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 R O U N D B R E A K I N G . C N — 2015年12月,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召开。与此同时,央视9频道跟进播放了一部纪实大片:《互联网时代》。 说到“时代”,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社会时代,也经历了数百年的工业社会时代。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全球互联网进入商用以来,到现在也仅仅20多年时间。然而把互联网定义为“时代”,名副其实。《互联网时代》不仅是一部境界高远的纪实片,而且是一部很有学术含金量的纪实片。它真实地反映了当下世界的一个基本事实:互联网正在改变人类社会(注1)。 互联网正在改变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在大工业时代,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不仅很不和谐,而且极不平等。供给学派的鼻祖,庸俗经济学家萨伊说“供给自动创造需求”,这个“创造”,与其说是供给对需求的积极引导,不如说是生产对消费的强势欺凌:生产占据着主子地位,消费居于屈从地位。用经济学家的话说:“企业生产什么,你就消费什么;媒体发布什么,你就看什么”。生产任性是有代价的,这代价就是产能严重过剩的常态化。 在互联网时代,生产与消费的不平等关系正在遭到颠覆。随着互联网的渗透,生产越来越被消费所主导,以至于产生了一个新名词:“生产消费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管伊藤穰一说:“在互联网上,生产者与消费者已经开始融合”。这个将生产与消费合二为一的社会主体无情地向世界宣告:各种各样以市场为生存平台的中介,已经或正在成为社会肌体的多余废物。对此,美国学者巴斯卡尔.恰克雅维奇肯定地说:“中间媒介的消失是一个自然结果”。 《互联网时代(第三集 能量)》列举了一个发生在中国的例子:雷军的“小米”手机。小米手机的诞生,就是一个生产与消费融合的过程:让众多消费者来共同“创造”小米手机。雷军和他的同事把“你想要一款什么样的手机”的询问发布到网上,结果,“关于小米手机的畅想”迅速汇集成拥有1.8亿条帖子的专门论坛。被称为“米粉”的发烧友高达60万人,他们既是小米的消费者,又是小米的设计者,同时还是小米市场扩张的推动者。 这个改变的背后意味着什么呢?如果展开马克思主义的想象力,那么与“买卖分裂”的市场经济相比,“产销合一”的计划经济将是与互联网更能匹配的经济形态。我想,如果马克思恩格斯在世,一定会续写一篇《论互联网与计划经济》(注2)。 互联网正在改变所有权观念 自打我们的祖先进入文明社会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增加,人类逐渐明确并强化了所有权(产权)的制度和观念。人类对时间和空间,对资源和环境,对一切事物,都有着占有和拥有的强烈欲望,这被主流经济学视为天经地义亘古不变的法则。于是,私有制成了人类生存的“最佳”社会状态,而私有产权则成了经济学解读人类行为的“唯一”法宝。 当现代经济学还陶醉在私有产权编制的神化故事里面的时候,互联网却使得“共享”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的普遍状态。今天,对时间和空间,对资源与环境,对一切事物,人们更看重的是使用(共享),而不是占有!正如英国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所教授卢恰诺.弗洛里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