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寶典】正確理解弟子規【轉】
主人寄語:育兒經典語錄:
1.母亲的素质,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前途。
2.如果父母疼爱我,履行孝道又有什么困难呢?倘若父母厌恶我,我还能做到孝敬,才是真孝。
3.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儿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父母如果想通过教孩子《弟子规》的方式来约束和指导孩子的行为,就应首先了解《弟子规》的好处究竟在哪里。深入了解,并自己亲身实践之后,就绝不会让孩子死记硬背《弟子规》,而是通过自己的榜样的力量,如春雨润物一样在生活的细节中慢慢渗透。自己不践行,却让孩子背熟《弟子规》,然后生活中处处用《弟子规》给孩子套枷锁的方法虽然省事儿,但势必因为父母的强权和言行不一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正龙先生在文末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解释,还请各位父母辨别明白:不要成为令孩子恐惧的“强权”或早晚会逆反的枷锁,而是父母将自己的人生智慧融化为滴滴甘露,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慢慢化入孩子心中。这需要对孩子的心理变化有细致的观察和把握,更需要对自己的情绪有很好的控制能力。强权只能出逆反,会事与愿违。
《弟子规》注释
王正龙 先生
常言道:“做人要行得端,走得正。”
但是,什么是端?什么是正?现在的老百姓恐怕没有能够说出个子午卯酉来的,也就是说,现在没有一个人能够说出个统一标准的。
在过去,老百姓还会说:“我一没偷,二没抢,三没杀人放火,犯了哪家王法了?”而现在的老百姓恐怕连“一二三”也说不出了,都只是凭着自己的感觉行事,稍不留神,就会触犯法律而成了冤大头。
在《韩非子》中有一个百姓非常熟知的寓言故事,叫作“郑人买履”。故事尖刻地讽刺了那些只重视理论而不重视实践的人。因为理论都是源自于实践,尤其是中国道德修养方面的理论都是来源于圣人的体验,而且,圣人的实践都是符合人类自身脏腑的功能和脏腑之间的关系。
但是,人类自古以来都拥有一个通病,尤其以现代科技发达时代的人为甚,这就是只在理论上打主意、想办法、搞研究,却不从最简洁、最直接的自身做起。从现代人的客观行为上看,嘴里所说的理论都是为别人设定的,而不是为自己制定的。所以就会出现如郑国人所说的“宁信度,无自信也”的错误逻辑。因为只是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的人,嘴上才总是夸夸其谈、重视原则、见解周密,但是,一旦到了关键时刻,总是会把“尺寸”忘在家里而出现尴尬、无奈、沮丧的局面,而且,还不会认错。
如果能够经常用自己的身体进行实践,就不会总是在一个地方摔跟头了。
如果能够经常亲身实践,就会养成习惯,习惯就像自己的脚一样,不论走到哪里,是永远也不会丢失的。
圣人所制定的道德规范,就好比自己的脚一样,是符合自身的变化规律的;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就好比用圣人制定的规矩来保护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并且对于不同的人际关系,也就一定能够处理得非常恰当。脚的尺码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而根据从前量好的尺码行事就会出现僵化的局面,也会出现“健忘”的情况。
