骨以迎接新的一天。即所谓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行是运动,是变化;止同样是运动,是变化。这叫“知常不妄,妄作凶”(《庄子·天下篇》)。这里的“常”就是哲人关于自然大变化、大运动的大知识。一般的人是很难知道、了解到这个“常”的,若不然他们的言语就不会那么浮躁,他们的情绪就不会那么激动,就不会一个接一个编造有关“中国将破开除球籍”的耸人听闻的流言。世界上的一切都在运动与变化,古希腊辩证法的奠基人赫拉克利特说“一切皆流”,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唯独运动与变化是不变的定规,老子告诫人们“取天下常以无事”,把自己的努力同宇宙的力量和谐一致,因而就能够自然而然地从事正当的事情,达到正确的目标,而无需人为地紧张或刻意为之。获得了这样的从容并超然于劳苦之外,天下所有的原则也就掌握了,同时也就实现了“无为而无不为”的高超境界。“无为”绝不是无所作为的虚无。“无为”是不刻意为之,不妄作的意思。用心地体会自然的大道,端正自身,自然会让你“无不为”。“无不为”是说什么都做到人什么都实现了。有人说,那好,从今以后我便什么也不干,一心一意地端坐在家中,我想当富翁的愿望就一定实现了。有这样想法的人还没有理解“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因为他没有经过体会自然大道的过程,不了解这个大道化育万物时对于每个个体的规定。如果他该成富翁,自然的大道会不断地对他施行暗示与影响。该坐在家中的自然坐在家中,不该坐在家中的时候就是有人强迫他坐也坐不住。这样地说话,在我国古代是屡见不鲜的,近代大有被嘲笑之嫌。世人不知大道理的时间确实太长了,妄想的也太多了,凶险环生而不知所以,实在是凶险。

刚到海南的时候,我在报纸上发表一篇题为《没有时间失败的一代》,强调我们30-40岁之间的这一代人事业上的紧迫感,引起了许多早期海南开发者的共鸣。许多人确实紧迫得很多。我在文章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建议大家花上三四天时间,静静地坐下来,拿张纸拿支笔写下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设计一个目标,然后行动。很多人到底还是把这一段给忽略了其实这是最重要的一段,这就是“知常”的过程。一下子急得不得了忙着投资,忙着设厂,(妄作)一年下来负债累累。

有人说,再不正确的行动也比再正确的不行动有意义。持这种观点的人是不知常的,止,一定阶段的“无所作为”不是无为。止也是在动,所谓“坐地日行八万里”就是这个意思。行动是为了成功,如不知常、妄作而招致失败,它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我20多岁的时候恃才自傲,变化不止,是很失败的。后来就不失败了,这除了经验增加了之外,更多的还是依仗觉悟。等到我去海南时已经接近知常了。虽然我有条件可是我没有急于办公司、投资办厂,而是扎扎实实地“无所为”了一段时间,每天背书不止,以致招来一些人的不理解。但我绝不是没有想法的,一上岛我就想到我会办成一个跨行业、跨所有制形式的混合的经济联合体。两年多的无所为直到1990年6月份,我的这个联合体奇迹般地建成了,即现在由我担任董事长的海南蓝天联合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而且集团一成立就向人们展现了光明而美妙的前途。

写这本书的时候,我今后5年、10年的事已经清清楚楚地呈现在我的脑海里,但我知道,我并不能急于去实现它,若那样一定会招致凶险。

这是我的经验和觉悟,它是我们的人类“知常”而得助和得益于“常”的一个特殊性例子,它可资借鉴。

自然中的常是因人而异的,因此,它不见得对所有的人都有用。

西洋人体察到了自然的运动及变化,但显然在过去的几百年中没有实现觉悟上的知常,甚至可以说在无意识地排斥这种知常。他们的哲学家,实际上是科学家。在运动与变化问题上反复不断地提出相同相似又相悖的观点,一开始就把哲学拖入或者说局限于科学的证明。其中两个最有代表性的哲人是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

赫拉克利特说:万物都在变化着的。巴门尼德则反驳说:没有事物是变化的。

赫拉克利特万物该(皆?)变化的理论来源于他对火的观察。他说,万物都像火一样。由别的东西的死亡而诞生的。继而发挥道:“一切死的就是不死的,一切不死的是有死的。后者死则前者生,前者死则后者生”,世界是统一的,而它是一种由对立面的结合而形成的统一。

正如它的批判者巴门尼德所说,这纯粹是感觉的东西。我们也认为这充其量是一种猜测。感觉与猜测较之于觉悟相差岂止十万八千里。

巴门尼德说:感官是骗人的。他并且把大量的可感觉的事物都斥之为单纯的幻觉。他说:“那么现在存在的又怎么能够在将来存在呢?或者,它怎么能够得以存在呢?如果它是过去存在的,现在就不存在:如果它将来是存在的,那么现在也不存在,因此就消灭了变,也就听不到什么过渡了。”

罗列西洋哲学早期关于变化的不同观点,有利于我们了解西洋哲学的思维特点以及这种思维的偏误,以及这种偏误所必然导致的结果。

赫拉克利特是因为看到了火焰的升起而想到了变化。这种变化观念来源是极其肤浅的。这就难怪他的反对者用同样肤浅且毫无道理的感官是骗人的、感觉到事物都是虚幻的胡言乱语去鄙视他反驳他。

肤浅和对肤浅的不承认,再加上对事物连续性地割裂就必然地导致了科学。大有你若不信我便做给你看的味道,但做给你看有一个前提,就是你要允许他把事物的连续性本质割裂成无数个可掌握的线段。

科学难道不正是这样发展起的吗?离开猜想和假设就没有科学。猜想决定科学的盲目,假设决定了科学的局限。盲目导致无绪,科学的发展从来都不是系列化发展的。东边冒出来一块,西边冒出来一块,随后被分为化学、物理学、数学、几何学……而且越分越细、越细越尖越独特。

假设导致了科学的本质上的相对性。比如:在一个极大的圆圈上截取一个极小的弧,这时的弧就无限地接近直线。从很小的范围说,这个弧与直线线段几乎是一样的,如果认为这就是线段而不是大圆中的一个小弧,并由此类推其荒谬性是可想而知的。这就是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自然科学把哲学的圆圈截成了无数小块,使它几乎等于了直线线段,然后去研究,去得出结论。

圆圈太大了,不能够一目了然,让人可望而不可及便不去及。弧太小,太具容易让人迅速建立起能够掌握和了解它的优越。

西方哲学一开始就迅速变种为科学,是由于他们悟力差一点劲的缘故。科学能够迅速引起广泛的兴趣,燃起最狂热的热情,是由于“真真实实”地告诉那些对自然徒然瞪着一双疑惑的大眼睛、不知所措的人们,自然即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去了解,去掌握。接着立即做了一个小试验。用一根绳子系着两个装上水的瓶子,拼命地舞动着绳子,瓶中的水竟没有泼掉,……自然科学迅速地在悟性较差的民族和人民中发展起来,而且质量越来越高,面积越来越广,参加的人也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深,以至于让人们只知道有科学,不知道有哲学,只知道有试验证明,不知道有觉悟。

到了十九世纪,科学居然不再甘心于科学的名字,便自称为哲学,为自然哲学、科学哲学。

把科学分割线段的方法大肆应用于社会的管理、人的管理和教育。科学简直成了主宰一切的神,成了一切都要以此为根据的不朽经典。

然而,事实怎样呢?

由科学一手建立起来的社会是最不科学的。汤因比博士说:科学的巨大错误非要人们付出巨大的代价才可能得到纠正。

理由非常简单,圆毕竟是圆,直线线段的连接决得不出圆。局部的细小范围内很难以发现的,一旦扩大开张。本应是圆的东西,却变成了一条长长的线。圆的运转是灵活的,自如的。而直线,一条凌空的直线是一定要弯曲一定要断裂的(详细评论见下篇第一章)。

科学在全世界畅通无阻。只有在东方,在中国,在被举世公认的富于智慧的民族遭到了坚决抵抗。抵抗的形式是不习惯。

是的,我们不习惯。我们习惯于顺应自然的生活。我们喜欢用我们的智慧与自然之间保持着一种机智的平衡。我们认为这是人类长治久安,生生不息的康庄大道,唯一的。

我们为此忍受过屈辱,我们对自然运动与变化的规律的最深刻的了悟告诉我们,当那些在科学的纵容下,在通往毁灭的大道上迅跑的民族的人民,迷途知返的时候,我们有责任最有力地欢迎他们,并告诉他们什么才是社会的真正秩序,什么才是人类的根本,并帮助他们重新安排生活。

汤因比博士也是这样希望的。

“飘风不终朝,聚雨不终日”(《庄子·天下篇》),中国哲人朴实无华的声音和告诫已经从四面八方响起,再过些时日,它的伟大就该惊世骇俗了。

  

*                                   *                                     *

  

这里有一个现象值得提出,即自然科学无限度发展便越来越接近人类精神智慧的精髓一一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因为极端荒谬可以告诉人什么是真理。这大有“放下屠刀,立地为佛”的意味。

建立在试验、分析、证明基础上的科学的新的重大发现,已经越来越远地脱离了它们原来的基础。所谓重大课题的发展和突破完全来源于直觉,即觉悟。这样的现实令科学家震慨也令科学的社会震惊。到底是哪一种智慧更深沉?

我们这样表述自己的观点,并不是要否认西方探求真理的努力。他们以自然科学为起点逐步地走向“圆而神”的境界的精神是极其宝贵的。绝大多数的中国现代人还应该学习这种精神。我们都处在一个奇异的转折点上。两种形式不同的“文明”将在同一个圆点施行交换。我一再提示同志们认识到这种交接的现实,并告诉同志们,下个文明的现实将以中国文化为中心,自然的文化,目的就是让我们安下心来注意一下我们将赖以扶世导俗的基础。现实的变迁历来是说变就变的,而心理的准备则必须有个时间积累,这是无法省略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更应该有一种紧迫感,因为下个时代的主人和中坚力量的人们,中国哲学的知识实在太少了,并不了解自己文化的优点与完整,而且学习和准备接受其指引的心态很不好,受到了许多的干扰。要把中国哲学中的智慧变成我们每个人行为指南,需要理论上指导和我们每个人双方面的努力。但不管怎样,首先要做的是承认它,亲近它。中国哲学确实是一个让全人类引以为自豪的伟大的智慧宝藏。下面我还要介绍它如何面对哲学所无法回避的问题,即把握现实和抽象思辨以及人格理想上的杰出篇章。

  

  

(四)对现实的有限把握与对抽象的无穷思辨

  

我在这个题目面前停住了,足足有两个整天。一个字也写不出来,直感到被上天抛弃了。被上大天抛弃是最可怕的事。心中无条理,笔下无文字。一切都是沉闷而错乱的,一切都显得抑郁而没有希望,甚至有时连盯住自己觉悟所指引的方向的意志力都被摇撼了,而那些与自己的著作,与自己的信仰,与自己的目的毫无相干的意念却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千姿百态地供你选择,诱使你离开正道去堕入平常的深渊。又一次地我拿起笔,铺开纸,希望临纸而文生,提笔应言。可是,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写出来的不是自己想要表达的,而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结结实实地蹲在心灵广袤草原的一端。能感到它的存在,可就逮不住他。

文字果真能表达思想吗?有限的。就像两个相爱至切的人,说得很少甚至说些与爱没有关系的符号似的语言,可爱情盎然,爱趣横生。没有表达就是表达。是什么在起作用?是心灵。

心灵是无限的,那里有许多的思想。我经常喜欢用大海深处的波澜来形容心灵,波澜壮阔而无声无息。

文字是非常有限的,充其量是撞到了海边礁石上的浪花。海浪撞在了岩石上激起万道浪花,而那不再是海浪了。思想一经文学表达便不再是思想本身,它成了被严重束缚的思想的生硬的符号。

每一次海浪的撞击都要反反复复地经历涌动、抛起、撞击。浪花四溅的过程。

每一回思想的表达都必须经过长期的沉思,条理化构思,再表达,成了一串串文字符号的书。

这样的现实现象不禁让我想到,每一个时代的哲学家,真正的哲学家都毫无例外地经历完全类似的发展生长过程。五千年前的哲学家所思所想,今天的哲人亦同样地思想了一遍,不然便不足以共鸣,不足以应证。

没有一步是可以省略的。而理论上的障碍往往比现实中的障碍更难跨越。

写到这里我才又一次明白了,连续多日彻天悟地的痛苦和混乱又一回得到了鼓励和奖赏。

记得,在拟写提纲的时候,我极其自信,几乎不假思虑地写下了“对现实的有限的把握与对抽象的无穷思辨”一章的标题。三天前刚接触到这一章内容,我亦极清楚地知道。对现实的把握与对抽象的思辨是人类哲学现象的一大基本特点,没有对现实的把握,哲学便不足呈示扶世导俗的使命,没有对抽象的思辨,理论就没有了理论的丰韵,而对现实的把握程度与对抽象的思辨方法往往被用来衡量一种哲学形态的标准。

中国哲学,作为发展最早、最充分、最富有神韵的精神现象在对现实把握与对抽象的思辨上都表现出了与其他民族哲学相比有极大的共性,同时有着它非常的特性,这个特性就是对现实的有限把握与对抽象的无穷思辨。有限与无穷就是特点。

这一切都是我三天以前完全明白的,而且我也知道这样的材料到处皆是,我的案头就不少。然而,就在三天之前,面对着这些材料,我不能引用它们。

今天想来是那晚我的思想、我的精神没有实现对这些材料的超越,没有超越便无法使用。

在实际的组织工作中,我有这样的经验:虽然单位里许多具体的事务我都不用亲自去做了,然而,我却经常地感到其他同志在做这些具体工作时,我在用劲。有形的身体尽管没有到达现场,无形的精神却遍通到了单位每项具体工作的细枝末节。

而当晚我对哲学史的掌握没有达到遍通细枝末节的状态。因此,我不敢使用,更不敢使用别的学者在明显的思想倾向指导下筛选过的材料。

带着对这个问题既明确又不明确的矛盾,我去请教老一辈师长,访问同辈学者,问他们对这个问题怎么看,若用这个题目写作怎么构思。

他们的热情教导和诚恳的讨论开阔了我的视野,增加了我的知识,然而没有使我实现对障碍的跨越。

个人的觉悟是不可取代的。

他们告诉我:我所提到的对现实的把握与对抽象的思辨,的确存在于中国哲学和其他民族的哲学现象中,确实是一大特点。一种意见是,哲学对现实的把握不应该是有限的,而应该是无限的,起码也应该是指向无限的目标。一种意见认为,哲学对现实的把握与对抽象的思辨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应该分开单独论述。

可见我在心中一直坚持要表述的不是这样的理解。

我是要说:

  

1.中国哲学的健全功能

中国哲学作为哲学,它有着哲学的健全功能,即对现实的把握与对抽象的思辨。不像一些人批评的那样,要么是过于实在,过于具体,缺少理论上的思辨(或者说思辨功能不发达〕。而是有理有论,既有方法又有玄想。我不是要讨论把握与思辨的对立统一关系。

  

2.中国哲学的一大特色

应该指出,对现实的有限把握与对抽象的无穷思辨里边的有限与无穷是中国哲学不同于其他哲学的一大特色,进而指出这个特色的重大意义。

(1)对现实的有限的把握

在我阅读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古典哲人的著作中,一直有一个强烈的印象,即中国哲学是一门实实在在的学问。特别是儒家学说这一特点就尤为突出。孔太子不厌其烦制《礼》、《乐》,著《春秋》,周游列国告诉人们的都是一些实实在在的方法论。当有人问他关于死的问题,他便回答,生的方法都没有弄清楚,怎么想到死的问题。

把以孔于为代表的儒学作为中国哲学对现实的有限的把握的体证是最恰当不过的。与学通物理、识遍鬼神、思考万物究竟的其他哲学学说相比,孔子最感兴趣的是规定日常生活中的可见可习的法则。他坚持“述而不作”,开门招收弟子,解释古代礼乐,希望自己的学生通过这些可见的日常生活法则的修习,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完宪》)。如:他通过解释古代“三年之丧”来完善人子之德。(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论语·阳货》)他要求希望做他学生的人送他三束腊肉。他说,送我三束腊肉的人我就可收他为弟子了。(同上)这里的三年之丧和送腊肉都是非常具体的事情,只要有心去办都能办得到。孔子正是要求人们做能做到的具体事情以尽人之礼仪,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古代许多杰出的哲学家都自然而然地演变为或者同时为教育家的缘故。他们把自己长期的觉悟深入浅出地解释和制定为具体的法则,让人们去遵守,去修习,知然,而不必细察其所以然。在这些规则中确实再也找不到思辨的影子。

冯友兰先生把孔子的思想分别归纳为“正名”、“仁义”、“忠恕”和“知命”。无论是“正名”还是“仁义”,还是“忠恕”、还是“知命”,都被极其浅易地表明着。可施行,可遵从,丝毫也没有玄妙。然而透过这些寻常的规定和法则,我们又完全可以看到其背后蕴藏着一般人难以企及的智慧。这正是我理解中的有限,是一种以无限为背景的有限。它的结果必然是在坚强的理性指导下的秩序。

这样的情景在汉代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那里更得到了最鲜明的表现。

董仲舒专心学业,“三年不窥圆”,写出巨著《春秋繁露》,先深察天地宇宙之发生。明辨阴阳五行之相顺。然后或入朝为相,或下帷讲诵,弃思辨重把握。制“三纲”[①]、订“五常”、[②]“定“官象”[③]。深不可测,浅入日常,寓无限于有限。人可学,人人可及,当然是社会肃然、整齐、和谐。当然要一代又一代焕发出“自然理性”的光辉。

对现实的有限的把握还有另一层重大意义,那就是人尽人事足矣。要求人们满足于对世界一知半解,或曰“知命”。命是什么?命是对人对事对自然的规定。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定就不用去深究了,“知”则足矣。这是地地道道地有限,在这个有限背后我们仿佛看到智慧的中国哲人的另一层苦心。他是在阻止我们在自然、物理方面究根刨底,竭尽推究之能事。自然的密封的铅罐是不能打开的。果真打开了,人类将陷入极大的危险。对自然刨根究底,一开始就把人与物相互分离,确立主、客关系,然后穷尽分割、分析之事。直接地导向科学的西洋哲学不但自身的价值观念起伏不定,终无定说,其副产品的科学终于从自然中找到原子、中子,并且反自然地人工组合为要毁灭人类的核武器。

有许多哲学上的理论,局部地看是难以看到其中真伪的。中国哲学中对现实的有限把握的智慧曾被多少肤浅之徒横加指责,说什么扼杀人性,束缚创造了,妨碍了科学的进步了,等等不一而足,实在谬误至极。

前面就是一片大沼泽,人走进去就像遭到没顶之灾。中国的哲人一再冷静地告诉人们不要往前跑了,小心注意自己的足下。我不相信,“人性”就那么值得全方位的张扬,科学果真像想象的那样给我们带来了幸福与安宁?

