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则 全 《出山》导读_3.社会学交流_蓝星新时代网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讲坛 > 3.社会学交流 > 详细内容
曲 则 全 《出山》导读
发布时间:2022/7/18  阅读次数:2585  字体大小: 【】 【】【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

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曲折才能有完整(美),有冤屈才能有公正,有洼才能有满,有破旧才能有新,有少才能有多,有多才能有迷惑。就是说圣人始终守抱着一为天下制定规范,不在制度中夹杂自己的私欲,所以圣明;不自以为是,所以绩显著;不自己讨伐自己的人,所以有功;不自尊、自大,所以执政长久。因为不与别人争,所以天下没有谁能和他争。古人所说的“委曲求全”,怎么会是假话呢?有诚实的真心一切全都会归附于你。

  

  

  

     

《出山》导读

  

  

  看《出山》一书是个受罪的事,除了书中习惯的故事情节以外,余下的都在讲理,且理的范围超大,让人看得头昏眼花,一会儿就要打哈欠,实在读不下去。困惑之余问徐淼:这本书在社会能读通、读懂的比例是多少?徐淼开玩笑说读不通、读不懂的比例应该是百分之百。

  我相信这不是玩笑。有位读者意见很有代表性:这书涉及的知识覆盖面太广,是一个综合大学的所有专业合起来才能接受的研究课题,一般人没法看。反过来说,只有具备全科知识的人才能看得懂。

这本书太奇,所涉及的知识面太广,远远超出了正常人的认知范围。读过本书的人说:小说不仅不好读,读了连《出山》这个小说名字都没弄明白。一是没看到所谓的山在哪;二是不清楚怎么出的山。

为此我与徐淼进行了交流,大致了解他的想法。为方便大家阅读,现把交流所得进行归纳和整理,作为本书的导读。

  

  

小说讲述了一个故事,但故事本身只是线索不是阅读的重点。沿故事线索串联的并不是传统故事情节和故事结果,而是在讲事发之由和经过。

本书讲述的是真实的故事,但采用的是文学形式,需要有人物及人物形象描写。不过小说并没有在刻画人物形象上过多着笔,而是通过一些相关联的故事,告诉大家主人翁是一个什么个性的人。这部分只在叙说事情的真实性与连续性,不是阅读重点。

本书主人翁在书中一直在讲理,如果把书中的理读通了,小说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是本书阅读的重点,也是难点。

小说主人翁在书中通常被描写成是“小儿科”,现实中听本人讲理时实际也是这种感觉。徐淼习惯用常识而不是知识讲理,这些理太简单,且低得出奇,完全挨着,谁都能听明白。也正是这样,让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听起来非常别扭,甚至完全冲突,让习惯高谈阔论的知识群体产生被侮辱的感觉也让人觉得徐淼很怪。

生活中的徐淼是一个非常正常的人,也极其聪明,学识甚广,其书本知识远普通人之上。小说中讲他与大学教授谈理论,谈的都是大学书本上的理,水平之高连教授都吃惊。  

徐淼是完全掌握书本知识后进行的再思维,所以阅读本小说千万不要一见主人翁谈理不够高、大、上,就以为他不懂,就去拿书本知识去封他的嘴。其实你说的理他知道,他说的理你绝对没听过,更不可能想过。

小说主人翁是一个饱经风霜的人,从江湖咸淡一口粥,春秋青黄两片叶”的叙述中可以清楚看到主人翁此时的思想境界。主人翁是从繁杂社会实践中安静下来后进行的思考,从春枝梳烟惊尘迹秋叶拂风扰丝形”一句中可以看出主人翁心静的程度。一个人心静到连烟的痕迹和丝的影子都能分辨出来,谁能达到这种境界?谁的心安静到如此水平?