《弟子规》就是根据圣人制定的道德规范细化的最具体的做人方法。如:“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损,就补之。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等,这些都是教育品德和习惯的具体方法。所以说,道德修养的教育贵在教育待人接物的方法,并在实践中进行指导,而不应只教育道德理论和大话空话。
(一).首孝悌 (对父母孝敬,对弟弟爱护):
父母叫你,必须立即答应,不能迟缓。父母让你干什么,行动不许懈怠偷懒。
没有理论可言,没有条件可讲,这就是素质教育的最基本原则。在工作岗位上,就不会有犯上的言行和举止,工作才能踏实、可靠、稳妥。
父母教训你,必须恭恭敬敬地听着。父母责骂你,必须顺从地接受。
对关系最亲密的父母能够做到恭敬(尤其在受到责骂时),对他人的尊敬才是发自真心的,所表现出的任何行为都不会是表面化的,为人处世才能真正把握住分寸。
早晨起来必须向父母请安,晚上要伺候父母睡下。出外要禀告父母去向和时间,回来以后要向父母报到并问候。
做事光明磊落,有礼有节,有始有终。如果连最小、最普通的事情都能想着父母,想着他人,也就必然能够处理好任何人际关系。
居住的地方要固定,所做的事业不要轻易变动。事情虽然小,不要善自作主张,如果自作主张,就不符合做儿子的礼了。
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有原则,办事谨慎,不可随心所欲。
东西尽管小,不能私自拿了藏起来,如果私自藏东西,父母就会感到伤心。
对父母若有私心,对世人就会包藏祸心,就不可能得到上级或朋友的信任。
父母喜好的,要尽量设法准备好,父母厌恶的,要谨慎地去掉。自己的身体有了损伤,会使父母忧虑,行为品德不好,会给父母丢脸。
父母所喜好的,是指人的品德;所厌恶的,是指人的恶习。所谓谨慎,就是必须时时提醒自己、反省自己才能做到,绝对不可以只在语言方面应承。
如果父母疼爱我,履行孝道又有什么困难呢?倘若父母厌恶我,我还能做到孝敬,才是真孝。
品德是要在逆境中才能显露出来,忠臣良将在乱世才能为世人所知。对于人情方面的事情,必须学会忍耐,用时间去说话,千万不要急于为自己辩解,否则,必定会适得其反。现代的人们在这方面几乎都非常欠缺,而影视媒体对此往往都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是,孝道不是一味地顺从,如果父母有过错,就要进行规劝,使他们改正错误。
在孔子的《孝经》中称之为“谏诤”,可以使父母不会陷于不义的境地。但是,必须讲究方式和方法。
规劝时要和颜悦色,说话要柔声细气。最好在父母高兴的时候进行劝阻,父母不听,要哭着进行规劝,父母生气了,打骂你,你也要毫无怨言。
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要婉转地进行劝阻,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仍然恭敬,不加违抗,虽然忧愁,却不怨恨”《论语4.18》。因为对待父母是没有条件和目的的,倘若用此心去对待其他人,才是真心实意的。
父母有病吃药,作子女的应该先尝一尝药的滋味,并且不分白天黑夜地在床前伺候着。
以此感受父母的病苦,体味疾病的痛苦,感念父母生活的艰辛,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在为人处世的时候,才能处处不假思索地为他人着想。当然,父母平时得病吃汤药的机会并不多,尝药的机会极少,所以,就不能片面地理解这句话,必须将含义引申为:父母在所作的各种辛劳的家务,作子女的必须尽自己的力量去做,而且必须当作义务,不能有任何条件可讲。作父母的决不能对孩子的懒惰进行迁就和纵容。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可以逐渐懂得劳动持家的艰辛,才能明白学习的目的,学习才能自觉。正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而现在父母所谓的“只要你能学习好,将来能够考上大学,什么都不用你干”这样的话,是绝对要不得的。
