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后的思考_1.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_蓝星新时代网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世界伟人名人 > 1.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 > 详细内容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后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1/11/26  阅读次数:11517  字体大小: 【】 【】【
  
               是该正本清源拨乱返正了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后  
                                                                                 马望野  
==============================  
【一】对质疑、歪曲、污蔑、攻讦的回答  
当纽约身穿防暴服警察对留守祖科蒂公园的“占领华尔街”抗议者进行清场的消息传来之时,我刚刚读完特里·伊格尔顿最新著作《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这本书。面对新来的报纸和刚读完的书,我百感交集,莫可名状。  
特里·伊格尔顿是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的教授,此书2011年4月刚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2011年7月新星出版社出版了中文版,译者:李 杨、任文科、郑 义)书的内容,从书名就可以看出来,作者要回答那些认为马克思是不对的那些人发出的质疑、歪曲、污蔑、攻讦的言论。他反驳的观点共有十个:  
1,马克思主义终结了;  
2,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都是正确的,但是缺乏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3,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宿命论;  
4,马克思主义是乌托邦梦想;  
5,马克思主义将世间万物都归结于经济因素;  
6,马克思是唯物主义者,对人类精神层面毫无兴趣;  
7,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是最无用过时的;  
8,马克思主义者倡导暴力政治;  
9,马克思主义相信国家是万能的;  
10,过去四十年中,所有引人注目的激进运动都源自马克思主义以外的思想。  
由此看来,这是一部大书,内容几乎涉及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至少也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的ABC”吧!也许其中的观点,有不少还是没有说得很清楚,或者是解读得有点自以为是之处。但是,不仅是没有广博的知识是写不出来的,而且是没有天大的勇气也是写不出来的。用我国人的语言来说,那是有胆有识之人,才能有此名著杰作。  
对这位作者,孤陋寡闻的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并不熟悉。据该书前勒口介绍,“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1943=     )当代最具国际声誉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学者,英国当代思想家。他曾先后在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爱尔兰国立大学任教,著有多部重要文化思潮观察的书籍,是当代英国最具代表性的新马克思主义研究理论家和文化学者。”  
此外,还有记者报道说,他是西方最具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也是当代英国最杰出的文艺理论家和思想家,是西方新马克思理论研究的代表人物。  
又有编辑介绍说,他是著名学者,著有《克拉莉萨的被污:塞缪尔·理查森的作品中的文体、性行为和阶级斗争》、《批评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等。《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Why  Marx  Was  Right)》是他最新的著作。  
    
【二】借花献佛,为我所用  
那么,此书是本什么书呢,下面我摘抄到了一些看法,录供网友们参考。  