(2)对抽象的无穷思辨

思辨是哲学的游戏功能,是不实用的非智之智,是哲学家悟天彻地之后的轻松地调侃,是精神对精神的反映。尽管它没有什么实用的价值,但通过思辨亦可以让人们体会到人类精神的活泼状况,一般在抽象的概念与概念之间进行。这种对抽象的思辨存在于全人类的哲学理论中。早在公元前350年左右,中国哲人便在抽象思辨问题上妙趣横生。具体表现在以施惠与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的理论上,其中最为有名的是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白马非马”的故事。

公孙龙骑白马过关,关吏说,“马不准通行”。“我骑的是白马”,公孙龙说,“白马非马”。于是连人带马一起扬长过关。这仅仅是一传说故事,关于“白马非马”的论题公孙龙还著有专著《公孙龙子》中的《白马论》。该书通过三个论证,力求证明“白马非马”的论题(见后)。“名”、“实”之间演绎出纯思辨的游戏。这也是难怪他门的反对者斥责他们是“好治怪说、玩琦辞”(《荀子·非十二子》),“言意相离”,“言心相离”之辈了《吕氏春秋》中《审览·离谓·淦辞》一章)。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中详细介绍了论证过程,现录如下,供参考:

  

       公孙龙不像惠施那样强调“实”是相对的、变化的,而强调“名”是绝对的、不变   的。他由此得到与柏拉图的理念或共相相同的概念,柏拉图的理念或共相在西方哲学是极著名的。

       公孙龙的著作《公孙龙子》,有一篇《白马论》。其主要命题是“白马非马”。公孙龙通过三点论,力求证明这个命题。

       第一点:“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日:白马非马。”若用西方逻辑学术语,我们可以说,这一点是强“马”、“白”、“白马”的内涵的不同。“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白”的内涵是一种颜色,“白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加一种颜色。三者内涵各不相同,所以白马非马。

       第二点:“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可不致。……故黄黑马一体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马者,不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故惟白马独可以应耳无去者,非有去也。故日:白马非马”。若用西方逻辑术语,我们可以说,这一点是强调“马”、“白马”的外延的不同。“马”的外延包括一切马,不管其颜色的区别。“白马”的外延只包括白马,有相应的颜色区别。由于“马”与“白马”外延不同,所以白马非马。

       第三点是:“马固有色,故有白马。使马无色,有马而已耳。安取白马?故白者,非马也。白马者,马与白也,白与马也。故日:白马非马也。”似乎是强调“马”这个共相与“白马”这个共相的不同。马的共相,是一切马的本质属性。它不包含颜色,仅只是“马作为马”。这样的马的共性与“白马”的共性不同。也就是说,马作为马与白马不同。所以白马非马。

       西方哲学自古希腊开始,思辨游戏的倾向亦贯彻始终。发明了一系列概念、共相的概念。

  

第三章

中国哲学对人类思想和历史进程的巨大影响与作用

  

如果说第二章更多地需要我来表述自己对中国哲学以上诸种内容的理解,那么第三章的重心主要是放在罗列可以查找的材料了。也就是通过一些有案可查的资料来证明,中国哲学确实已经在人类思想和历史进程中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和作用,而且是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最关键的时候发生了影响和作用。主要的时间是18世纪,正是欧洲启蒙主义者高举人道、理性的旗帜向基督教神学发起最后也是最艰难的战斗的时期。从君士坦丁堡翻出来的古希腊陈迹已经不能再帮助他们,因为古希腊毕竟灭亡了。缺乏觉悟传统的欧洲人是什么都希望看到实证的。那么,中国,一个有几千年始终一致的悠久文化传统,一个由圣明帝王统治着的,秩序井然的庞大的社会(当时中国人口与全欧洲相等)庄严而谐安地存在着,而这个社会是没有、也根本不要基督的。基督教的无上权威和不可缺少,在中国社会存在的现实面前它就显得有几分滑稽可笑。正是在中国自然理性的光芒照耀下,启蒙主义者看到了不要上帝亦可以创造出“崭新社会”的希望。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一个阿拉伯传说,渔翁打鱼时捞起了一个瓶子,无意中(抑或出于好奇)打开了瓶塞,不料从里边蹿出了一个见风即长的魔鬼,说是他让所罗门大王锁得太久,曾发誓谁要把他救出来他就要把谁吃掉……

用这个故事来表明18、19世纪中国与西洋人的关系是最恰当不过的。摆脱了宗教压迫的西洋人并没有认真地去建造自己的理想社会,照着中国的榜样,努力求取人类社会生活的和谐,而是贪欲恶性膨胀,拼命地向外扩张竟然组织成所谓“八国联军”对一个曾给他们无限惠益的大国发动了战争,其罪恶和无耻使人类的历史蒙上了羞辱。而刽子手之间自相残杀直接导致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方面的必然性在下篇《归宿篇》将详细展开。

下边一节由我请的一位北京大学哲学系的一位博士生撰文介绍18世纪前后中国文化、中国哲学对西方的影响和作用。文中所用的材料主要来源于《德国思想家论中国》一书(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一)东学西渐一一中国文化对近代西方的影响

  

1.不能忘记的历史

一般地,人们称西方的中世纪为黑暗时代(dark-ages)。就中世纪的丑恶而言真是罄竹难书,神学君临于一切之上,思维的花朵委顿在神学的巨树上,结下的果实自然是坚涩的酸果;人性在扭曲和分裂中痛苦地呻吟,人的本质力量畸形地异化在至上神的光环上,哲人们曾经大写过的人瑟缩在上帝负载一切的阴影中。

但总有挣扎和寻求光明的生灵。

人文主义大师们伸出了他们的巨手,这手的森林试图刺破中世纪蛮黑的苍穹,似乎正是他们捧了一轮困幽谷的红日一一文艺复兴。

说不定、道不尽的文艺复兴。

西方人借助阿拉伯人之手,迎来了古希腊文明的复兴,在一场貌似复古的运动中,他们开始复苏人自身的理性,开始研读自然这本大书,在认识自然中了解人自身的自然一一人性。人们不再完全匍匐在神的偶像之下,他们气宇轩昂地站立起来了,在六弦琴的伴奏中以讴歌人自身的力量。

但久受紧缚的四肢是酥软乏力的。当西方人唱完一曲文艺复兴的赞歌后,猛然回首,却发现帮助人文主义者们携起巨臂的物质力量竟得自一种当时完全异质的文明,这便是伟大的中国文明。

文艺复兴之受惠于中国文明同样也是借助阿拉伯人这一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体。在总结磁针、印刷、活字、火药、造纸等从东方输入的文明成果对文艺复兴的重要影响时,恩格斯充满激情地写道:“还有大量的发明以及东方发明的输入,它们不仅使希腊文字的输入和传播,海上探险以及资产阶级宗教改革真正成为可能,并且使它们的活动范围大大扩展,进展大为迅速。”[④]这里的所谓东方文明的输入正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四大发明的输入。

中国近代一百多年屈辱的历史曾经引起一些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痛切的反思,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不时有些褊狭之论,使人们于数典忘祖的氛围中渐渐地滋生起鄙薄自己民族历史的自卑感,谈论四大发明简直就成了“我祖上多阔”的阿Q之代名词了。但忘记自己的历史意味着什么呢?如果不是背叛,便可能造成散漫和萎靡!

奇怪的倒是有些西方人,他们对中国文明在世界历史上的贡献总是难以忘怀。

德国人亚可布在《论东方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一文中写直:“希腊罗马人从来没想到纸的发明,我们还是靠中国人蔡伦的智慧,才能享受到这种便利。”[⑤]正是中国人智慧的这一结晶使得人文主义者们得以传播知识,扩大人们的知识容量,而印刷术之输入西方则奠定了当时人文主义教育和宗教改革的物质基础。至于中国发明的火药对近代欧洲的发展亦是贡献卓著,它帮助新兴的市民阶层消灭了封建社会的堡垒,而且它作为一种工业经济,“对统治和奴役的关系起了变革的作用。要获得火药的火器,就要有工业和金钱,而这两者都为市民所占有。因此,火器一开始就是城市和以城市为依靠的新兴君主政体反对封建贵族的武器。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贵族城堡的石墙抵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枪弹射穿了骑士的盔甲,贵族的统治跟身披铠甲的贵族骑兵同归于尽了”。[⑥]火药的作用如此重要,这就难怪16世纪末来华的传教士们在明朝留都南京,见到中国人一个春节用来燃烧炮仗的火药相当于当时欧洲三年战争所消耗的火药总量时,要大惊小怪了。我们尽可以抱怨祖宗们不知将火药用于征战,用于工业,但却没有理由忘记中国人曾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影响了西方和人类文明进步史。还是那位德国教授亚可布,在谈到罗盘针对西欧文明的影响时,几乎不吝于使用最好的赞美之词,他认为正是中国人的这项重要发明,使得欧洲人得以放眼看世界。他写道:“我们近代世界观的形成全靠深入异邦文化的精神,只有罗盘针的发明才能够帮助我们达到这种境界。希腊罗马的航行只限于沿海,地中海那样一个小海占据了四周的土地,人文主义者便以为这是世界帝国了。”(见《论东方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曾被人忘情讴歌的所谓“海洋文明”的航船只是在得到罗盘针的定向指导后才变得航路宽广起来,才得到了冲决中世纪藩篱的伟力。

罗盘针帮助痛苦挣扎的西方人刺破了中世纪黑暗的苍穹,新兴资产阶级的文化舵船正是在罗盘针的引领下才在地平线上冒出它的桅杆的,这艘船的东拓西殖不仅新兴资产阶级得以力壮气粗,而且更激发了西人自由考察和研究的精神,一旦人们受到这种精神的浸润。神学就再也难以为那些思想着的头脑设置任何网罗了!

  

2.中国热卷欧洲

如果说欧洲人在文艺复兴时期受惠于中国文明还主要只限于物质层面,因为当时的东学西渐还只是“硬件”的传播,那么我们可以说,对现代人类产生过极其深刻的影响的近代启蒙运动则注定要受到中国哲学的洗礼。

这确实是一段带有必然性色彩的历史。

梁启超曾认为有一段历史值得大书特书(语见《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这便是明末传教士的东来。为什么?因为传教士输入了当时西方的天文历算,并进而影响了以后中国的学风,但这还只是就中国受西学影响所作的一偏之论。更值得大书特书的是近代西方人从中国哲学所取得的精神食粮。

1517年10月31日,一名富有叛逆精神的德国教士,以他那震耳欲聋的95条论纲召唤来了一个新的时代。在这位路德教士倡导的宗教改革运动的挑战面前,大主教普鲁士王国的幽灵开始了从欧洲到亚洲的漫游。16世纪末,一批耶稣会士“以扩教为心,宗教为念”,开始了“地不分遐迩,人不论文蛮”,“片时无缓”的所谓“万里长征”(耶稣会创始人洛耀拉对教皇的宣言)。他们印度到达中国。为了在这个文明大邦立住脚跟,传教士一方面以科学作为传教之工具,一方面冥游于浩瀚的儒学典籍中,以便更有效地与中国士大夫对话,并使中华帝国基督化。

但历史的理性是狡狯的(黑格尔语),它常常使人们活动的结果与原有的目的背道而驰,传教士们的努力不仅未使中国人彻底的皈依基督教,而且使他们在欧洲的大本营在下两个世纪理性万能的呼号中几乎丧失殆尽。

为了寻找欧洲人对传教活动的理解的援助,并培养一批深刻准确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后继之人,传教士们苦心孤诣、从利玛窦始,就不断翻译介绍《四书》、《五经》。1593年,利玛窦以拉丁文译述《四书》,并寄回罗马;17世纪初(1626年),金尼阁将《五经》译为拉丁文;这个世纪中叶(1662年),《大学》的西文译本单行本印行,译者是郭纳爵(Ignatius de Losta);1672年,殷铎泽所译《中庸》在巴黎印行;雷孝思所译《易经》于1934年在图宾根和斯图加特印行。儒学经典就这样借传教士之手进入了欧洲思想界,东学西渐由此开始。

传教士们还撰写了大量关于在中国传教情形的报告和书简,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李明(Louis de comte)的《中国现状新志》(巴黎,1696-1698年,二卷),白晋(Le P.Bouvet)的《中国现状志》(巴黎,1703-1776年),竺赫德(Le p.Du Halde)的《中华帝国全志》(巴黎,1735年,四卷),《北京耶稣会士中国纪要》(1776-1814年,十六卷〕。

在这些报告和书简中,传教士们全面地介绍了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生活和思想文化,传教士们的本意是在绍述中让欧洲人理解他们在中国所采取的传教策略。耶稣会士们尤其希望他们的欧洲同胞能支持他们所采取的附会中国文化从而最终征服中国人精神的传教方针,因此,他们着意渲染中国古儒中与基督教一神论相似的理论成分,并全面批判宋儒思想中的无神论哲学,以便让欧洲人相信中国人在自然理性的引导下必定能走向上帝的怀抱。但接着耶稣会士之后接踵而至的天主教其他会派,如多明我会、方济名会的会士,以及耶稣会内部与利玛窦等人观点不同的会士,却发现中国人自古以来便有敬祖、祭礼、祭天之礼。他们以其顽固的宗教排他性排斥中国之礼仪为异端之宗教,不予容忍,在传教中采取强硬的措施:入教者(中国人)须弃绝中国礼仪。而那稣会大部分会士则认为中国人敬祖祭礼不过是仪文节礼.可以宽容,中国人所祭之天即是上帝、天主。针锋相对的态度导致了自1645年至1742年近百年的所谓礼仪之争。官司一直打到罗马教皇那里。这场日益激烈的争执在欧洲引起了一股强劲的中国热。

  

3.培尔,一个完全自无神论者组成的杜会是可能的

热风到处,草木茂生。当传教士们尚在喋喋不休,各执一词时,启蒙运动的大师们却借着这股热趁热打铁,他们熔中西理性哲学于一炉,锻造出一柄柄思想的利剑,剑锋直刺主宰人们精神生活的上帝!

这真是一场刀光剑影的思想史的戏剧场面,挥戈上阵的斗士们借来了异域的服装。口号和语言一一这一切都要感谢其心殊异的传教士们艰辛的贩舶——其中最炫目夺辉的正是中国哲学的精神,尤其是儒学的理性哲学。

被称作10世纪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和18世纪第一个哲学家的培尔。虽还未能锋芒毕露地反击基督教,但他却巧妙地玩弄起否定基督教的斗争艺术来,在其影响颇大的《历史的批判的辞典》一书中,他通过大量研读传教土们的报告、书简,著成专论中国的词条。他站在耶稣会士的对立,努力向人们证明中国人都是无神论者,中国人信奉的孔教认为万物皆有神灵。当然这些神灵自有善恶之分,其中以天之灵支配统治一切,但万物之灵(包括天之灵)都没有理智,只是运动着的物质,人们并不将行为的最终判断者归于一个至上的神,而是归于盲目的命运,这命运便是天理天则。儒家肯定理的存在,不论神的存在。如果说中国人都持泛神论的态度,那也只是和斯宾诺莎一样的泛神论,也就是无神论。

没有理由学究气地追究培尔是否准确地理解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一一就连中国人也很少敢声称自己完全准确地了解了自己一一重要的是:培尔向人们展现了这样一种可能性一一他自认为那是无疑的事实一一由清一色的无神论者组成的社会是可能存在的。换言之,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可以不要宗教。

于是人们猜度出这样一句显而易见的潜台词:宗教是理性的误区!

培尔之主张中国人是无神论者并加以倡导,主要是从耶稣会士龙华民(Nicolas Longobarcli)那里吸取了思想资料。作为中国文化的反对者,龙华民与明末士大夫有过密切接触,他通过抽样调查,主要是通过与徐光启、李之藻等人的谈话,得出如下结论:中国人不知道任何与物质不同的永恒的精神实体之存在;他们只究人事,不究神理;只究此世,不究来世;只言有形之事物,不论无形之精神事物。龙华民并引用在中国教徒中极有影响的徐光启、李之藻的话加强其推论的权威。“徐光启认为‘上帝’不是我们的天主,他深信,古今中国人都不知道有天主”,“李之藻坦率地承认,当今所有的士大夫都是无神论者”。龙华民观察研究的结论载入他的专著《关于中国宗教的一些问题》,该书1616年即在马德里印行,1701年在巴黎再版(以上引文据北大善本室所藏1714年英文版译出)。培尔的观点与龙华民基本相似,只是发点不同,龙华民是欲以其结论辩护其强硬的传教策略,为他心爱的“上帝”寻找更广阔的安身立命之处,而培尔却以同样的结论去挤迫衰老且行将就木的上帝。上帝若未睡熟,他断不至于造出培尔这样不孝的“孽障”!

  

4.莱布尼兹:金苹果属于中国人

当法国人培尔以其明晰的笔调阐述倡导其无神论思想时,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却在那里流俗地论证上帝的存在。确实,当莱布尼兹在那里杜撰现世界是一切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时,他的哲学透出了一股乐观而浅薄的俗气(罗素语,见《西方哲学史》,但这还只是公众生活中菜布尼兹的一面。当他奔走呼,在德国倡导中国的自然神学时,他的思想又透出一股与德国时势相比略显生动而深刻的气息。

与培尔一样,莱布尼兹最初也站在耶稣会的对立面,斥中国人为无神论者,颇为服膺龙华民的观点。但与传教士闵明我、白晋的密切接触使他改变了最初的观点,他开始理解并接受耶稣会士对中国文化的观点,这使菜布尼兹成为当时对欧洲儒学最有研究的中国文化赞同论者。当1678年《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出版时,他将孔子称为中国哲学家之王。他着力批判了龙华民认为中国皆为无神论者的观点。坚持认为中国人是以理为神。这种以理为神与他本人的哲学相似。

莱布尼兹之倡导中国自然神论,是与他对宋代儒学的神学解释分不开的。他一反龙华民对中国儒学的无神论解释,认为儒学的理是神而不是物质,是不与物质完全分离的精神本体。中国人的所谓气则是“理”这个最离精神本体和第一原理之下的物质生成之原理:这个理是太极、上帝,是有生命、感情和灵魂的;理又是统摄一切的,它充满一切,是万有之神。

如果说中国缺乏启示神学的话,她的自然神论却使中国人过着一种合乎理性的良善的道德生活。通过比较研究莱布尼兹得出如下结论“谁人过去曾经想到,地球上还存在着这么一个民族,它比我们这个自以为在所有方面都有教养的民族更加具有道德修养?自从我们认识中国之后,便在我们身上发现了这点。如果说我们在手工艺技能上相比不分上下,而在思辨科学方面要略胜一筹的话,那么在实践哲学方面,即在生活与人类实际方面的伦理学以及治国学说方面,我们实在是相形见绌了。承认这点几乎令我感到惭愧。人们无法用语言来描绘,中国人为使自己内部力量尽量少产生麻烦,在公共安全以及共同生活准则方面考虑得何等周到,较之其他民族的法规要优越许多。”[⑦]

莱布尼兹还深信,中国人合乎理性的道德规范是救治人类罪恶的良药。当谈到人类罪恶时,他不再那么轻易乐观了。他认为“人与人相互为狼这句格言完全符合人类的实际。在已经遭受许多自然灾害的同时,我们仍然还自己加剧自己的痛苦,似乎还嫌痛苦不够。这是我们在这方面特有的一大愚蠢。”[⑧]而中国人却不这样愚蠢,“他们在其庞大的社会群体中所取得的成效要比宗教团体的创始人在其小范围内所达到的要大得多”。[⑨]莱布尼兹将中国描绘为一个至治的理想国。人与人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礼貌周全、平等友爱;政治上又有圣明的伟大君主。他对暂时的康熙皇帝极尽赞美之能事,认为康熙之所以是位英明的伟人,在于他有雄才大略,使得欧洲的科学和技术顺利地输入中国,把欧洲的东西与东方的东西结合起来。

对中国思想文化和社会现状的赞美,使菜布尼兹必然地作出如下倡导:“我想首先应当学习他们(中国人)的实践及合乎理性的生活方式。鉴于我们的道德急剧衰败的现实,我认为,由中国派教士来教我们自然神学的运用与实践……是很有必要的。”

真是一种哲学上的饥渴!

当莱布尼兹讴歌中国自然神论和合理的生活方式时,当他在那里诅咒欧洲人的罪恶,痛心于欧洲人的道德急剧衰败时。他无疑在挖毁启示神学之墙脚。启示神学的重要功能是提供自律道德,禁人于恶,然而它却使欧洲人除了有科学工艺上的一技之长外,在实践领域里却呈现道德日益衰败之乱象。相反,在自律道德约束下的中国人却循着自然理性之引领,过着一种善良的合理性的生活。宗教团体的创始人只能在小范围内达到其目的,自然理性却使中国人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达到引人为善的目的。莱布尼兹通过比较所得出的结论不正包含着对欧洲政治、宗教的积极的批判成分吗?!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菜布尼兹这个乐观浅簿的哲学家的一面被他严肃深刻的另一方面的光辉照得通体透亮了!这光源正是中国哲学中的理性之光。

正是这种理性之光,使莱布尼兹下得不承认:“假使推举一位智者来裁定哪个民族最杰出,而不是裁定哪个女神最美貌,那么他将会把金苹果交给中国人。”

在当时东西文明尚轩轾不明时,菜布尼兹俨然以一智者身份授予中国人因竞争取胜而得到金苹果。不幸的是,19世纪的西方中心论者本着实力原则。变得俨然“公平”而不慷慨了,20世纪的一部分中国人也本着同样的原则,而羞于接受这个金苹果了。

这个似乎是以铁的事实铸成的原则就是:以成败论英雄!一个纯粹经验性的原则!

一个基于短暂历史而总结出的经验性的原则能够成为普遍性原则吗?能不脆弱吗?

人们自然有理由究问于更长久的历史,更有理由究问于永恒的未来。

  

5.沃尔夫;中国哲学有其大真

当莱布尼兹根据文明史事实来裁定东西文明孰为优胜者时。他在整体上并不比他本人高明的学生沃尔夫却提出了一条比他高明的判别原则,这条原则似乎带有一定的先验性,那就是辨别真伪。

沃尔夫向人们展示了这样的一块试金石:

  

哲学的真正基础就是与人类性和自然性相一致的东西,违背人类理性的自然性的东西不能被看作是真正的基础,它是伪的。[⑩]

  

他断定:

  

自身包含有基础的东西就是真,自身不包含有基础的东西就是伪。运用这块试金石来判断,中国哲学的基础有其大真。[11]

  

根据沃尔夫的研究,他认为中国人在实践生活中不强迫人有所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人认为,对于培养德风尚,至关重要的因素是与人的理性相吻合,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其根据都在人的自然性中。换言之,古代中国人在促进培养道德风尚的时候,仅仅只运用于自然力量。这种力量不以敬神为基础,因为中国人对万物的造物主,对自然的敬神以及神灵的启示一无所知。

中国人不仅发现了,而且非常善于运用自然理性的力量。在《关于中国人道德学的演讲里》,沃尔夫对他的听众说:“人的理性不完善的方面如同一个泉眼,从里面源源不断地流出恶习、耻辱和罪恶。可是中国人的目光从不盯在这方面,他们总是注意理性的完善的一面,这样他们就可以认识自身自然的力量,从而达到自然力所能让他们达到的高度。”[12]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西方人持性恶论,中国人持性善论。时人常以为性恶论有益于法律之健全及社会之发展,但两百多年以前的沃尔夫却认为性善论基于对理性力量的崇尚,他不依靠神的启示,不注重外在的根据,完全靠人们运用自然的力量一一理性的态度来区别善恶,以善为快,以恶为厌,并能时刻记住自己的热望,“因此,我看不出为什么会有人否认自然的力量足以培养道德、清除恶习。中国善于正确运用自然的力量,因此在道德才智方面享有崇高的名誉,他们以自身的例子表明,运用这种力量不会徒劳元功。”[13]

在沃尔夫看来,中国人并不认为自然的力量一一理性一一“必然会使人扬善去恶,他们注重获得认别罪恶的能力,因此十分强调理智的训练。中国圣人的任务正是帮助、教化人们,使理性日趋完善。

这种不依靠外在根据的道德行为,在沃尔夫看来“不是出于习惯,出于对主子的畏惧,而是出于个人的自由意志”。[14]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沃尔夫断言:“中国人的行为包含有一种完全的自然权力,而在我们欧洲人的行为中这种权力只有几分存在!”[15]

       我们难以否认:沃尔夫对中国哲学的褒扬带有鲜明夸张色彩。在一个封建专制高度发展的国度里,很难想象有如此美好的画面。但沃尔夫却借着他想象中理想的王国,唱出了一首讴歌人性、赞美理性和人的权力的赞歌,为欧洲启蒙运动的大合唱增添了一个强烈而响亮的音符。

当沃尔夫在演讲台上引吭高歌时,正统的教授和国王立即来扼住这只雄鸡的歌喉。沃尔夫因他关于中国道德的演讲竟被解除了大学教授的职务,还被限令于48小时内离开国境、于是中国古人孔子便与这位哲学家在德国一起变得更加受人敬仰了。

那是对理性的敬仰!