父母死了,要守丧三年,在守丧期间要经常悲伤,而且,必须做到夫妻不同居,不喝酒吃肉。
果真是孝子,自然就会如此。但圣人对此真实的含义是:三年不能改变父母生前对子女要求的合理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准则。而淫荡必定会损伤父母所生育的自己的身体。另外,从命相学来说,父母去世后三年,子女是不会走运的。不信你就试一试。
办丧事要尽礼节,祭祀要心诚。对待死去的人要像对待活着的人一样。
讲排场、摆阔气是要不得的,生前不会用感情来行孝,父母死后只是用钱来“尽孝”,这是为自己挣面子,这是非常丑恶的。最重要的是应该把自己的悲哀充分表达出来,并要好好反省自我。只有如此,做任何事情,都会讲求实在而不会注重虚华。
作哥哥的要讲友爱,作弟弟的要知道恭敬,兄弟和睦,孝就在其中了。
兄弟之间的感情是无条件的,是真诚的。倘若兄弟不睦,对他人的感情必定是虚伪的、有条件的。兄弟友爱,对待他人才会真诚。
彼此把财物看轻了,相互之间就根本不会产生怨恨,说话互相忍让,愤恨就自然消失了。
人活在世间的真正价值在于无私的感情,应该重感情而不重财物。处处为对方着想,说话时才能够互相忍让。如果对方愤怒未消,一定是自己没有真正做到忍让。
不论吃、喝、坐、走,都必须做到年长的在前,年幼的在后。
为人处世能够分清主次,就可以避免矛盾,就可以培养人在工作中分清主次,办事有条有理的能力。主要可以保证不与人争功、不刻意表现自己、在公众场合为对方留面子。
长者呼唤某人,自己要立即帮着去叫,被叫的人不在,自己就马上跑到长者面前应承。
对待任何事情,都能有责任心,才不会耍脾气、使性子、撂挑子。
对长辈绝对不允许直呼其名,在长辈面前不能主动显露自己的才华和本领。
由尊重的心态而培养谨慎、谦逊的品质,自己才能获得更多的本领。
在路上遇见长辈时,必须马上迎上前去作揖行礼,长辈如果不说话,就恭敬地后退站着。
由畏惧的心态而培养谦逊的品质。
见到长辈时,如果自己在车上或马上,就必须下车下马问候,待长辈过去以后还必须站在一旁目送一段距离。
“目送一段距离”对于现代人来说,可以引申为在与长辈通完电话时,必须先等长辈挂机以后自己才能放下电话。在路上行走时遇到长辈,打招呼时最起码应该让脚步停一下,现在的人连这一点也都做不到了。而能够目送一段距离才是真心恭敬,自己具备了这种品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
长辈站着的时候,小辈不能坐下,必须等长辈坐下,命令你坐下时才能坐。
培养服从的习惯,可以减少因胸中不平而造成的不必要的愤懑。同时强化主次观念。
在长辈面前说话时不许粗声大气,声音必须要低,但是,声音低到听不见,却又是不合适的。
做事才能有分寸感,能控制自己,将来就能控制任何局面。而且,为人处世才能心态平和,避免将来情绪急躁或低靡。
到长辈那里要快步上前,退回来时步子要慢。
这样,做事才会谨慎,而且,不会虎头蛇尾。
长辈问话,必须站起来回答;
这样,做事才有可能三思而后行,而不至于随随便便。
而且,不论是听还是说,眼睛绝对不允许看其它的地方。
这样,做事才能专心一致,始终如一。
侍奉其他人的父母应该如同侍奉自己的父母一样,恭敬其他人的兄长应该如同恭敬自己的兄长一样。
这就是“义”的含义。这是在不久的将来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的关键。虽然将来一对夫妻需要赡养两对老人,但是,老人在家庭时会受到年轻邻居的关怀,外出时会得到无数年轻路人的照顾,就不会产生孤独的感觉。这是任何社会保障系统所无法比拟的。
(二)、次谨信 (说话办事应认真谨慎,为人处事要讲求信义):
在作息时间的安排上,应该做到早起晚睡。因为时不我待,人是很容易衰老的,要爱惜眼前的宝贵时光。