关于本书,在该书的封底,有如下的文字:“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本主义内部的各种痼疾纷纷显露。从城乡差距、贫富不均到经济掠夺等问题,加上全球霸权在金融海啸中显露的腐败,种种迹象显示,让整个世界重新认识、反思马克思主义的契机正在显现。作为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作者特里·伊格尔顿希望厘清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认识。该书通过大量实证内容反驳了世人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认识,进一步阐明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运作市场经济体系的可行性,同时还为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观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契合点,对当下的经济建设工作有着深远且具操作性的参考价值。”  
在此书的腰封上,还转摘了美国亚马逊读者五星评论如下:“面对当前陷入危机的资本主义,这本书回归到马克思的基本思想,并发掘出其哲学理论中的本质力量。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他没有回避马克思思想中的不足,但又充分阐述了马克思对当今社会强大的影响力。马克思的思想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北京晚报》(2011/11/14)刊登了这样的消息,我国新闻出版的首脑还题写贺信言及,“中国外文局、新星出版社在第一时间引进、翻译、出版《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为我们以世界眼光多种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成果。”  
此书的中文版出版前言,还重复了封底里写过的(或许是被封底摘录的)这句话:“该书进一步阐明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运作市场经济的可行性,同时还为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契合点,对我们当下的经济建设有着深远且具操作性的参考价值。”可见这个意思是出版者很重视的。  
以上观点,细想起来,他们各自的视角并不完全相同,因为各自的出发点各有侧重。有眼光的读者,一眼就能看出来。总之是都想借花献佛,为我所用吧!好象只能由他去了。  
    
【三】我的两则感慨  
我下面的感慨,却是对另外一位高人的某些高见的反馈,并不想就“由他去了”,顺便也写将出来,恭请大家指教。  
▲ 在这位某协常委、某校原副校长的文字中,有这么一段话:“。。。。。。他的书中反驳了西方最常见的反马克思主义观点。。。。。。这些观点有的我们也做过评论,但有的我们并不是不知道,却未必能直面,这对我们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是很有启迪意义的。”这种说法,路人表面上听来,讲的谦虚谨慎,也讲的冠冕堂皇。但是一联系说这话的人的实际情况,了解真相的同志,就难免不能不感到上述话语有点虚情假意,言不由衷,还在给自己脸上贴金,冒充权威,忽悠群众,蒙蔽领导了。其实,大家只要质问他一下:您都评论过哪些西方最常见的反马克思主义观点?为什么有的并不是不知道的反马克思主义观点会未必能直面?他就露馅了。这么说吧,一说穿了,那原因很简单。因为,当年在紧跟着否定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的首长跑了,连大家对之提出的尖锐批评,都一律被加以扼杀、抹杀,而那理由竟然是:不能用毛泽东主席的“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其主张。在这里,真用得着这么一句老话:假的就是假的,伪装必须剥去!我们应该让这种家伙露出其丑恶的原形、本质。这类人物,您还能期望他去反驳什么“西方最常见的反马克思主义观点”!支配他们言行的潜规则是唯长官的马首是瞻,马背上坐着的主儿要往哪儿去,那就是真理,是方向;主儿说的什么话,那就是圣旨,是规则。只要这样唯主儿的马首是瞻,才有前途,有幸福,才有官升,有财发。什么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溜须拍马、吹喇叭、抬轿子才是其不断“进步”的唯一标准。于是,他和自己的哥儿们姐儿们就能够随风向忽东忽西,随形势忽左忽右。老百姓给他们的鉴定是:大首脑的小跟班,大机关的小秀才,职称就仨字:变色龙。当然,人家从来却自我感觉良好,永远把自己置身于一贯正确的太师椅上。  
▲ 在这位某协常委、某校原副校长的文字中,还有这么一段话:“在这部书中我们还注意到特里·伊格尔顿对中国发生的变革包括理论发展和创新的结果很少提及,即使讲到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关系的时候,在这个问题上替马克思辩护的时候,强调的也是西方的市场经济。”不料,这段话说的并不符合事实。在《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书中,特里·伊格尔顿在提及世界经济一些具体事例的时候,如:“今天,一位墨西哥亿万富翁的收入相当于一千七百万最穷困的墨西哥人收入的总和。”(P12)“二零零一年全球有二十七亿四千万人依靠平均每天不到两美元的收入勉强维持生活。”(P13)“二十世纪的最后二十年中,全球每日仅靠不足两美元度日的人口数量增长了将近一亿。