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魔术师的奋战人生_1.网上文摘_蓝星新时代网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字收藏 > 1.网上文摘 > 详细内容
石油魔术师的奋战人生
作者:尹姗编  发布时间:2012/9/10  阅读次数:2460  字体大小: 【】 【】【

  

石油魔术师的奋战人生

  提起“铁人”,相信很多人都会脱口而出一个名字--王进喜。王进喜这个值得骄傲的名字,既被叫响在了那个如火的流金岁月,也在当今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传诵。

  王进喜是玉门人的杰出代表,中国石油工人的光辉典范。他为祖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在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铁人精神。

  “铁人精神”是一面旗帜,凝聚着工人阶级的朴素情感;

  “铁人精神”是一种力量,凸显了一种坚韧不拔艰苦创业的勇气;

  “铁人精神”更是一种标志,凝缩着一个民族不畏困难的英雄气概。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那段难忘的历史,去感受铁人那穿越时空的光芒。

  “十斤娃”的苦难童年

  王进喜,1923年10月8日出生于甘肃省玉门市赤金堡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母亲何占信,父亲王金堂。40岁得子的王金堂,按照当地的习俗,把孩子和包孩子用的筛子放在秤上秤,结果是正好十斤,于是就给孩子起名“十斤娃”。王金堂按照家谱往下排,给孩子起名王进喜,希望他欢欢喜喜去上学,学到本领后重整家业。

  1929年,玉门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灾荒。为了活命,6岁的王进喜用一根棍子领着双目失明的父亲沿街乞讨。再大一点,父亲的眼疾越来越厉害,单靠乞讨已不能维持生计。为了挣钱给父亲治病,王进喜不得不给地主家放牛。但就算是这样,王进喜和父亲也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王进喜的童年就是在这样的困窘中度过。

  1938年,15岁的王进喜进入旧玉门油矿当童工,年龄虽小,却干着和大人一样的重活,还经常挨工头的打骂。他不甘压迫,奋起反抗,但也常因此而受到惩罚。带他的师傅很帮他,还给他讲骆驼“攒劲”的故事,告诉他要讲究斗争方法,培养“耐力”。正是这种苦难的经历,炼就了他刚毅坚韧、倔强不屈的性格。

  “铁人”神话背后的艰苦创业历程

  从1950年春天成为我国第一代钻井工人开始,王进喜就一直呆在老君庙钻探大队。他勤快、能吃苦,各种杂活抢着干。他曾说:“党把我们当主人,主人不能像长工那样磨磨蹭蹭、被动地干活。”在艰苦的钻井生产实践中,他养成了坚忍不拔的品格和大公无私的思想。

  1956年,王进喜迎来了人生旅途中一个新的起点。那年4月29日,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不久,王进喜担任了贝乌5队(1205队前身)队长,带领贝乌5队在当时的国家石油工业部组织的以“优质快速钻井”为中心的劳动竞赛中,提出了“月上千,年上万,祁连山上立标杆”的口号,创出了月进尺5009.3米的全国钻井最高纪录。同年10月,王进喜到新疆克拉玛依参加当时的国家石油工业部召开的现场会。时任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把一面“钻井卫星”红旗颁发给他。贝乌5队被命名为“钢铁钻井队”,王进喜则被誉为“钻井闯将”。

  1960年,东北松辽石油大会战打响。那年3月25日,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到了萨尔图车站。下了火车,他不问吃住情况,而是问钻机到了没有、井位在哪里、这里的钻井纪录是多少,恨不得一拳头砸出一口油井来。石油大会战在极端困难和恶劣的环境中展开了。

  钻机是王进喜带人运到井场的,也是他和钻井队的同志们竖起来的。

  没有吊车?没有拖拉机?汽车也不足?不要紧!可以用撬杠撬、滚杠滚、大绳拉的办法,四天搞定!

  没有打井用的水?不要紧!附近的水泡子不是有水吗?可以破冰取水!没有大型工具运水怎么办?不要紧!可以用脸盆端、水桶挑!

  那年4月19日,萨55井胜利完钻,进尺1200米,首创5天零4小时打一口中深井的纪录。

  之后,1205钻井队准备往第二口井搬家时,王进喜的腿不幸被砸伤,但他仍然坚持在井场工作。当时由于地层压力太大,第二口井打到700米时发生了井喷。

  怎么办?危急关头,王进喜不顾腿伤,扔掉拐杖,带头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来压井喷,最终降服了这头怪兽! 