遵守作息时间,谨慎的意识才能始终挂在心上;因懈怠而违反自己制定的作息时间,对任何人也必然会不守信用。
每天早晨起来必须洗脸漱口。大小便以后要洗手。
谨慎、守信,做事有规律。
帽子必须戴正,纽扣都要系好,袜子要穿好,鞋带必须系紧。
连这些都做不好的人,一定是随随便便的人。这种人是傲慢固执而又懒散的人,一定不愿意接受素质教育,是不可与这种人交朋友的。
在家时,帽子和衣服一定要放在一定的位置,不许乱放,以免弄脏弄皱。
具备严谨细致品质的具体方法,也是分类法,可以有效地避免健忘。
穿衣服贵在干净整齐,而不在于华丽。
这样才能培养注重品德的心性。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精力不在物质方面,自然就会转移到学习知识方面。
当官的穿衣服要遵循自己的名分,老百姓穿衣服要和自己的家庭身份相称。
贫穷并不丢人,不要虚伪,讲求现实,避免幻想和奢求,处理问题才可以恰如其分。
对于饮食不要挑挑拣拣,吃饭要适可而止,不要过饱。
做事不至于感情用事,抑制贪婪之心,可以避免无谓的烦恼。
年纪还小,千万不要喝酒,喝醉了容易被人笑话,很失体面。
培养做任何事情都要事先考虑后果的习惯。
走路时要不慌不忙,站立时要端正,
养成习惯,可以避免做事懈怠和急躁,处理问题才会公正。
不许站在道路和门的中央,
心存他人,就不会妨碍他人,为人处世才会谦让。
不许瘸腿斜靠着墙或门框。
这是妓女和浪荡公子的举止,是元气虚损的表现。长此以往,就会自然与(她)他们为伍。
作揖时,打拱要深要圆,行礼必须恭恭敬敬。
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认真负责,虽然是尊敬他人,实际是尊重自己。这才是自尊自重的具体表现。
进门是不许踩门槛,坐着的时候不许把两腿叉开,
因为门槛经常被踩踏,就容易过早地损坏。假如坐着的时候把腿劈开,就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是一种浪荡的行为,妇女尤为注意。如果连这样微细的事情都能注意,那么,做任何事情也就都能够考虑到对方,这样才能自尊。
也不许摇晃大腿,不要做扭屁股的动作。
避免浮躁和淫邪的心态,这样才能自重。
掀门帘或开关门时,不要弄出很大的声音来,以免影响别人。
提醒自己做事都能考虑周围环境。
走路转弯的时候,弧度要大,不要触及转弯处的棱角。
注意了这一点,处理问题才能稳重圆融。
手里拿着空的容器,应该像拿着盛满东西的时候一样,这一点非常重要。
处理重大问题时才能够做到举重若轻。
走近空的房间时要像走进有人的房间一样,绝对不允许随随便便。
常有畏惧感,这样才能使自己做事更加慎重。
做事情不要着急慌忙,一旦慌忙,就会出现许多错误。
做到以上两点,才能做到沉着冷静。
做事情不要怕困难,
有毅力和耐心,才能不怕困难。
也不要将问题看得过于简单。
培养自己考虑问题周到细致的习惯。
打斗、赌博、嬉闹的场所,绝对不要去;不合乎礼的、不正当的事情,绝对不要过问!
这就是避免灾祸的具体方法。
将要进门时,一定要先问问房间里有没有人,而且,声音要大一些。
培养光明磊落的品质,而且,可以避免嫌疑。
房间里的人问你是谁,一定要告诉人家自己的姓名,绝对不允许回答“我”,否则,人家就分不清你到的是谁。
为人处世干脆利落,不给自己留下问题,不给别人留下疑惑。
借用人家的东西一定要当面请求,不要找其他人传话。
传话极容易产生误会。而且,做事情必须直来直去,否则就会浪费许多精力。表达感情必须含蓄,否则就会显得鲁莽轻浮。
如果东西就在眼前,不和主人打招呼就拿去使用,就属于偷!
只有心中无愧,才能无所畏惧。
借人家的东西,用完了就必须及时归还,以免忘记。
总是将他人放在心上,才能得到别人对自己的信任。
别人向自己借东西,如果有的话就不要小气。
不贪恋财物,心胸才能宽广,就能才思敏捷,事业才能有所成就。
凡是说出的话,首先要讲信用,自欺欺人和胡说八道,是绝对不允许的!