今天,三分之一的英国儿童生活在救济线以下,而英国的银行家们每年拿着上百万英镑的奖金还觉得心有不甘。”等等这些证据的前后,曾经提到了“中国发生的变革”。特里·伊格尔顿的原文如下:“巨大的财富和权力分配的差距,帝国主义战争,得寸进尺的剥削,压迫性越来越强的国家。。。。。。所有这些可以拥用来概括当今世界现状的重大问题,其实都是马克思主义两百年来一直不断思考并着力解决的,有人甚至会指望马克思主义可以为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带来一些启示。当年在马克思移居的国家英格兰,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而流入城市,成为城镇工人阶级。这种曾让马克思深感震惊的暴力掠夺过程如今正在巴西和印度等国重演。正如特里斯特拉姆·亨特所指出的那样,麦克·戴维斯的作品《布满贫民窟的星球》,真实地描述了今日拉各斯或达卡随处可见的‘粪便堆积成山’的贫民聚集区,堪称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现代版。对于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工厂这一事实,亨特的评论是‘广东和上海的经济特区总让人不免想起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曼切斯特和。’”(P13-14)在这里,引文的篇幅长了一些,可为了说明问题,就只好罗嗦一点了。特里·伊格尔顿不仅摆出了事实,而且说明了背景。  
至于谈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亦即那位高官高论中的所谓“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关系”,在特里·伊格尔顿笔下,被写做了“市场社会主义”;对这个题目,他并没有闭口不言,而是自有其独特的主张,敞开来大谈而特谈。请大家看有关部分的摘录:  
“。。。。。。  
还有一部分人认为马克思主义不切实际是基于另一个理由。即使可以在富足的经济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没有了市场又如何运行复杂多变的现代经济呢?越来越多的马克思主义者给出的答案是:政府其实不需要为经济担心。在他们看来,市场仍将是社会主义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所谓的市场社会主义制度中,生产资料是全社会共有的,但许多自治的合作社在市场中互相竞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在企业的个体层面上,合作可以确保提高生产效率,而以往的经验也表明这往往比资本主义企业更有效率。在宏观经济的层面上,竞争可以避免传统的斯大林计划经济模式中出现的信息滞后、分配不均和缺少激励机制等问题。  
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宣称马克思本人就是市场社会主义的支持者,至少他坚信,在社会主义革命后的过度阶段市场会继续存在。他还认为市场既具有剥削性,也具有解放性,能把人从对地主和雇主的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市场摘掉了社会关系的神秘光环,将它阴暗的真面目原原本本地展现在世人面前。马克思在这一点上做了十分深刻的论述,以至于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将《共产党宣言》开篇的部分称为‘对资本主义的最高褒奖’。市场社会主义者也提指出,市场并非资本主义独有。就连托洛斯基也支持市场机制,这可能会令一些他的支持者大吃一惊。虽然他只是认为应该在向社会主义转型的过程中,结合对经济的集中计划发挥市场的作用。托洛斯基认为,市场的价值在于他可以弥补计划经济的不足,增加经济计划的合理性,因为‘没有市场关系的经济结算是无法想象的’。托洛斯基与苏联左翼反对派都强烈反对苏联实行的所谓‘指令性经济’。  
市场社会主义废除了私人经济、社会阶级分化和剥削,并让产品的的实际生产者掌握国家的经济力量。从这些方面来看,市场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相比是一种可喜的进步。然而对于某些马克思主义者来说,市场社会主义是他们无法接受的,因为它保留了太多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征。在市场社会主义制度下,仍将存在商品生产、不平等和失业,超越人力控制的市场力量仍将占据主导地位。如何避免工人蜕变为集体资本家,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和持续的资本积累而以次充好、忽略社会需求、助长消费主义的不良风气?如何避免市场中长期存在的短视行为,忽视社会整体环境的不良习惯以及企业个体决策信息不全在远期内造成的反社会影响?教育和国家监管都有助于消除这些风险。但还有一些马克思主义者设想建立一个既不是中央计划的经济体制,也不是市场控制的经济体制。在这样一个体制中,资源的分配由生产者、消费者、环境保护人士和其他有关方面协商决定,在工作场所、社区和消费者协会之间形成联动。包括资源总体分配、增长率和投资比率、能源、交通和生态环境政策之类的宏观经济参数,由地方、区域和国家级的代表大会分别决定。这些关于资源分配等问题的一般性决策之后将会传达到区域、地方一级,并由区域、地方一级的负责机构逐步制定出详细的经济计划。在每一个决策阶段都需要就其他被选方案进行充分的讨论。这样一来。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都取决于社会需求,而不是受到私利的驱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民无权决定到底应该把钱花在建造医院上还是生产早餐麦片上。在社会主义体制中,每个人都能充分行使这样的权力。  