小说主人翁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思考问题,大家在另一种心态下去读,肯定不会发生共振。反过来说,要真正读懂小说,就要完全安静下来,用一目十行的方法或带着抵触情绪去读,肯定得不到要领。

《出山》受《周髀算经》等著作的影响,讲述理的时候多采用俩人对话的形式,所以阅读本小说时,涉及与主人翁的对话是重点,也是要点。

  

  

徐淼在书中通篇讲理,而且老是说现有的理错了,讲得让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心烦。我问徐淼为什么要不停地去讲

徐淼说:这个错误错得太离谱,错到非正不可,不然人类就会一直在思维迷宫中梦游,永远找不到出路。

我问徐淼:你说人类到底出了什么错?

徐淼说:人类在哲学思维和科学思维上产生了巨大错误。错到不可理喻的地步。

徐淼说在书中想告诉大家的就是一句话:科学思维不“科学”

徐淼在本书说到科学,一再提到实验科学和理论科学这个问题,也一再强调,人类的所有进步,都是实验科学做出的贡献。他说实验科学的核心在于做,实验科学与理论科学的联系仅在于公式,公式的作用在于重复做,理论科学的错误在于论理。

徐淼说:人类在实验科学的基础上总结理论,目的是为了重复实验或试验,是为了重复生产而进行的思考。科学解决的是怎么做、按什么程序做、做成什么标准等问题。应用数和数学公式,解决的也是生产工艺、质量和规范等这些重复做的问题。

徐淼说:科学本身产生于生产实践,服务的对象也是生产实践。在生产实践中,科学的应用范围在于重复生产,重复生产的关键是标准。换句话说:科学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也就在指导社会大生产中存有意义。科学具体指导的是工程师、技术员和技术工人这类人,只在指导重复生产、重复制造中有应用价值,除此之外什么作用也没有。

徐淼说:科学是建立在一个固定的基准点上的思维,需要建立一个固定的逻辑关系也就是程序。科学是个应用性思维,科学思维因此可称之标准思维、焦点思维、定点思维、静态思维、量化思维或定量思维等等,是一种有局限的特殊思维方法。科学思维不能随意移动思考基准点,不能随意改变思考标准,不能随意扩大思考范围。

徐淼说:科学思维在应用中主要涉及的是量的计算或加工量的比较,物理学中的运动学思考自然运动也建立在运动量基础之上。物理学从运动量的角度认识自然,是人类思维错误的开始,直接将人类思维导入迷途。

徐淼说:科学理论建立在工程学基础上,涉及的大都是量的计算和计量,与制作精度联系密切,因此科学思维具有思维严谨的特色。

徐淼说:工程实践是利用自然的过程。由于实验科学的成就,让人类产生人定胜天的妄想,人类最终把利用自然的过程理解成改变自然或改造自然的实践。科学家异想天开地把量的计算和比较方法应用到对自然的认识幻想建立一套让自然按人类的思维逻辑运动的思想理论体系,企图用人类设计所谓数学逻辑统治自然运动。

徐淼说:人类没有能力改变自然,也永远改变不了自然,能改变的最多只是自然环境,也就是自然物质在自然中的位置。让自然服从于人类的思维,完全是一场白日梦。

徐淼说:科学本身不是讲理所用的思维。人类绝对不能用科学思维方法去思考理,更不能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去论理。

徐淼说:哲学是站在全局高度进行的思维,需要在多角度、多立场、全方位地思考一个具体问题。

  徐淼说:哲学与科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法,哲学可称之为散点思维、辩证思维、综合思维或动态思维。哲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思维方式。

徐淼说:哲学思维总结一个理,需要全面的信息支撑;科学实践只是哲学思维信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哲学思维需要包括科学在内的全科知识为背景。

徐淼说:哲学总结的是理,也就是原理,道理和真理,哲学是道法自然,总结的是自然运动的规律。科学思维总结的是工程和生产实践中的具体做法、程序和标准。哲学解决的是怎么想的问题,科学解决的是怎么做的问题。