道德败坏的人在社会上终究是难以立足的。
说话多,不如说话少。只求说得准确,不要花言巧语。
培养谨慎的作风,也会得到尊重。
刻薄挖苦、下流肮脏的话,还有小市民的习气,一定要戒除。
对此无话可说,必须无条件执行。
对事情了解、认识得不清楚,就不要随便说;对事情知道得不确切,就不要随便去传。
对于自己不知道的事情绝对不能瞎猜、乱蒙,这才是真正的科学态度。
不合适的事,不要轻易答应并许诺,如果随便答应或许下了诺言,那么,办与不办都是错误的。
在做决定以前,都要仔细考虑后果,如此才能培养成谨慎的品质。随随便便就答应别人,并且还要为此错误的决定进行承诺,怕别人说自己不守信用,这就是小人的行为。
凡是说话、吐字,声音要重,速度要慢,不要急促,不要模糊不清。
人每天都要说话,这是培养沉稳、慎重、专注品质的绝好机会。
张家长,李家短,与你无关的闲事,就不要去问,更不要去管。
养成这个习惯,在工作和学习中就能排除干扰,提高效率,这也是成就事业的基础。
看见品德比我好的,就要努力向他看齐,即使与他相差很远,也是一定可以逐渐跟上的,决不能气馁。
这才是培养自信心正确途径,而那些靠穿戴打扮来培养所谓的自信,是非常愚蠢的。
见到品德败坏的行为,就要反省一下自己是否也是如此,如果有,就要及时改正,如果没有,就加以警惕,防止将来重蹈他人覆辙。
对于自己的缺点都能够及时改正,处理任何问题就都能够正确、果断。
只有道德、学问、才能、本领等方面发现不如别人的时候,应当忧愁,并要勉励自己迎头赶上;如果衣服、饮食、住房、车轿等方面,发现不如别人的时候,就不应该忧愁。
这就是评判某人有没有素质的起码标准。孔子说:“读书人有志于追求真理,却以穿得差、吃得差为羞耻,这种人不值得和他谈论了”《论语4.9》。
如果听到别人说你的过错就生气,听到赞扬就高兴,那么,坏朋友就会接近你,好朋友就会远离你。
这就是典型的感情用事,必须努力戒除。否则,就会有心怀叵测的人来破坏自己的事业。
如果听到赞扬就不安,听到别人说你的过错就高兴,那么,正直有信用的朋友就会逐渐接近你。
努力做到这一点,才能用理智正确看待和处理问题,也会有知心的朋友来帮助成就自己的事业。
如果不是故意而做了坏事,这种行为叫做错;如果存心干坏事,这种行为就叫做恶!
无意和存心就是判断错误和罪恶的标准。明确了这个概念,就能够正确处理不同性质的矛盾。
如果有了过错能够诚心改正,就等于没有错误了;如果犯了错误还要遮遮掩掩,就等于在错误上增加罪恶!
有了错误而不改正,就是不知羞耻。知道羞耻,才能做到真正的勇敢。否则,就是懦弱。是否知道羞耻,就是判别勇敢与怯懦的标准。现代已经很少有几个人知道什么是羞耻了,所以,社会上才会流行“阴盛阳衰”的说法。
(三)泛爱众,而亲仁 (热爱所有的人,亲近仁义的人):
只要是个人,就都要热爱。虽然社会上的人在素质方面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我们作弟子的对待任何人却不能有高低贵贱观念。因为我们都是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天地之间。
这是做人和搞好人际关系的最基本的原则。
品德高尚的人,他的名声自然很高,人们所以尊重他,并不是他的相貌好;有才能的人,他的威望自然很大,人们之所以佩服他,并不是因为他会说大话。
这种名声和威望并不是刻意去追求就能够得到的。
自己有能耐,不要自私,当别人有困难时,应该主动地去帮助别人;
不能有任何条件,事后还不能沾沾自喜。
别人有能耐而自己不如人家,不能嫉妒和轻视人家,更不能说人家坏话。
这是锻炼自己见贤思齐的功夫,也是去掉私心、培养公心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不要羡慕富有的人,也不要瞧不起贫穷的人,更不能喜欢新朋友而嫌弃甚至厌恶老朋友。
做到了这一点,在工作和生活中,才能够理智地看待问题,不至于感情用事。
人家没有空闲的时候,不要用事情去打搅人家;别人心里烦躁不安的时候,就不要和他说话。如果那样会使他更加心烦。
现代人做到这一点才是个“懂事”的人。这是能够锻炼自己反省功夫的方法之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能够免除无谓的侮辱。
别人有短处,千万不要去揭发;别人有见不得人的事情,千万不要去宣扬。
一来不会引起他的愤恨而干出更坏的事,二来可以保全自身。在人的心里有善和恶两种东西,只有经常做扬长避短的行为,才能在社会中达到弃恶扬善的目的。如果经常揭发他人的缺点或在舆论上仇视某些人群,就会产生仇恨或杀戮。
称赞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就是善。人家知道了你的赞扬,就会更加勉励自己继续努力;揭发别人的污点和短处,就是恶。让别人恨得厉害了,就会招来不可想象的祸害,那时就不好办了。
只有能够发现自己的缺点,才能发现别人的优点,才能称赞别人的优点。并不是像现代人称赞别人都是为了阿谀奉承。发现别人的缺点是为了改正自己的缺点,而不是为了改正别人的缺点,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要想做一个好人,一定要先分清善恶、权衡利弊。