代表大会通过自下而上的民主选举产生。民主选出的机构代表商业领域或生产领域的不同部门,这些机构与国家经济委员会协商制定投资计划。价格将由生产单位在销费者、用户、相关利益集体等各方的意见基础上制定,中央政府将不再插手。这种‘参与性经济’的一些支持者接受一种混合社会主义经济的形式,即与社区利益密切相关的产品(包括食品、健康、医疗、教育、交通、能源、生活必需品、金融机构、媒体等)将由公众实行民主管理,因为这些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可能会为谋取私利而采取对社会不利的行为。而那些非社会必需品(例如消费产品和奢侈品),价格仍将由市场决定。一些市场社会主义者认为这套方案太复杂而根本无法实现。正如奥斯卡·王尔德所说,社会主义的问题就是就是人们总是要用大多时间进行讨论。但我们不能不考虑到现代信息科技可能在这一体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就连宝洁集团的前副总裁都承认,现代信息技术使工人自治成为可能。不仅如此,百特·迪瓦恩早已向我们展示了目前资本主义的管理和组织生产的方式同样耗时费力。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消耗的时间未必比资本主义更多。  
。。。。。。”(P28-31)  
特里·伊格尔顿对市场社会主义的看法大体如上。是对还是不对?我无法置啄。因为自己缺乏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不好乱开黄腔。不过,对也行,不对也行。反正那是人家的个人看法嘛,完全可以保留,抛砖引玉,供大家参考,那与事并无多大的坏处甚至还有好处。我们不能一句话就轻易把人家的研究成果给勾销了,给否了。那样岂不太霸道了。何况,在字里行间,特里·伊格尔顿的具体设想所显露出来的为人民谋物质福利、为人民争民主权利的心态,还是满令人感动的。对比我们某些只热衷于扩大和攥紧自家金钱和权力的主儿,他应该说还是一个有良心的理论家甚至实干家吧?  
    
【四】应该开窍了  
前面我曾经说过,《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是一本大书,那是就其给予自己的第一印象而言。其实,她的篇幅并不算长,只有15不到16个印张,总共也就十几万字。不过,她所给我的启迪,远远超越了这些具体数字的狭小范围。要是仔细讲来,在这里一时半刻也真难说得完全。而最深刻的还是进一步加深了自己对剩余价值论和阶级观念的理解。  
年轻的时候,我就知道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写下的名言:“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而对马克思思想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将阶级斗争和生产方式这两个概念结合在一起,从而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历史观,理解的并不到家。现在看到特里·伊格尔顿的有关解读,仿佛一下子开窍了。我进一步懂得,阶级斗争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争夺剩余价值的斗争,而且只要人类社会的剩余价值还不足以让全人类共享,这样的情况就会一直持续下去。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生产的组织方式迫使一些人为了生计不得不将他们的剩余劳动交给另外一些人,就一定会出现阶级的分化。这是必然的趋势和事实,不管别有用心的家伙如何用什么动人的计策、机谋、手段、口号、理论、旗帜,以至广告、幻术。。。。。。都无法掩盖真相、欺骗群众、阻挡历史和革命步伐的前进。虽然,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才能产生足够多的剩余价值,使消除物质匮乏,消灭社会阶级这样的目标成为可能。但是,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将这个目标变为现实。因为,资本主义的体制既能带来自由和解放,同时更带来了野蛮和奴役。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却无法让大多数人享受自己创造财富的成果。羊吃人的历史,血汗工厂的现实,都让我们认识到这个真谛。人间正道是沧桑。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总是新生的代替腐朽的,先进的战胜腐朽的,被剥削阶级推翻剥削阶级。马克思的理想是建立一个不存在剥削、由生产者直接管理的合作型社会,并且坚信这样的社会只有通过革命的方法才能得以实现。随着共产主义的实现,人类的善终将把资本主义的恶给消除了。但是,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也指出:“人类能力的发展是以占大多数的个人甚至阶级为代价的。”所以,前进的过程,不可避免地要包含着诸多痛苦和不公。在这位先哲看来,我们目前为止所经历的都是“史前阶段”——也就是说一种压迫延续一种压迫,一种剥削替代一种剥削。而真正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行动将是与这种可怕的规律彻底决裂,将人类带入真正的历史。对此,在下以为,我们的头脑应该有十分请醒的认识和准备。千万不要陷入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境地。。。。。。  