当沃尔夫颂扬中国哲学中“有其大真”,并认为这一“大真”即是崇尚理性时,他无疑是在肯定这种真的永恒价值,也就是理性的永恒价值,这比他的老师莱布尼兹仅限于谈东西文明的异同优劣自然要高明得多。

沃尔夫的文化哲学应该给时人以丰富的启示。

  

6.孔子:世纪的庇护神

如果说德国的启蒙思想是以软弱的姿态出现的,[16]法国的百科全书派的思想家们则是以对旧有的宗教、道德、社会制度的鲜明而坚决的否定态度粉墨登上启蒙运动和大革命的舞台的。正如一位经典作家所说的那样:“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而开导人们头脑的那些大人物,本身也是非常革命的。他们不承认任何种类的外界权威、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等一切都受到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站在理性的审判台面前来,或者辩明自身存在的理由,或者放弃自己的存在。思维的理性成了衡量一切现成事物的唯一尺度。”[17]

不错,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所留下的珍贵文献表明:人们可以将他们高扬的理性精神溯源于希腊和中国,但中国的理性哲学在很多百科全书派思想家中较之希腊哲学思想更为凸显。诚然,各个思想家对中国哲学所持态度不同,但他们又无一不从中国哲学这一思想源泉中各取所需,借用这异域哲学的语言,演出一场为理性张本的话剧。

那是法国人经常谈论儒学的世纪,是孔子的世纪,“孔子成为这个世纪的庇护神”。[18]

思想家们所面临的头等任务仍然是批判宗教,他们对宗教的批判自然还未到本质上的科学的认识,但他们在搜寻批判方式上却是不遗余力的。曾经诅咒《圣经》“只是一个有疯狂病的无知者在一个极坏的地方所写的著作”的伏尔泰,就是通过比较儒学和基督教这种方式来阐述他的思想的。他认为中国文化是《圣经》以前的文化,更是《圣经》以外的文化。这种文化与基督教大异其趣,它不讲灵魂不朽,不谈来世生活。这种文化的集大成者一一孔子并不以神或弥赛亚自命,他不语怪力乱神,真理在孔子那里绝不与迷信混同。这种比较使伏尔泰得出如下结论:基督教完全是虚伪的迷信,是人类不幸的根源,应该从根本上废弃。

       当然,伏尔泰尚不是彻底的无神论者,他还是一个斯宾诺莎意义上的有神论者。他主张以另一种有神论——哲学的宗教代替正统的基督教。他的这一核心思想仍是以中国哲学为活水源头。他认为只有中国宗教才是真正的有神化,他只祭天和崇拜公道。但若与西方基督教相比,孔教又不是那种意义上的宗教,它是一种普世性的人道的宗教。伏尔泰引用传教士李明《中国现状新志》中的话说:“中国人民两千年来,即保存其神的知识,在欧洲陷于迷信腐败的时候,中国人已经实行最有道德的纯粹宗教了。”[19]在伏尔泰看来,中国的宗教即是他所向往的人道的、哲学的宗教。因此,他宣称:“我们不能像中国人,这实在不幸!……”

       在伏尔泰看来中国的这种哲学的宗教也就是理性的宗教。他认为孔子的伟大就在于他专事教化人们遵从理性,从事真诚而纯洁的道德实践,从而达到修身治国的目的。他充满憧憬地断言,只要人们都遵奉孔子的道德格言,地球上最幸福的,最值得尊敬的时代就会到来。

       这样的时代无疑就是他所向往的理性的王国。

       曾经在幼年加入过耶稣会的狄德罗,后来同样成为一名先进思想的旗手。与伏尔泰相比,他对中国文化有更多的接触,其认识也较为客观,对中国文化有过不甚客气的批评——主要限于自然科学方面。但他同样不否认中国文化的优越,尤其钦崇孔子的理性教。他认为理学仅仅以“理性”便可以达到至治盛世,以此证明基督教大启神学没有存在的理由。他对中国文化的优越性的赞美真诚而又生动:“我们是大诗人、大哲学家、大辩士、大建筑家、大天文学家、大地理家,胜过这些善良的人民(指中国人),但是他们比我们更懂得善意与道德的科学。如果有一天发现这种科学是居一切科学的第一位,那么他们将可以确定地说,他们有两只眼,我们只有一只眼,而全世界其余的人都是盲者了。”“中国民族,其历史的悠久,文化、艺术、智慧、政治、哲学的趣味,无不在所有民族之上。据一部分学者的意见,他们所有的优点甚至可以和欧洲最文明的民族抗争。”

       当百科全书派在启蒙运动有大本营——霍尔巴赫的沙龙里,借着中国哲学为天赋理性大张其本时,他们还只是在哲学思想领域里探寻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而这时的重农学派却开始深入到政治经济学的领域里为资本主义论证其经济自由的革命原则。

       确实,重农学派带着虚伪的封建外观,他们将主权寄托于世袭的君主,中国君主便是他们理想中的代表。因为在中国,帝王号称天子,代表着自然秩序,每岁务必亲耕,以示尊农务本,实际上人民自治其事,天子只顺着教无为而治。

       当我们深究其体系中核心——自然法的意义时,便会发现其虚伪的封建外观下竟包含着与百科全书派一样的革命原则,他们所鼓吹的自然法,实质上是把“资本主义所依以被生产和所依以生产的条件,视为生产的永久的自然法则”。他们以自然法代替上帝的律令,宣称自然法是超越一切社会现象的永久的法则是天的旨意,它能保障人们享有更大的自由和自然权利。这种自然法排斥政府对经济行为和自由的干涉。

       重农派的代表人物魁奈仍使用了招魂术,他招其思想灵魂于中国哲学,他认为自然法就是中国的天理天则,也就是中国哲学家们深究不已的“道”。

       魁奈之被称作欧洲的孔人在于他不像百科全书派思想象那样只限于理性王国寻求异于基督教的新的理性的伦理道德基础。而是寻找新时代政治制度和社制度的基础,他认为这个基础也就是中国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础,即自然法。他认为中国以自然为基础的专制政治不是压制人民的专制,而是依靠国法行使主权的合法专制,中国皇帝虽处万人之上、但也受自然法的支配。魁奈认为这是世界上最好的政治形式,它最主要的优点便是政治与道德一致,人人在道德和经济行为均依于自然法(天理天则),故经济(农业)繁荣发达,政治清明。在他心目中,中国是合理的专制政体的范型。

       当魁奈从中国哲学中寻求其“合理的专制主义”之理论基础时,他是借用了儒学的长袍来表演为封建主义大唱挽歌的话剧,这便是他的思想的虚伪性;当他从儒学中借用天理天则(自然法)来论证资本主义经济活动(所谓自由)的天生的合理性时,他却又与百科全书派的思想大师定了同一条道路。

       儒学的语言始终回响在他的耳际,他也始终以这种语言来向人们倾吐。那真是一种有魔力的语言,简直令这位复杂的思想家销魂荡魄。他几乎就成了一位全盘华化论者。这位法国宫廷御医甚至认为希腊哲学不如中国,孔子的一部《论语》即可压倒希腊哲学史上的“七贤”。真有点中国的月亮也比西方圆的味道了。

       乍一看,似乎是思想家们在为捍卫孔子所创导理性哲学而战,实际上倒不如说是孔子在为思想家们作战。自从中国有了“继绝学、承道统”的西圣之类的哲学家以后。孔子大概还从未这样辛苦过一一而且是为异域人辛苦。

       我们可以看见当思想家们如此烦劳孔子时,他们对这位哲人所代表的中国哲学的定性判断是各不相同的,甚至完全相反。他们阅读的是同样的儒学典籍和传教士们的报告,但有的却认为中国人是无神论者,有的却认为中国人是有神论者,他们在判断正统宗教,张扬人类理性这一点上却是共同的,他们或者以孔子代表的中国哲学作为其“合理的专制主义”的基础,或者以之论证天赋的自然权力的合理化且他们在坚持道德与政治一致这一点上也是一致的。这一现象固然表明当时的思想家们为了其理想王国的到来。对中国哲学采取了一种“各取所需,为我所用”的态度。但他们在观点上的分歧和在目标上的一致性(当然不完全一致)却也表明,中国哲学中确实是大有其真。这种真就是一种今天的西方人又颇为感念的人文价值,即天人合一,这种价值向人们昭示了这样一个观念:人类的幸福之获得,在于循人类之自然(道、理),使人为的政治、经济、社会活动合此“天道”。一切逆此天道的人为构筑的宗教、政治制度和社会实践都将是人类的不幸和苦难的渊薮。

           这种“真”绝不是自封的,或许也下会成为转瞬即逝的观念。

                  

(二)以身殉难,百年血泪中高扛着和平、和谐的旗帜

  

       如前一节所述,从18世纪开始,东、西方民族和文化才开始认真全面地相互打量起来。查阅当时最早参加打量的东西双方各种类型人物的笔记、著述和书信、言论录等,我们就立即明白了,这个打量在各自心中所产生的强烈不同的影响。西方人欢呼起来他们难以想象这个被高山、沙漠和没有港湾的海洋四面包围的最古老的国家,没有宗教的缠绕,没有上帝的压迫,却过着如此富裕而又秩序井然的生活。中国当时上层领袖,以皇帝康熙为代表,也注意到了西洋人实用技巧是可以为中国所用的。

       于是,文质彬彬的交流开始了,这是必然的,无可回避的。洋教士一批又一批地来到中国,首先学会了跪礼;然后饱读诗书,考究风化。皇帝康熙居然在书斋里整天跟着洋人学数学、几何。学习着如何制造机器,虽然不相信有什么主,但还是力排众议,在帝国的几个大城市里修起富丽堂皇的教堂。

       如果资料还可信的话,这样完美、高尚堪称世界民间交流的楷模的事实确实存在于18世纪下半叶中华帝国的大地上。

       然而好景不长,君主康熙做梦也不会想到,几十年后,这些在他面前谦恭有加、也确有可取之处的洋人在自己的帝国土地上杀人、放火,进行着世界史上罕见的公然抢劫。用尽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持续了一百多年。

       中华民族浸没在一片血泪之中。

       正确、深刻地认识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对我们民族今后的发展方向的确立,既不可缺少,又有着无可估量的意义。

       本节将分四个部分阐述我们的思想。

  

       1.人类走向全面融合前的必然碰撞一一由交流到较量

       我确信人类会走向大同社会的。它不仅仅是现在可以被学者们看得见的文化思潮中的全球意识,而且也是确定贯彻到人类生存秩序的重新的全面安徘。

       这种情景极像今天运动中的竞赛规则,首先分组淘汰,直到决赛在两个人之间展开。

       人类社会在进入大同社会之前也要进行分地区的淘汰。上千年的地区战争、文化的兼并实际上就是在淘汰、重构着新世界。

       近一百多年来,也就是我们现在讨论的这个历史时朝,最后进入决赛的阵营已经形成。那就是以中华民族为代表的东方与以科学为旗帜的西方,即所谓东西方之间的争执与较量。

       他们之间较量的锦标似是:谁的生活方式,谁的哲学思想、文化准则更有利于人类的生存,更完善地表述了人件。这绝不是一场阶段性战争的胜负、一百年有限历史就能够决定的。因为这是一场决定人类大同法则、人类价值观念的最后一场终极比赛。

       鸦片战争的炮声是这场决赛的信号枪,现在赛事正在进行,双方都在紧张地调整各自的步骤,比赛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哲学家,既是教练,又是评论员。

       他们正在从不同的角度评论着双方情形的变化,并对今后赛事的发展做出不同的预言。但都在用同一个声音反复地说:

       最关键的是找对方向。因为方向错了就会越跑越远。

       正如本书书名所指出的“中国哲学——人类精神的起源与归宿”。中国哲人的智慧几千年如一日,始终督促着自己的民族瞄准着那个唯一正确的方向。稍稍让我们心焦的是百年的血泪和目前经济形势让一些人从急功近利的观点出发,在怀疑甚至在偏离中国智慧所指引的方向,这才是真正的危险。

       涉足哲学须具哲学的智慧,把握历史一定要有历史的眼光。以哲学的智慧瞄准方向,用历史的眼光来观察和分析事实,交流时的握手虽然不应该忘记,性命相搏的较量毕竟已经开始了。中华民族都是怎样表现的呢?我们的教科书,我们日常言论几乎异口同声,软弱无能,丧权辱国,一盘散沙。鲁迅要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面对着几乎完全一致的定论,这里我只能格外小心地在以下各节中谈几点看法。

      

       2.柔软如水是中华民族的根性——并非为统治者辩护

       柔软如水是中国几千年来儒、释、道三家对人类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的共同指引,经过一代又一代统治者实际政策上的完善贯彻,它已经深入了中国人民的血液,成了中国人思想行为的根据,这是一个基本事务体现在所有中华民族的文化之中。

       政治理想上的怀柔、宽厚。

       经济上的自然经济形式。

       音乐上的哀乐调和。

       诗歌中的平仄相应。

       军事中的进退有秩。

       为人处世的谦恭。

       ……

       中国人不喜欢打仗,连中国的军事家也都认为兵乃凶器,不得己而用之。战端一开,也认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尽管中国的历史到处都可以看到战争,但相对于其他民族,相对于其和平时期,战争的时间还是短得多。一乱一治,一阴一阳是中国人对社会进程的根本看法。生逢世不得已去战争,同时,他们还明白,他们不得已的战争是为了帮助又一个伟大的帝王来到世间,给他们带来安宁。以求安宁的愿望来抗御纷乱,用和平来动员战争,只发生在中国的战争史上。

       中国没有职业军人,尽管有许多人很不幸地终生陷入战争。

       若不是受“替天行道”意志的驱使,中国军人很少想到主动地进攻。了不起的秦始皇只是修筑一道长城,将匈奴人挡住就行了。

       让纷乱赶快结束吧,我们需要安宁;一个希望享受安宁的人就注定是“温柔”和“软弱”的。中华民族就是这样的人。

       中华民族不是为了战争而创造出来的。他的精神和他的现实都在向人们昭示和平。

       就是这样的一个民族、一百多年以前,突然遭到西方人洋枪洋炮的轰击。原因是中国人不愿意和他们做生意,在小规模的贸易中,中国人只出口茶叶,不进口洋人的任何东西,造成了贸易逆差。洋人资本家在支持这些资本家的洋人政府的怂恿下,在中国开始了非法的鸦片贸易。用毒品赚钱,这叫黑良心的钱。

       关于鸦片贸易的故事中国人谁都熟悉了,我们现在感兴趣的是,为什么鸦片战争开始后会产生历史上的结果。

       是不是只因为政府的腐败无能。

       我认为战争的结果是中国文化带来的必然的现实,政府的腐败无能,洋人的船坚炮利,只能说是战争结果的表层原因,而更深层的原因则是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不是战争文化,中国文化是和平的文化,为了和平,克己奉人,以德报怨也在所无辞。这个既作用于大众,更作用于社会的上层。正是在这个文化的作用下,一百多年的战争历史才呈现出像我们今天所看得到的奇怪景象。

       打输打赢都赔钱。

       官兵打百姓,百姓打洋人,洋人又打官兵。换句话说就是“洋人怕百姓,百姓怕官,官怕洋人”。

       我是坚决不同意“船坚炮利”的说法,六万人的远征军,几十艘木制战舰,能征服三万万人口的东方大民族吗?

       中国当时的统治者也十分清楚地指出:“外夷骚乱,只为钱财,乃疥癣之疾,”所采取的态度基本上是绅士对付强讨恶化的叫花予的方法。

       “别闹了,拿点钱走吧!”因此,打赢打输都给点钱,只求安静些,别闹,根本就没有闪现过民族危机的念头。同时还得管一管民间一些喜欢滋扰是非的好事之徒和洋人打来打去,闹得个鸡狗不宁。因此,林则徐打赢了也照样被罢了官。其实,就林则徐一个人就足以指挥打赢那场战争。

       值得指出的是,以上的思考是典型的中国文化的思考,它的错误在没有看清面前的对象,不明白走到自己面前的这些欧洲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为利欲所颠倒的暴发户到底有多么贪得无厌,没有意识到走到自己面前来的这些人竟然代表人类另一种生活原则。

       中国人息事宁人态度导致了战争和殖民在中国大地深入,直到清朝面临灭亡的前夕,中国少数智慧的上层贵族才刚刚意识到。

       面前发生的一切不是一场普通的战争,站在自己面前的这批人不是他们所熟悉的人,他们按照另一种法则生活……而这法则是中国人所不能苟同的。直到这时,他们才严肃起来并且朦胧地感觉到这场战争的严重性,才有了你死我活的思考,才引起了战争中东西文化的比较。

       那些把中国古代贵族都看成腐朽无能之辈的看法是极不正确的,这些贵族都有深厚的中国文化根基。言行道德严格地接受着天理的约束,他们心中充满着对中国智慧的深爱与崇拜。一旦他们意识到这是文化对文化的较量时,立即提出了诸如“体用学说”、“以夷制夷”,甚至开始了洋务,开始了由观察到接纳,到包容的伟大计划。一个有如此深沉思想的民族,一个一直认为自己的存在体现自然天地之理的民族是不能要求他轻言牺牲,轻言壮烈的。当清王朝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灭亡之后,中国历史进入混乱的时期,军阀混战,海内无王。这个时候,对东、西方文化的思考因为没有约束而变得无奇不有,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全面碰撞时期,有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无论口号、理论和实践上都倾向西方,一边倒。然而实际上,一边倒永远都没有实现过。广大的中国人以一个大民族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保持了民族文化的继续。

       一个人民族长期形成的习惯是不可以轻言改变的,习惯的背后一定有着深刻的道理。

       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一个轻言改变文化样式的人及其努力不遭到奇怪的,甚至是毫无道理的失败。

       不要指责民族柔软如水的根性,它有它的大道理。

          

       3.也谈“一盘散沙”

       据说,“一盘散沙”是孙中山先生对当时中国国民状况的慨叹,表现出了无限的无奈和哀怜,面对外强侵,这些一盘散沙似的国民徒然地任人宰割。这确实是当时一时间的现状。

       为什么在列强突然入侵面前,我们的人民显得像“一盘散沙”?这丝毫也不是什么民族素质问题,好像板结一块就是优等民族,像中国这样“一盘散沙”就是劣等民族。中山先生本人怕也有这样的意思,而且这个意思特别通行,从孙中山先生提出来到现在还有人在说这样的话,表达这样的意思。

       用一盘散沙来表述战时(相当一段时间)我国人民的状况是正确的,形象的。但不能以此来作为判别民族优劣的根据(太着急了,太没有耐心了)。一盘散沙的人民生活状况像柔软如水一样;是中国文化的必然结果,是中国文化创造出来的现实。

       以自然宗法关系为单位,以简单明了的乡规乡俗相约定,每个人脚下一片地,头上一片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避风雨而结庐,顺天时而播种,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诚实地劳动可以感动天地。要什么组织,要什么武器?中国民间到现在有许多人看见刀枪还害怕。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

       清朝几代有为的君主,深受中华文化的熏陶,深知如何养民,不是万不得已不兴兵,不动众。康熙平藩成功后,基本上从来没有战争,和平长达几百年。我们可以从清代的小说、话本、诗歌、绘画和民间传说中了解到当时的升平景象。乾隆八次下江南,一路大赋诗词,观赏名山名园,招蜂惹蝶,寻花拈草,还美其名曰:君王与民同乐。先不谈帝王品德,当时的安闲无事确实溢于言表。以后一直往下顺延至近代东西战争。

       西洋人就是在这样的时候,带着他们难以扼制的物欲贪婪。带着他们自身长期厮杀的污垢,撞进我们东方美丽的家园。今天,虽然一想起来就不禁满腔怒火,但理性上升起的是对更大规模、更大范围、人类历史宿命论的思考。

       这一切发生过的事到底是偶然,还是必然?

       若是偶然,为什么持续这么久,这么长,这么挣不脱?

       若是必然,一盘散沙的和平的人民面对冲进自己家园中专门训练杀人的士兵,并在士兵的枪口下成片死亡,到底是想说明什么?是要逼着中国民族不得不进行超规模的动员吗?

       或者说,借基督受难的故事,是要用鲜血来警告杀人者吗?

          

       4.暴力与掠夺绝不是自然中的无道一一以身殉难,完成了不自觉的历史宿命

       一百多年的战争,中国绝不是输在力量上,而是“输”在文化上。我们的文化几千年如一日,坚决地崇尚和平、和谐。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除了那一次又一次导致王朝更迭的“圣战”之外,从来不曾发动大规模向外战争。

       正如那些批评民族文化传统的人们所痛斥的那样。

       在我们帝国历史上曾有许多可以向海外扩张的机会和条件,然而我们没有积极地去殖民,去掠夺金银,去屠杀生命。相反的关心着中华文化能不能在异邦传播,能不能帮助异邦建立风纪与教化。臣服的外邦象征性的礼品都有丰厚的回赠,有些外邦的国王干脆不回馈,在天朝大国里做起官来。

       我们的文化传统,我们天道原则,使我们相信,暴力和掠夺是反人类的,最后是作恶者必自毙。

是我们的文化传统,我们天道原则让我们有耐心像西方人的救世主那样忍受着侮辱,同时期待着迷路羔羊的觉醒。

  

*                                   *                                     *

  

       如果说“东学西渐”,表现了我们慷慨、善良、和平的心智对全人类生活的无私教化,那么其后的“百年血泪”就是通过自己的死难来警惕应该从人类身上剔除的邪恶,高举着和平、和谐的旗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年轻的共和国和中国人民竟然完全承担了外敌入侵给我们造成的灾难,向过去的一切宽厚地辉了挥手,一如既往地在国际事务中传播着人类和平、谐宁的福音。

       中国文化让中国人民谅解敌人,让敌人自省,中国文化同时又给中国人民对于未来的无比信心。

       这是一个什么民族呵!一切都与众不同,一切都负有特殊的意味。

  

  

  

  

下篇 归宿篇

  

  

人类究竟要往哪里去?