互相勉励行善,双方都能提高品德;发现对方有缺点而不规劝,会使双方在品德方面都有缺憾。
这才是真正的朋友,真正的的友谊。其它的关系只能称之为熟人,不能称为朋友,亲近的关系只是一种友好,不是友谊。明确了这一点,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就不会有太多的抱怨和遗憾。
拿人家的东西和给人家的东西要分清楚:给人家的东西要多,拿人家的要少。
要无条件、无目的地去做,将来的路会越走越宽广。
打算怎样对待别人,首先要问问自己受到这种待遇会怎样。自己所不想要的,就应该立即停止。
这就是反省,是修养的最基本的功夫。没有这个功夫,其它的功夫只是本领而不是素质。
有恩就必须要报答,有怨就一定要忘记。
一定要报怨的就是视力短浅的人,而报恩不报怨的才是目光长远的人。
对待自己的下属员工,重要的是以身作则,行为端正。
自己的行为端正,才能使员工做到令行禁止。
虽然要求自己严格,而对待下属员工却不能千篇一律、态度生硬,要做到既仁慈又宽厚。
严于律己而宽于待人,这是做领导的最基本素质,也是解决上下级矛盾的最有效方法。
用权势来压人,人心一定不服;要用公正的道理进行说服教育,才能使人口服心服。
公正的道理来源于自身的修养。
虽然大家都是人,但是,确有受人尊重和鄙视、钦佩和轻视的差别的。在社会上,一般的俗人非常多,仁者非常少。
知道这一点,才能使人立志做一个仁者而不做俗人。
如果真是仁者,人们都会敬畏他,他说话不遮掩,态度不逢迎。
这就是君子与小人的差别。
能够亲近仁者,就会大有好处,自己的德行就会日益增进,过错就会日益减少。如果不亲近仁者,就会有无限的害处,坏人必然会接近你,所有好事都会变成坏事。
这就是事业兴废的根本原因,想成就事业的人,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四)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关系):
不努力去体验圣人之道,只是学习理论知识,就会滋生浮躁的情绪,并且会脱离实际。但是,肤浅地按照 别人教授的圣人之道去努力实践,却不深入学习圣人的经典理论,只是一味地凭着自己的见解去揣测推断,就一定会曲解圣人之道。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六蔽”:爱仁德,却不爱学问,那种弊端就是容易被人愚弄;爱耍聪明,却不爱学问,那种弊端就是放荡而无基础;爱诚实,却不爱学问,那种弊端就是容易被人利用反而害了自己;爱直率,却不爱学问,那种弊端就是说话尖刻,刺痛人心;爱勇敢,却不爱学问,那种弊端就是捣乱闯祸;爱刚强,却不爱学问,那种弊端就是胆大妄为。
读书学习的方法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必须有很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事物要主动观察、认真分析,对不懂得事情一定要主动去向别人虚心请教。这三点是非常重要的。
“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这三点做到了,才能做到“心、眼、口”这三到。如果只是在“三到”上做文章、设机巧,必定事与愿违。
刚开始读这本书,不要想着其它的书会更好。一本书还没有读完,就不要去读其它的书。
训练做事专一的素质。
读书学习的期限可以放宽一些,但一定要严格按照计划抓紧时间用功,只要功夫到了,不懂得地方就会自然明白;
真知是实践中得来的,不是凭空思考来的。
心里有疑问的话,要随时随地一条一条记下来,抓紧时间去找人请教,一定要弄清楚确切的意思。
“抓住机遇”的灵性是这样训练出来的。
读书的房间一定要清静,墙壁要干净,书桌要清洁,笔和纸都要摆放整齐,写字时身体要坐得正直,不能驼背。
这是为人处世的原则,通过这样的要求就可以达到为人正直、办事仔细目的。
字写得不端正,说明心浮气躁,思想上出了毛病。
办事认真、踏实的素质从此而来。
摆放书籍经典,必须有固定的地方,读完以后要放回原处,不能随便将扔书放在餐桌上、枕头边。即使有急事,也要将书整齐地放回原来的地方。
办事有条有理的习惯是在对书籍的恭敬态度上养成的,临危不乱的本事就是这样从一点一滴处练出来的。
如果发现书籍有缺损的地方,应该马上粘补好,一定不能马虎过去。
这样才能培养处理事务一丝不苟、办事不拖拉的素质。
对于素质教育来说,不是圣人的经典,就应该抛弃不看,以免蒙蔽你的聪明,损害了你的心灵和志向。
这就是素质教育的注意事项。
不要藐视圣人的理论,不要轻视自己的长辈或上级,也不要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改正缺点和恶习,只要能够认真依照圣人教导的方法去踏踏实实地实践,就像驯化动物一样多次反复练习,是一定会成为圣贤的。