徐淼说:思想在人类社会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思想家在人类社会享受着崇高的荣誉和地位。早年人类思想家都由哲学家垄断,工程学在社会的地位低下,从事工程制造或发明的人最多被视为匠人或手艺人。

徐淼说:近代西方实验科学高速发展,公式在科学实验和社会大生产实践中的贡献巨大,从事公式研究和开发的数学及科技工作者由此被戴上了理论家花环,地位因此提高。为了享受思想家的社会荣誉,一些科学家也站出来论理,出现科学家思考哲理的异常现象。

徐淼说:科学家是一科之家,是坎井之蛙,思维极其狭隘。科学家跑出来思考哲理,并把科学思维方式引入到哲学思维之中,让整个人类陷入思维泥潭。

徐淼说:实验科学引导了社会进步,理论科学让人类走进迷宫。

徐淼说:辩证和相对是哲学思维的标志性方法,科学是定点、定量的静态式思维。科学家把哲学思维方法混入科学思维,把科学思维移植到哲学思维,实际制造了一场人类思维灾难。

徐淼说:科学思维可以变换角度思考问题,但每换一个思考角度,就要相应制定一个新的起点和标准,需要在新的起点和新的标准下进行新的思维。新的科学思维可以应用于新的工程实践,但绝对不能与其它角度的科学思维合并,合并就会铸成大错。

徐淼说:相对论错误地把哲学思维方法混入科学思维之中,在科学思维中调整了思维角度,却不调整思考位置和思考标准量,思维在哲学和科学中乱串,创造出人类有史以来最荒诞、最离奇的理论神话

  

  

说实话,徐淼书里书外讲了这么多,我仍然是一团雾水,估计大家的感觉也差不多。这哲学思维和科学思维到底区别在哪?

徐淼说:比如说俩小孩打架,一个小孩把另一个小孩推倒。用哲学思维做出的判断就是一个小孩把另一个小孩推倒,也可说是一个物质撞击了另一个物质;用科学思维做出的结论是一个小孩的力作用到另一个小孩,也就是一个力与另一个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这有区别吗?

徐淼说:有根本的区别。物质是自然存在,一个物质撞击另一个物质是现实存在与存在之间的关系,这是正确的思维方法。所谓原理,论述的是物质存在与存在之间的逻辑关系;力是人类虚拟的概念,两个力相互作用,是虚拟的概念之间的推理,其逻辑关系均建立在虚拟的基础之上。所谓的科学理论,论述的是自己虚拟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徐淼说:人的想象力无限,无限的想象力应用到逻辑设计,可以变化无穷。人类逻辑思维的基础是概念,在不同概念上建立逻辑关系,形成的就是概念思维。在概念上建立逻辑关系,就是所谓的科学理论。

徐淼说:科学思维在工程学上总结理,在概念上来回推理,不存在脱离实践的问题,让人误以为科学理论与实践是相统一的关系。实际科学离开所涉及的应用范围,所说的理就是胡言乱语,完全是谬论。为此科学家进行辩解,说真理本身就具有相对性。这就是科学思维带来的思维混乱

徐淼说:平时大家学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种学科,都是从各个不同角度进行的量化思维,均建立有各自的量化体系,都是为了实现怎么做而建立的学科,属于标准的工程学范畴。各学科为了方便理解,对需要表达的内容都设定有专有名词,所谓的理论就是建立在专有名词上量的逻辑游戏,这些名词在思维中被称之为概念。

徐淼说:从动的角度思考能,就需要建立动能思维体系;从的角度思考能,就需要建立势能思维体系,从热的角度思考能,就需要建立热能思维体系,如此等等

徐淼说:平时所说的能量转换,转换的是思考角度不是能,更不是指能的量。能是人思维虚拟的概念,是人类表达自然认识的一种方法。思考时千万不能忘记,自然中压根没有能,绝对不存在什么动能、势能、热能等等!