我十分认同特里·伊格尔顿的基本观点:“与政治家、科学家、军人和宗教人士不同,很少有思想家能真正改变历史的进程,而《共产党宣言》的作者恰恰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P2)“作为有史以来对资本主义制度最彻底、最严厉、最全面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大大改变了我们的世界。由此可以断定,只要资本主义制度还存在一天,马克思主义就不会消亡。只有在资本主义结束之后,马克思才会退出历史的舞台。”(P7)  
听说,“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部分学生还自发组织了读《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学习研究会。”(《北京晚报》2011/11/14)这真是一条令人高兴的好消息。但愿他们这一辈和未来更多的的青年人,因之能够登堂入室,逐渐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粹,从而认认真真、老老实实造福于全世界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  
    
【五】学学特里·伊格尔顿  
也许,我写在前面的读后感,在很多网友看来,并不新鲜。因为大家都学过马列,读过毛著。特别是年纪大一点、经历多一点的同志,他们早就开窍了,那造诣可要比我强多了。大家可能还不会忘记,我们都有过的“打语录仗”的见识。双方都拿着哲人名家的佳言懿旨,特别是“最高指示”,去和对立面辩论、争议。其实,这种做法、行径,中外古今皆然。围绕着《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可能也难免出现类似的情况。既然你能说你的意见,那么我也可以说我的意见!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嘛!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公道自在人心。大家要是也能来说一说自己的看法,那该有多好啊:真理越辩就越明。纽约警察去祖科蒂公园驱赶“占领华尔街”群众,依仗的是美国宪法中“保证公众的健康和安全是第一位”的条文。而因“占领华尔街”聚集在祖科蒂公园的群众,依据的是美国政府无时无地不在向全世界鼓吹的“人民有权示威游行”的宣言。双方话各有据,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谁有理,还得看客观事实,看社会实践。当前的美国,个人和国家所负债务累累不已,而1%的人拥有40%的财富。老百姓工作机会寥寥无几,美国劳工统计局统计的数字是:590万人失业27周甚至更长时间,30岁以下人群的失业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下不来,全社会弥漫着愤怒和幻灭的情绪,你能不让人民出口怨气喊声口号么?“占领华尔街”运动宣言说的很对:“你不能驱逐思想的时代已经到来”。显然,不在理的是警察一方,他们已经沦为“华尔街”的看家狗,而不是“公众”的保护人了。这一点全世界都看的很清楚。由此看来,我们无须回避争论。只要能摆事实、讲道理,是非总是会分清,黑白总是会分明的。马克思被对立面糟蹋了上百年,现在终于有资深识广的学者敢出来针锋相对地写上一部《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为之辩白还他以公道,这当然是一件大好事。可悲的是,我们的毛泽东,也被对立面糟蹋了几十年来,至今还没有资深识广的学者敢出来针锋相对地写上一部《毛泽东为什么是对的》,为之辩白还他以公道!  
唉。。。。。。  
(2011/11/21)  
    
附录——  
++++++++++++++++++++++++++++++++++++++++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英文版出版前言◎  
像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一样  
马克思揭示了日常生活中一直为人忽略的事物  
特里·伊格尔顿  
++++++++++++++++++++++++++++++++++++  
我写作本书的灵感来源于一个发人深省的想法: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那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反马克思主义论调都是错误的?即便这些论调并非一无是处,也至少是站不住脚的?  
