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物质(宇宙)  _7.新时代资料_蓝星新时代网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新时代-社会与哲学资料集 > 7.新时代资料 > 详细内容
哲学·物质(宇宙)  
作者:黔粤行  发布时间:2011/8/15  阅读次数:3647  字体大小: 【】 【】【
  
哲学·物质(宇宙)  
  
         “物质”是一个哲学概念。哲学概念都是科学概念,它们的科学涵义都是在人类认知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修改、补充和完善的。物质是宇宙中“五力七态”及其反映的一切事物,即宇宙的代名词。  
       当代人类对物质的科研成果可概括为四个方面:  
1、对原子性质的实用研究;  
2、对核素性质的应用研究;  
3、对基本粒子的探索研究;  
4、对生命科学的初步探索。  
其中人造超重元素的技术具有极大的潜在风险——已再三证实,虽然人造超重元素不能长时间的独立存在,但并不能排除其化合物可以长期存在,所以将该化合物的某些人造超重元素分离后的瞬间利用的直接破坏力将远大于基因工程,甚至可以直接毁灭人类,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在当代人类的科研活动中至少还存在着四个方面的空白:  
1、原子的中心到底是什么,是否可以理解为“黑洞”,或叫做“智核”?  
2、非生命、半生命和生命体的同一核素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是否可以理解为未知的“同位素”,或是“同分异构体”(同核异能态),或是“同素异形体”的“变异”或“激活”?  
3、基本粒子到底有多少种,能否理解为还有“盲区”?  
4、人类至今对社会的探索还称不上科学(仅有支离破碎的社会科学概念、命题和极少的原理)。  
其中半生命病毒和生物都是可以看得见的实体,但用已知的数理化知识却无法解读,惟有借助事实和逻辑进行归纳演绎,方能理出一些头绪。  
以上事实要求哲学必须勇于超前发展,在发展中不断修改、补充和完善,其中具有实质性的科学解读物质概念是保证哲学正确发展的根本方向问题,容不得半点含糊不清。这是一个唯物辩证课题,不允许空洞的“高度概括”,更不允许诡辩或忽悠。  
人类已知四种自然力和六种物质存在形态。  
1、四种自然力——万有引力、电磁力、强力、弱力。另外,当代一些学者比较认同第五种力——斥力或叫排斥力。我们赞成王春对“(斥力)属于引力的一部分”的基本分析,但反对他对“旋动力”的定义,理由是“旋动力”属于合力的一种形式,所以不能单列。  
我们在反复修改《论智子流》一文过程中发现,在原子中应该存在着第五种力——“核基力”(请注意,这里迄今还是未知世界,常用的质量、能量、速度、力和时间、有限、无限、无穷等概念及其关系在这里都不适用)。它是专指驱动原子,生物,或宇宙临界变化衔接的超级循环系统的内在自组织原动力的基本特征——在原子智核中固有的基本的力,与其它四种自然力截然不同。若否认这一假说,那就只能片段地解读宇宙事物的混沌与有序的变化关系,根本无法解读生物的起源与进化的连续过程。鉴于事实推理可知,核基力的内在表现形式之一是保持智核(运动)不灭,影响着原子的寿命,如在宇宙中形成黑洞的力就是以核基力为主的合力使然——“最终”“只进不出”而形成宇宙奇点。核基力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是大千世界——所谓化学元素,其本质是由智核的核基力的强弱决定的,所以构成原子的质子、中子和电子等都是它的自组织离子(等离子是宇宙物质的主要存在形式之一),应归属于表象。换言之,原子核基力的强弱一旦形成,人类则无法简单加减,但可以不择手段和不计后果地“堆积”出超重(强)核,由此不难推断,人类寻找(海上)“稳定岛”的借口将很有可能变成制造(海底)“活火山”的事实。  
2、六种物质存在形态——固态、液态、气态、离子态、场态、中子态。另外,当代一些学者比较认同第七种物质存在形态——反物质态。这是与“斥力”对应的假说,并宣布得到“宇宙物质分布”的“计算”支持。还有学者由中子星推断出“夸克星”。等等。我们反对这些假说,理由是这些假说不但得不到事实证明[有学者宣称发现了“负原子”——“负氢原子”(可以对“0或1和时间”进行忽悠),但无法“发现”“负碳原子”(谁也不敢对“6或2以上的数字和时间”进行忽悠)],也经不起推理反驳。  
其实,自从1967年开始探索验证中子星以后,关于物质的存在形态问题已算不上科学之谜了,只是如何去进一步科学剥离及其深入验证的问题。因为中子仍然存在着正负电荷(一个上夸克和两个下夸克),而独立质子(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则是名副其实的非等离子态,所以再深入研究下去就是自然去掉“电荷”(问题在于夸克、轻子等是不是基本粒子,即无法将其确认为终极课题,但可以确认为科研的基本方向),以实现物质大一统。从物理的角度讲,那种“无电”物质可以称为“无电态”;从人类思想文化的角度讲,那种物质可以称为“归一态”。由此可以推断——“夸克星”的假说不成立(夸克自带正或负电荷且不能独立存在,故结果只能体现出中子的性质);已知科学原理不能全部适用于解读宇宙。为此,衷心希望有关科学家迷途知返,不图名利,尽力研究对老百姓有好处的科研课题。  
归纳起来讲,虽然我们对物质的解读无法摆脱事实循环论证,但在人类现有的认知范围内,可以确定清晰而又经得起反驳的物质涵义——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变化运动都在“五力七态”(万有引力、电磁力、强力、弱力、核基力和固态、液态、气态、离子态、场态、中子态、归一态)的范围之内,或者说,“五力七态”及其反映都是物质。若说宇宙起源于奇点膨胀,那么宇宙将终结于黑洞收缩,循环不止。至于有人发现“黑洞”也有磁场的事实并不影响本文的结论(我们强调的是物质,不是物质变化的“某一过程”,且是辨证解读)。就哲学而言,研究物质的核心课题是事物的能量(主要是自组织的科学基本定位)、作用力和物质态(三者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最后补充一个相关概念——精神。精神及相关演绎概念的基本形式(涵义)可视为“生命场态”及其反映。物质包含着精神,精神是物质的事物之一,所以物质和精神这两个概念不能并列使用,否则,就犯了语法逻辑错误。这么说的目的是要重复提示大家注意——精神也是物质,且是生命物质的基本场能之一。由此要特别坚信一个事实——虽然物质属性的临界变化最终可以被认知,但迄今还看不到尽头。为此,不要发现(宇宙)“能量不守恒”就编造出一个“暗物质”来进行平衡,相对论是相对牛顿论,是描述人类已知的物质变化的一个很小范围的理论,远非终极理论。  
   

来源:乌有之乡

  蓝星新时代  | 版权所有 | 联系信箱及支付宝 fozairenjian#126.com (使用时#改@

本站域名 www.lxxsd.cn         豫ICP备08106469号-4             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