徐淼说:由于人类用科学思维统治大脑,形成按科学思维的习惯,也就把力、能这样的概念引入到日常生活中,久而久之,把虚拟的概念当成自然存在。

徐淼说:运动量采用动能来理解,静止量采用势能去思考,这是不同角度进行的思考,本身设置的计量单位不同,相互间不能比大小,万万不能混合理解和应用绝对不能把动能、势能、热能理解成能的互换关系,它们之间绝对不可能出现量守恒的关系

徐淼说:能、力这些概念是虚拟的,是假设的。科学思维把人的大脑给弄糊涂了,把假的当成真的在推理和思考。

徐淼说:科学理论建立在工程学基础上,工程学在应用上的成就掩盖了理论上的荒谬,让科学思维得以大行其道。

徐淼在小说中就这个问题讲了很多、很透,也剖析了很多例子,古今中外都有,可以说已经讲到不能再讲的地步。如果我们不能清醒,只能用麻木去解释。

  

  

小说的另一个阅读重点是实验。

这里所说的实验有两层意思,第一是说徐淼做实验不是为了发明,而是在验证理。他验证理又分为两点,一点是说用实验验证现有理的正确性。他说“现有的理都是通过学科实验的方法验证,在别的学科或别的实验中均不成立,不是公理,也就说不是真理,因此就一定是错误的”。另一点是说徐淼所说的理是建立在所有实验基础上。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理,都需要通过所有学科的实验来验证;第二是说徐淼思考理需要全科实验资料和实验结果做支撑,也就出现本书涉及的学科面超大,知识范围超广的情况。也就是说徐淼采用的是标准的哲学式思维法。按这种思维方法思考的就是哲理、原理、道理,也就是真理。

  徐淼按这种思维方法进行推理,对推理出的结果进行再验证,结果出现了奇迹。

所有人看到或听到这些实验后都说:肯定不是真实的,如果是真实的,为什么不做成产品,推广到社会?这实际提出的是应用问题。小说用故事的方法讲述的就是这个经历

故事的开始讲述的是一个专利的完整申请过程,通过这个故事想告诉大家是:所有类似永动的专利均不可能获得专利权。也就是说所有这类发明或创新,都不可能获得相应的知识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而没有知识产权保护,是无法进行社会推广的。

几乎所有人对这个结果都不会满意,相同的说法是:做出来让大家用上了才会相信。

小说紧接着讲了一个输电线路上的技改方案被验证的故事,这个方案导致一篇论文不能发表,而且不能对外说,因为说出去的后果是整个发电行业垮台。

大家不知道,徐淼说的方案非常简单,他能做,大家也都能做。这个方案几乎没有什么成本,如果推广,用电完全可以不花钱。供电是社会基础性业,各国都制定有《电力法》进行保护。一个动摇社会基础的方案和行为,往往都具有破坏性作用,任何个人都承担不起这个责任。也就是说在社会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方案再好,个人也不能去推广。

徐淼下面做的点灯实验不受《电力法》约束,可以推广,但面临的是荒诞无比的现实。

由于实验完全超出了普通人的认知极限,到现场看到了也不敢相信,说出去更不会有人相信。当然,想用这个实验去获得专利这样的知识产权,怕是门都没有

很多人现场看到无能源点灯的实验都很吃惊,接着就不以为然,就会提出点更多灯的要求,要求应用到更大更广的范围。

徐淼说:能点一盏就能点成百上千盏。老师在教室做发电机实验,点亮的也只是一盏小灯,放大到实践,就是三峡水电站,区别仅仅是个规模。一般发电实验老师在讲台上可以做,而三峡工程是任何个人想都不能想的事。

小说在“齐战江湖”章节中讲述的是实际推广过程,推广选用的都是大家可以接受的项目,结果都看到了,说明人类思维中的阻力大。所有人的思维都僵化了,别说听到不信、看了不信,你就是打死他也不会信。

徐淼说:实际很多人都过一个问题,自然没有什么发动机,也没有什么动力,为什么永无止境地运动?