往东还是往西?正是本篇所要回答的问题。

20世纪末是一个奇妙的日子,全世界被逼到这个时间的角落里,想着同一个问题,或许要被迫做出一个明智的选择,起码是思想倾向上、精神上的选择,而这个选择恰恰又是最重要的选择。

无论人类在认识论上有着多么大的分歧,甚至进行一场又一场荒诞不经、无聊透顶的争辩,然而有一点是统一的。

即:人类的社会现实是依据人类的思想倾向、精神面貌所勾勒出来的图画,有什么样的思想倾向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就有什么样的社会现实与之相对应。

人类大同首先是思想倾向和精神本质的统一,这个统一不实现,什么样的物质力量都无法实现同一的现实。而哲学是公认的思想,精神的精神,本质的本质,因此,探求人类归宿,首先必须探求精神的归宿,即哲学的归宿。

我们将通过介绍西方哲学的成长、发展过程,介绍在它的精神指导下发展起来的西方现实,然后有限地推测一下照此惯性发展下去的可以看得见的未来,来帮助我们主论,那就是西方不是极乐世界,太阳仍然要从东方升起来。

我们说,觉悟一旦实现,它就指引着我们反过来看到许多与我们觉悟完全一致的事实倾向早已大量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只是没有觉悟的时候看不见或者看不全,或者即使看全了也不知道这一切怪模怪样的事件叠在一起到底要说明什么。

其实,西方文明的必然没落,东方文明的重新兴起,继而照亮人类的基本规定早已大量存在于无数历史事实之中,甚至可以说历史一起步就带上了这个规定性。

  

第一章

西方哲学的误区

  

看西方哲学,究其发展过程,最重要的是不能为其五花八门流派和思潮所迷惑,一开始就抓住它本质上的三大块内容。牢牢地抓住它们,一刻也不要放松。西洋哲学,这个充斥了各种各样新名词、装点着一代又一代哲学明星的庞然大物就会老老实实现出它原来的面目,它的纲,它的支柱。

哪三大块?

古希腊一块。

5世纪左右兴起、14世纪左右衰落。由奥古斯丁开始到文艺复兴为止的天主教哲学是第二块。

由文艺复兴时期直到现在,以人道主义为核心,兼杂着对以前两块的反省和对自身的批判的现代哲学是第三块。第三块的内容表面上看起来很复杂,很深奥,其实它的主流是唯人主人一个伴随着人的技巧而发展起来的膨胀了的唯人主义。

比较这三大块,我们惊奇地发现,西洋哲学没有贯穿始终的价值观念。岂止是没有贯穿始终,相反的,一个阶段的价值观念是对上一个阶段价值观念的激烈地反动。

       至于对一些问题的提法、表述形式上的不同更是不一而足了,千差万别。全方位地表现出激烈的动荡和摇摆。

与这样的思想精神相适应,西洋社会的现实结构亦动荡不已,组织形式不断变化,组织的原则亦不断地改变。

一个精力充沛的巨人走入人类命运的八卦阵,东奔西突,如果将死门当成了生门打,到头来岂不越打越死。

方向上的错误便是哲学的误区,而且是最根本的错误。这个错误的源头可以直接追溯到古希腊,以后便是为了纠正错误而犯下更可怕的错误。真像希腊时代产生的欧洲第一悲剧《俄狄浦斯王》描写的情景。

  

(一)心、物分离

  

毛泽东在延安的时候曾批评一些文化人说他们是言必称希腊才算是有学问。从这个批评。我们起码可以看出两个问题,第一个是革命领袖为了实现革命成功需要用理论对当时当地的人民进行最直接、最广泛的动员,要多了解当时当地人民的迫切需要,要对学问、知识进行一般性的深入追究。如果切实地了解了人民需要不称希腊也算是有学问了。

第二是,言必称希腊才算有学问的倾向由来已久。希腊的历史与文化对于人们了解世界历史和文化确实有着关键性作用,不了解古希腊就不了解西方世界。对古希腊文化、历史的知识背景进行了解确实可以使人终生受用不浅。今天,在我们讨论西方哲学的误区的时候,对于古希腊的知识的了解就显得格外重要。欧洲历史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的许多重大变故都可以在古希腊那里找到根源。

  

*                                   *                                     *

历史上说的古希腊时期是公元纪年前三千年左右的时期。

政治上施行的是奴隶制民主制度。也就是说它保持了奴隶制,只有那些有国民资格的人才享有民主权,奴隶是没有的。

没有宗教,但相信命运,敬畏命运,在命运面前,在命运法则前,人和神一样地没有区别。

关于神的观点是轻松而随便的,神就是比人的生命长一些、威力大一些的人,并且都是些人格化的自然神,很具体,如日神、月神、海神等等,一一对应。一些抽象的力量也被神化为有形的神祗。如爱神,复仇女神等等。

古希腊在文化上有着特殊的贡献和意义,产生了《荷马史诗》和著名的古希腊悲、喜剧。前边提到《俄狄浦斯王》就在其中,号称欧洲第一悲剧,亚里士多德就是根据它来总结文艺理论上的悲剧原则的。它说的是一个英雄与命运对抗的故事,每对抗一回的结果都是更深一步地陷入命运的魔障。最后以彻底地失败而告终,希腊人认为这个是经过了奋斗的失败,这是一个人与命运相较量注定要失败的失败,因此给予极大的同情与怜悯。

今天想来,欧洲的第一悲剧就是欧洲历史的缩影。

哲学上同样是名流辈出,学说纷繁。有许多人干脆说不清他是哲学家,还是术士,还是科学家。尽管如此,我们不能说哲学在其欧洲最早的发祥地获得了成功。

希腊哲学是不成功的。它的不成功对以后的欧洲思想史负有责任。欧洲有句古话叫“Well begun,Halfdone”(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这里恐怕得用相反的话“坏的开端,失败的一半”。

失败在哪里(这里我们先不说第一悲剧告诉我们的命运因素)?

第一,古希腊的哲学家没有一个认真地听清楚自然天道的声音、实现哲学家应有的觉悟,从而建立起天、地、人与宇宙万物秩序的大法则。相反,把对天道启示的支离破碎的理解自作聪明地演绎出无数种假设与猜想,如上篇说过的,哲学丧失了哲学的耐心,忘记了使命,迅速地滑向了科学的实际证明。

第二,没有出现,哪怕只有一个,觉悟了天理,同时也觉悟到自己使命的人,把天理演绎成有用的、具体的法则,供群众去演习,去施行。因此哲学一开始就堕入了思辨游戏、哲学成了不三不四的人的代名词。像苏格拉底、柏拉图(也许这正是他们对自己使命的觉悟的结果)。后来经院哲学的繁琐,康德、黑格尔哲学的别出心裁都可以从这里找到影子。

第三,这也是古希腊哲学最大的偏差,它将“心”从“物”中分离,将人从自然中分离,确立所谓主、客关系。鼓励追求一个由“主”到“客”的把握、超越和征服,以及由“客”到“主”的反映、认识和抽象的思辨。

我们以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其哲学的面貌像以上所述的那样零碎和没有规范,悲惨的命运一定不远了。古希腊就是这样。它的繁荣时代是它的戏剧时代,是一个全社会一齐朴素而又虔诚的崇拜命运的时代。命运是人的规定,同时又是人的安慰。

繁荣而质朴、自由和社会为哲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古希腊社会没有想到他们的繁荣和自由引来一帮狡黠的辩士和一些胡言乱语的痴人,他们也曾表示了自己的愤怒(绞死苏格拉底),随着“哲学的繁荣”,古希腊迅速地走向灭亡,直接在古希腊哲学风气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欧洲后来的哲学对于欧洲社会怎样呢?这是一项极有意义的工作,我希望有志于此的学者专门从事这样的研究。我们这本书只是择其要点说明一二,在我们今后的讨论中,我们要一定时刻记忆在古希腊的哲学中就已经埋下了哲学导向科学、导向思辨游戏、导向“心”、“物”分离的种子。

“心”、“物”分离的理论倾向是其他两种倾向的结果,同时又助长了它们的发展。它的直接的发明者叫阿那克萨哥拉。虽然在他的表述中,仅仅是把“心”单独于“物”提出来讨论,似乎并不意识到这种分离在后来导致了什么样恶劣的后果。

“心”一旦单独成立,它即刻被解释成了精神,解释成了主观的意志,包括信仰、思想、宗教等人类生活中一切看不见的存在。

“物”则被理解成有形的、具体的、物质的东西,实实在在的东西,后来进一步发展为有形的看得见的都是物质的“物”。

“心”的一切活动都叫主观活动;

“物”的一切活动叫做物质的变化。

“心”的主观活动有看无限的力量;

“物”的物质变化都有其可以被心把握的规律和方法。

完全可以想象、也已经被事实证明过了,主、客观的分离学说对哲学、对科学、对一切学问的刺激和推动有多大!唯心论、唯物化形而上学、辩证法等等都在这里找到了用武之地,找到了可以永远交锋的战场。有人强调心,有人强调物,有人则又强调心又强调物。稍微地变换一下角度就可以说出无数种同中异、异中同之学说了。主客分离的学说确实促进了欧洲社会一切意义上的繁荣,可是它也像一个有毒的基因一样使分离、分裂贯彻了欧洲全社会。既然繁荣是建立在分裂、分离基础上的,分裂、分离的严重性永远与繁荣齐头并进。分裂、分离给欧洲带来了发展。这是毫无疑问的,可也正是这种分裂和分离使欧洲社会陷入了最深切的危机,全面的危机,演绎出了一系列的似是而非的伪科学。局部的阶段性看是对的,有意义的;历史地看,人类地看则是无比荒谬的。

我曾与北大哲学系主任朱德生教授讨论过该书的纲目,朱先生与时指出,主、客的分离、分裂确实是欧洲社会的病根,谈它的繁荣,谈它的危机都可以从这里开始。

有人说,中国哲学的“不发达”就在于没有突破,没有产生有力的分裂,老是处在“原始”的浑圆与整一的水平上,岂止是哲学,一切领域都是这样,暂时地分离一下可以,但必须迅速合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是有限度的,合是绝对的目的。

有人还进一步说,由于我们民族精神深处缺乏有力的分裂,因此难以有完全高尚的悲剧性格,这些说法都有道理,而且可以说非常有道理。

是的,没有充分地分裂从而没有充分地展示智慧,没有分裂从而无从形成高尚的悲剧性格。

然而这些想法都是基于“人是无限的”这个极富蛊惑性口号上的。现在我们应该知道了,人是极有限的。人的能力是极有限,只有觉悟是无限的。

中国精神的圆浑性质是不是原始的?

与学者们交谈,经常地听到关于中国精神的所谓圆浑性质到今天还处在原始阶段的说法,他们虽然知道人类的精神方向正在无可遏制地向我们民族智慧所指引的方向走来,但他们并不认为我们民族应该享受和接受这种荣誉,说这种归向虽然形式上相似,但本质上已经截然不同了。说,人家已经分裂了,已经经过了细枝末节的研究了,人家现在所认识到的方向是形式上与中国相同的另一种高质量的认识方向,因此又陷入一种无可企及的慨叹。

我不同意以上观点。我丝毫也不认为我们今天得到了与中国古典哲人在人类方向问题上的共识是原始混沌。事实上,恰恰相反,我们今天的这个认识是在充分比较中西方现实之后,比照着自己的心灵,比照着自己对天、对地的认识而得到的。绝不是无意的重复,而是高度自觉的认识,这是一。

第二我不认为人类历史中500年左右的时间就有多么漫长,500年的实践就有着多么伟大,多么不可否定。

如果说,离目标都有一千里远。阶段性地以逸待劳未必不是智慧的表现。

       按照我们中国人的智慧,心物是不能分开的,所谓精神与生命共证就是这个道理,正因为如此,才显得觉悟其原理的艰难,也自然而然地导致只能顺应而不能征服和超越现实表现。

       我们今天说西方哲学的误区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这里的确存在着“是”与“非”的大原则问题。

       我们说的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也是建立在这个是非原则上的。

       由分裂,导致局部的有限的认识,再由这些局部和有限的认识导致一种人为的、自以为是超越,几百年后终于陷入了难以自拔的困窘。

       应该指出,作为“是”的对照,“非”的探究也应列入人类的智慧内荣,起码是试图表现智慧的内容。上天为了确证其大是,让一部分没有觉悟的人在“非”的道路穷极人力之能事也是完全符合一阴一阳,一否一泰的大法则的。

       阴阳两极已经明显地确立了,由否至泰的态势也日趋明白了,我们应该了解它了,或者说不了解也要了解。

       本章分两节,“反人类的宗教”和“反神性的唯人主义”,以此为导论阐明西方人是怎样分裂之后一轮又一轮地在迷途中流连、挣扎,越陷越深以至于不得不向东方伸出求救之手。面对“人的智慧的结晶”,感到了由心灵深处发出的恐怖,即西方哲人所说的:我们就要被自己的智慧所毁灭了。

  

(二)反人类的宗教

      

宗教是一种信仰,其中寄托着人类的未知,或者说是对无知的猜测。它的基础是人认识到自身是有限的,人无法完全了解和把握自身。

       宗教作为一种情感,一种与生俱来的实际,广泛地存在于全人类的精神之中,这本是一件极自然的事,在中国得到了最完善的发展。所谓“尽人事,听天命”,人事是可知的,天命是不可知的。人事与天命都同时体现在人类的生活之中,由此,圣人要求我们勤俭人事、崇畏天命。通过人事,体悟天命,这里对无知的天命崇畏给人事的努力留下了最广阔的天地。古人把这种现象总结成了许多诸如“由人及天”、“由己知天”、“学究天人”等格言。天命体现于人事之中,人事之中又时刻不离天命,最高的圣人境界即“天人合一”。人神、心物皆不能分离浑然一体。这境界也就是人类精神的源头内容。

       然而,有趣的是(带有极大宿命论色彩的)西方在承接了这种源头之后迅速地误人了歧途。当然,歧途也自然有歧途的风光,歧途的色彩,问题是错误的方向一旦形成,风光和色彩只能诱使失误程度的加深。

       在古希腊人的思想、精神现象中非常明显地看到了这种未偏差、要偏差时的景象。

       古希腊人的宿命论观点极重,相信命运之神高于众神、众人之上,而且是一定的、无可更改的,古希腊人虽然没有体悟到“天人合一”的奥妙,然而智慧使他们设计出一大批半人半神的英雄,这些英雄一会儿是人,一会儿是神,又是神又是人。而神的力量虽不及命运力量。但比人还是高超得多,他们可以在命运的大法则下掌握着人事。

我们可以看到这里边的未偏差,即人是有限的,人的行为受双重的制约,命运和神。人是这场宇宙自然大戏中一个角色,它的行为毫无疑问地包括在这场大戏之中(大戏就是中国人的天地运化)。因此,敬畏命运,崇拜神祗,从而使祭化活动成了古希腊最庄严、最有意义、最辉煌的活动。当我们看到庞大的,穿着黑色古希腊长袍的歌队,匍匐于地,用含混不清的低音喃喃地唱着他们心里对命运的恐怖和对神祗的敬畏之歌的时候,我们既可以体味其中深刻的宗教情感,又可以看到人追求与天地相知的誓愿以及中国人、东方人所没有过的压抑。

在东方的中国则不然,它表现为静观默察的静,表现为大知其然之后的所以然之知。

感到了压抑就进入了将分将离的境界了。就有了跃跃欲试的冲动。这一点在占希腊形式上的哲学尚未成立之前的悲剧中表现得格外明显。主人公明知命运,却偏偏不安于命!一再向命运挑战,命运作为一个无形之力自始至终地在参加着主人公的行为,并牢牢地把握住其无可更改的结局。悲剧主人公无一不是失败者。

从古希腊悲剧中还可以看到,古希腊人的所谓知命是通过神谕和上代诅咒的形式体现的,并没有像中国人的心智那样是观察日月星辰的结果。这就不能不使古希腊人的所谓知命运实际上还是不知命运。既知命运就无所谓反抗更没有反抗中人为的悲壮。

孔子是一个知命运的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看起来好像是在反抗命运,其实不是这样。他了解自己的命运,那就是在他那个年代他不可能取得什么惊天动地的成就。他的学说并不会付诸实际,这是他的结局。他了解这一结局,所以在他的行动和言语中并不祈望有为,有大为。然而他还是不断地去做,去说,那是在尽人事。生命力同样地对人提出了要孔子用他的“有为”去应照那个“不可为”,这里的“有为”与“不可为”都是知命运的表现。所以,孔子虽然一生周游列国,整理《札》、《乐》、做《春秋》,辛劳备至,然而孔子的生活却处处表现出“知命达观”,“睿智而从容”,丝毫也没有古希腊悲剧的悲壮。

中国的智人、圣人决演不出悲壮的戏剧。

正因为古希腊的命运观不是来源于对宇宙大道的体悟,带有极大人为的直感,因此他便认为可以通过怀疑直感达到分析命运、认识命运的目的。又因为直感是精神的精神,是看不见的“心”的作用,而命运的结局又是客观的实际的,“主”、“客”的分离对应是宗教的起源。“心”的无限扩大便是神,“客”的无限具体便是原子了。所以人们说从古希腊可以找到后来欧洲世界的一切,这是不过分的。

长期的野蛮战争,形式上中断了古希腊文明,在战争中充分地暴露了人的邪恶,实实在在的邪恶,实实在在的痛苦,肉体的相互践踏使得人的世界变得残忍不堪,连古希腊哲学精神中平衡的基本把握都丧失殆尽。

这是一场地地道道的野蛮对欧洲世界文明的最沉重的打击。面对人的贪婪、凶恶,一些思想家沉重地感觉到,人已经被神抛弃了,人既没有古代战争的雄壮诗意,也没有平衡的希望,人的邪恶使人类世界成为充满鲜血和罪恶的地狱。在人的身上再也看不到光明前途,有的只是被贪欲支配着的横行无忌的黑暗。于是一个后来统治了整个西方的基督教在受苦最深、受难最重、最充分体味过人类痛苦但充满智慧的小民族犹太民族中产生了。

基督教教义后来推演得很复杂了,它的内容被广泛地运用,只言片语都是不可侵犯神圣的经典,尽管如此。它基本内容仍然主要表现以下方面:

第一,人一生下来就是有罪的,即“原罪说”。人生的理想化(应该如此的)的经历应说是带着沉重而虔诚的心理一心仟悔、赎罪,以求上帝宽恕。

第二,人的现实中的欲望、激情都是罪恶的根子。

第三,上帝最终要惩罚恶人,施行他无所不知的审判(即末日审批),将根据人在现实中所作所为来决定令其上天堂还是下地狱。

为了突出这三个内容,加强它们的联系,还编述出了有关上帝造人、美好的伊甸园的故事以及天堂的安宁和地狱的恐怖。

基督教的创始人是一个自称为基督、上帝之子的耶稣,以色列人,木匠的儿子,《圣经》说他是童贞女受天之感而成孕生产的圣子,我们宁愿相信他是木匠的儿子。他宣传他的教义,是以一种彻底放弃斗争的形式出现的。他束手待擒,有意地让邪恶最后一次在他这个上帝的儿子身上逞凶,通过他的死,被钉在十字架上,在惩戒世人、警告世人的同时表达上帝仍然在爱着人类,希望其忏悔。希望其抬头仰望着他们共同的在天之父。

这确实是一个既有惩罚的威吓,又有天堂的诱惑。既有忏悔的方法,又有行善途径的大全经书。每一个仔细阅读《圣经》的人都一定被那个代表了无数受苦受难人民的木匠的儿子的良苦用心而感动涕零。

如果《圣经》果然能够如它的创造者所想的那样,起了抑制人类贪欲、督促人心向善的社会效果,自然是最好的了。可西方民族偏偏是一个把持不住中庸,参悟不透分寸,一心好动好走极端的民族,一下子借着《圣经》的神秘,兴起一场借神伐卜的战争。不管张扬基督教精神的统治者怀着什么样的用心,自公元5世纪起到15世纪止,整个欧洲社会一齐倒向天父的怀抱。

文艺只准唱圣歌,演出圣经故事和使徒显灵的奇迹剧。

政治上教皇成了至高无上的君主,用他的金色十字架指挥四方。

经济上,随着“丕平献士”以及教徒捐献之风盛起,教会严然成了欧洲最大的地主和资产者,最富丽堂皇的建筑是教堂。

教育上,形形色色的教会学校、神学院遍布欧洲。并完全地施行义务教育,最优秀的青年都在学习神学,即基督教的教义。一批又一批地补充进神职人员的行列,他们中的优秀代表是奥古斯丁,他的代表作品是《忏悔录》和《上帝之城》。

在《忏悔录》中,这位基督教的神学家从他自己成长经历出发,以无比虔诚和激烈的心情,认真的忏悔了自己罪恶的念头。在这些被他视为罪恶的念头中,有许多是一个正常人的健康的需要,即中国哲人的所谓“食、色性也”的内容。最充分不过地表现出所有属于人的都是罪不容赎的,最充分地表达了对人的否定。这种对人的彻底否定还表现在该书中纯粹哲学思想的部分。他说“主啊,我对你坦白,我对于时间之于何物依然盲无所知”,他说“如果没有人问我,我是明白的;如果我想给问我的人解释,那么我就不明白了”。

从这些纯思辨抽象问答和表述中,我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他是在以一种神秘的似神的语言极力地否定一般人一般意义上的知识。

现在是什么?现在就是即将过去,立即过去。人的现世的生命是什么?同样是微不足道的即将过去的现在。

只有上帝是永恒的。在上帝那里,没有所谓以前和以后,只有永恒的现在。他并存立于他自己所创造的时间。其实上帝是永远站在淘汰茫茫众生的时间之外的。

奥古斯丁还是要说与上帝比起来到底算得了什么呢?