对于素质教育来说,从来就没有聪明和愚钝的差别,只有勤劳和懒惰的不同。经文分明说“圣与贤,可驯致。”这里必须注意:是驯化的驯,而不是教训的训。
以上是对《弟子规》的翻译和注解。但是,根据孔子所说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8.9)的原理,我是不应该对上文做注解的,尤其是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更不能将所包含道理讲清楚,只能用命令的方式要求对方无条件地执行,绝对不能用商量或讲道理的方式,即使商量,也是在原则范围内进行,不可能随意选择。否则,素质教育注定是要失败的。至于“以理服人”的说法,只是针对知识学问而言。对于素质教育来说,只需要一句话进行解释就足够了——这是圣人说的!这是规矩!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就像国家的法律一样,执行和遵守都是无条件的,根本就不存在“以理服人”的问题,如果在这方面总是有理可以狡辩,那么,百姓就不会守法,执法者更是不能执法了,最终的结果只能使矛盾激化,甚至冲突。
所以,只要依照法律条文去执法和守法,百姓虽然对于法律没有强烈的体会,但就像鱼生活在水中而不知水为何物一样,也就自然“怡然自得”了。所以,对于素质教育来说,言语理论都是垃圾。
虽然,命令的方式可能会出现“一言堂”或“专权”的弊端,但是,命令的根据主要是以古代圣人和立国方略(而不能是当今学者)的理论和要求为依据,而不是某领导和家长的主观情感而随心所欲,就不会出现很大的偏差;要树立古代圣人和国家的威望,而不要树立当今某个人的威信,不要搞个人崇拜,不要迷信权威,就不会出现很大的偏差;要制定和宣扬君子的道德行为规范,而不要树立特殊人物的先进事迹,就不会出现很大的偏差。
常言道:“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现代人对这句话的理解都是错误的。所谓君子,心中没有私念,能胸怀宇宙,为人忠恕;而所谓丈夫,就是人中豪杰,能克制自己的私欲,能忍常人所不能忍。毒,不是狠毒、恶毒的意思,而是有意偏颇、矫枉过正的意思。比如:通过吃素、戒色等“偏激有为”的方式来去除自己的不良嗜好,从而进入“中和无为”的境界。
最后,用梁漱溟先生晚年铭言来作结语,可以总结以上全文,望读者参之:
于境知足,于学知不足;
其气有为,其品有勿为。
2002年3月著于小月河畔绝四斋
附:《弟子规》原文 清 李毓秀著
总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一)首孝悌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显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侍,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二)次谨信
朝早起,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钮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事勿忙,忙出错,勿畏难,勿轻略。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将入门,问谁存,将上堂,声必扬。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刻薄语,污秽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则警。
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三)泛爱众,而亲仁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轻訾。
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道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四)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
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房屋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墨磨偏,心不正;字不敬,心先病。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虽有急,卷束齐,有缺损,就补之。
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