徐淼说:其实人类没有搞清自然运动的原理,如果清楚了自然运动的原理,制造个永动机是件简单的事;明白自由落体运动的真正原因,人类实现不用动力飞出地球,环游宇宙就是件非常容易的事。

徐淼在这说的是飞碟的事。他说飞碟飞行的原理实际很简单,但地球上的人类受所谓科学思维约束,根本不可能想到,更不要谈做到。

徐淼说:人类认识自然的路走了很长,早已收集到足够多的信息,完全可以帮助人类正确认识宇宙及宇宙运动规律。由于科学思维的错误,让人类陷入思维泥潭而不能自拔,让人类在错误的认识之路上迷失了方向,而且越走与真理越远。不改变人类的认识,就不能改变现实。

  

  

很久以前,在中国就流传着一个圣人出世的预言,一谈这个话题,涉足者都会引用《万年乾坤歌》、《马前课》、《推背图》、《烧饼歌》、《武侯百年乩》、《北海老人历年易理》、《五公菩萨尊经》等信息;就是国外,也有类似说法,如格庵遗录》、《弥勒下生经》、《启示录》等著名大预言诗中都展示了出现圣人促进世间繁荣发展的图景

上网百度“紫微圣人”几个字,关于圣人的说法更是丰富多彩,出山的“圣人”形形色色,屡见不鲜,正常人走到这里,仿佛走进了精神病医院。

在现实社会,不论以什么为标准,“紫微圣人”预言的离奇性和荒诞性都是最高一级。说其离奇是因为这个预言完全超出了人的正常认知极限,也因此一直吸引着世人;如果你身边出现了一个自称为“圣人”的人,不用任何人提醒,你的第一反应一定是打120。也就是说,现实生活中,所有人实际都承受不起任何“圣人”的存在。“紫微圣人”因此又最具荒诞性。

小说为什么会要提这么一个话题?

  这个灵感源自陈胜。《陈涉世家》中说陈胜为成大事,做了这么一项工作: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实际是说陈胜巧借传说,用装鬼弄神的方法做成大事。

《出山》一书所述的事太离奇,太不可思议,远超出世人的认知。徐淼讲的理通俗又简单,想否定都没有办法;徐淼做的实验看得见,摸得着,不相信只能去弄瞎自己的眼睛,打昏自己的脑袋。现在面临的现实社会是:打死也不信。这就是说,看似聪明的现代人,脑子并不比与陈胜一起戍边的农民清醒。

徐淼说:现代科学思维把人类糊弄成有眼不看,有脑不想的怪物。人类过度聪明,应了“物极必反”这个说法,聪明反被聪明误,一失足成千古恨。

如果真有“圣人”之说,也是先人知道人类的觉醒的过程极其艰难,提前为后人做了一个精神铺垫。假如存在这个可能,不学陈胜,不借用这个传说,倒是不顺天意。

  

  

大家问:小说所说山出出的是什么山?

徐淼说:出的是人类思维之山,也是真理之山。

本书故事构成奇特,故事中的每件事,不论大小,都是事发诱因;故事中的每一个人,不论担任什么角色,不论着笔多少,都是出山过程的当事人和见证人;故事的每一个读者,不论现在还是以后,不论反应如何,也都是出山的参与者。

大家读本小说,都是带着自己的观点和判断一起在翻越人类思维大山的过程,不论你愿意也好,不愿意也罢,都将是这段历史中的一个角色。

小说在前言位置引用老子的“曲则全”,是说实现人类觉醒是曲折而艰辛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带来的是完美的结局。

徐淼说:本小说所说的出山不是中一个或几个主人翁的故事,而是整个人类都将参与其中的史诗。如果真有什么圣人,这个圣人就是全体人类。人类经历无以计数次的探索和奋斗,终于找到真理。这个真理让人类的认识跳出地球,回归宇宙,开始了历史的新纪元。