奥古斯丁之所以成为基督教中最重要的哲学家,就在他凭借着上帝对人作了最彻底的否定。既有情感上,(他以自己的经历为例证)又有理论上的最细致的思辨。

到公元410年,罗马被德哥特族劫掠的时候。一些怀疑基督教的异教徒乘机把这场灾难归结到罗马人不再信仰古代诸神。他们说:“在信奉朱比特时,罗马一直保持着强盛,但现在皇帝不信奉他,所以,他也不再保护罗马人了。”(罗素:《西方哲学史》)基督教中的上帝是不能被怀疑的,412年至427年间,奥古斯丁又陆续写出了《上帝之城》来回答这些异教的挑战。

基督教的发展,基督教神学理论的建立与完整,每一步都是站在对人的智慧和心性的无微不至地排斥和压迫上的。

这位圣人列举事例证明在基督教以前就发生过许多比罗马劫难更可怕的灾难。圣人还提醒这些怀疑论者,在他们现实的灾难到来时,总是跑进基督教教堂中避难。信仰基督教决不会带来灾难,灾难仍然发生是因为还有人不相信天主,或者说相信得不彻底,不充分。

毫无疑问,奥古斯丁决不会忘记对反映人的智慧的科学,甚至是科学猜想的批判。他说:”让泰勒斯和他的水一道出去吧!让阿那克西美尼和空气一道去吧!斯多噶学派和人一起去吧!”(《上帝之城》第8卷第5章)人是不可能有知识的,人的唯一的使命就是去认识上帝,只有上帝是永恒的一切。而人要想获得对上帝的知识。只有通过耶稣,他是上帝的儿子,上帝派他来拯救人类。他是人类通往幸福的唯一的桥梁。

《上帝之城》还仔细介绍了上帝之城及其性质和意义,说它是选民的社会。自亚当犯罪之后,世界被划分为两个城。一个城永远与上帝一同作王,这就是上帝之城。另一个城则要同撒旦一道遭受永劫的折磨。人类既可以进入上帝之城,也可能堕人地狱。标准就是他的生话是不是理想的和道德的。这里的理性和后来西方哲学史中的理性是不同的,这里的理性就是追求上帝的信仰和意志。这里的道德就是意志对身体的全面控制,然而这种控制似乎对性行为无能为力,因为性行为是关于人类得以繁衍的根本。因此性行为似乎与完美的道德生活势不两立。

前面已经提到,奥古斯丁是基督教神学最杰出的理论家。他的理论以《圣经》和圣德言行为根据。又最充分地加入了他个人的天才想象和他哲学家的理论天性,凡基督教所涉及的内容,他都做了深入地发挥,称他为圣奥古斯丁是当之无愧的。

从对他的两本代表著作《忏悔录》和《上帝之城》的介绍中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基督教这个统治欧洲十个世纪的教派,其主导哲学思想为全面否定人,否定现实生活,否定人的智慧和作为,包括人的天性和本能,而不得不使欧洲精神世界发生了第一次严重的偏差。还是这种偏差造成了后来被文艺复兴人士称之为“黑暗世纪”的年代。

在这个人类的黑暗世纪中,只有上帝在高高的天空中泛着青冷的光。

我们只称基督教哲学是西方哲学的误区,而不去进行全面的否定,是因为基督教教义的确道出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即精神内容,人的神性因素,也就是中国哲学中天的因素,天理的因素。

我们肯定它用信仰和戒律来敦促人类的觉悟,来遏制由早期科学猜想和人的动物性本能刺激起来的对自然盲目的激情和贪欲。从而实现人类社会一片太平的上帝之城的景象。

我们称之为误区,是因为中国智慧相信人在自然运化之中同样是有地位、有意义的。我们不能苟同“原罪”的思想,不能满意让人类一切皆被“原罪”的绳素所束缚,不能赞同人类食、色的天性一并被轻鄙地抛却于罪恶的污沼。

尽管基督教的兴起,基督的殉难对于遏制古希腊灭亡之后野蛮人加入欧洲社会造成的种种人欲横流的罪恶。起到了作用,果真帮助了许许多多的欧洲人,包括战争中的刽子手,洗心革面,放下屠刀,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境界中的高超,但它对人性极端地排斥和压迫直到无限地否定人类本身,毫无疑问地为后来的人欲也同样长久有力地种下了反抗的祸根。

当我在思考和著作中,面对如此奇怪而无比真实的欧洲哲学的摇晃与偏误,以及这种摇晃与偏误所造成的一次又一次严重的社会灾难,越来越无比深切地感到中国哲学、中国的精神、理论中的文化实质所负有的重大责任。

偏失虽然可以出现神奇的效果,然而偏失终归不能长久。欧洲社会终于在继基督教之后又一次掀起了对前一回思想的巨大的反动。

  

(三)反神性的“唯人主义”

  

第一,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西方社会发展。可以分之为包含着分裂倾向的古希腊时期、基督教时期、唯人主义时期(从15世纪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和反省觉悟时期(20世纪上半叶直至现在)用了两千多年的时间,走的是一条待分裂、分裂和仍然分裂的路程。

第二,西方社会称他们15世纪至19世纪的哲学主潮为“人文主义”或“人道主义”,但我们在考察这一时期西方思想的口号、旗帜和产生的影响及其结果之后,认为用“唯人主义”来表达其精神实质更为妥帖。从写作技巧的角度说,为了与上一节基督教的唯神思想相映照,用“唯人主义”也更为鲜明生动。

  

1.唯人主义的起始

西欧人到底按捺不住清心寡欲的折磨和“原罪”的压迫束缚,或者说人类的地位和意义。人的天性到底不能够长久地被鄙弃和摧残。在基督教的中心意大利最早走出了但丁和薄伽丘。《神曲》既说神也说人,小心翼翼地在不得罪天主的基础上,尝试着稍微表达一下人性,人的感情。薄伽丘则赤着胳膊,露着腿在其长篇巨制《十日谈》中大写男欢女爱,恰以鳏夫遇见了小寡妇,又贪又馋,一把撕下了蒙在一只只茁壮而又激情冲动的肉体上神性圣洁的羽纱。这是唯人主义的文学表现。文学虽然还不是哲学,但它所反映的生活倾向和现实同样是哲学思考的现实和产生的背景。

科学的发展是唯人主义的另一个有力的武器和诱惑。冯友兰先生曾专门指出科学与宗教的对立。他说,科学每发展一步,宗教就衰落一步,这都是因为科学的主体是人,是人的智慧的结果,是人的努力的结果。在这里最清楚不过地看到人的主动的力量对自然的不断了解和利用,而且都是可以演示的,即看得见摸得着的。有什么比看得见摸得着的更能够动员一般群众的热情。

我们说,是人的智慧创立了科学,又是科学帮助了西方人从宗教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另外,教会本身的腐败也成全了唯人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教皇借上帝的名义直接干预和操纵现实的政权,对世俗的权力越来越表现出极大的贪婪。鼓吹克己禁欲的人要么偷偷地躲在教堂里吃鸡,要么借着夜幕的掩护摸街串巷去亲世俗妇女的屁股。更有甚者,为了搜刮钱财去支付圣事活动越来越奢侈地铺张,教会更在全欧洲范围内一次又一次发行所谓“赎罪券”,并且极无耻地宣称,就在金币扔进募捐箱发出了当声响的时候灵魂便被接进了天堂。本来是遏制和打击人欲的宗教,在其迅速地发展以后又全面地走向其反面,成了贪婪和无耻、人欲中最下流的东西,支配着去进行赤裸裸地欺骗。

唯人主义有了这么多的有利条件,怎么能不立即崛起,并反神性地走向另一个极端呢?怎么能够不写出“文艺复兴”时充满人性人情的俗世光辉篇章呢?

爱欲的最充分地发作与宣泄;技能的跨领域或超正常发挥;摆脱教皇束缚的世俗王国又在国家利益的名义下磨刀霍霍,准备为争夺土地和金钱而厮杀。

唯人主义借“文艺复兴”之名在欧洲拉开了序幕。而马基雅维利竟是这一时期哲学上的第一面旗帜。

马基雅维利(1469-1527)是意大利佛罗伦萨人,曾出任佛罗伦萨政府的外交命使。梅狄家族复辟以后,他才被迫隐退乡村,著作有《君主论》和《罗马史论》。

如果说《罗马史论》是检讨罗马帝国历史得失的书,那么《君主论》则依据自己对意大利罗马社会的观察与了解提出了上帝的社会来源说之惊世骇俗的见解。如果说《君主论》中的思想是唯人主义的开路旗,它的旗杆确实是深深地插在宗教腐败变质的土壤上。此旗猎猎的声响,响彻在五百年以后希特勒的国会纵火案的烟雾中,响彻在两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空。

《君主论》说,君主和教皇没有几个是合法的,他们大部分都是凭着狡诈欺骗和贿赂才取得地位的。再卑鄙的方法都是合法的和无可指责的。书中,马基雅维利特别列举了亚历山大六世的儿子凯萨·鲍吉的例子,对其大加颂扬。凯萨为了王位必须首先杀死他的哥哥,使自己成为事业的唯一继承人,然后假借天主的名义征伐一些领地,然后操纵教会选择,使教皇成为他的同党。深知凯萨计划中种种卑劣无耻手段的马基雅维利说:如此,回顾凯萨的全部行为,我找不出丝毫可指责的地方。相反,我把他看成是一切要把握大权的人效法的榜样。

奇怪而有趣的是马基雅维利只欣赏手腕,那种竭尽人力之能事的手腕,而不去注意目的是否重要或者有意义。这种凶恶而又盲目的手腕欣赏是人所能做到和只能做到的。是什么原因导致马基雅维利无视目的意义或者说去关心目的,是历史的暗示,还是他对未来欧洲历史的预感?!

《君主论》的第二个基本思想是对一般公认的道德的直言不讳的蔑视。他说,做君主的如果总是善良,就要灭亡,他必须狡猾如狐狸,凶猛像狮子。书中(第十八章)标题就是“君主如何守信义”,在守信义有好处时,君主应当守信义,否则不要守信义,君主有时候必须不守信义。他说:

  

但是必须会把某种品格掩饰好,必须习惯于做混充善者、日是心非的伪君子。人们全那么头脑简单,那么容易顺从目前需要,因此欺骗人的人总会找到愿意受欺骗的入。

  

我只举一个实例,亚历山大在世除骗人外一事不干,他旁的什么事也不想,却还找得到骗人的机会,再也没有谁比他更会下保证,或者发更大的誓来断言事情,可是再也没有谁比他更不遵守保证的誓言了。“君主不需要具有一般意义上的美德”,“但装得有这样的美德却是非常必要的”。

值得提出的是,在中国的哲学理论中从来没有一个学说如此极端无耻地标榜人类邪恶,即使是在分裂对峙和王朝更替、王位巩固的残酷的斗争中,有些国王和君主曾使用过类似上述的卑鄙伎俩,也是一次一次地坚决被中国智慧之心所批判。使得人性的邪恶不能够在东方的广袤土地上积累。周而复始的王朝更替可以帮助我们说明这个智慧的力量。一个新生的王朝无论如何总比上一次没落的王朝更有德性。

西方则不然,唯人主义几百年风行欧洲,人的邪恶在理论的支持和纵容下迅速地形成了邪恶的积累。它的最严重的后果就是两次世界大战,既毁灭了上帝也毁灭了人。

《君主论》在支持了人的邪恶之后对他们奉行了一千多年的上帝也采取极端轻浮和蔑视的态度。

它说,不需要具备一般人美德的君主必须把自己装扮成上帝的使者,笃信上帝的虔诚的教徒,这样才可以随心所欲支配上帝。

中国哲学几千年如一日相信天性、天道,尽管各流派之间在“天”的问题上有分歧,但从未出现对“天”如此轻薄。用如此猥亵的语言得出如此结论。

这不能不说是对基督教最残酷的报复,的确应验了中国哲学物极必反,一开始就表现出了大盈大亏的循环。

西方以后的唯人主义哲学虽然形式千差万别,但其根本的主流始终没有越过马基雅维利的疯狂;而且也没有一种哲学家像马基雅维利学说那样真正地对他们一代又一代君主起到那么深远影响和那么具体的指导。千变万化终离不开一个“人”字,离不开怎么利用上帝之名大行违背上帝之实;阴谋、凶残与丰功伟绩并肩齐步;杀戮、毁灭与伟大的人的英雄相提并论。这不正是14世纪明朗开来一直发展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西方哲学现实吗?

如果说基督教神学统治西方思想是得益于由耶稣创造,后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基督教一系列神秘的程式,那么唯人主义得以横行无阻、甚嚣尘上,离不开科学的支持。

  

2.科学

科学是解释和了解15世纪以后西方世界现象所一刻也不能离开的名词。目前广义地说科学可以囊括人类所有的智慧。今天我们要讨论的科学仅指自然科学,对人对自然现象所做到了的物理的、化学的掌握和使用。罗素称近代世界与先前各世纪的区别,几乎每一点都能够归源于科学,这绝没有夸张。

我们这里讨论科学也不是在讨论自然科学本身,而是因为这些属于自然科学的成果直接而又有力地加入了西方唯人主义时期的哲学思考,深刻地影响了哲学的进程和面貌。

我们知道,唯人主义作为基督教神学的反动是极力强调人的意义而批判和否定神的。神的不可见的奉行神学对人的变质,使早期唯人主义者按捺不住要跳出来表达他们对这种压迫人的现实中的虚伪怀有憎恨。然而,思想对思想的批判是无力的,是很难作广泛动员的。最能动员人、号召人的是实证、实绩,是那些为一般人皆能看得见、摸得着、用得灵的实在。自然科学恰如其时地出现与发展,正好补充了唯人主义者实证方面的空缺,有力地帮助了他们施行对宗教神学的批判,同时科学的方法也自然地被他们欣赏,接纳进自己的哲学思考,更何况这期间有许多哲学家本来就是科学家,如培根、笛卡尔等。因此,在他们的学说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显示出科学的本色,即并不在他所做的事,而在乎他抱什么态度信它,因什么理由信它。科学家的信念不是武断的信念,是尝试性信念;它不依据权威,不依据直观,而是依靠证据,可见的证据。

众所周知,最早以科学的面目站出来动摇基督教神学权威的是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以及稍后一些的牛顿。

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指出地球是运动的,它在绕着太阳转的同时转,公然向基督教经书中表明的地球中心论挑战,“胆敢把哥白尼的威信凌驾在圣灵之上”(加尔文语)表明自古以来便相信的东西也可能是错误的。

开普勒继哥白尼学说之后竟然发现了三个定律,进一步指明地球作为宇宙中的一颗行星的运动轨迹和伴随这样运动而相应出现的现象。

伽利略及时地提供了望远镜。通过望远镜干脆把这些理论上的发明创造看得一清二楚。然后把它们做成模型,用他们自己发明的数学物理学原则推算每一个细节;然后把这些与普通人也同样看得到的现实相吻合的内容告诉群众。

       尽管基督教僧侣集团对这样无视神灵的学说和证明竭尽批判、排斥、打击之能事。然而较量的一方是可以证明的事实(尽管僧侣攻击望远镜是魔幻镜),另一方则总是拿着早已让人生厌的教条。这场斗争在群众中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了。

       虽然教会可以凭借它最后的权力从肉体上消灭这些优秀的科学家,暂时地终止一下他们的研究。然而他们的精神和成果早已深入人心。

       本来就已经流于肤浅的神秘烟雾一旦被看透就再也无法重新修补了。而这种重新修补的努力和因疯狂而采取的过激行为只会从反面激发人们非要把这些烟雾彻底弄散了不可。

       牛顿就是这样的后来者,尽管他屈于压力还保持一种谦卑的外表,然而,他实实在在的发现,又使他这种表面上谦卑反衬出那个压迫他的神学显得格外滑稽。

       随着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牛顿宣布,一切都在自己运行,无须神父插手。

       在牛顿时代,人们通过抬头望天,了解天之广阔。在庞大的宇宙中,地球不过针尖大小的小小卫星而不是中心。如果说上帝是宇宙中的主宰,那么这个主宰也不应该只关心着针尖大小的地球。

       是的,无可否认的,自然科学的巨大发现对于帮助西方人摆脱宗教反人类的桎梏有着无可比拟的重大意义。这些本来应该使人类感到渺小的发现却极大地鼓舞着人们起来恢复他们应有的自尊。

       科学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人的力量的体现,其价值和意义都是不可否定的。

       然而同样就是这个科学在为人间天堂奠基的同时又撬开了通向魔鬼之城的大门。

       它在激励起了西方人自尊和力量意识的同时,又作为工具成了唯人主义者人欲的又一轮膨胀的帮凶。它确实帮助人打倒了神,然而对人本身它却表现得格外苍白和软弱无能。作为方法论(永远证明着人的伟大的方法论),加入哲学不仅造成了西方哲学上的又一次巨大偏误,也使哲学本身顿失精神的魅力。

       在唯人主义哲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西方科学社会里。人们陶醉在对有限的有知之中(这是科学所能做的),而完全忘掉了无限以及对无限的无知(科学的终极状态和最伟大的科学家可以了悟)。完全没有耐心去了解有限的有知与无限的无知之间的联系,便斗志昂扬凭借有知改造和安排起有限来,从而破坏了有限与无限之间的平衡,注定要招致了灾难性的变故。

       基督教偏误导致了上帝的死亡。唯人主义的偏误(如果这种偏误还在继续,还将指导社会)必然地导致人类的毁灭。

      

*                                   *                                     *

  

       我只关心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哲学主流,而对后来18、19世纪由此主流派生的技术性的思辨哲学就不予评论了。如前所述,无论这些哲学形式怎样千变万化,但永远都在“反人类的宗教”和“反神性的唯人主义”之间的思索中,没有实现本质上的飞跃。

  

  

第二章

西方现实的严峻

  

       我们讲西方现实的严峻绝不是对工业文明的肤浅地批判,而是指在古希腊就出现在主、客分裂的基础上,忽而摆向唯神忽而摆向唯人的西方精神背景下建立起来的思想境界和现实世界对神和对人的双重否定与毁灭。这就决定了我们立意的深刻和忧虑的深重。

       在这个表面上看起来,宗教仍在继续,依然神圣;科学高度发达,既充分地体现着人的智慧又给人提供越来越五花八门的享受的西方世界里,宗教的信仰成了一种精神寄托,不是一种理性的觉悟,而追求财富与享受成了谁也无力遏制的惯性,且越来越多的人被其裹胁。只有当他们的天良告诉他们如此发展是多么可怕和空虚的时候,他们才回到宗教信仰的憩息地来稍事休息,然后又加入下一轮为了财富和享受的拼搏,自然中的神性和人本身中的神性都被实利地对待着,一概流于表面,所思所想与所作所为大相径庭。从而造成深刻的精神危机。这是一种抽象的说法。

         我们都有这样的常识,精神上的危机往往要借助实际的功效来予以填补。实际中的功效要凭借行为。行为的规模往往与精神危机的程度成正比。在我们的现实中,那些无事找事,无话找话,见人就说自己忙得不可开交的人往往都是精神空虚的人,或者说尚没有建立自己的精神生活的人,或者说是精神陷入危机的人。西方社会则是从总体上陷入这样的危机。他们总是要借行动,借大幅度的行动来填补精神上的空虚,行动的意义完全在行动本身,而不去思量行动的结果。无数这种行动的结果的积累就形成今天的严峻现实。

       严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甚至可以说是全面的。我们的著作只择其两个最根本的方面加以展开。

  

(一)掠夺了自然

  

       这里讲的自然首先是地球,然后是保护地球的大气层,然后是与我们地球息息相关的其他宇宙秩序,用地道的中国话来说,这些都是我们人类的命根子。

       中国哲人几千年如一日一再告诫人们,自然中的一切自它们“无中生有”之后,都被派定了无可替代的用场,无一不体现着大道的精神和生命。人类是它们中一部分,一个在人类看来的特殊部分。它们彼此供需相应,同气相求,生息扣连,大自然在“无为”之中供给了人类和其他生命所需要的一切,阳光雨露,轻风明月,瓜菜果实……说不尽的美妙和谐。

       然而在唯人主义的旗帜下,人类中心论代替上帝中心论,并在科学技术的帮助下迅速展开向人之外的一切的战斗。准确地说是西方人之外的一切,因为其他的民族也成了他们讨伐的对象,这是后活。

       那么,西方人找到了第一个目标就是科学技术产生的对象一一大自然。

       大自然无心但很有限地启发了科学,唯人主义者忘掉了这一切。他们顾不及那个无知的无限将对人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便迫不及待地利用有限的有知向自然展开全面的攻击。但攻击的战场千差万别,没有联系,完全是局部的、割裂的。大自然的生命力、生命的意识被肢解,而人在这种割裂和肢解中一次又一次证明了“力量”,得到了极大利益。所以他们对科学技术的每一次提高,每一次进步都要表示出难以遏制的喜悦和欢迎。