  房东赵大娘看到王进喜整天领着工人不分白天黑夜的干,饭做好了也不回来吃,感慨地说:“你们的王队长可真是个铁人哪!”自此,“铁人”称号传遍神舟大地。

  那年4月29日,在“五一”万人誓师大会上,王进喜成为大会战树立的第一个典型,成为大会战的一面旗帜。也就是在这次大会上,他喊出了对祖国的铮铮誓言“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在这样的口号激励下,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很快取得了显著成果。1960年6月1日,大庆油田首车原油外运。年底,大庆油田生产原油97万吨。“铁人”王进喜带领钻井队为中国石油事业的发展创下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困难也不怕。”这首曾经被毛泽东主席引用过的诗歌,是铁人王进喜在艰苦卓绝的石油大会战中,以生命的底蕴吼出来的。

  王进喜既是吃苦耐劳的实干家,也是科学求实的典范。在科技领域,他以“识字搬山”的意志刻苦学习,带领工人们以创造性的劳动,创出一个又一个优异的成绩。他说:“干,才是马列主义。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

  为提高钻井速度,他和工人们改革游动滑车;为打好高压易喷井,他带领工人们研究改进泥浆泵;为提高钻井质量,他和科技人员一起研制成功控制井斜的“填满式钻井法”。他还在多年的钻井工作中摸索出一套高超的“钻井绝技”,能根据井下声音判断钻头磨损情况。

  虽然取得了很多成绩,但王进喜从不居功自傲,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对工人及其家属关怀备至,对自己和家人却严格要求。

  1964年年底,他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出席大会并代表石油工人做了《用革命精神建好油田》的发言。回来后,他一边参加劳动一边听取群众意见,解决工人的实际问题,成为大家的知心朋友。

  那时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石油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一样,不是很好。天冷时工友们工服不保暖,王进喜就到缝补厂建议把棉工裤后腰加高加厚,给工人做皮背心和皮护膝。住房、吃粮面临困难时,王进喜就利用工余时间带领职工和家属开荒种地,烧砖、割苇,盖“干打垒”住房,让工人和家属“吃饱肚子去会战”,“回来有个窝”。钻工子女没处上学,王进喜就带领人们在大队机关附近支起一顶帐篷,建起了大队级第一所小学--帐篷小学。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王进喜,把这所小学命名为“铁人小学”。 

  王进喜家是个大家庭,全家10口人,弟妹子女还要上学。为了维持全家生计,王进喜叫老母亲管账,精打细算过日子。因为家庭困难,王进喜得以享受每月30元的“长期补助”,但他自己却从来不花,而是把这些钱都补助给困难职工。他还拒收大队给他家送去的猪肉和面粉。

  因为王进喜患有严重的关节炎,上级为照顾他,给他配了一台吉普车。但是他却把车用来给井队送料、送粮、送菜,拉职工看病,自己的老母亲病了却只能坐自行车去卫生所。与他爱人同期来油田的家属多数已转成正式职工,他的爱人却在队里一直做着烧锅炉、喂猪的工作。廉洁奉公、无私奉献,甘当党和人民的“老黄牛”,这就是王进喜无悔的人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王进喜一直忧心于国家的油田生产建设。“文革”开始后,大庆油田生产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王进喜急了。1966年12月31日,他毅然到北京向周恩来总理汇报了大庆油田生产面临的严峻形势。返回大庆后,他走遍油田,传达和贯彻总理的指示精神--“大庆石油生产一天也不能停!” 

  1970年4月5日,全国石油工作会议在玉门召开,王进喜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大会。玉门会议期间,王进喜胃病发作。后经检查确诊为胃癌,而且是晚期。病中的王进喜心里仍然挂念着油田生产建设和广大职工家属。那年国庆节后,他的病情急剧恶化,走到了人生的终点。临终前,他用颤抖的手取出一个小纸包,交给守候在床前的一位领导同志。纸包里竟是他住院以来组织给他的全部补助款和一张记账单。王进喜说:“这笔钱,请把它花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不困难。”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1970年11月15日,王进喜永远地离开了,年仅47岁。

  王进喜一生心系钻井,魂系石油,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铁人”,这个刻在历史上的名字,永远被世人记忆和怀恋,他不仅是一个时代的标识,更在伟大的创业实践中挺立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脊梁。(中国青年网记者 尹姗编写

来源:中国青年网

  蓝星新时代  | 版权所有 | 联系信箱及支付宝 fozairenjian#126.com (使用时#改@

本站域名 www.lxxsd.cn         豫ICP备08106469号-4             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