《出山》是件文学作品,小说仅仅记载了一个故事的开始和发展,并没有大家所期望的结局。书中总是说徐淼讲的理是以一贯通,但实际看到的是理乱如麻,看得让人看得心烦意乱。

徐淼说:要看完整而系统的理,看人类完美的结局,就要看《终极》。

  

                                                                                                       

                                                                              

  

  

  

  

  

  

  

  

                                                                                      秦勇成

  

                 2016年10月

  

《出山》导读之再导读 

  

  

看《出山》是件轻松的事,书中讲的理非常简单,顺着看,没有什么看不懂、听不明白的地方。听徐淼和孙非说,这书样本发出后,绝大多数人看不下去,我觉得奇怪。静下来想想,所谓看不下去应该是这么几个原因:

  1. 本书所讲的理,对一般人没有任何意义。普通百姓生活在现实之中,一日三餐、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是其一生关注点,大家对理没兴趣,看这书打哈欠太正常。

  2. 现代人大都受过正统教育,大脑已经形成相对固定的概念,形成相对统一的思维模式,从习惯上讲,这是人类的“正常思维”。更换或改变人的正常认识,是非正常认识挑战正常认识的战斗,看这书是让人自己跟自己做思想斗争,肯定是件烦心事。

  3. 专家、教授、学霸们都以老师的姿态面对社会,对这本没名气的书不用打开就会扔到一边,也就谈不上看和不看的问题。

    另外,一本三十多万字的小说,而且涉及理的范围这么广,论述的这么怪,让大家静下来去认真阅读,并要求领会其精髓,绝对是件不可想象的事。

    所谓导读,实际是把小说进行提炼,想突出中心内容。我看了小说,再看导读,觉得这个导读在理的提炼中没有坚持大道至简的原则,提得不够通俗。因此在导读之上再做个导读,也就是把理再说白些。

    徐淼平时说话有个坏毛病,老习惯把最重要的要放在最后。这么厚一本书,内容这么繁杂,有几个人能看到最后?所以很多人看书后说,都不知道他们要干什么。

    这篇导读也有这个毛病,说了半天,最后才弄了一句“徐淼说:要看完整而系统的理,看人类完美的结局,就要看《终极》”。

    给大家说白了,徐淼他们弄这本小说,是说他们有一本名叫《终极》的书和相关实验,涉及到国家利益,必须得送给国家,但不知道国家的门在哪,想通过小说的形式引起社会关注,以达到送交国家的目的。

    为什么要写成小说?因为他们觉得小说是最通俗的传播手段之一,再通俗就是漫画了。

    个别有心的读者说,读这小说有个怪现象,不管说什么,一到关键点的就刹车,让人恨得不行。这就是徐淼他们有意搞的名堂,用的是“要想知道详情,请看下回分解”的老套路。

      

    关于科学与科学思维

      

    生活中,我们认为一件事做的不对,习惯说这件事做得不科学,或不符合科学道理,都把科学当成了正确的代名词,说不科学就是不正确,就是不对。如果在一个思维前加上科学二字,就表示是绝对正确的思维。所以生活中一谈到科学,就感觉上升了一个层次。

    徐淼说科学,是回到基础认识上的科学。

    科学本义是分科而学的意思,后指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它是关于发现发明创造实践的学问

    按这个意思理解,科学思维就是关于发现发明创造实践的思维。徐淼说“科学是应用性的思维”是文话,按老百姓的话说:科学是木工、车工、洗工等技术工人用的学问,就是说科学本身一点也不高大上,是干活的人用的思维,解决的是怎么做、按什么标准做等技术问题,所以科学与技术这两个词经常要联在一起用,两个词是并联关系。科学服务的对象就是技术工人,最多包括工程师、技术员。

    大家都说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发达,却不知道为什么。

    徐淼解释是:科学本身产生于生产实践,服务的对象也是生产实践。在生产实践中,科学的应用范围在于重复生产,重复生产的关键是标准。白话就是:资本主义天天促生产,必须要用科学。生产发展科技自然就发达。