       真是很难想象,人类在300-500年中就如此严密地组织起来。向自己赖以生存的大自然进行征伐。哪里有黄土他们就去哪里摆开战场,进行围猎。为了得到他们所希望的某种稀有金属,可以以亿万倍的渣滓为代价。说人类在对自己生命基础的大自然进行着敲骨吸髓地掠夺是恰如其分的。它所造成的恶果主要有如下几点。

       第一,破坏生态平衡,这一点是我们所共知的。随着树木森林的被砍伐,水土流失,草地沙漠化,大气在变暖等等,我们认为这仅仅是可以感觉到的表面现象。它的深层危险是人正在局部地阻碍自然秩序的顺畅运行。

       第二,破坏了自然的神性。牛顿的万有引力说,一切都在自己运行,不需神插手,然而为什么自己运动,再回答是因为万有引力。是什么赋予自然以万有引力呢?我们是不能否定自然运化法则中神性原则的。自然科学的高度的发展恰恰是在证明这个原则而不是否定这个原则。这个原则就是中国的“天道”和“天理”。可是,自从唯人主义和自然科学携手并肩以来,他们把自然作为可以获取利益的对象,而且相信自己有能力。也有权力随心所欲地夺取和占有。给人一种谁都可以向自然开战的恶劣印象。所谓保护自然也是为了下一轮的掠夺或者继续掠夺,因此保护显得格外地虚情假意。就像奶牛场里给奶牛吃上好的饲料是为了挤出更多的奶。

第三,人为地将自然中比例恰当、相互作用以致和谐的诸种因素、物质元素分离开来,将其特性使用到极端,并称之为物理和化学,戴上科学荣誉的桂冠。

我们说,地球上的一切自然配合得如此精妙,不能不使我们感到天道的伟大。在无声无息声的山川大地之中包含着那么多性能迥异的物质,它们既是地球自然中的有机部分,同时又滋养着地球、自然。天道允许人类具备了解这些组合原则的智慧,本来应该唤起由人及神的神秘,可是唯人主义者和长期用唯人主义思想影响出来的人们,遏制不住地征服自然。唯人独尊的欲念,竟将他们了解的自然法则反其道而行之。原来组合在一起的,我将你分解,原来不在一起的,我将你合成,然后根据欲望指引的方向加以利用。得到了极少所谓有用的东西,扔下了一堆又一堆废料。有人大声疾呼,人类正处在日益增高的废料堆的包围之中,这是丝毫也没有夸张的。污染,这个伴随着唯人主义和科学技术的新名词比历史任何一个时期都刺人耳目。五百年以前绝对想不到污染二字到底意味着什么,也绝对想象不到仅仅几百年的时间人类怎么就把自己生存的环境弄得如此恶劣,连在浩瀚的大海里生活的鲸鱼也被逼得跃上海滩自杀。

在轰轰隆隆的开山炮中,在日益增长的美元积累中,在越来越舒服的居室和灯红酒绿的舞池酒吧中,谁也不去想笼罩着天空,遮断了星月的乌云。

第四,无可遏制的开采,使自然资源枯竭。我相信自然资源是一个相对恒量,用完了就没有了补充。而这个有限资源要保持我们人类生活多少代同样是一个定量。今天开采了,明天就没有了。有些资源固然可以复生,但绝大多数资源是难以复生的。今天文明的标准就是看谁开采得多,利用得多,开采和利用手段(技术)高明与否。这真是一个危险而荒唐的锦标。矿山和各种工厂还在不断地建立,生产的规模还在不断地扩大,大量以自然物质为原材料的产品还在不断地被试验和投人生产。……大自然已经有了可怕的反应。地震、洪水发生得频繁了,直接工业污染每年都有新的记录,有人曾列出1989年震惊世界的九大公害(见报)。

  

①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工业排出的二氧化硫有害气体和粉尘蓄积在大气中,引起几千人出现呼吸道症状,有60人死亡。

②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市,因汽车排出的尾气产生一种光化学烟雾。使许多居民眼红、喉痛、咳嗽,严重的造成死亡。

③多诺拉烟雾事件。美国的多诺拉镇,二氧化碳气体和粉尘,蓄积在深谷的大气中,造成当地居民约6千人患病,死亡17人。

④伦敦烟雾事件。英国伦敦、因天空蓄积酸雾进入人体呼吸道,造成2000余人死亡。

⑤四日市气喘病。日本四日市因石油化工厂排出的废气造成510人得喘息病。36人死亡。

⑥富山骨痛病。日本富山县神通川下游地区,由于含有金属铜的废水污染,到1970年(骨痛病)患者达280人。

⑦水俣病。在日本水俣湾沿岸,因工厂排放含汞的废水污染,造成居民有机汞中毒,据统计共发病180余人,死亡50人。

⑧多氯联苯中毒事件。日本一家工厂在生产米糠油过程中,由于多氯联苯残留在米糠油中造成大范围的中毒事件,患者达一万余人,死亡16人。

⑨甲基异氰酸盐毒气中毒事件。印度博帕尔市一家农药工厂,因毒气渗漏,造成2O万人中毒。

  

以上我们谈到的是工业上的情况,农业上的情况也一样严重,原因还星依仗科技对自然秩序和规律的蔑视。表现为:

  

①为了追求高产而进行超时序或逆时序的耕作。一熟改两熟,两熟改三熟,插播套种,千方百计。

②广泛使用化肥。化肥是一种典型的化学合成肥料,从自然物质只提取了看起来是农作物所必须的“精华”,治标而反本。它的广泛使用使农田板结,田力下降。

③农药的使用改变了农作物的营养习性。我敢预言,照目前已经达到的用量再过20年。不仅药不死害虫,而且人已经不能吃稻米了。因为药性已经部分地被吸收,成了稻米的组成部分。

④机械化、工厂化的养殖业的兴起阻断了自然中各种动植物间的交流……

  

综上所述,对自然不尊重,在自然的秩序中强行加入人为的环节,这是掠夺大自然的两个基本内容。它包括毫无遏制的开采,任意分裂、组合;“三废”对环境的污染以及改变自然中动植物的习性。

  

(二)掠夺了人本身

  

在唯人主义的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社会居然最后走到了对人的掠夺,这既是社会现实,同时更是一种理论思考,一种比现实稍远一点的思考。说它是社会现实,因为确实大量存在着;说它是一种理论思考,因为这种现实还并不为广大的群众所认识。就像我们上一节讲到掠夺自然、污染了环境是一样的情景,一般的人住有空调的较为宽敞的居室里,上下班有小汽车开已经感到很不错了,特别是当他们来到物质较差的国家,这种很不错的感觉就更明显了。应该指出的是,这样的不错的感觉确实也无法超越已经形成的事实,它主要表现在三个大的方面。

  

1.人的尊严的丧失

人与一般的动物不同之处,有人说是人可以创造性劳动,人可以按照美的原则来创造等。其实最根本的一条应该是尊严的意识,这里边包括荣誉的意识、自我实现的意识、价值的意识。不同的社会时期人类有不同的尊严意识。在不同的哲学思考里,尊严意识有着截然不同的内容。

中国人有着贯穿始终的尊严意识,那就是人与天、地参,也就是作为一个人他立于天地之间,顺乎天理,适乎人情。“赞天、地之化育”天有四季,地有各种资源,人有丰富的才智,能组成社会,确立道德的法则。当然,这个法则的确立比照着天理、地情,不是人能够随心所欲的。能够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是最大的荣誉,最大的价值,最大的尊严了。

西方则不然。西方唯人主义冲出宗教压迫之后,其尊严意识的基础是唯人独尊,没有上帝,也没有天地,只有人。人的一切都是正当的,不应该受到任何束缚,所谓人生而自由。人的荣誉来源于对人以外事物的战胜和超越。谁说我们必须听命于上帝,只有从他那里才能得到智慧和力量。科学驳斥了你们,人可以自己了解这一切。而且可以利用和支配这一切。上帝选了马,我们可以用火车,是人自己创造的,比马跑得快。上帝为我们安排的秩序远不如我们自己制定的法则更合理,更让人开心。是科学揭开了宇宙之秘,是科学使我们显得更加有力……忽然有一个早上,已经发现通过已知的时间、空间概念所能把握边缘的科学宣称,人并不了解自然。科学每进一步,人们对自然把握就倒退一万分,而且先前的科学成果,人的智慧的结晶所建立起最值得骄傲的核电站、核武器随时都有可能吞噬人类的性命。人及天及地一齐被抛进核威胁的阴影。只要有一天核武器爆炸开来,千百万的人会在毫无作为的情况下结束生命。这景象和几百年前时的情景是迥然不同的,那时的科学是给人带来自信和力量的。在什么也不知道(被告诉无可知道)的情况下,为终于知道了一些而高兴,几百年后演变为在以为什么都可以知道、都可以改造、都可以征服的情况下,人的最忠实的伙伴科学告诉人们:“我不能再给你们什么了,真正的世界是无可知的。”物理学家在袖口上印上浑浑然转动不已的八卦圈。正因为如此,自然之力又成了极为可怕的魔怪,自然现象每一点变化都在人的心中引起极大的不安和恐怖。

充分的自信、充分地施展之后忽然发现了自己的无能,而且是绝对的无能。再回顾走的路程上到处是难以收拾的垃圾,人的自尊和尊严还能够骄做地维持着吗?

这就是一贯支持着唯人主义发展科学给人的最后的回答。

在有关科学的问题上,我完全赞同汤因比博士的见解。从局部的角度看,它确实给人以“力量”,然而力量是中性的,可以做好事,也可以做坏事,关键是怎样地使用。它一旦被操纵于唯人主义的思想中,其善恶的分化就更加明显:遵循人性善的部分,科学帮助人有限度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误入恶的歧途,它又给人造成一次又一次深重的灾难。只有当科学又一次达到无知,将唯人独尊的狂妄彻底粉碎之后,它便接近了哲学,可能会成为善的力量,伦理的力量。科学如果不上升到伦理地位,它给人带来的只能是灾难和耻辱。比如说战争,如果没有科学的加入,战斗的双方充其量一个人只能一次杀死一个人。科学加入以后使一个人一次杀死一百万人成为可能。每一次战争的升级都毫无例外地得益于一个新的科学发明的支持。而西方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五百年的历史是一个战争不断升级的历史。战争的环境让邪恶变得肆无忌惮。杀人、放火、掠夺是英雄的行径;有制度地充分发挥的是人暴虐,不认识的人之间相互残杀。战争时期,一切与战争有关的人都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战争的需要,要么去杀死别人,要么被别人杀死。在这种情况下是没有个人意志和以个人意志为基础的尊严感的。科学和战争原是要给人带来尊严和荣誉的,而历史证明,人的尊严和荣誉恰恰在不知道的无限的科学里和没有节制的欲望中丧失了。

  

2.机械化的人

把人像机器一样编排进流水线的工作程序中,这是工业杜会为了追求高效率而发明出来的最有效的办法。人的手、脚和工作的姿势都被极其周密地功能化了。工作中,人和机器一样只需要发挥其可以劳动的功能,其余的什么也不要。发明这个方法的人成了工业社会的功臣。由于工作的惯性使工作之外的时间也被带动起来加入流水线似的循环。吃饭、睡觉都是程式化的,人离开了极规则的钟表便无法生活了,或者全乱了。一切都必须严格地按照时间,而这个时间不是根据自然原则的。人的生物律、自然中当然的法则都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工厂里机器运转,人所需要做的就是根据工作的要求接受既定的指令,然后将指令的任务完成。由于机械化、自动化是那样地全面和充分,它已经化作了一种文化深入了人们的心底,以至于人们在处理人本身的许多问题上都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的方法,包括教育和个人感情的处理。

  

3.对象化、物质化、符号化的人

由人发明的科学已经在无限超越的思想指导下要实现对人本身的超越。本来是科学的操纵者、研究者的人已经全面蜕变成科学研究的对象,进行着大量的物质化分析和定性、定量的研究。

为了达到定性、定量的目的,科学有意识地对人的个性、情感的复杂和人的审美特性予以忽视。人的应有的生动活泼的面貌被埋没在抽象化、普遍化的一般生命体的概念当中。把人的精神现象的独特作用、意识的奇妙感应功能等以不能用定量说明,或者说不能用仪器来证明为理由,一概斥之为直感,虚无缥缈。

当对人进行表格化处理时,人便变成了地地道道的物质化的符号,人的精神和与精神相关联的生命体都可以用数学的公式来说明。活生生的人的真实面貌一旦被忽视。轻视生命的倾向就产生了。

西方以科学技术和数学公式的方法来管理社会和组合人民已经成了习惯。

在效益目的的指导下,只要有利于科技的操纵,对人的一切进行一次又一次严密的公式化处理。不管这些操纵是多么严重地损害了人的智能和美学感受。

在人类优越感、征服欲一手推动起来的科学的、技术的现实、确定最为有力和成功地改变(仍然是局部的、有限的)和支配着自然力,但同时它对人本身也同样有力地予以了征服和支配。又由于人与自然在质的广阔和量的丰富上无可比拟,因此,科学技术在对自然的支配上遭到了自然力有力的报复和打击,但在对人的支配上却格外地成功和全面。人的姓名可以用数字来表达,人的智慧可以用字母表示。人的居所和工作台也是号码,在许多的社会公共的场所,人的姓名显得微不足道。

在最充分的西方文明社会里保留和保持住个性,这只是少数人的特权。对于大众,个性往往是不合群和怪癖的代名词。汤因比博士说,本来“说一个人是Cipher(符号,不足取的人)含有对那个人的轻蔑之意。其意思是说,这个人缺乏人性中最宝贵最显著且最重要的资质,然则科学却名副其实地将人变成了符号”。

完全可以想象,当人作为一种研究的对象,被物质化地进行数据处理,并用符号来表达它的意义和存在成为风尚的时候,人性的丧失和品德、伦理情感的堕落,其行为该有多么整齐而又盲目。机械化地操纵使人逐步地忘记天性,而天性越少操纵就越容易贯彻,随着操纵的全面深入天性将逐步地接近完全丧失。人与机械、与物便完全步人同质了。

  

4.机器人

把人的功能规范以后体现在机器上,产生了机器人。然后又用这些机器去局部替代人的工作,西方文明就是这样由人及机器,再由机器及人反复地推敲着、交融着。有人预言,随着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和精密的电脑应用于机器上,机器终归有一天无限地接近了人。说是这样,人就会最大限度地从劳动中解脱出来去从事高质量的娱乐活动,如果娱乐也被电脑机器人或科学技术占领了呢?

集中起来默默无言地看电影、电视,各人打各人的游戏机、人与人之间直接交流被省略了。

书不需要读了,资料可以找电脑去要,又全面又仔细,然而读书过程中的欣赏呢?

机器人与人相互交融把机器变成了人,也把人变成了机器(当然现在还没有等同)。许多词汇都可以同样地使用于人和机器表达相等同的意思,如机器坏了,人病了,都可以说,有毛病了。人饿了,说,哟,燃料不足了,为运动员呐喊,叫“加油”!一个人在紧张地工作,说是全速前进:工作量很重叫满负荷,一个机构开始工作叫开始运转等等。

  

5.城市

人口和工厂高度密集的地方叫城市。机器一个车间接一个车间地安装,人一个单元接一个单元的居住。机器和人都有自己的一定的周而复始的任务和工作时间。为了防止灰尘和自然气候的影响,白炽灯代替了太阳,霓虹灯代替了月亮,而且,有多少工厂就有多少废料,有多少人就有多少垃圾,面色是白皙的,而且体型正在适合工作的需要恰当地起着比例上的变化。

日本有一位哲学家叫池田大作,他曾与汤因比博士对此进行很长篇幅的讨论,并提到了人性、宗教的高度来批判,其实这一切都可以从机器人的原理中找到根据,人的功能的集中,突出用机械方式表达,其前因后果被极大地省略,当然地要造成灾难,宗教是无济于事的,因为宗教也被这时尚摧毁了。

  

*                                   *                                     *

  

以上两节所涉及的严峻的社会现实并不是中国根本就没有的,仅从现象看,有些问题,如污染,比西方还要严重。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不是东方中国价值观念的必然产物,而是后天传染上的、学习来的,一开始就受到了中国固有的价值观念的有力抗拒,而使这些只可能源于表面,是很容易纠正的。

  

  

第三章

西方的觉悟

  

什么叫做觉悟?觉悟就是通过感觉达到明了。从感觉到明了的过程也叫觉悟过程。

什么叫感觉?感觉就是通过看、听、经验而得到认识和体会,当然应该包括直感,如果再因为人的直感不符合科学而不予以承认,或斥之为谬误,人真的完全成了电脑或者说电脑真的可以完全地取代人了。

西方的觉悟是指西方的一些大哲学家、大诗人、大文学家根据自己对所处环境的感觉经验而逐步明了环境及其发展趋势的过程。它不是突然来到的,而是伴随着唯人主义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几乎完全一致的认识,并将其隐喻地、从含混至明晰地表达了出来。

这些智者几乎都为人对神的胜利而欢呼过,都曾热烈地欢迎人性交流的春天,都曾为人的力量及崇高而欢欣鼓舞。然而很快,他们就敏锐地感到情况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人类世界不会是春意盎然的百花园,而将是万物调敝的荒草地,世界最著名的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人生和创作的经历较为明晰地代表了这种倾向。他通过他的角色哈姆菜特体现了他对世界看法的根本转变。哈姆菜特曾是一个热情的人文主义者。曾热情地唱道:人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杰作,有着神的灵性,有着不尽的生命活力,居住在太阳高高照耀着的生机勃勃的地球上,享受着热情,创作着不朽的业绩。然而人的无可遏制欲望终于导致了宫廷之中的残杀惨变,一夜之间痛失双亲,没有了爱情和为了一个鸡蛋壳也可以大兴杀伐的现实使这位意气风发的王子最后陷入一种“是继续活在世上还是立即去死”的沉思。

16世纪就已经有了清晰无比的预感,随着欧洲形势的急剧发展,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西洋彼岸又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通过他的作品发出了“丧钟为谁而鸣”的质问。

  

(一)丧钟为谁而鸣

  

1916年,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在人的贪婪欲望的支配下,借着科学的帮助在“唯人主义”的故乡欧洲爆发了,20年后又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火遍布了全世界。每一面战旗上都写着征服与瓜分,每一个战场都可以看到受不住痛苦折磨的士兵大声叫嚷着让他们的同伴朝自己脑袋上开枪以结束伤痛的惨状。最有智慧的科学家在日夜兼程地计算和制造着更为有力的杀人武器,最先进的通讯和宣传机器一齐开动起来向人民一遍又一遍地宣讲着杀人夺财的道理。

战争失去了任何英雄的崇高的因素,陡然使大地沦为血腥的屠场,当人面对这场毫无人性的大屠杀如痴如醉、目瞪口呆的时候,斯宾格勒,一位战争中的德国默默无闻的教师,出版了《西方的没落》。在这本书里,斯宾格勒把文化和有机生命进行类比,经过隐喻的沉思,形成了他的历史形态学,他说:“每一个文化有其各自发展的可能性,它兴起、成熟、腐败,而一去不复返。”

由于斯宾格勒不熟悉中国的哲学精神,把他身处其中注定要自然完结的文化历史的局部当成了人类文化历史的全部,从而直线地认识事物,得出了一去不复返的错误结论。然而他是严肃而真诚的,他认识到了目前残杀是西方文化的必然结果,而这个结果的反人类性又将回过头对支持它的文化进行全面的否定。他不是哗众取宠、危言耸听,而是作为一种幻灭的时代精神的宿命论的表达。这是西方世界大战期间一次最公开最明了的警告。

与此同时,生命哲学和存在主义哲学也盲目地、绝望地唱起孤注一掷的生命之歌。他们在无可奈何地宣讲生命孤立无援的绝境之后希望通过解放个体,让个人能够做出符合自己生命要求的选择,从而实现对已经注定的文化大势的胁迫。

现代主义的文学大师和文艺作家更是敏感地通过诗歌和作品表达世纪末的时代精神。T.S.艾略特《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荒原》、《空心人》等作品,生动地构成了现代西方的大背景,一种文明的无可奈何的破碎。

  

世界就这么告终,

不是轰隆一响,

而是唉呀一声。

(T.S.艾略特;《空心人》)

  

1922年艾略特发表诗歌《荒原》中所表现的“荒原意识”最充分不过地表明西方社会在失去对神、对人的双重信仰之后,所谓“文明的国家”已经变成了荒原、卑琐凶恶、干涸不毛、缺乏生机与希望:

  

一堆破碎的偶像承受着太阳的鞭打,

枯死的树没有遮荫。

人生虽生犹死,内心里一片空虚,

我既不是

活的,也未曾死,我什么都不知道,

望着光亮的中心看时,是一片寂静。

荒凉而空虚是那大海。

  

*                                   *                                     *

  

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才可能出现达尔文和他的所谓进化论,才可能有人敢于把人拉入猴子的行列进行讨论。

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弗洛伊德的学说才能得到反映。人类看起来冠冕堂皇的行为,实际都受制于一个存在于人心灵深处比污水沟还要幽暗的潜意识的操纵,而这个潜意识的内核是性欲,受生殖器指挥。

达尔文、弗洛伊德一个说人是猴子变的,来源于兽,一个说人是兽欲的玩偶,完全受制于兽欲。这种人兽混为一谈的学说不但没有使西方人感到羞辱,相反的时髦一时,被作为方法论去解释他们全部的历史和文明。甚至认为哈姆莱特最后替父复仇为国除害的行为被解释为希望占有自己的母亲而不可得,看到叔叔得到了便产生了一种情敌间的嫉恨,而他之所以迟迟不行动是因为他内心里钦佩叔叔比自己有能耐,实现了他自己想实现而不敢实现的意愿,伦理没有了,正义没有了,人的特殊丰富的感情亦荡然无存,人成了变样的兽。