这并不是说马克思从来没有犯过任何错误。我和那些强硬的左翼分子不一样。他们宣称天下任何事物都并非完美,但如果让他们出面批判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他们立刻就面带愠色,默不作声。从这本书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对马克思的一些观点是持保留意见的。但是,马克思对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中一些重要问题的真知灼见足以使“马克思主义者”成为一个令无数人心向往之的标签。弗洛伊德学说的真正支持者不会迷信弗洛伊德的全部观点,也没有一个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影迷会认为这位电影大师的每个镜头和每句台词都完美无缺。马克思也并非无懈可击,而我只是想展示马克思观点的合理之处。为了证明这一点,我在书中罗列了十种最常见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排名不分先后——并试着一一反驳这些批评的错误之处。与此同时,我也希望能以一种浅显易懂的方式,帮助那些不熟悉马克思著作的朋友们了解马克思的思想。  
《共产党宣言》被认为是“毫无疑问的十九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与政治家、科学家、军人和宗教人士不同,很少有思想家能真正改变历史的进程,而《共产党宣言》的作者恰恰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建立在笛卡尔思想之上的政府,用柏拉图思想武装起来的游击队,或者以黑格尔的理论为指导的工会组织。马克思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人类历史的理解,这是连马克思主义最激烈的批评者也无法否认的事实。就连反社会主义思想家路德维希·冯·米塞斯也认为,社会主义是“有史以来影响最深远的社会改革运动;也是第一个不限于某个特定群体,而受到不分种族、国别、宗教和文明的所有人支持的思想潮流”。但是,有一种盛行的观点认为,马克思和他的理论已经可以安息了——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刚刚经历了有史以来破坏性最强的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这样的观点更显得格格不入,滑稽且可笑。马克思主义曾经是所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中理论上最丰富、政治上最坚定的,但如今,人们似乎觉得已经可以把它作为久远的历史抛在脑后了。  
这次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至少意味着,此前长期掩盖在“现代”、“工业主义”和“西方”等一系列漂亮假面之下的资本主义已经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当人们开始谈论资本主义的时候,就说明资本主义出现了问题。因为这表明人们已经不再把资本主义制度当做空气般自然而然的存在,而是把它视为一种不久之前才产生的历史现象。而且,虽然许多社会制度都喜欢用“不朽”的神话掩盖自己终将灭亡的本质,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有始就必然有终。正如一场“登革热”会让人重新认识到自己身体的存在,一种社会组织体系出现问题时,人们才能真正认识到这种他们已经习以为常的制度的本来面目。马克思第一个提出了“资本主义”这种历史现象,他向我们展示了资本主义如何兴起、如何运行,以及它可能的结局。像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和弗洛伊德发现潜意识一样,马克思揭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一直为人所忽略的事物,那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本书中,我不会讨论作为道德和文化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因为这点很少被人用做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依据。不过在我看来,马克思在道德和文化批判方面的作品十分丰富,这本身就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值得我们尊重和珍惜。人类不断异化,社会生活愈发“商品化”,我们的文化鼓吹贪婪、攻击性、不假思考的享乐主义和日益严重的虚无主义,我们正逐渐失去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要对上述问题进行富有成果的讨论,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积淀。  
女权运动诞生之前,一些出于善意却弄巧成拙的男性作家曾经写道:“当我提到‘人’(men)这个词的时候,我指的是‘男人和女人’(men & women) 。”在此,我也想以同样的方式声明,当我提到马克思的时候,我指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不过他们两人之间的关系就与本书无关了。  
阿列克斯·卡利尼科斯、菲力浦·卡朋特和埃伦·梅克辛斯·伍德阅读了本书的初稿,并提出不少宝贵的批评和建议/我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马注:此乃《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英文版出版前言的全文,现题是我所加。)  

来源:乌有之乡

  蓝星新时代  | 版权所有 | 联系信箱及支付宝 fozairenjian#126.com (使用时#改@

本站域名 www.lxxsd.cn         豫ICP备08106469号-4             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