      

    关于量

      

    这里所说的量,也就是重量、长度等这些物理标准量。徐淼说科学是木工、车工、洗工等工人们用的学问,这些工人干活都涉及加工精度,也就是长度、重量之类的量的计算和计量,也就是说只有工人才拿着尺子干活想问题,当然想的应该是怎样加工的问题。

    一般说科学思维严谨,就是指要有精益求精的生产加工态度,如果加工精度不够,零件就组合不起来,机器就不能正常运转。徐淼说“科学理论建立在工程学基础上,涉及的大都是量的计算和计量,与制作精度联系密切,因此科学思维具有思维严谨的特色”,说的也是这层意思。

    徐淼说:科学思维在应用中主要涉及的是量的计算或加工量的比较,物理学中的运动学思考自然运动也建立在运动量基础之上。物理学从运动量的角度认识自然,是人类思维错误的开始,直接将人类思维导入迷途。

    用白话理解:科学理论家把木工、车工、洗工用的思维,用在思考自然运动规律上,老是习惯用尺子等标准量去度量自然运动。实际是干活干糊涂了,想问题想疯了,把老天当成了加工材料。

    如果还觉得搅,就再说白点:那些物理量是假设的,是人编的。正常情况下,人们可以把任何一定量的物质当成标准量,用于比较其他物质的大小或多少,最终选定哪个为标准量,是人自己定的,就像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一样。科学家老拿是个假设的量去衡量自然,实际是在从量的角度思考自然,想的是让自然符合假设量的道理。就是说科学家思考的不是自然,也不是自然规律,而是自然物质量的大小和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

    这应该说清楚了吧?

    如果还不行就再举个例子:物理中力学的力本身就是个假设,是帮助思维用的名词,也就是概念。力的量是以物重为标准,也就是千克,公斤什么的,这个标准也是假设(这个弯不好转)。自然世界只有物质是真的,重量不是真的,就是说自然中不存在重,重量实际是说用多大一块物质为标准量的意思。因为制定重量标准不需选用同一种物质,让人都误以为是以多重为标准。其实用天平理解重量就清楚,重量就是法码的大小。

    如果用力去思考自然,思考的就是自然中的力,而不是自然本身。如果力是假设的概念,那么按力学思考的自然就是个假设的自然,就是一个虚拟的力的自然。

    我们平时用秤其实是在比物与物之间谁的质多,谁的质少,不是比谁重。如果再往下想,重量是法码大小,以重量作为力的量,用力去思考自然,实际是在拿自然与地球环境中的法码比大小,最终比的还是谁的质多,谁的质少。

    沿着这条思路再往下想就出奇了,这就是徐淼干的事,他是一个劲儿地往下想。

    话到这儿,其码应该明白万有引力从哪来的了,肯定是脑子想出来的。自然中根本没有什么力,更不可能有万有引力。

    所有人都被科学搞糊涂了,都以为自然中存在着一个力,科学家中毒更深,带着人类在自然中不懈地寻找力,寻找自然运动的原动力。

    这力是人大脑虚拟的存在,自然中哪有力哇?

    理论科学家在虚拟的基础上创新,编了一个与力相关的理论,把力进行量化,在局部自然环境中找到很多物与物之间量变间的比率关系,用公式表达,称之为定律、定理。因为这些比率关系没有错误,所以在工程中广为应用,这也就是包括力学在内的科学为什么能应用的原因。这些本来就是干活用的理,除了干活,不能它用,一用就出事。可是人类大脑完全被科学理论统治,已经没有办法分辨出是非。

    徐淼说:科学理论应该叫工程学理论,这样就不是会出现思维混乱,就不会出现用工程思维方法去推导自然的错误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你用力去实现加工生产是可以的,因为力本身就是个标准量,力学就是按力的量标准去生产的学科。但千万不要以为自然中存在力,不能把力作为自然研究对象,更不能去寻找这个力。

    重要的说三遍:

    标准量是人自由选定的计量标准,只能应用于工程实践!