这些理论到底是学说,还是智慧觉悟后而无可奈何的嘲讽?他们真实地反映了现实,完成了对现实的哲学思考与把握,也成功地顺乎时尚,借着科学的外衣表达了他们的悲哀。古典人文主义者关于人的幻想和信念,作为人应该有的内心尊严和理性都不会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中得到实现,要理解他们首先要去理解兽和兽欲。我们不能不认为他实现了对西方文化与现实的最深刻的终极状态的觉悟。

如果说斯宾格勒的隐喻、艾略特的荒原、达尔文的人兽同种、弗洛伊德的人兽同欲是对西方文明抽象和诗意的觉悟,而法兰克福学院派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的作品《单面人》则对西方的工业文明作了具体的批判性解剖,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工业社会具有这样的一些手段,它们能把形而上的转变为形而下的,把内在的转变为外在的,把精神的探险转变为技术的探险。‘灵魂的工程师’、‘精神病医生’、‘科学的管理’、‘消费的科学’这些可怕的术语(和现实)以一种形式集中概括了反理性的东西。”我们在上一章中曾罗列到了马尔库塞所分析到的现象。工业文明的本质就是以生硬的物质占领人的生动的灵魂。人的内心世界本来是广袤的、深邃的,是一片广阔的具有无限可能性的自由空间,但是工业文明通过无限的物质引诱,使人神秘幽深的灵魂愚钝地张开,变成了功能性器具,变成了物质的容器。

工业文明的物质性湮灭了人的心灵,人的追求物质享受、物欲放纵的结果使物质成了专横跋扈的主人。正如马尔库塞所说:“一种舒适、温和、合乎情理且民主的不自由,正在发达工业社会盛行。”(《单面人》第1页)人们购买汽车、别墅、时装,购买舒适和享受,并不一定来自自身的购买愿望,而相反的觉得是一种无形的隐蔽的力量在操纵着他们。他们为自己的欲望感到厌倦,但又无法摆脱。

我们说,西方的文明现实是严峻的,同时也认为西方智者的觉悟同样是深刻的,回想早在18世纪的歌德的著作中。把人的追求和力量的产生以及对一个又一个困难的征服归结为魔鬼的引导和帮助,到底是由于天才的预感还是人、富有智慧的人的精神中果真存在着对未来的预言功能。浮士德把《圣经·约翰福音》中的“泰福有道”,改成“泰福有为”,意思是说泰初本无道而人将永远有力,举行了近代文明的升旗式,为了追求人的欲望的实现。拿自己的灵魂与魔鬼糜非斯特打赌,他认为他非常的了解人的性格,永远也没有满足的时刻,只要他说出“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灵魂便听凭魔鬼带进地狱。

这既是一个赌注,同时又是一个象征,曾引起全世界无数学者的辩论和猜测。曾启发了一代又一代欧洲哲学家、历史学家去寻找西方文明的真正的动力和动因。

魔鬼引导着人去满足财富和肉体的欲望,去赢得名声和实现业绩,一个欲望的满足刺激着另一种新的更大更强欲望的产生了。饮用了魔鬼生命之水,越饮越渴,越渴越饮,就是这样越走越远,越走越辉煌,永远也无法停步,也不能停步。

理论界把浮士德的经历看成是西方文明的象征,是西方精神的缩影,这是深刻而有见地的。

值得注意的是,浮士德最终在一种理想安宁的新家园面前,还是喊出了“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宁愿让灵魂下地狱,然而天使感其一生努力还是让他的灵魂上了天堂。

这个结局对西方社会有没有启示,宁愿冒着灵魂下地狱的危险也要使自己的欲望停留在一个恰当的分寸上。

物质的社会毕竟没有诗歌创造那么简单。欲望还在继续膨胀兽欲,还在继续激发,魔鬼的引导与奉献还在放射着光芒,战火一次比一次凶猛,武器一日比一日精良,这就难怪在海明威发出“丧钟为谁而鸣”的慨叹的同时。汤因比博士要阴沉着脸又语重心长他说,“西方社会非要付出惨重的代价才可能实现其向伦理的人性的社会转化”。同时又凭着他的几十年研究全世界历史的经验和智慧多次果断地指出:人类的希望在东方,在中国,只有中国才有能力和可能使世界重新为人类所有。

  

(二)大江歌罢掉头东

  

我阅读汤因比的著作心情是复杂的。原以为只有我才知道世界发展大势和中国在未来人类历史舞台上将要发生的作用,万不料早在50年以前,在遥远的西方文明的中心英国有一位以研究历史而闻名世界的历史学家、哲学家就有几乎与我完全一致的看法。

为了表示我对这位伟大的历史性的智者的尊敬,借《汤因比论汤因比——汤因比与厄本对话录》一书所提供的材料再一次介绍他的生平和功绩。

汤因比全名叫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1889年4月15日出生在英国伦敦一个有文化教养的中产阶级家庭里。这一点和我不同,我出生在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民家庭,汤因比的母亲是英国第一代女大学生,还是一位历史学家。他的叔伯阿诺德·汤因比是19世纪下半叶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另一位叔伯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和文学家。在这样的家庭里,汤因比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1905年开始他继牛津大学毕业之后从师著名历史学家阿·齐默思,潜心攻读古希腊、罗马史,并徒步漫游了希腊各地及世界的许多地区,7年后回到牛津大学担任古代史教师?/FONT>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汤因比在英国外交政治情报司任职,参加过巴黎和会。

从1920年起,汤因比受命主编英国皇家国际事务学会的年刊《国际事务概览》,1925年他出任这个学会研究部主任,并被聘为伦敦大学国际关系史研究教授,1937年又被任命为英国皇家科学院研究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汤因比被英国政府倚为“智囊”,曾以顾问的身份参加许多重要的国际会议。1943-1946年间,他还担任了英国外交部研究司司长。

1947年后,汤因比前往美国及世界其他地区讲学。1955年以功勋教授名衔退休,退休之后他仍然孜孜不倦地宣传世界和关心看人类的命运,著书立说,和尽可能多的人交谈,留下了几部珍贵的谈话录。

1975年10月22日汤因比因病逝世,终年86岁。许多国家的报刊都对此广为报道,并发表专文,悼念这位蜚声国际的史学巨匠和哲人。

汤因比一生著述中,仅《历史研究》一部就长达12卷500万字之多。通过著述,建立起了自己庞大的历史哲学体系,内容丰富,独树一帜,启发了几代人的智慧,引起了全世界广泛的重视与研究,被誉为“全世界性的智者”。

就是这样一位全世界性的智者在他与池田大作的谈活中(也是临去世前一年),这样谈论着对世界和中国的看法,尽管受到池田一再地干扰,仍然表述得从容不迫,无比坚定。他说:

  

将来统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欧国家,也不是西欧化的国家,而是中国。并且正因为中国有担任这样的未来政治任务的征兆,所以,今天(指共和国建立之后)中国在世界上才有令人惊叹的感望。中国的统一政府在以前的2200年间,除了极短的空白时期外,一直是在政治上把几亿民众统一成一个整体的。而且统一的中国,在政治上的宗主权被保护国所承认。文化的影响甚至渗透到遥远的地区,真是所谓“中华王国”。实际上。中国从纪元前221年以来,几乎在所有时代,都成为影响半个世界的中心。最近500年,全世界在政治以外的各个领域,都按照西方的意图统一起来了。恐怕可以说正是中国肩负着不只给半个世界而且给整个世界带来政治统一与和平的命运。(《展望二十一世纪》第289页)

  

汤因比博士根据什么做出以上的推测呢?博士谈了八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中华民族的经验。在过去21个世纪中,中国始终保持了迈向全世界的帝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地区性国家的榜样。

第二,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逐步培育起来的世界精神。

第三,儒教世界观中存在的人道主义。

第四,儒教和佛教所具有的合理主义。

第五,东亚人对宇宙的神秘性怀有一种敏感,认为人要想支配宇宙就要遭到挫败。我认为这是道教带来的最宝贵的直感。

第六,这种直感是佛教、神道与中国哲学的所有流派(除去今天已灭绝的法家)共同具有的。人的目的不是狂妄地支配自己以外的自然,而是有一种必须和自然保持协调而生存的信念。

第七,以往在军事和非军事两方面,将科学应用于技术的近代竞争之中,西方人虽占优势,但东亚各国可以战胜他们。日本人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第八,由日本人和越南人表现出来的敢于向西方挑战的勇气,这种勇气今后还要保持。不过我希望在人类历史的下一阶段,能够把它贡献给和平解决人类问题这一建设性的事业上来。

在池田又一次诘问下,博士接着说:“对过去的中国,拿破仑曾说,‘不要去唤醒酣睡的巨人’。英国人打败了拿破仑,马上发动了鸦片战争,使中国觉醒了。”

为了使大家较为全面地了解这个世界智者的觉悟,我在此把他说的全文照引出来。

  

对于中国的状况,我基本赞成您刚才的分析。对过去的中国,拿破仑曾说,“不要去唤醒酣睡的巨人”。英国人打败了拿破仑,马上就发动了鸦片战争,使中国惊醒了。

1839年即鸦片战争爆发以来,您说和中国有关的战争完全是自卫战争,这是完全对的。然而按中国人的解释,自卫的意义也包含着想恢复清朝的鼎盛时期一一即乾隆皇帝统治的后半期一一帝政中国所达到的国界。

中国围绕喜马拉雅高原上很小的一块领土就跟印度关系决裂。这个地区本身对中国没有什么价值,战略上也没什么意义。尽管如此,我推测对中国来说,这个地区是有某种象征意义的,因此印度扩张国界是在中国衰微、无力争辩的时期由英国决定的。

现在没有任何征兆表明中国要越过1799年即乾隆皇帝逝世当年的国界进行扩张。实际上,在阿穆尔河沿岸,最近跟苏联发生了冲突,但一点也看不出中国要认真考虑恢复阿穆尔河右岸和乌苏里江右岸的广大地区。这一地区是从1858年至1861年时期,中国被迫割让给俄国的。但是那里居民的中国色彩,无论当时或现在都是微乎其微的。

然而,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出现了一些以前中国历史上没有过的新东西。1839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在占世界一半的东南亚是名副其实的“中华王国”。虽说只有日本在政治上没有从属于中国,但周围所有也包括日本在内,都在吸取中国文明。从这个意义可以说,中国是统治着“天下万物”。

中国开始和旧大陆西部其他文明的各国民族接触,是纪元前二世纪的后半世,然而在近代西欧冲击之前,对中国给以很大冲击的只有一个印度。而来自印度的冲击又采取了传播佛教的和平形式,并且佛教一旦传入中国,就被中国化了。这正和从匈奴到满族这些北方民族几次征服整个中国或一部分中国而最后被中国化了的原理是一样的。

然而,进入17世纪,代替这些民族而出现的北方的新邻居俄国人,中国不能使其中国化,16世纪侵略过中国,19世纪暂时控制过中国的西欧各民族,也没被中国化。西欧短时间的统治虽已成为过去,但其影响至今还存在。像过去来自印度的影响一样,他想把中国变为信仰非中国的宗教国。可是中国已经把佛教中国化了。这次似乎要把共产主义中国化。然而中国化了的共产主义和中国化了的佛教一样,会对中华民族的世界观和生话方式存有很深影响,并会使其有很大的改观。

1839年以前,中国和其他文明世界的关系,除了一个较大的例外即和平地向佛教改宗,这个来自印度的冲击外,一般地说都不过是表面上的东西,没有什么重要的。然而在过去五百年又因为西欧各民族想通过向世界扩张势力在技术和经济方面把人类统一为一个整体,所以这个以西方为主导的,本来是在西欧范围内统一的过程,也把日本和中国引进到新的全球文明网中来了。这样,从1839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世界的结构中,在军事、经济、政治、文化、技术、宗教等所有人类活动的领域中,中国再也不能返回到东亚孤立的“中华王国”了。

中国今后在地球人类杜会中将要起什么作用呢?由于西欧各民族势力的扩张和暂时的统治所形成的地球人类社会,已经摆脱了这种统治力量,今后仍会按现在的状况继续存在下去。在最近新形成的地球人类社会中,中国仅仅就停留于三大国、五大国或者更多的强国之一员的地位吗?或者成为世界的“中华王国”才是今后中国肩负的使命呢?

这是全人类所关心的事情。特别是与中国毗邻的苏联,和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最为关心的。美国可以从东亚沿岸和海上诸岛撤到开岛,再从夏威夷撤退。一旦需要撤回到北美西海岸,美国和中国之间就可以相隔整个太平洋。不过在今天,单纯地理上的距离已经没有什么重要意义。制造火箭的发明,使辽阔的太平洋宛如一条小溪那样狭窄。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国家相互都在对方的直线射程之内。这就是今天的现实。

因此按我的设想,全人类发展到形成单一社会之时,可能就是实现世界统一之日。在原子能时代的今天,这种统一靠武力征服——过去把地球上的广大部分统一起来的传统方法——已经难以做到。同时我所预见的和平统一,一定是以地理和文化主轴不在美国、欧洲和苏联,而是在东亚。

由中国、日本、朝鲜、越南组成的东亚,拥有众多的人口。这些民族的活力、勤奋、勇气、聪明,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毫无逊色。无论从地理上看,从具有中国的佛教这一共同遗产来看,或者从对外来的近代西欧文明不得不妥协这一共同课题来看。他们都是联结在一条纽带上的。并且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在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这样的统一正是今天世界的绝对要求。中国人和东亚各民族合作,在被人们认为是不可缺少和不可避免的人类的统一的过程中,可能要发挥主导作用,其理由就是在这里。

将来统一世界的人,就要像中国这位第二(指刘邦)个取得更大成功的统一者一样,要具有世界主义思想,同时也要有达到最终目的所需的干练才能。世界统一是避免人类集体自杀之路。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不是在半个旧大地,而是在人们能够居住或交往的整个地球。必定在实现统一的未来政治家的原始楷模是汉朝的刘邦。这样的政治家是中国人?日本人?还是越南人?或者朝鲜人?

  

概括博士谈话的主要内容,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在将来统一世界、协调人类步骤中最为有力的依据是中国几千年如一日的整体的智慧和胸怀。这是既定的史实,而不是因为几十年后出现的亚洲在儒家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四条小龙的威力,经济始终没有纳入博士的人类趋向的判断。

无独有偶,还是一位英国人(大家知道,英国曾是一个日不落帝国,说它是西方世界的旗手是不过分的)克利朵夫·巴克特在深人地钻研了《易经》之后,大声疾呼:看起来中国人的智慧不仅比我们早,而且更具有科学性,他居然谈到了科学。是的,真正的科学原理决不会与中国人对天地道理的认识相悖,矛盾在于怎么使用它。但总的说来、西方人仍生活在一个静止的精神世界中。在那里,每件事都有它固定的位置(见《易经一一第一号成功预测》第36页)。

从西方纯哲学界不断传来的信息看,一个普遍的情绪正在升起,西方原有的一切方法论皆无法使他们摆脱哲学上断裂和难以自圆其说的困境,他们在用各种不同的声音论出一个意思,到了向中国人学习智慧的时候了。

与此相呼应的是处在发达地区的华人哲学家掀起一股中国哲学热。

不同的人,根据不同的理由和经验一齐把人类的希望寄托到了中国智慧之上。“大江歌罢掉头东”,周恩来的一句应该说意思一直未得明了的诗句,只有到这时候才有了最好的解释。

  

  

第四章

太阳仍然从东方升起

  

用太阳仍然从东方升起作为本书“归宿篇”的最后一章,这是我们向大自然学习的结果,也是中国哲学“损益”循环,“褒贬”互换原则的指引。尽管我们在此把中国哲学作为人类精神的归宿尚面临着许多现实中的问题,但不影响我们对它的坚定信念。

解决现实的问题需要现实的办法,需要具体的操作,这不是理论所能取代的。但神奇的操作可以使许多从理论上看遥远不可企及的东西忽然临近,使天堑变作了通途是我们都曾经验过的。我将在下一本书中写出这套操作的程序。目前作这种表述为时尚早。这是知时。不知时,妄作,则凶,什么在前,什么在后,什么当做,什么不当做,也是中国哲人智慧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最重要的。

因此,我们现在谈归宿只能是表述那一系列操作之后的理论状态。我们所关心和需要一起研究的是这个理论状态在中国哲学中是怎样体现的,会不会辜负西方失误的迷惘和我们东方长期坚持的痛苦。

  

(一)唯一的归宿

  

今天,我应该说,中国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归宿,既是我本人超验的体悟,也是关于西方人上下追究而求之不得的教训。人毕竟是人,无论其地理分布有什么样的不同,其面貌特征如何地迥异,但在体悟天道,反省自身,希望探究其来源,希望明了其归宿的大问题上是一致的。全人类6000年左右的文明史就是这个历程的记录。这也是我们把全人类当作一整体来思考问题的基础。而且目前的现实条件不仅使这种思考成为可能,而且无可回避。

在上一章中,我们介绍了汤因比博士的觉悟,那就是中国将从哲学精神上统一世界,并列举了中国完成这种使命的许多历史事件的暗示和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主动的被动的接触中都能产生巨大包容性现象,这是历史经验的判断,仅从精神,纯粹的精神而言,中国哲学同样提供了统一世界的依据,它不仅仅是历史现象的推演以及中国人的品德和能力的特殊,而且在于这个智慧从它生存那个时刻开始就已经具备了这个特质,括定了人类的去向和命运。在理解这个问题上,所谓文化现象的比较以及局部价值上的优劣评判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根本就不是一个分析比较的事业,而是一个觉悟和遵从的必然。严格他说,如何解释都只会使原来单纯的问题变得复杂,更不用说带着转瞬间即逝的价值观对它进行肢解和随意取舍了。遗憾的是,这种倾向已经存在,学术界对此是负有责任的。长篇大论而又不得要领的表面化、公式化的论文使活生生精神原质变成了空洞乏味的教条。平庸的生活使许多学者的论文鲜明烙上了平庸的印记,死死地扼住了哲学作为精神现象的超常脱俗而又无处不在的神韵。言简义丰的至理名言被无边无沿地考证考据所填塞,使哲学变得格外呆板。精神的广袤时空长时间拥挤不堪、面目皆非。细节代替了主干,逻辑代替了体悟,实用代替了超越。这些现象的存在使我们在讨论人类精神归宿时平添了许多障碍。我们现在所需要的是真心地体验和最直截了当的判断。

那么,为什么说中国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唯一归宿呢?是因为中国哲学有与众不同的几大根本特征。这些特征作为天道启示的结果当然地在其他民族哲学中间或出现,甚至被局部地夸张、强调导致变形,但它们毕竟没有像中国哲学那样对自己的信条坚持不渝,圆圆而神。包罗了宇宙万象又始终不离开人本身,为了简洁明了,我们把中国哲学作为人类精神唯一归宿的基本特征分五个方面来表述。

  

1.明无限、知有限,尊崇大自然

中国哲学认为宇宙是广袤无限的,在“道”的安排下,通过阴阳变化而剖产出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阴阳变化是有法则的,因而万事万物皆井然有序。对于宇宙的法则,人是可以局部感知的,因人受到宇宙力量的作用不同,感知的程度也不同,但人无论如何也无法实现对宇宙法则的掌握和改造。他只能悟道、察道而顺乎其时,应乎其序。孔子有过精妙的表述,叫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该知道的、能知道的就该知道,不该知道的、不可能知道的就该不知道,这就是知识本身了。虽然孔子不是专门议及宇宙法则而谈这番活的,但从他观流水东去,念岁月消逝,望苍天无语而示人时序的习惯,我们可以窥知圣人对大自然长期静观默察,百般体悟于心,稍触即发,既应付了当时的情景,又慨叹出大道大理。

中国另一位哲人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大道常隐,经人表述就离开了原质,何况去把握道、支配道呢?

庄子干脆把人希望通过有限的生命去了解无限的自然视作人类痛苦的根源。

中国哲学就是这样自觉或者不自觉地给人类留下了一个无限的无知的空间,这是精神的空间,除了精神可以在此广袤的空间中永无滞碍之外,还必然诱导着人们对人类之外的其他的自然现象的崇敬和审美意义上的和谐。一个与人类一样由宇宙之中大道生成的自然,是应该被用心体察的。更何况自然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山川河流与我们人类性命生理一一对应,互相关联。

在这样的精神背景下,人类怎么能引起掠夺自然之心呢?当然也就最根本地避免了掠夺自然之后的灾变。

反之,人与自然同出一源,且万物皆备于我,大自然中的风起云涌只是在向我们昭示道理,也不会引起对自然现象的恐惧。像古希腊人所表现出的那样,恐惧是反人类的宗教和反神性的唯人主义的根据,因为这一方面让人感到无奈与无限的神秘,另一方面诱导人要去挣脱、征服和超越,实践已经证明这两种发展都是反自然的,也是反人类的。人类的精神不可在这两个水火不相容的极端驻足,只能归宿到明有限,知无限,对自然永怀崇敬之心之情的恰当的处境。我们都是大道的儿女和作品。

  

2.人即神,神即人,吾养吾浩然正气

这也是中国的一项重要精神,在承认自然、尊崇自然并与之保持和谐的前提下,对人的重要性的意义一贯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人在宇宙中间占了很重要的地位,人为万物之灵。用哲学的术语来说,就是“人与天、地参”,参就是三,即天、地、人并立为三,所谓“三才”就是天、地、人。《荀子》说:“天有其时,地有其才,人有其智,夫使能参。”天存四季变化,地有各种资源,人有智慧才能,可以组织社会,规范道德,在宇宙中天、地、人各有贡献,各居其所。

关于中国哲学中这一贯彻始终的传统,冯友兰先生在“中国文化书院”的一次演讲中作了最精辟的分析,他说:

  

“这个传统,跟别的文化比就可以看出它的优点”,“好不容易到了人文主义时期又把人强调过了火,不再是顶天立地,而是顶塌了天,踩破了地,流弊横行。”

  

人类的精神归宿应该归结到对人本身的恰当思考,在于探明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中国哲学在这个问题上又一次提供了最完美的蓝本。

明朝有一本《人谱》,近代谭嗣同写了一本《仁学》,前后相隔几百年,一脉相承地论述着做人的道理和做人的大原则.那就是顶天立地,与天地并立,由人即神,由神即人,神即人,人即神的境界,与宇宙中的浩然正气相接连。孟子说:“吾养吾浩然之气。”文天祥写有《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沛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重丹青。”“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人之所以为人是不可以没有一种精神境界的,而顶天立地保浩然正气长存,贯穿日月星辰,无论是生是死。这是中华民族关于人的最高境,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永远也酿造不出精神与肉体相分离的悲剧。

  

3.分义利,别善恶,允执真中

孔子一句“君子重义,小人重利”奠定了中国哲学对人对事的一个根本的价值取向。义为事理之当然和人事所当为,被列为仅次于“仁”的第二位道德和价值的教条。如果说“仁”的思想还没有广泛地被群众理解,只流于上层统治阶层,而“义”的观念则深入五湖四海,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一贯地被用来作为判别人、事的最为重要的标准。在所有的义、利之争中,人们道德上的选择几乎完全一边倒。中华民族也因此自誉和被誉为礼仪之邦,而礼是以义为基础的,是从义出发的。

利,即利益,在现代社会中它往往直接表示为金钱和权势。属外而不属内,是由人的妄想而生成的后天的东西。与“义”相比较,“利”是外在的,不能够代表人的本质倾向,相反的往往导致“见利忘义”、“财迷心窍”一类的腐化。

换句话说,“义”是人内心善的外化,“利”是人身上存在着的“恶”的欲望的结果,前者导向人伦,导向精神,导向以礼相待的和谐与不争;后者导向争夺,导向腐化。

中国哲学中的义利观、善恶观除了与只有在西方哲学宗教中才出现的价值观暗合之外,它又有着宗教所不具备的肯定人的功能,即义与善存在于人,人可以通过对利、对恶的抑制而实现情义与善良。既看到了“利”的诱惑的存在,看到了恶与善往往并存在一处,然而修习礼仪,诵读诗书可以明大义,弃小利,扬善良,驱邪恶,这里,利与恶都没有必然地使中国哲学走入极端的有关人的罪恶的意识。就像一个身体健康的人明白空气中有许多病菌而泰然处之一样。

知其长存而注意修持,把握住原则而不流于极端。行义是自愿的,也是自觉的。它是一种道德的自律,发乎人的仁心。它所要突出的是道德,是善的目的,因此不能用成就事功的大小相衡量。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哲人强调“义”与“利”的不同性质,但并不将其夸张到尖锐对立的程度。在旷日持久的义利之辩中,一方面坚持的是义不是利,但不宣传排斥利,特别是国家民族人类的共同的大利;另一方面坚持利就是义,认为行义的目的就在于增进个人和社会的福利、利益,前者“以宜为义”,追求发乎于内心的道德完善,后者“以利为义”,坚持在争取个人和社会的福利中可以实现的目的和愿望。哲学史把这两种义利观看成是中国哲学中两种价值体系的争辩,其实,他们各自说明了义利的一方面,一方并不必然地以否定另一方为存在的前提。相反的可以看出,争辩的双方都以义为最高的追求,所不同的是在追求的方法和实现义的途径上有所区别。正是两者相分相离而又相合相谐的基本属性,形成了中国哲学关于义利的恰到好处的原则。那就是:义是发自人的善心的,是道德和精神修养和提高境界的需要,它的目的是使人民富足,生活幸福;利就是社会福利,有了利才能见义。没有利,义便不能有效地寄托,从而丧失了根据。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国民内心深处往往以义取利,得利而不忘行义的道理所在。

恰到好处地坚持与妥协,恰到好处地交叉与互补,使人伦道德永远占据着人类生活的中心,又尽可能实现社会的福利。道德的保持,精神境界的提高,社会福利尽可能地满足,彼此并行不悖是人类和平的根本之路。

  

4.制礼乐,兴教化,内圣外王

制礼乐,兴教化,内圣外王,是中国哲学在人类社会的动员和组织学方面的最突出和最不同凡响的贡献。它直接明了地指出了人类通向和谐的具体措施与方法。

何为礼、乐?

孔子说:“言而履之,礼也。”“礼也者,理也。君子无理不动。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以为民坛者也。”台湾东海大学教授蔡仁原先生总结说:”礼是宜乎履行,合乎道理,体乎人情。”它的本质内容为仁,为义、为理,为时。

仁,根据中国哲学的解释,是与人俱来俱在的发乎生命深处的真诚。

义,指生命的意义和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

理,条理和秩序。理是常则,可以解释为天道,是不可变的,是具有永恒价值的。

时,即时用,时宜。这是礼的可变因素,《礼记》说:“礼,时为大。”凡不合时宜、不切时用的礼都必然改变。

我们通常地说礼,以及礼在中国哲学中具体体现是形式化的规范,一方面表现为圣人、帝王创造的国家、朝廷的大礼,另一方面是约定俗成的民间常礼,它完全可以付之于操作的,完全是外在的表面化的形式仪节,如跪拜、鞠躬作揖、点头、握手以及行动的先后、排列时的中间与两侧,甚至包括说话时的语调与态度都有严格的规定。古人把它大而划之地表述为君臣之礼,父子之礼,夫妇之礼,兄弟之礼,长幼之礼……总之,只要有人的地方,礼就无处不在。特别值得指出的中国之礼,形式上的礼是以仁、义、理、时为内在精神背景,只有在如此丰富的内在精神背景之下,礼才是有意义的,不然的话,礼就成了虚架子,就不可能通过行礼达到仁、义、理、时境界的完整。为了保证两者之间的平衡与通畅,中国哲人还专门作乐,把乐提到了相当高的哲学高度来对待的,并把它与诗紧密相连。在音韵的变化起伏之中求取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与礼形成相应补充的有机整体。从而有表有里,有形式规定,有情感交流。有人把中国的文化称之为“礼乐文化,”可能就是基干这样的认识。

何为教化?

教是教育、有教无类,是人就可以也应该接受教育。中国的教育不同于西方的技术培训,而在于启发心灵真知,以实现大的知识。它是适应和满足心灵的需要而不是基于能力技巧的运用。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人而不是使人成为有用的工具。这是为什么中国历来重视以文取仕,而不是以能、以巧充贤的大道理。从孔子开始,大哲学家同时都主动兼担起教育家的使命,一贯地重视启发,而不是灌输。并且一再指出对那种启而不发的人是无法实行教育,一再欣赏那些举一而反三的学子。人伦道德的境界是中国教育的根本目的,而不是把人培养为只具一技之长的工具。

       何为化?

       化是影响,既是具体的教育之外的东西,又是时刻不离教育的教育者本身的道德素质,即所谓正人必先正己。用现代的活说,即言教与身教的关系。身教就是化,它要求教育者本身具有很高的道德素养。他的德性就是实现运化的根本。

       自汉以后,统治者要求以吏为师,吏不但承担着督促人民修习礼仪,处理民间矛盾纠葛的责任,而且还要对人民普施教化,从而要求不仅具有处理政务的能力,而且还要具备修美的德性,即德、才兼备。如此类推,一国之君是全国人民的导师,作为教化的中心,他同样应具备至高无上的品德和文武双兼的才能。这也就是中国对统治者,对其领袖应具有“内圣外王”的希望。

       这个希望最早见于《庄子·天下篇》。在《大学》中更得到了详细的宣说,即所谓的“三纲领”、“八条目”。

       三纲领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条目为“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纲领”、“八条目”互相作用,完成英明君王的德性与知识,通过官吏教化人民,以形成上行下效,普天宁谐的政治生活局面。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内圣外王”不仅是中国哲学的理想,而且在中国好几个王朝曾成为成功的实践,这种理想和实践可以极大地避免人民的盲目,极大地帮助王法的施行。我们也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中国永远都只有人治,只有在统治者德行的有力影响下,法制才会有意义。随着西方法制精神的破产(法律条文越多,犯罪科目亦愈多,法律愈完备,犯罪手段亦愈诡秘),中国的特殊的人治将显现不同凡响的意义。

       有德君主的有力的带动与影响,以形成社会的风尚,加上王法的稍加约束,先教而后诛,少数败类则只是中国人治的特殊内容。

      

       5.老有终,壮有用,大同世界

       在《礼记·礼运》篇中,中国哲人对人类的理想社会有着具体而朴素的描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本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即我们所说的“大同世界”。

      

中国哲人就是这样朴素而又单纯地表述着人类的希望和理想。这里没有繁琐的推论,没有矫揉造作的神秘,没有奢华的引诱。作为中国哲学理论的一部分,与中国哲学关于人类的其他方面的思考相互辉映。它的最根本的意义和要点是各得其所,各尽所用,各证本性。要求仍然是天、地、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照着这样的理想,人类在生生不息。运行不止的大道运化之中,“范围天地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违”。中国哲人相信,天地化育是能够各尽其性的,而人性是可以“群”,可以相通的;照着这样的理想,对天,对地无恐惧之心,亦无征服超越之欲。对人,对事无杀伐之灾,亦无掳掠之变;对幸福不放纵欲望之苦求,对个人无强求一致功用之扭曲。这是一个人与天同乐,人人相谐的景象。很难说把这样的景象亦划入诸如“黄金国”、“乌托邦”式人类幻想。我们祖先告诉我们它已经存在过,也一定会重来,中国的历史是一个神奇的历史,中国的思想亦十分神奇,现实中曾发生的,思想中曾经历过的都无不存在着难以言喻的周而复始的大序。而且前一次是后一次的缩影,后一次是前一次的扩展,但轴心永远没有变。如果有专门的历史学家和哲学史家沿着这个思想去考证,一定会别开洞天。

  

*                                   *                                     *

  

       通过以上五个部分的表述 ,我们已经明白了为什么中国哲学为人类的精神思想、包括为体现精神思想的社会现实规范提供了唯一的带有归宿性质的蓝本了,因为照着这样的思想去生活就可以无限地避免了困扰我们、特别是西方社会层层难以突破的迷障,就可以实现既无对自然的无妄掠夺,又无精神肉体的分裂,走上无芜杂纷乱之忧、无杀伐功掠之灾的和平之路,就可以做到“天下归仁”。

  

(二)无可推卸的使命

      

什么叫使命?使命就是去做你该做的事。这里首先要明了什么事该你做,什么事不该你做。这本书是表明我作为中华民族一个将跨越两个关键世纪的成员、在长期的工作生活实践中所体悟到的中华民族的责任,而其根据又不仅仅是我个人的体悟,而且是早已显示于中国和世界其他民族优秀分子的智慧之中。这怎么能不让我们顿时惊彻心肺呢?

       一切原以为是偶然的不再是偶然,一切原认为是那样的全变成了这样。回顾我们民族曾有的那种形式的辉煌。看一看我们至今仍未彻底摆脱的灾难,历史到底在向我们昭示着什么还不够明白吗?

       我们怎么能够对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文化继续做着学究式的比较、空洞浮泛的评论呢?一种活生生的行动的哲学、负有使命的哲学怎么能够当成博物馆里的化石去随意敲打呢?

       全世界的智慧都把人类的方向指向了中国。我们怎么能够继续以谬误作为锦标,一而再,再而三地证明自己的价值呢?

       毋庸讳言,精神的蓝图与文化的现实尚存着较大的距离,然而缩短这个距离不应该抛弃蓝图,而应该相反的将蓝图仔细地研究以实现觉悟。

       中华民族在替天行道上曾多次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威力。现在,确实到了把人类的事务当作一个整体来考虑了。怎样才能够不辱使命,恰如其时地布天道于天下呢?还是依靠中国哲学的智慧,既不能简单化,也不能复杂化。

       那种把人类的归宿理解为是对中国传统境界的复归。就是简单化的错误,简单化忽略了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意义,从而也忽略了人类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不断地探索,进而达到自觉的意义。被告之的知识与通过体悟之后的知识是两个决然不同的概念,尽管形式有时一模一样,但内容上的差别是巨大的。两者在同一个时间做同一件事,也许都用同一种方法,然而前者是在条条制约之下的条件反射,后者是体悟之后的自觉行为。

       人类发展到今天,特殊是西方现代化社会忽然要把自己的注意力投向东方,这是一种体悟之后的自觉行为。一旦他们深入地了解了东方的智慧,并且被证明与自己的体悟是一致的,行动起来就带有极大的自觉性。由此而创造出来的社会就绝不是原始的“古朴”而是人与自然之间的新的平衡,新的和谐,新的相互作用与感应。

       在这个问题上,东方民族,特别是中国人民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尽管我们得天独厚,然而,人类的文化毕竟为全人类所共有,决不能因为我们的智慧反映了人类精神的归宿的理想状态,就放弃对这个智慧的学习和体悟,幻想坐享其成。从某种意义上讲,由于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历史发展比较单一,缺少冲突,因此,在自觉地发挥自身民族智慧上有着比西方民族更大的困难。这一点,我们可不能不认识,不能不警觉,要不然,自己的智慧在自己的头脑中仅仅是教条,而在外人的头脑中却成了自觉地选择。这种潜在危险深刻地存在着。而简单化将加深这种危机。

       与简单化相反的另一种倾向是把人类各民族文化现象、哲学精神必然地交融与汇合的自然过程过于复杂化的夸张。持这种倾向的人牢牢地抓住各民族哲学现象中形式上的千差万别,进行着无休止的细枝末节的比较,忽视人类思维、精神现象的本质上的深刻地统一,使本来就可以自然融会贯通的趋向变得格外生硬,格外遥远,格外陌生,最后使理论完全游离于现实,成了空洞的思辨游戏。

       我不希望我的著作在表述中国哲学之于人类发展的伟大意义时被简单化地误解为放弃努力,等待别人归来;被简单地理解为简单的回归。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上一节中我归纳的中国哲学思想的五大带有人类福音性质的内容,仅仅是人类今后精神思想的基本内核,而绝不是其全部内容和面貌。严格地说,人类精神发展史发展到今天是呈一种汇合趋向的,是一种向前的统一的汇与合,不是回头。我的著作所强调是中国哲学精神将在这种合流中成为指导的灵魂。这又不仅仅因为它具有我们上边提及的特点,更在于它对外民族文化的接纳与包容,要想实现接纳与包容就不能够简单化。

       另外,克服简单化弊病的另一个有效方法就是正视现实和尊重事实。高度发达的科技与现代化需要突出以人为核心的精神依托,而充分地以人为核心的中国哲学体系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对待充分发达了的人的技能和智慧,这需要一整套完善的方法论作为必要的中间环节,在我下一部有关方法论的著作中将详细阐明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与此同时,理论上复杂的倾向也应该予以克服。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有力的理论是简明的理论,无论它涉及的理论背景有多么深厚,多么复杂,它的表现形式必须是简明的。学科发展的过于细致,推究考注的过于繁琐已经使我们分不清主次,把不住纲目了。这样的学术倾向再加上一些学者对人类大势把握不全、听凭才华自由地宣传造成了许多人为的混乱,以致一些原本大家人人明了的基本概念却难以廓清了。这种倾向的存在除了使理论脱离实践,使理论无法担当起它应该担当的指导现实的作用还造成了社会对理论及理论界的轻视。目前,这种倾向的危险性比前者简单化弊病的危害性还要大得多。著作求厚,选题求僻,立论求全,偏偏忽略了简明。

       简明的理论的方法不仅仅是理论研究上的需要,更是当今中国社会的需要。我们民族目前的文化背景要求更加简明的理论使人们摆脱繁杂化带来的选择与鉴别上的痛苦,进而将人民动员,进而使人民了解自己文化的大概和实质性的精神,进而根据他们各自的经验去丰富和扩充这个精神。

       只有我们面对了现实,尊重事实,深入浅出地廓清一个简明的中国哲学的大系,把握住中国哲学包容性和创造性的本质,我们才能够在人类精神汇流中完成自己的使命。

  

  

后记

      

  

书作完了。我再次感到语言是有限的,而人的觉悟是无限的。我甚至认为这本书并没有表达出我希望借此表达的思想,它仅仅作为一个象征才具有意义。这也是为什么我保持它一气呵成的原样而不去做常识性和方法上的修改或者润饰的原因。

                              

                                                       于北大哲学系

                                                     1990年10月20日

  

  

【附】

  

在“冯友兰哲学思想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诸位学者:

       感谢中国文化书院的同志给我提供这样的机会,代表中国特区的企业界和大家一起来纪念近百年来中国哲学界最值得尊敬的伟大哲人冯老前辈,同时表达出我所能了解的中国社会、中国的企业界以及我本人对哲学理论及其他社会科学理论的希望。

       冯老前辈的著作和他著作的方法是几代中国青年了解中国哲学、体会中国哲学真意的启蒙教科书和指路标。我本人则更是每每掩卷长思,崇拜敬仰之情油然而生。本来想借祝贺先生95岁寿辰,略备薄礼以示心情,奈何先生仙逝,实是一大憾事。

       冯老先生之所以声望卓著,享誉全世界,这是因为他首先是一个中华民族的哲学家。他的著作和他的业绩都表现了一个大民族所特有的精深的哲学文化根基和他本人对这个民族及其文化的真诚的热爱和睿智的理解。在他大量的著作和谈话中,恰当的深入浅出。广征博引之后的相谐成趣,对事物、对社会、对人生的知命达观的诙谐,无处不闪现着中国哲学家独到的风采。穷极思辨又不离日用寻常,荡漾着中国文化的浩然之气。

       中华民族是一个特殊的民族,是一个体察到了苍天大道的民族。它的历史、它的荣耀和它的屈辱以及它今天的分布都是一个巨大而恰当的象征,象征着它要负起特殊的使命。它对其他民族的文化精华毫无滞碍地兼收并蓄,同时又通过它的习惯对那不合适的思潮进行着从容而坚定地排斥。历史上它兼收了佛教,形成了中国佛学;近代它把马列主义变成了毛泽东思想,但它却有力地抵制基督教和个人主义。综观它的全貌,了解它的运行过程,真为自己是它的一员又处在跨世纪的年代而感荣幸和自豪。中华民族绝不是一个注定要被淘汰的民族,它的文化将给人类带来新的秩序,也只有站到这样的高度才能够准确地了解为什么西方社会恰如其时掀起了东方(中国)文化热,为什么机智、严密、专门研究历史而获得世界性智者称号的汤因比做着“中华王国”的预言,也就是中国人、中国的文化要给人类带来新的安宁。世界哲学趋向的转变、世界智者的种种预言绝不是由于所谓“四小龙”经济的发展,而是在预示人类的新的价值标准、新的价值取向,它们将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将在中华英雄的壮举中诞生。因为人类最根本的利益是与自然的和谐,人类最根本的价值是神人共存共证的伟岸。世界上只有中国哲学才最深沉、最生动地表现这个人类的根本利益和根本价值。

       同志们,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在对待一个大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上,任何的急躁和短视都是极其危险,我们需要的是按照我们生命力的要求去努力,同时尤其要具备对历史洞明之后的耐心。这也是中国哲学的精神和中华文化的启示。

       值此哲学界群英荟萃、纪念缅怀冯老先生哲学业绩之际,我和我们能够代表的人们热切地希望通过诸位的努力,让哲学走出哲学家的课堂,开创中华文化和平、和谐、分善恶、别利义、壮有所有、老有所归的一代文明的新风尚。我坚信中国的企业界及其他社会各界真正关心民族前途的人们一定会满腔热情地欢迎和支持你们的工作。值得欣喜的是中国文化书院的同志们正在做着这样的努力,我坚信他们的工作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请再一次允许我对中国文化书院的创始人之一冯老先生表示真挚的敬仰与怀念。

                                                                            

  

  

                                                                         张甲坤

                                                                   1990年12月3日

  

--------------------------------------------------------------------------------

[①] 儒家认为社会有五伦,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董仲舒从中选出三伦,称为“三纲”。“纲”的字的意义是网的大绳,所有的细绳都连在大纲上,君为臣纲,就是说君为臣之主。夫为妻纲,父为子纲,都是这个意思。

[②] “常”有不变的意思。五常是儒家所讲的五种不变的德性:仁、义、礼、智、信。并且这五种德性与五行相结合。仁与东方的木合,义与西方的金合,礼与南方的火合,智与北方水合,信与中央的土合(见《白虎通义》卷八)。

[③] 官象,取《官制象天》书名中的两字。董仲舒说,政府的官员分为四级,是模仿一年四季。每级每个官员下面有三个副职,也是模仿一季有三月。

  

[④] 《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69页。

[⑤] 见《华裔学志》Sinica VI Jahrgang,1931。

[⑥] 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164-165页。

[⑦] 见《德国思想家论中国》,江苏人民出版杜1989年版,第4—5页。以后均引此书。

[⑧] 同上。

[⑨] 见《德目思想家论中国》江苏人民出版杜1989年版,第4—5页。以后均引此书。

[⑩] 《德国思想家论中国》,第32页。

[11] 同上书,第33-34页。

[12] 同上书,第34页。

[13] 同上书,第35页。

[14] 同上书,第40页。

[15] 同上书,第42页。

[16] 黑格尔语,见《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第222页,沃尔夫虽思想较为明朗,但惮于时势,亦不得不一再声明天启神学与自然理性是一致的,由此可见其软弱性。

[17] 恩格斯:《反社林论》,第13页。

[18] Reishwein Europe and China,第77页。

[19] 见朱谦之:《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86—287页。


  


  蓝星新时代  | 版权所有 | 联系信箱及支付宝 fozairenjian#126.com (使用时#改@

本站域名 www.lxxsd.cn         豫ICP备08106469号-4             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