    标准量是人自由选定的计量标准,只能应用于工程实践!

    标准量是人自由选定的计量标准,只能应用于工程实践!

    按徐淼的意思,实验科学家就是干活的木匠。理论科学家是不干活的木匠。木匠不干活那他干什么?他在动脑筋,就是在想怎样提高工效。脑筋动正了,就设计出加工用公式;脑筋想歪了,就出现了牛顿、爱因斯坦,不算木头去算天。白话就是:想多了,想出格啦!

    科学思维最忌讳动标准量,一动标准量就乱套。这与木工、车工、洗工应用标准量的理相同,一动标准尺子,一切都完了。爱因斯坦干了很多事,其中一件就是动标准量,荒唐不荒唐大家自己看。 

      

    关于数学思维

      

    徐淼说数是假设的,是人编的。在数上论理,论的也是假设的理。这话不应该有异议,数看不见,摸不着,肯定是假的。自然以物质为基础,是可以感知的。

    数学中有用的大致有两部分,一是算数。有知识的人说算数太小儿科了,丢人,不能算是数学,算不算不是问题,问题是与数有关;二是应用数学,也就是物理公式用的数学。徐淼说这些与工程和计算有关联的数学还是有用的,有问题的是理论数学。

    徐淼说理论家科学用数学语言描述自然,实际是在用假设思维替代自然现实的过程。用数学描述自然,先是用假设的概念替代真实的自然,最后把假设的概念当成真的存在进行推理,所以越论越玄、越论越神、也就越论越荒诞,也必然会越论越荒诞。

    这话已经说白了,多一句都是废话。

    我们的母语有实词和虚词,讲自然规律和加工要求理应用实词。由于科学发现有个历史过程,物理学在当时认知条件下讲理,用了很多较虚的词,这本已经增加了理解上的困难。用一个完全虚拟的数学语言去描述自然,完全是个思维游戏,根本就不是给人听的。

      

    关于实验

      

    徐淼他们这几年做的实验太多,做到不敢再做的地步。因为做出的都是大家认为不可能存在的实验,这些实验的利益太大,个人根本控制不住,是又不敢做又不敢说。

    他们最开始做的点灯实验,已经破了天荒,这灯足足亮了五年,这么多人看了都没有反响,所以通过实验来达到目的是条走不通的路。

    徐淼说:人类认识自然的路走了很长,早已收集到足够多的信息,完全可以帮助人类正确认识宇宙及宇宙运动规律。由于科学思维的错误,让人类陷入思维泥潭而不能自拔,让人类在错误的认识之路上迷失了方向,而且越走与真理越远。不改变人类的认识,就不能改变现实。

    他们想通过小说做一下改变人类认识的偿试。

      

    关于预言

      

    孙非在小说中谈到一个关于圣人出山的预言,也就扯到圣人问题。徐淼说:圣人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最清醒的人。他说当今世界被聪明人把持,因为这些人太聪明,也就太自信,慢慢就变得自负,最后变得自大。这人一自大就不能自律,更不能自醒。实际聪明人稍微退一步,就能清醒,就能找到真理。可惜的是,没有人愿意退这一步,也没办法退出这一步。

    徐淼说:糊涂一点,退一步就是海阔天空。大家如果能退出这一步,不当这个聪明人,就都是圣人。

    反过来说,在大家都不退或退不下来的情况下,只要有一个人能退,这个人就是圣人。

      

      

      

      

      

      

      

      

      

      

      

      

                                                                                    张红霞

      

                    2016年1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蓝星新时代  | 版权所有 | 联系信箱及支付宝 fozairenjian#126.com (使用时#改@

本站域名 www.lxxsd.cn         豫ICP备08106469号-4             内 


分享到: